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名瑶,生于一九四八年,浙江定海人,现居
上海市。自幼酷爱书画篆刻,在其祖父费宣若(名化农,号耕云馆主)启蒙下学习诗书画印,打下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文革”之后专攻篆刻。50年如一日,潜心研究,不求功利,未到花甲之年,技艺渐入炉火纯青之境。
西泠印社会员实力派篆刻家。
费名瑶,二零零三年出版个人篆刻作品集《费名瑶印痕》,二零零九年出版个人专著《游刃金石——费名瑶印痕》,引起各界广泛反响。
2019年6月12日,费名瑶被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
个人成就
费名瑶,无师承,五十年如一日“闭门造车”创作作品不下二万,直至二零零三年出版《费名瑶印痕》之 后,一鸣惊人。各界名人、书画家、收藏家都与其交往,请他刻印,并受
中国美术家协会和
中国书法家协会领导委托篆刻“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大印,这不是一般篆刻家能得到的荣誉。二零零九年出版《游刃金石——费名瑶印痕》等个人作品集。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二零一零年一月在上海中国画院分别举办《游刃金石—费名瑶篆刻艺术展》,展出了费名瑶从艺50年创作的数百方闲章、姓名章、斋馆印、生肖印、印纽及石刻作品等,最引人注目的是历时数月刻就的《千字文》,成为中国篆刻界以纯篆刻形式在大型展览馆办展的第一人,引起各界极大关注和反响。
个人篆记金石情缘
我一生钟爱篆刻,平时除了应付永远还不清的“债务”,常忙里偷闲,不时翻阅古今书画篆刻作品,以养印艺,不觉也有了近50年印龄。
上世纪90年代,朋友们建议我出一本印集,我觉得自己技艺还不如意,有点情怯,但朋友已经帮我求得
谢稚柳先生的题签。当时我刻了约十枚印章给谢稚柳先生和
陈佩秋先生,请朋友送去,以示谢忱。《费名瑶印痕》迟至2003年才问世。
有一次书画展,在陈佩秋先生的山水画中我意外发现有两枚一厘米大小的印章:“陈氏”、“佩秋”,正是我几年前刻的印,这才想起《印痕》出版多时,竟然还不曾送去请陈先生指教。陈先生看到《
印痕》后说:“印章已用了好多年,但人却从来没有出现过。”不久陈先生的儿子谢定玮先生寻到我万荣路居所,说:“我母亲找了你好多年,当年她从美国回来,在案桌上看到你的印,觉得不错,在她的画上应用很适宜、很融洽,想再请你刻几方,但不知道你是谁。为她刻的小印中的款自然更为细微,用了放大镜才看到‘名瑶’二字,因没有姓,还是找不到人。直到看见你的那本《印痕》才知道你姓费。”谢先生留下了母亲的27方石章,嘱我刻陈先生书画用印。印才刻了一半,谢先生送来陈先生的“竹石蝶”字和画各一幅,说是陈先生送我的手卷,还有一幅《费名瑶印痕》的题签。对我来说,既汗颜,又兴奋,深深感受到陈先生对后辈的关爱。
第一次与陈先生见面是在2006年3月20日,那天正是
静安区政协香梅画院正式挂牌日。我去时许多画师正在作画,几位认识我的画师见到我,都说没带印章,叫我帮忙。政协里也备有一些
印石,我动刀伊始,便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刻了18方急就章。当
陈佩秋先生来到时,大家不约而同起立鼓掌,令人肃然起敬。陈先生见到我很高兴地说:“你很好,印刻得好,而且从来不为名利……”还跟我并拉上我爱人一同合影留念。陈先生看完我刚刻的印,又对我说:“你怎么住得那么远?你应该走出来,否则人家不知道你的。”又问我:“你现在有没有能力买市中心的房子?”我真不知如何回答。她又对自己身边的庞沐兰老师说:“你去跟区领导谈一下,像这样的人才,
静安区应该引进,找一套好点的房子。”做梦也没有想到,人们心目中高高在上的书画大师
陈佩秋先生,对一个晚辈竟会如此关心。
几个月后,正在
云南省的陈先生得知我有意加入
西泠印社,却苦于无人推荐,便为我给西印社领导写信,并给了极高的评价。入社的事又承刘江先生推荐,当年就被批准,终于圆了我40年的梦。
我庆幸能遇上陈佩秋先生这么一位艺术大师,并能得到她特别的关爱。我想:以后我的路怎么走,陈先生已经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
老一辈上海人心里,
闸北区比较远,几乎没好的住房。陈佩秋先生知道我住在闸北区,第一次见面就关心我的住房问题,令我十分感动。殊不知闸北区早已今非昔比,早在1998年我就买下了1999年被评为
上海市最佳房型的错层住房,150平方米并带有一个大花园。由于爱花,十年来收罗的各种奇花异草不是普通公园内都能看得到的。
2009年春暖花开之际,我开车接陈先生一家到我万荣路寓所赏花。其实赏花是假,想让老人家不再担心我的生活是真。从陈先生的表情中,我看到了。
名家题序
《游刃金石——费名瑶印痕》序一
费名瑶,生于一九四八年,浙江定海人,现居上海。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众多书画篆刻家稍有成就后,或专心炒作,或兼营收藏,或轻艺从商,或广泛参与社交………..大量时间流失,使技艺生疏,停滞不前。名瑶靠自己的刻苦和天赋,在印坛脱颖那是自然的事了。
潘天寿先生说过:“书画以奇取胜易,以平取胜难。”“以奇取胜者,往往天资强于功力,以其着意於奇,每忽於规矩法则,故易。以平取胜者,往往天资并齐於功力,不着意於奇,故难。然而奇中能见其不奇,平中能见其不平,则大家矣。”自2003年《费名瑶印痕》出版,至今已被公认为中国印坛的篆刻高手。名瑶之印工稳中尽显灵动;粗犷中不逾传统法规。此即舍易求难的篆刻高手修为,其结果便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游刃金石——费名瑶印痕》序二
费君名瑶,聪明过人,雅好篆刻。锲而不舍,造诣日深。出入
秦汉,观摩皖浙,
颜师古而不泥古,继承而能创新。篆刻章法刀法,并皆佳妙,自成一格。观其印痕,有朱有白,或大或小。一方印章,少仅一二字,多至百余字,工整而不呆滞,瘦劲而不纤弱。稳练自然,清隽秀丽,出神入化,难能可贵。进来丑印流行,粗犷怪诞,吾所不取。独爱费君所治之印。愿君努力不懈,弘扬国粹於海内外,前景辉煌,有厚望焉。
(乙丑春,
卞孝萱书于
南京大学冬青书屋,时年八十六岁)
有志者事竟成
——费名瑶篆刻成长之旅
“有志者事竟成”这一句古训,出自汉代
刘秀称帝后对他的大将
耿弇的评语。做任何事情,若欲成,必须有坚强的意志。
上海市中年篆刻家费名瑶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范例。
名心不除境界难高
费名瑶,一九四八年生,浙江定海人,现居上海。少年时,天性颖悟,好学艺。祖父费宣若(名化农,号耕云馆主)见其专注之态,即辅导以文史书画基础,有所获。“文革”降临,高中毕业未能升学,被分入工厂,业余则专注于书画印。当时花鸟画被划入“四旧”,不敢冒险,抄家时被拿走所有书籍。说要刻毛主席诗词印,而留下《
缪篆分韵》等基本字书。于是专攻篆刻。姓名印、领袖诗词印、可避“风险”,尤其刻毛主席诗词印,还可以“保险”。暇时刻石不断,进入废寝忘食之境。祖父见其状而告诫:“治印为自得之学,涵养用敬为先,人品不高,艺难免俗。”“印虽艺事,名心不除,境界难高。”并明示:“治印修养第一,书法第二,章法、刀法其后。”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费名瑶按祖父所示,按时研读文史或临习历代碑帖。借“还应酬债”之机,潜心方寸,上下求索。前后三十年,对金石书法、古玺汉印,以及明清皖浙诸家印章临摹、仿刻、研习、摹石不下千方。形神兼得,几可乱真。对元朱文一路,更具慧心,谨严清隽,遒劲秀雅,人所誉称,直逼
赵时㭎、
陈巨来、
韩登安等前辈;对白文一路,更能及汉铸、诏版之神,凿印运刀若笔,浑朴中藏筋骨,刀笔具见,更现神采。
日久,费君印名昭著,求刻者不绝于寓。时有立所者,容不得写稿,即时印面涂墨,挥刀急就。有一次四十分钟,竟成十四印。中尚有数方多字印,见者无不啧啧称奇。海上篆刻前辈
单晓天见之,亦点头称奇。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文革”后,
上海市将举办第一次书画篆刻展,单孝天见到费名瑶十四方急就章和一首《周总理的诗词印》,即鼓励他去投稿说:“应征名额三十,上海哪有那许多刻得好的,你可以去试试。”费名瑶满怀信心,斗胆以赴,结果冷水一盆,吓得他无颜再去见单老师。此后他对参展参赛再无心过问,真正潜心于方寸艺术之中,刻石更加精益求精,并自取室名“来石必创斋”以表心志。滴水可以穿石,他认定:只要志向不移,终有一天在艺术上有所作为的。
潜心于艺,事必有成。四十年来他先后为各界人士刻印一万多方,遍及海内外,上有国家领导人、大总统、总理、民主人士、知名艺术家,下至庶民百姓、工农兵学商…………。
不少报刊多有专题介绍或作品刊登,国内如《西泠印报》、《
文汇报》、《
新民晚报》、
香港特别行政区《
大公报》,以及
西泠印社出版的《现代印选》等等。国外如《日本与中国》。并四次参加“日创展”。获一九八五年第九届金鹰奖牌一枚。一九九三年
韩国为请中国印人治“大韩民国第十四代大统领金泳三印”以为贺礼。从数大城市征得许多篆刻家作品带回韩国征求意见,几经筛选,最后决定由费名瑶为之篆刻。印作后在韩国多家媒体介绍,引起不小轰动。二零零零年
德国《文艺作品年刊》又刊其十七方印拓与专题介绍。
今费君将出个人
专集印谱,舒拉学弟积极推介,嘱为其序。草草成之,并作引玉之砖,若得读者品评,则倍感幸甚。刘江二零零三年四月初于
杭州市代序
谢春江先生序
费名瑶先生与艺术的结缘,还是六十年代的事。
他的启蒙老师,是他的祖父费化农老人,老人饱学儒雅,诗书画印,四艺俱精,多半为了排解寂寞,同时觉得孺子可教,于是乎老爷子正儿八经地教起来,小孙子就正儿八经的学了起来,正学的好好的,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把传统文化,送上了砧板。舞文弄墨,被裁定是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祖孙俩怕招惹是非,再无兴致。一段祖孙教学佳话,就此在惶恐中,匆匆画上了句号。
费名瑶先生,是时正值青春年少,精力充沛,不久便专一倾心于篆刻了,好在一方石头
刻上几个字,又多半是人皆有之的名字而已,还不太引人注目,也很难给按上什么罪名,若是刻的是毛泽东的诗句,还是挺时髦的咧!
这融书法、绘画、雕刻于方寸之间的传统艺术,很快就吸引住了他。这不,一刻就刻了四十余年,而且不仅是欲罢不能,还越刻越来劲。
费先生刻了四十余年的印,走的是自己的路。就如学木工,先须过“锯直刨平”的关,才能在以后打造木器中,施展自己的巧思一般,他先是啃《
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记篆字,临碑帖,读印谱;继之,通过细朱、满白印的反复镌刻,掌握各种刀法,熟悉各类石质;而后,由近及远地摹刻历代名印,从中汲取滋养。他坚信,自己要是一上来,便弄汉印,与其说是“取法乎上”,还不如说是好高骛远。费先生没有烧柱香,拜名家为师,是“无党无派”。
生性不爱张扬的费先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摸摸地刻着,他刀法娴熟,出手很快,几十年中,上手的印早逾万枚。
他有一个信条:有刻无类。平头百姓有索,欣然刻之;书画家相索,欣然刻之;当官的来索,依然是欣然刻之。由来是有求必应,不怕赔功夫,有时还赔石头。他常说:“每当我的刻刀举起之时,快乐便开始了,刻印的快乐贯穿在创作的整个过程中,我无暇顾及其他。”是的,对费先生而言,每一颗待刻的印,就像是展示在
陈景润眼前的数学题,就像是初中生手中捏着的新购买的游戏软件,无由怀疑,确实是乐在其中啊。
他的另一个信条是:刻印应该“因人而异”。这一点,与
国画理论中的“随类赋彩”很为相似,费先生为人治印,很注意“投人所好”,尤其是为书画家治印,更是十分注意书画家作品的艺术风格,力求与之般配,认识到在书画中,印章处于“辅佐称臣”的地位,这不只是一种清醒,更是对艺术的虔诚,太难能可贵了。
你读他的印谱,面目之多,每每令人恍如踱入了百花园。
细朱文显然是他用工夫最多的。风格或平和简静,对之如对
未央宫,对打坐僧,对垂钓叟,印面尽现赵时棡、
韩登安、
陈巨来三公之神韵;或婀娜遒丽,似吴带当风,又似游鲤在池,极富
赵之谦、
吴熙载的情致。费先生在高兴时,还会在印面上搞一些“小动作”,如在笔画间,悄悄的嵌入一枚古色古香的小泉币,甚至藏上一批单足而立、闭目养神的
丹顶鹤。更有一次,他在一枚多字数朱文闲印中,首尾各刻了个仅子大小,却眉清目楚的印中之印,如同
梵蒂冈这个
意大利罗马城中的国中之国,而且是一朱一白,真是生面别开,奇趣盈溢,见者无不拍案称绝!
白文对费先生而言,也段非弱项,他的急就章,多为白文,他惯常是略一思索,便直接石上奏刀,挥刀如笔,刀过意显,顷刻成形,千态万状,自然和谐,或凝重、或酣畅,无羁绊中见性情。每有可观,先生则不免横生吁叹,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这在书法中,也可以得到印证,《鸭头丸》、《
祭侄文稿》等传世瑰宝,恰恰都不是刻意为之。
他也刻一些中规中矩、愣头愣脑、有诏版味儿的满白印,很像
康熙时
林皋玩的那路,变化仿佛不多,但显得很庄重、大气,我揣摩他莫非有意在打造一种有时代气息的官印,因为我发现他为干部刻印,每取此法。
至于费先生自己,更看重借鉴汉铸印的白文,你看他郑重其事地把他的“二钧汝堂”这方齐印,放上了印谱的封底“压轴”,用意再明白不过了。
他的印刻,见见不胫而走,这正应了“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老话。虽然他从不张扬,名气却一日日大起来。他的印蜕,被好事者频频搬上报刊,编进了书,不但东邻
日本、
韩国的朋友为他写文章、编专页、颁奖牌,连大老远的美国、
德国也不时有人上门来求印订刻的。
我时常在奇怪,费先生在篆刻上付出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他居然另外还有一大摞爱好:书法、石雕、种花
养鱼、摄影、跳舞、乒乓、旅游、住宅设计等等,而且无不玩得像模像样,举例来说,他的乒乓水平,就让他协助训练过的几年
上海市少年集训队。
如说他还有不愿意做的事,那大概就是编他的印谱了,不是诸多朋友的怂,让费先生感到众情难拂,这本印谱就无由得见了。我当时也是积极的起哄者,为此没少费口舌,我分明也在功臣之列。
但当他把编就的印谱搁在我面前,央我在印集前随便写些什么时,我知道报应来了,咎由自取呗!不过,好在我与费先生交游数十载,自不愁没有可说的,于是写下了以上这些文字,倘若它真能多少有助于读者了解费名瑶先生,那我就不胜欣慰之至了。
谢春江 写于二零零零年三月
社会评价
印如其人——
俗话说“字如其人”,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人的文静、霸道、潇洒、保守,甚至於正直、卑贱都会不知不觉地流露在比划之间。同样“印如其人”亦是如此。综观名瑶的印,绝大多数人都会脱口而出,说他的细朱文可得极其漂 亮。这恰恰像年轻时的名瑶——一个外表俊秀、多才多艺、充满灵性的美少年。随着时间的流逝,学养的增加,个性慢慢显露。他为人正直,鄙视一切不良;他助人为乐,不计得失;
他急人所急,总以最快速度帮助别人。他个性潇洒不如俗套,他的一切个性都在他刻的印中充分体现。其祖父费化农老先生50年前对他的教诲:“治印为自得之学,涵养用敬为先。人品不高,艺难免俗;名心不除,境界难高。”印如其人,名瑶确是做到了。(钱成撰写)
我们看见的是一个守寂于繁华都市,身居黍阁一角,神池周秦汉魏之间的健行者,此种精神已经脱略术艺之道,申请所向,取诸怀抱。
抱朴怀玉
——孤独的费名瑶及其他
文字的命运从它诞生时,大抵早就注定它最终将要退场,永恒如时间,既留下创造的光,也消解一切有形的事物。
在一个汉字看似已经没落的时代,在汉字的书写、篆刻之美名之曰“法”,却法不示人、人不谙法的时代,生活于其中的中国书法家费名瑶先生是孤独的。
特别在如今,当艺术精神日渐于整体上衰微,而为“艺术”的人非但甚少思顾,益发纠缠在门户、承袭等等小圈 子里的作为,却甚得其昌。那么,在费名瑶与心中的大师
陈巨来痛失交臂之后,这种孤独就显得含味颇深。但得如此,
陈佩秋先生因之为其写道:“五十年如一日,潜心研习,不求功利,未到花甲之年,技艺渐入炉火纯青之境。”
自学不是一种脱离师承的状态,费名瑶是篆刻艺术的自学者,他从未觉得自己需要怜惜,而生怨艾之情。与他交谈,从他淡定的举止,温热的眼神中,可以品味出那种孤独着的丰盈,积累了五年的修为,体现着他五十年的求真心得,朝圣态度。我于此忽然有感:其实当一个人发现学习的真谛时,他随时都可以找到、找对他的老师。只是这种情形比较少见,缘分比较特殊而已。
老子向云:“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也。知我者希,则我知矣,是以圣人被褐怀玉。”知人自知,已经不是一个知识多寡的问题,而是拥有智慧的开始。因为只有有智慧的人才是能够从发现一个因,继而继承一个果,最后发展出一个新的因果的人。世无思想者,而学者无数,当此时节,孤独的意义大概尤其需要深究吧?
抱朴怀玉,人未解其真,得陇望蜀,人莫信其能。名瑶先生说:篆刻在中国文化中是很小的一块,我身列其中已经很知足了。先生轻轻的一句话,却让我认真地想了很久。现存最早的
中原地区文字,应该是龟甲、兽骨至上的 铭文,自从1899年“甲骨文”字的被发现,解决了“钟鼎文字”(亦称金文)之前中国文字存无的谜题,对比甲骨文和钟鼎文字,前者奠定了中国文字的式范,后者是将之广泛应用的发端,其上承甲骨文拙朴自然的本色,下启
秦朝小篆的流丽雄秀之风,皆出自
周代暨春秋时期书体日渐成熟日生变化的书写情怀。可见自
商周始而铸其钟、鼎,铭其文字,并非仅仅出于祭祀、记载、礼乐之需,期间字体风格的变化去秦统一约千余年,所谓书法家、篆刻家已经活泼而生,将审美的意趣于从横曲直间诗意地放达了。
便是了,在中国,则像是命定的,文字严格的方式一直未艺术之精神所引领。
中原地区的文字,在很长的一个时间段落里,一直都是以古老的象形结构延续其造型的。比较
西班牙语,它不擅长变化,似乎千百年来一直如如不动,然以其精深幽微,却又变化万千。汉字能书,书之曰美,名之曰“书法”;汉字能镌能刻,镌之以金,曰铭,勒之以石,曰刻,镌刻亦为美,其美亦有“法”。即以
西周公国“墙盆”为例,其铭文尾署“史墙手笔”,大概是最早的篆刻家的落款了。中国文人历来是以“字”行文,比较“推”、“敲”,斟酌“绿”、“染”;文、字、意、趣紧密相携,分无可分,无任咀嚼之深。究其根本,盖因代代皆有捍卫其艺术精神者,薪火相传,不绝于世。
是故,中国文化中乃有“金石、书法”比肩而行,西人或有擅书者,终未能诸文化,“ABC”说到底即是文字变革的产物,亦是背道而驰的结果,因而不具有可比性。因此汉字的沿革,从来就是一种生生不息,死而犹生的过程。所谓此身死,他身生,此形死,他形生,是为神仙,既是汉字演化的体征,亦是指对汉字之美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又是守护汉字之美的人。
这里,且不论名瑶先生的篆刻造诣如何如何,我们看见的是一个守寂繁华都市,身居黍阁一角,神池周秦汉魏之间的健行者,此种精神已经脱略术艺之道,深情所向,取诸怀抱。又若道心隐隐,譬如白纸黑字,字以其黑宽其白,盖阴阳之相互;方寸如石,亦将以阴阳之交易。古往今来,多少书家、篆刻家的心血,莫不倾尽于此。
只是……那又如何?声名远播固然为美,然而对求道若渴的人而言,不经意间便错过了。时下有个流行词曰“经营”,放之四海,盖莫不可经营焉?名瑶先生错过了,而且还是不经意间,这也让沸沸扬扬、热热闹闹的经营门第,少了一道大餐,却多出了几分冷寂。昔
左思闭门十年作《三都赋》,一时间“洛阳纸贵”,
据说是请高人写了序,有研究者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炒作”;名瑶先生不缺少名家、大师们(季羡林、
文怀沙、
谢稚柳、
陈佩秋、
冯其庸、
卞孝萱)的提点、垂青,似乎也应声名鹊起,时至今日早就该有“一登龙门、身价十倍”的气象,我想起这些大师级的人物对后进的将液抬爱,绝无私心,然而名瑶先生铭记更深的,或许不是某次某人的褒美,而是前辈们守护艺术的那副火热肝肠吧?
艺术这个词是人创造的,人有时竟然也敢接着说自己创造了艺术,但是有福之人,却一再地为艺术所创化;此话怎讲?如果一定要追求艺术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则窃以为艺术在名瑶先生这里,既出自手中刀,也落于掌中石,但又都不尽然。何者?前文述及的那种孤独而丰盈的心境,正式他心中的那个“道”;道并非高居三十三天之外,甚至虚无缥缈;所谓大道
大日如来,如实观照,这是十分具体的从来处来的道理,乃通返璞归真之径。所以,名瑶先生的面前还置放着一方棋,从横19路,列两仪,分四象、涵太极,变化之数难以穷其尽,但这却是他必须下的棋。
都言千古无同局,欲吐心声还踟蹰。
祈愿名瑶先生珍重,因为汉字的谢幕退场若然是命定的,那么,为守护它应有的尊严振振衣冠,势必关涉到那个没有文字的以后世界。 (中国作家/画家:陈海蓝撰稿)
北京APEC专题图片
名家题专
个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