闽中区
福建省的下辖区域
闽中区位于福建省中部,是闽中大山带的主体部分。本区大地构造属闽东燕山断陷带,在西南部分地区则属闽西南海西印支拗陷带。由四大山岭组成,水系发达。
闽中区介绍
本区位于福建省中部,是闽中大山带的主体部分,北与浙江省为界,南接广东省,西部大致以政和—大埔断裂带与龙岩市山地、丘陵、河谷平原区相接,东与宁德市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区相邻。区内以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山脉为主体,山体呈北东—南西展布,长约475千米,宽度一般60~100千米,最宽处在大田、德化县一带,达180千米,面积约41829.5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34.46%。
本区大地构造属闽东燕山断陷带,在西南部分地区则属闽西南海西印支拗陷带。中生代以前,本区是个长期隆起的剥蚀区,中生代以来,受燕山运动影响很大,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花岗石侵入,广泛堆积着中性—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厚度可达2000~3000米,构成本区的主要盖层。断裂构造是本区的主要构造形式,东西两侧均为深、大断裂所控制,断裂方向以北东向为主,北西向的断裂也很发育。由于燕山运动的影响,产生强烈的抬升隆起,形成有名的“戴云隆起”。燕山运动以后,经过准平原化过程,山顶准平原的遗迹至今仍清晰可见。后又因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山体发生显著的不等量抬升,北部和中部上升幅度较大,南部稍弱。
本区由四大山岭组成,从北东向南西为太姥山、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这些山岭除太姥山外,山体大,地势高,切割深,海拔多在1000~1200米以上,部分山峰超过1800米。由于新构造断块掀斜上升的影响,山体两坡呈不对称性,西坡陡峻,东坡和缓,地势从西到东逐渐降低,层状地貌显著。
本区水系的发育,受新华夏两组活动性断裂的控制,呈格子状结构,主要河流均切过北东东向构造线往东南穿山而去,如闽江晋江九龙江霍童溪交溪等;而一级支流多顺着主要构造线发育,为北东、北北东向,如闽江支流古田溪安仁溪大目溪、尤溪、梅溪等。在一些河流的峡谷地段,河谷多呈“V”形谷,河曲深切,河床纵剖面作阶梯状,比降大,基岩裸露,浅滩多,水流湍急,裂点处常形成瀑布和跌水,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闽中区地貌
本区可分为五个二级地貌区:
灵鹫山—太姥山中山、山间盆谷区
本区位于闽江中游丘陵、河谷平原区以北,包括鹫峰山和太姥山,山地广大,遍及宁德市南平市福州市三个市,含柘荣县寿宁县周宁县屏南县的全部,福安市、宁德、古田县政和县(市)的大部以及福鼎市、霞浦、建瓯、南平、闽清、闽侯、福州、连江、罗源等县(市)的一部分,面积14825.5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12.22%,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山间盆谷散布全区,镶嵌在不同海拔高程上,是本区农田和聚落集中分布的地带。丘陵所占的比重不大。
本区中山面积广大,分布集中,属于鹫峰山和太姥山的主干部分,是本省中山分布成片最大的地区。地势起伏,峰峦叠嶂,海拔多在1000~1300米,部分山峰超过1500米,如仁山(1822米)、东峰尖(1627米)、石塔山(1611米)、香炉尖(1598米)、九仙山(1539米)、鸡鸣尖(1528.4米)、坑坳(1527米)、灵峰尖(1513米)和圣银楼(1500米)等,其中仁山是鹫峰山的主峰。峰山脉西坡陡峻,以直线形坡为主,坡度多在35°以上,有些山坡超过60°,成为悬崖峭壁。东坡较缓,一般为25°~35°,并呈阶梯状下降。山顶起伏不大,切割微弱,谷地开阔,在镇前、天井洋、路下、何洋等地,发育有1000~1200米的地貌面,除已农垦的耕地外,可开辟为草场,发展畜牧业。低山多分布于中山外缘和河谷两侧,东部低山面积大于西部;在太姥山,中、低山地貌各占一半。地势起伏大,切割强烈,多深切沟谷,以“V”型为主,海拔多在600~700米之间,在吴阳、垒湖、承天等地,发育有650~700米的地貌面。丘陵仅分布于交溪穆阳溪贵溪市河谷的两侧,面积不大,海拔均在400米以下,相对高度多为150~300米,切割较破碎,属鹫峰山和太姥山的延伸部分。
本区在大地构造上为闽东燕山断陷带的北段,沉积盖层较厚,主要出露上侏罗统南园组,其次是下白垩统石帽山群。震旦系迪口组和龙北溪组,仅在中部和西部有零星出露,侵入岩多呈花岗石体散布在东部和西部。中、新生代以来,本区形成一系列以北东和北西断裂为主的构造带,西部有政和—大埔断裂带的北段,东部有福安市南靖县断裂的北段,均呈北东向,中部有北西向的松溪县宁德市断裂。由于这些断裂的活动,形成一系列北东、北北东和北西向的断陷盆地,在长期内、外营力作用下,这些盆谷的形态各异,大小不等,分布高程不一,其中主要有荣、寿宁县、福安、周宁县屏南县、古田、西阳、南阳、澄、镇前、玉山、鹤塘、东桥、大湖等。盆谷内岗丘起伏,底部平坦,河道蜿蜒其中,常发育有1~2级阶地,沉积物堆积较厚,土壤肥沃,水利条件好,是本区主要农业生产基地。
本区地势高亢,降水丰沛,年降水量达1700~2000毫米,是全省四大雨区之一。水系发育,溪流密布,发源于鹫峰山的西部和南部的河流,源短流急,注入闽江及其支流建溪;发源于鹫峰山脉东侧和太姥山的河流,主要有交溪霍童溪鳌江、怀溪、七都溪和起步溪等,均独流入海。上述河流,在区境多为上、中游河段,比降大,水流急,多为深切“V”型峡谷,水力资源丰富。流经本区南部的古田溪便利用其比降大,河谷宽窄相间的有利地貌条件,建筑了库容量5亿立方米的古田水库,在水库以下的深切曲流的峡谷地段,进行梯级开发,建筑四级水力发电站,年发电量达25.9万千瓦,是本省最早建筑的大型水力发电站,做到一水多用。在穆阳溪的中游也建有闽东发电站,大型的芹山水电站正在兴建之中。
本区地势高峻,农业气候垂直分布差异比较大,气候凉而潮湿,年平均气温大部在15℃左右,日均温≥10℃,积温4400℃~5700℃,热量资源是全省较低的地区,农作物生长期较短,单季稻种植面积比较大。年降水量1700~2000毫米,是全省水资源最多的地区之一。土壤、植被类型也较复杂。应充分发挥山地大和温和湿润的气候等特点,大力发展林、茶、粮生产,逐步做到以林为主,林、粮并举,多种经营,积极发展茶、果生产,恢复和发展山区特产,充分利用山塘、水库和稻田水面,发展淡水养殖,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闽江中游丘陵、河谷平原区
本区位于闽江中游河谷沿岸丘陵、平原地带,西起闽江铁路大桥,东至闽侯竹岐,南北两侧均以山地、丘陵地貌界线为界,分别与戴云山山地、山间盆谷区和鹫峰、太姥山中山、山间盆谷区相接。包括南平市尤溪县闽清县闽侯县古田县(市)的沿江地区。地势较低,海拔多在350~450米之间,周围被山地环绕,由西向东南展布,东西长约100千米,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060.5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2.52%。区内地貌类型以高丘为主,其次是河谷平原,低丘仅零星分布于高丘前缘。
本区在大地构造上属闽东燕山断陷带的一部分,中、新生代地层比较发育,上侏罗统南园组广泛出露,其它地层如迪口组、文宾山组、梨山组、长林组在尤溪口镇以西地区有零星出露,第四系堆积物多分布在闽江、尤溪和梅溪等河床的两侧,为河谷平原的组成物质。燕山花岗石多分布在西部和中部。中、新生代以来,区内形成一系列以北东和北西为主的断裂构造,闽江即循北西向断裂构造穿越闽中大山带,将山带分割成鹫峰山戴云山,其支流武步溪、古田溪大目溪尤溪县、梅溪等则多呈藕节状,宽谷与窄谷相间排列,以峡谷河段为主。在峡谷河段,河床直接与两岸山坡相连,阶地不发育或缺失,河床比降大,水流湍急,常有急流险滩。在水口至安仁溪峡谷段,根据闽江水力发电工程局勘测设计院的资料,该段在下、安仁溪、水磨等地,河床海拔很低,第四纪沉积物最大埋藏深度在地平线以下36.27米。这可能是在第四纪冰期中,世界海面下降达100~130米左右,闽江中下游发展溯源侵蚀形成的深槽,当间冰期时基面抬升产生堆积的结果。本段的下濮一带,由于闽江强烈下切,两岸花岗石谷坡陡峻,坡度常达40°~60°,河宽达200~300米,现已建成闽江水口电站,呈现“高峡出平湖”景观。在江中发育的江心洲,如土埠洲、大洲、南溪洲和萝卜洲等,均淹没于水下。在安仁溪以下,发育有边滩和心滩。在宽谷两侧,常发育有6~10米,20~25米和40~45米的阶地,其阶面均不太宽。
本区高丘陵分布广泛,面积较大,约占全区总面积56%,一般海拔400米左右,相对高度200~350米,主要由南园组火山岩和燕山花岗石组成,在尤溪城关至尤溪口镇一带,为砂页岩和老变质岩组成,后缘与山地相连,是闽中大山带的组成部分,切割强烈、破碎,多呈条带状向闽江河谷倾斜延伸,坡度较大,多在30°左右,灌草植被覆盖尚好,但森林多被砍伐,应进行封山育林,绿化闽江。低丘零星分布于高丘的前缘和山间盆谷周围,比高100米左右,多呈馒头状、条带状,丘顶浑圆,坡度15°~25°,风化层较厚,多已开垦,种植茶果等经济作物。河谷平原主要分布闽江及其较大支流尤溪、梅溪两侧,多呈条带状,宽度不一,由几十米至几百米,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灌溉便利,是本区农业地貌条件最好地貌类型,是农耕的精华地带。山地仅在闽江尤溪县沿岸有零星分布,多呈孤山峻岭。面积较小,森林植被覆盖较好。
本区地处闽江中游丘陵、河谷平原地带,海拔较低,周围为山地环绕,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多湿,年均气温大部分地区在17℃~20℃,≥10℃积温5000℃~5700℃,热量资源良好,适于稻谷、林、茶、果等生长,农作物可一年二至三熟,林、茶生产都占相当比重。本区丘陵、平原地貌条件优越,可大力发展林业,种植茶叶、柑橘属橄榄等果树。还可以实行林牧结合,发展畜牧业生产。在闽江两岸的丘陵地带,除了发展杉木王、竹林外,要大力发展水源涵养林,加速绿化闽江两岸,维护生态平衡。
戴云山山地、山间盆谷区
本区位于闽中山地、山间盆谷区的中段,戴云山南北纵贯,北接闽江中游丘陵、河谷平原区,西与龙岩市山地、丘陵、河谷平原区毗邻,南连九龙江中游丘陵、河谷平原区,东邻宁德市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岛屿区,四境均以山地与丘陵地貌界线为界,包括永泰、大田、德化全部,仙游、永春、安溪的大部和闽侯、闽清、尤溪、南平、沙县、三明市永安市漳平市华安县同安区、南安、莆田市、福清等县(市)的一部。南北最长处约200千米,东西最宽处约180千米,面积约18608.5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15.33%。区内山岭连绵,地势高亢,盆谷密布,具有鲜明的山地自然景色,是福建省著名的山区之一。
在大地构造上,本区正处于闽东燕山断陷带的中段,西南隅隶属西南海西印支拗陷带。中、新生代以来,以断裂活动为主,形成一系列北东和北西断裂带。如北东向的政和—大埔断裂带、长乐—诏安县断裂带,分别切过本区西部和东部边缘;西北向的沙县区南日岛断裂、永安市—晋江断裂切过北部和中部,其次还有东西向的漳平—仙游县断裂和南北向的忠信—嵩口断裂。由于断裂的活动,导致了中、新生代广泛而强烈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使区内广泛分布侏罗—白垩系陆相火山岩喷发—沉积岩系,其中以晚侏罗纪南园组出露面积最大,总厚度达6000多米。其次是下白垩统石帽山群和石牛山组,前者主要分布闽清县永泰县一带,如石帽山(1237米)、云山(1079米)等,后者分布于德化县闽侯县、永泰一带,如石牛山(1782米)、石柱山(1803米)和福建五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古生代及其以前的老地层,多出露西部的大田、德化阳山和安溪剑斗等地。侵入岩以燕山期为主,分布零散,多呈岩体出露,如大洛岩体、桂溪岩体和九仙山岩体等。上述断裂构造和岩层对本区地貌发育起深刻的影响。
本区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面积约15646.75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84.1%。山地可分为三个山带,均呈东北—西南展布,与主要构造线一致,西带有鸟石顶(1249米)、武陵山(1108.6米)、大帽山(1250米)、八羊崎(1303.6米)、普禅山(1508.7米)、锄头峡(1437米)、鲤鱼仔山(1584米)、大岭山(1604.7米)和天斗山(1568.7米)等,多由花岗石和火山岩组成,是沙溪和尤溪县的分水岭。本带受掀斜作用影响,西坡陡、东坡缓,具层状地貌现象。中带北起闽江南岸的白云山(1287米),南至九龙江北岸的九龙山(1286米),包括铁打山(1208.5米)、罗汉山(1287.7米)、大仙岐(1312.5米)、戴云山(1856米)、九仙山(1644.2米)、鸡冠岐(1331米)、大白岩(1350米)、雪山(1336.1米)、大仙峰(1553米)、吴殊尖(1254.7米)、陈头岐(1344.2米)、大鸳山(1518米)、佛耳山(1532米)等,主要由火山岩和花岗石组成,山体高大,连片雄伟,是戴云山脉的主体,北段为尤溪和梅溪、大樟溪的分水岭和发源地,南部是晋江的发源地,也是晋江与九龙江的分水岭。东带以石牛山为主体,主峰石柱山(1803米),包括鸡冠山(1541米)、黑上山(1451米)、石帽山和五虎山等,该山带均由石帽山群和石牛山组组成,岩性较坚硬,垂直节理发育,在外营力作用下,切割强烈,发育为尖峭基岩山峰,雄伟壮观,是大樟溪与木兰溪、龙江的分水岭。本区丘陵面积不大,约占全区面积的7.73%,多分布于大樟溪中、下游河谷两侧和一些山间盆谷平原的周围,比高多在100~200米之间,切割较为破碎,坡度在15°~25°左右,风化层较厚,植被覆盖尚好,多辟为经济林和果园。平原包括河谷平原和山间盆谷平原,前者主要分布于大樟溪和尤溪河谷两侧,多呈条带状,由冲积物组成,比高在5~9米,地面平坦,微向河床倾斜,土层深厚肥沃,水利条件好,是本区粮食高产区。山间盆谷平原分布遍及全区,从海拔100米到1000米均有发育,面积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椭圆形、长条形等,其长轴均沿构造线延伸,组成物质有冲积、洪积和坡积等,常呈缓坡地产出,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山区农田、居民点分布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发育在500米以下的盆谷平原,以种植双季稻为主,500米以上的盆谷平原以种植单季稻为宜。
本区水系发育,河流除东部和南部属晋江九龙江木兰溪和龙江水系外,其余地区均属闽江水系,其中较大的河流有尤溪、梅溪大樟溪等,流向北东,与主要构造方向一致,注入闽江,把本区山地切割成为三个山带。在北西向构造的制约下,支流多呈北西向,构成格状或树枝状水系,在大樟溪上游,沿戴云山主峰和石牛山北侧,发育有环状水系,河床比降大,裂点发育,水力资源丰富,如闽清县永春县等县均是有名的水力发电先进县。
由于新构造运动间歇性抬升,本区发育有数级山顶面,由高到低为1200~1400米、800~1000米、600~700米和50~100米,各级山顶面,地势起伏和缓,顶面平坦,多为农耕之地,常有居民点分布,还有不少尚未开发利用。
本区地貌类型多样,地貌形态结构较为复杂。地貌类型组合以山地为主,不仅分布广泛,而且连片集中。这种地貌条件对于发挥山区优势,大力发展林业,建立山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十分有利的。本区纬度相对较低,气候属中亚热带凉温区,气候凉温而潮湿,年均气温17℃左右,≥10℃积温5500℃~5700℃,热量资源略高于(二)区。海拔多在500米以上,最高峰戴云山(1856米),气候垂直分布明显,适于林、茶、果生产,农作物一般一年二至三熟,单季稻面积广。本区林业、茶叶、柑橘属亦占重要地位,特别是安溪县所产的“铁观音”茶,驰名中外。本区应发挥山地广,面积大,纬度较低,热量资源较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林业生产,加速造林绿化,培育、营造水源涵养林和防护林,恢复和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还要大力发展乌沃茶生产,出口创汇。本区粘土矿物储量丰富,质量高,生产陶瓷器历史悠久,亦应大力发展,出口创汇。
九龙江中游丘陵、河谷平原区
本区地处九龙江中游,介于戴云山博平岭山脉的结合部位。西起龙岩市的平林,经漳平市,东至华安县的天宫,周围均以丘陵与山地地貌界线为界,在漳平以西呈南西—北东向,漳平以东呈西北—东南向,状似弯钩,雁石溪九龙江贯穿全区。长约100千米,宽窄不一,最宽处约15千米,最窄处5千米,面积1546.25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1.27%,是全省面积最小的二级地貌区。
政和—大埔断裂带穿过本区西部,在大地构造上属闽东燕山断陷带和闽西南海西印支拗陷带的一部分,区内地层发育从古生界至中新生界均有分布,尤以中生界较多;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在西部以北东向为主,东部北西向较显著。地貌类型以高丘分布最广,约占全区总面积的40%,海拔在400米左右,相对高度西部较低,东部较高,均在180~300米之间。分布西部的高丘,多由砂页岩组成,岩性较软,加之断裂发育,在长期外力作用下,地势显得缓和开阔,顶部浑圆,山坡坡度多在20°~25°上下,风化壳较厚,植被覆盖良好。分布在九龙江沿岸的高丘陵,多由火山岩和花岗石组成,岩性坚硬,加之九龙江的强烈切割,丘高坡陡,坡度多在30°以上,常有基岩出露,系戴云山和博平岭山脉组成部分。低丘多分布在漳平盆地和雁石盆地高丘陵的前缘,面积不大,相对高度多在100米以下,地势舒缓,丘顶均呈馒头状,坡度15°~20°,残积层较厚,多被开垦为茶园和经济林。河谷平原主要分布雁石、西园、漳平盆地中,在雁石溪、九龙江河床两侧,呈不连续带状分布,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灌溉便利,是本区农业地貌条件最好的地貌类型,是农耕的精华地带。
九龙江的支流雁石溪是本区最大的河流。雁石溪位于本区西段,流向北东—南西向,河谷呈莲藕状,宽窄相间,宽谷段河床宽浅,心滩、边滩发育,有2~3级阶地;窄谷段水流湍急,河谷呈“V”型,多深切曲流,阶地不发育。主流九龙江,由北西流向南东,横切闽中大山带,把戴云山博平岭山脉分开,河谷深切,陡峭狭窄、多呈峡谷,比降大,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本区年平均气温20℃左右,年降雨量1500~1700毫米,温湿条件优越,适宜于林、茶、果生长,近年来均有较大的发展,在华安县以南九龙江河谷两侧生长的香蕉、文旦柚、坪山柚等,栽培历史悠久,果农栽培经验丰富,是本省水果中的名贵品种。可充分利用本区有利的地貌条件,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栽培经验,大力发展水果生产。
博平岭山地、山间盆谷区
本区位于闽中山地、山间盆谷区的南段,博平岭纵贯南北,西接闽西山地、丘陵、河谷平原区,东与闽南地区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区为邻,北连九龙江中游丘陵、河谷平原区,南界广东省。包括平和县的大部,漳平市的南部,及新罗区永定区、华安和南靖县的一部分。南北长约140千米,东西宽约40~60千米,面积约3788.75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3.12%。形状极似一个南北宽中部窄的哑铃形。
本区在大地构造上属闽东燕山断陷带南段的一部分。地层发育较全,其中以南园组出露面积较大。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多分布在西部,面积不大。燕山期花岗石分布甚为广泛,它同南园组是构成本区地貌的重要岩层。区内以断裂构造为主,北东和北西二组断裂比较发育,对本区地貌发育影响颇深。政和—大埔、长乐—诏安二条深、大断裂带分别切过本区西部和东部边缘,北部的九龙江便是沿着北西向断裂发育的河流。
博平岭位于闽中大山带的南段,地势比戴云山脉和鹫峰山稍低,海拔多在500~1000米之间,以中、低山为主,面积达3269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86.3%,是构成博平岭山脉的主体。全区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北部稍高于南部,多数山峰海拔在1200~1400米之间,个别山峰超过1500米,如博平岭的主峰——苦笋林尖(1662.2米)、大芹山(1544.8米)、仙洞山(1530.3米)等。区内山地走向大致以龙(岩)漳(州)公路为界分南北两部,北部山地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明显,河流流向北东,山脉与河流相间排列,拱桥溪、同春溪、下浙溪将山地分割为西、中、东三个部分。西部山地位于燕溪与拱桥溪之间,属于博平岭的西部山地,海拔500~1000米,以低山为主,组成岩石复杂多样,从古生代到中生代均有出露,而以砂页岩、砾岩为主,山势比较陡峻,切割强烈,坡度多在30°左右,由于地处中亚热带,风化层较厚,植被覆盖较好。中部山地,分布于拱桥溪与同春溪之间,是博平岭的主干,海拔多在800米以上,以中山为主,主要由花岗石组成,山体高亢,山脊线不太明显,多深切“V”形沟谷,坡度多在30°~40°之间,发育有800米、1000米和1300米三级山顶面,其中以800米山顶面分布较广。东部山地,分布于同春溪与下浙溪之间及其以东地区,面积较大,北部由南园组地层组成,南部主要由花岗岩和砂页岩组成,山体高大,切割较深,1000米以上的山峰为数不少,属博平岭向东延伸部分。南部山地多受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走向以北西为主,海拔比北部稍低,以低山为主,多由花岗石和火山岩组成,局部有砂页岩出露。山势较和缓,坡度一般20°~30°,发育有800米和1000~1100米的山顶面。
本区丘陵面积较小,主要分布于金丰河谷的两侧,以及几个较大的山间盆谷的周围,在河谷两侧的多属高丘,在山间盆谷周围的多属低丘。前者切割较深,后者切割较浅,风化壳厚,适于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平原均属山间盆谷平原,面积279.75平方千米,分布零散,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其中较大者有漳平永福、龙岩适中、南靖梅林、平和霞寨、九峰镇等,这些平原均是本区的农田和居民点的所在地。
本区地貌类型以中、低山为主,地势较高,成为闽南地区一些短小溪流的发源地。在北部有拱溪、同春溪和下浙溪等从南向北注入九龙江;西南部有金丰河、芦溪、合溪等由北向南注入韩江;东南部有西溪上游的永丰溪、芗江和船场溪等均由西北向东南注入九龙江。另外还有发源本区东南坡独流入海的漳江、东溪等,这些河流由于博平岭山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切强烈,河床比降大,谷坡陡峻,常有基岩裸露,水流汹涌,有跌水、急滩等,侵蚀与冲积相互交替,在宽谷两岸常发育4~7米,10~20米,35~40米的三级阶地。
本区由于山体庞大,地势高亢,气候地域差异和垂直分布明显,土壤、植被也较复杂,但纬度较低,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水热资源充足,年平均气温18℃~20℃,日均温≥10℃积温5800℃~6500℃,年降水量1600~1800毫米,是本省四大多雨区之一。农作物年可三熟,适于水稻、甘蔗烤烟等作物生长。本区由于山地面积大,气候温暖湿润,适于林业生长,要大力造林绿化,改造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资料
闽中区.www.fjsq.gov.cn.2019-07-09
目录
概述
闽中区介绍
闽中区地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