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电影》是涵盖了一百年
上海电影历史的志书。
上海电影老前辈
沈寂先生以自己掌握着的许多关于
中影股份历史的亲历资料和记忆里留存的关于中国电影历史的鲜活影像撰写了此书。
其实在这《话说电影》稿里,流淌在先生笔下的那些人物和往事,大都是迄今鲜为人知的真情实感,像是电影皇后
胡蝶的冤屈,一代歌星
周旋的隐事等。非但有趣,而且极具人文价值,对于我们从细微处进一步了解中国电影辉煌而又坎坷的百年经历,无疑又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前不久,接到
沈寂先生打来电话,他告诉我,他又有一本新书已经脱稿准备付梓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在为他高兴之余,自然也对他老而弥坚的敬业精神肃然起敬。
沈寂先生是
上海电影界的一位前辈,84高龄,仍笔耕不辍,每有有关上海和
香港特别行政区两地电影历史和人物的著述问世。从49年到52年,沈寂先生曾在香港电影界从事编剧工作,写过不少电影剧本,如《
狂风之夜》、《神·鬼·人》、《中秋月》、《
一年之计》等等,和当时香港许多著名导演有过合作经历,是一位多产作家。1952年,因参加爱国活动,他和
刘琼、舒适、
白沉等著名香港影人被港英当局无理驱逐,后来一直在
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编辑、编剧,直至退休。
是
香港回归十周年。沈先生在电话里告诉我,他的那本新书即是为此有感而发,书名就叫做《话说电影》。
这是他至今的第几本著述,我已经数不清了。他过去的作品,除了电影剧本以外,还有小说和著名影人的传记,比如长篇小说《上海大亨》、《哈同外传》,传记文学《一代影星阮玲玉》、《一代歌星周璇》等等,都是读者十分熟悉和喜爱的。在现下
上海电影、乃至中国电影的同仁圈里,恐怕已经很少有人能像
沈寂先生那样手头掌握着那许多关于中国电影历史的亲历资料,也很少有人能像沈寂先生那样在记忆里留存着那许多关于中国电影历史的鲜活影像了。所以,圈内有人赞誉他是一部早期中国电影史的活字典,我觉得一点也不过份。
然而沈寂先牛为人处世一向平和低调,不事张扬,处处体现出一位历尽坎坷、况味人生的长者特有的风范。我和沈寂先生的交往并不频繁,一则他是前辈,高山仰止;再则,他只是埋头奉献,不求显达。我和沈寂先牛初次交往,是在骏祥先牛逝世以后我勉为其难地接过《
上海电影志》编撰任务的时候。那时候,对于编撰这部涵盖一百年
上海电影历史的志书来说,我感到最吃力的莫过于其中的第九编——人物。尤其是一些早期人物,由于历史文字资料的不足,常常使我们陷于模棱两可的地步。在这种境况下,和中国电影众多早期重要人物有过广泛合作和交往的沈寂先牛自然就成了我们经常叨扰的对象,而只要我们找上门去,沈先牛总是热情接待,不吝赐教的。但是,当我有意请他出山担任编委的时候,他却婉言谢绝了,足见他虚怀若谷的品性。
这一次,他依然一如既往。他在他的这《话说电影》稿的最后这样写道:“今年是
香港特别行政区回归十周年,我离开香港已有45年。我在香港三年,是我电影创作道路上的黄金时期。我编写了虽不多也不少的电影剧本,对香港电影有并不大也不小的贡献;拍成的影片不是经典却享有世界荣誉。人生似梦,往事如烟,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在我个人只留下点滴失落的同忆,我也只能在回忆中自慰自嘲,自得其乐罢了。”
是啊,“人生似梦,往事如烟”。但我想,在这里展现出来的,决非“自慰白嘲”,也决不止“自得其乐”。其实在这《话说电影》稿里,流淌在先生笔下的那些人物和往事,大都是迄今鲜为人知的真情实感
沈寂先生嘱我为之作序,我实在愧不敢当。瑾以一个先读为荣的后生晚辈,在这里向沈寂先生新作的问世表示衷心的祝贺,并祝先生健康长寿,永葆著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