鰤鱼
鯵科鰤属的一种鱼类
鰤鱼(拉丁学名:Seriola quinqueradiata)属鲈形目鲹科,鰤属,是一类快速游泳、温水性肉食性鱼类。鰤鱼又称五条鰤、平安鱼、油甘鱼、章雄鱼在日本,鰤鱼从幼鱼长到成鱼的过程中,其每长大一点就换一个名字,据说有多达100种,在中国台湾则是被称为青甘鰺或青甘。鰤鱼为暖温性中上层鱼类。在世界分布于日本海域、韩国海域、俄罗斯,中国黄海、东海南海
鰤鱼眼中心位于吻端的水平线上,上颌骨后上角尖锐。胸鳍与腹鳍等长。五条鰤体背侧褐绿色,腹侧银白色。显著特征为黑色眼眶和贯穿头尾的黄色纵带。幼鱼体为褐色,体侧有暗横带。
鰤鱼在日本非常受欢迎,被称为ハマチ或ブリ(鰤)。这些鱼可以煮熟或生吃,在寒冷的月份里,当肉的脂肪含量较高时,它们是日本人的最爱。在日本,已经有了数十年的养殖历史,已成为日本海水网箱养鱼产量居第一位的重要养殖对象,2003年在中国南方开始试养。
命名
形态特征
鰤鱼是鲹形目鯵科的一种中型海鱼,显著特征为黑色眼眶和贯穿头尾的一条黄色纵带。具有典型的“鱼状”体型,体形细长,横向扁平。它的腹部有银色鳞片,背部有蓝绿色的鳞片。侧线上无鳞片。上颌骨后背成角状。胸鳍几乎与腹鳍等长。臀鳍有2个棘刺;软条17~20条。第1背鳍有5~6个棘刺,第2背鳍有1个棘刺,30~34个软鳍。鰤鱼的寿命为7岁,在野生鰤鱼当中最大尺寸可达96厘米,体重达到13公斤。人工养殖鰤鱼大最尺寸可达到150厘米和40公斤。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鰤鱼是一种温水性中上层鱼类。在世界分布于日本海域、朝鲜半岛附近海域、俄罗斯,中国黄海、东海南海
栖息环境
鰤鱼平时主要栖息于深海。鰤鱼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为16‰~34‰,最宜范围为20‰~25‰。鰤鱼对高盐度的适应能力较强,对低盐度的适应能力较差,当盐度低于16‰时,就会死亡。水温范围在20摄氏度~30摄氏度时,鱼生长很快,但水温低于15摄氏度时,则停止生长,当水温低于10摄氏度时,鱼便会死亡。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鰤鱼是高度洄游型鱼类。二龄以下只是短距离洄游,但在第三年成为成鱼后,便开始长距离的洄游。它们季节性在黑潮和对马暖流中迁徙以繁殖,夏季向北移动,冬季向南移动进入温暖的水域。
鰤鱼鱼群在秋冬时候,会从北海道南下产卵,会分成两支队伍,一支从太平洋沿岸南下,另一支沿着日本海沿岸往东海洄游。
觅食行为
鰤鱼是一种快速游泳的远洋肉食性鱼类。东海丰富的饵料生物和近海海藻场为其繁育的幼鱼提供了良好的索饵和生长栖息场所。4厘米以下的鰤鱼主要摄食哲水蚤之类的桡足类及甲壳动物,随着生长,开始摄食幼鱼和其他小鱼类。长至15厘米后,则以沙丁鱼、鲭、乌贼等为食。
生长繁殖
发情期
鰤鱼是日本及邻近地区的特有种。沿东海200米等高线产卵;幼鱼向北迁移到北海道附近,觅食三到五年,鰤鱼一般三龄性腺完全成熟;之后向南迁移产卵。
产卵期
鰤鱼为温水性鱼类,成长需要几年时间。不同地区产卵期不同,在东海区为2~3月,在日本的九州和四国周围海域为3~5月。卵浮性,直径1.15~1.44毫米。这些鱼通过产卵繁殖,雌性释放卵子,雄性在体外受精。鰤鱼的产卵策略为多产。
发育期
每年的4月至6月,在太平洋日本沿岸海域出现鰤鱼鱼苗,太平洋沿岸水域中的含苗密度高于日本海。鱼苗通常在漂流的海藻下方或周围游动,体长多数为30~70毫米。鰤鱼苗生长速度较快,在日本九州北部海域,3月初采的鱼苗体长10毫米左右,到3月底体长便达到20~30毫米,5月中旬体长可达到170毫米。刚孵出的仔鱼全长3.5毫米,大量出现在水温19~21摄氏度和氯度为1.91%~1.93%的水域中。仔鱼一般随着黑潮及其支流向北漂流,并集中在海洋锋区,常附着在随波逐流的海藻上。当鰤鱼长至15厘米时,离开漂流的海藻,营自由游泳生活。鰤鱼苗的特性是,从体长50毫米长到150毫米时,会出现鱼苗之间同类相残现象。
养殖技术
苗种来源
苗种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采捕海里的自然鱼苗;二是人工繁育。20世纪60年代末,用捕获的亲鱼催产采卵孵化鱼苗获得成功;至70年代末,又研究成功用人工养殖成熟的亲鱼繁育鱼苗。
虽然日本鰤鱼人工产卵、仔鱼培育技术已达到试验规模,但人工培育苗种技术、供应苗种,目前尚未达到商业化生产,所以人工养殖所需的苗种,主要来自天然苗种资源。产卵后不久,不到15毫米长的鱼苗被海潮带到海岸附近,在那里它们被细网捕获,然后卖给鱼苗专家。野生鱼苗也会从韩国越南等其他国家进口。
饵料
鰤鱼每天投饵1~2次,每周可停止投饲1~2次,随着鰤鱼的生长,每千克鱼体重需要的饲料量也随之减少,日投饲量与季节、水温有关。一般夏季水温高,饲料量增加,但当水温超过31℃时,投饲量需减少。冬季水温较低,故投饲量也要减少。
养殖条件
养殖区域可选择在自然保护区或可设置简单的抗风浪结构;潮汐和水流畅通,保持足够的溶解氧,达到3ppm以上;水温范围在20摄氏度~30摄氏度;盐度最宜范围为20‰~25‰。养殖时需禁止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养殖区;养殖过程中需及时清除代谢物及残饵保持水质的干净并根据环境卫生学观点,要求净化养殖区的水质。
养殖模式
网箱养殖
鰤鱼大都采用网箱养殖,鰤鱼的网箱养殖最早起源于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中秋节过后,中国海南渔民即开始捕捞野生鰤鱼鱼苗进行网箱培育,于次年4、5月份,待鱼苗长成至12厘米以上规格时销往日本。
养殖市场
大多数日本鰤鱼养殖者的目标市场规模约为2~5公斤,而有些养殖者甚至将鱼养殖到7~8公斤。高温地区19~20个月平均收成6公斤,中温地区27个月5~6公斤,低温地区27个月3.5~4.5公斤。收获时的大小和生长期的长度不仅取决于年平均水温,还取决于所需的市场规模。中国海南省鰤鱼幼鱼出口日本截止2022年5月30日,已出口日本34船次、约510万尾,出口创汇约1.3亿元人民币,2022年全年出口总额有望突破1.8亿元人民币。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在日本,鰤鱼是最受欢迎和重要的鱼类之一,1971年来其养殖产量一直是养殖鱼类中最高的。由于需求增加和养殖技术改进,鰤鱼养殖自1960年代以来呈现快速增长,1980年其产量和产值分别达到15万吨和10亿美元。从那时起,这些数字的增长已经放缓下降,养殖场数量也呈现下降趋势。这是由于扩大生产导致环境水质恶化和鱼价持续低迷。2003年,鰤鱼养殖产量占日本海水鱼类养殖总产量的约57%。
保护级别
2015年,鰤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物种濒危红色名录》(IUCN)ver3.1,无危(LC)。
保护措施
中国浙江2016年就为幼鱼保护立法,实行禁捕,使得鰤鱼幼鱼得到了长效保护。日本为了避免过度捕捞蛳鱼天然苗种,导致自然苗种资源下降,对采集苗种实行许可证制度,这样做有利于苗种资源的保护。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鰤鱼实全球公认的高端生食鱼品,鰤鱼肉质鲜美,是做生鱼片的上等鱼类,因此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中国海南省省万宁和陵水海域是鰤鱼幼鱼的核心产区,自1986年中国海南省首次向日本出口鰤鱼幼鱼,已有30多年历史。中国海南省万宁已逐步将鰤鱼产业打造成为捕捞培育、深海养殖、加工销售等全链条式的国家级特色产业。
食用价值
在每年11月份上旬的时候,鰤鱼回游到富山湾一带被捕捞上岸,是鰤鱼长得最肥美也是最美味的时候,人们称之为“寒鰤鱼”。
寒鰤鱼既可生食也可熟食。寒鰤鱼生鱼片口感鲜滑细腻,蘸上的酱油都会滑落而下,最原始的味道,鱼肉质甜美。熟吃的寒鰤鱼肉质实净,鱼肉的纤维间透着油香
寒鰤鱼中以富山冰见市沿岸捕获的“冰见寒鰤”最为驰名,因为经过此处的鰤鱼洄游最长,脂肪和肉质较其它寒鰤鱼也更好,是非常珍贵的食材,以至于全日本贩售鰤鱼的料理店都以“冰见寒鰤”为招揽客人的旗帜。
相关文化
在日本全国各地,鰤鱼作为除夕吃的吉利鱼而闻名。以纵贯日本中部的大地沟带为界,因喜好的鱼不同而分成了西部的鰤鱼文化圈和东部的三文鱼文化圈。在日本关西地区,鰤鱼是除夕不可缺少的菜。尤其在北陆地区,正月里或喜庆之日,主人以用鰤鱼招待客人来展示诚意。由此可见,鰤鱼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目录
概述
命名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觅食行为
生长繁殖
发情期
产卵期
发育期
养殖技术
苗种来源
饵料
养殖条件
养殖模式
网箱养殖
养殖市场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食用价值
相关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