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椰子(
学名:Lodoicea maldivica (J.F.Gmel.) Pers.),又名复椰子、双椰子、海底椰、臀形椰子、大实榈、巨籽棕,是
棕榈科常绿乔木,拥有植物界最重最大的种子。
海椰子原产于
印度洋的
塞舌尔普拉兰岛和屈里厄斯岛,由纤维组成的海椰子果实外壳内含有空气,可漂浮于海上,但其种子在海滩上不能发芽生长,因此该物种野生种仅存于这两岛内。适宜在雨量充足,平均气温在26.5
摄氏度左右的湿润环境下生长的海椰子茎干粗壮笔直,叶片似
扇形向四方伸展。雌雄异株,雄树高大挺拔,雌树稍显娇小,相对而立,合抱而长。雄
花序呈圆柱形,在深坑状结构内产生
尾旋排列的花簇。
雌花被环状褐色
苞片衬托着,雌花序呈“之”
字形弯曲,果实呈双瓣圆瓢状,形似女性臀部。海椰子的功用很多,果汁饮料浓稠香甜,可饮用、酿酒,果肉具药用价值,果壳可作装饰工艺品。
海椰子作为
活化石,被誉为
塞舌尔的“国宝”,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7年 ver 3.1)——濒危(EN)。
历史演化
词源由来
海椰子的祖先曾在
亚洲大陆上出现,其体型庞大,结出的果实也很大。由于这些巨大的
棕榈具有不分枝或者很少分枝的
花序,因此可支撑其果实,反映了大树可带有大的附属物的Corner规则。同时存在于岛屿上的种子,其大小往往进化得更快,因此这些祖先可以很好地进化出更大的种子,这就是海椰子的果实为何如此之大的可能原因。
葡萄牙医生和植物学家加西亚·德·奥尔塔于1563年出版的《简单的座谈会》中首次描述了海
椰子,在文中他把海椰子称为
马尔代夫椰子,并提到一个传说,在古代,由于6月至9月间强烈的季风,海椰子的
坚果被冲刷在
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的海岸上,因而传言海底有整个
棕榈树林。直到1768年,这些坚果的真正来源才被一位名叫马里恩·杜弗雷纳的人在
塞舌尔发现。1791年
德国博物学家、植物学家、
昆虫学、
爬行纲两栖动物学家和
软体动物门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梅格林将其命名为Cocos maldivica;1972年,德国植物学家和体育教师保罗·迪特里希·吉塞克发现海椰子的果实酷似
糖棕(Borassus flabellifer)的果实,并将其命名为Borassus sonneratii。1800年,为了表达对最后一位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的女儿拉奥迪斯的缅怀,将海椰子正式确认为巨籽棕(Lodoicea Comm.ex Labill.)植物。1805年,圣希莱尔将海椰子命名为Lodoicea callypige Comm.ex J.St.-Hil.。1807年,Cocos maldivica被佩尔松整合到巨籽棕属整合,目前海椰子使用的拉丁文名是Lodoicea maldivica(J.F.Gmel.)Pers.。
2003年1月,中国出版的《观赏
棕榈》中,根据上百种观赏棕榈的科学分类方法及本种独特的特性,将海椰子命名为“巨籽棕”。
形态特征
茎叶
海椰子树龄可超过千年,
树干挺拔光洁,树冠整齐,高15~30米,胸径40厘米,基部可形成高45厘米、直径75厘米的“座茎”;叶具中肋,阔大坚硬,呈
扇形,叶身长5.4米,宽3.6米,具多枚线状
披针形的革质裂片,长65~100厘米,宽3~4厘米,先端渐尖,
叶轮生茎的顶端形成稠密的掌状浅裂树冠叶,裂深一般不超过叶片的1/3,可达4米之宽,叶柄较长且粗壮,呈上凹下凸的三棱形。
花
雌雄异株,相对而立,合抱生长。
雄花于雄树分枝上部拢聚生长,具3个鳞片状的萼片,长3~4毫米,具3片卵状长圆形的革质花瓣,长1~1.5厘米,具90厘米长的柔夷状
花序,似男性生殖器,一朵花序至少包含35朵花,由
苞片鳞片隔开,每朵花包含至少25朵
花药,有6枚黄色
雄蕊,会发散辛辣浓重强烈的窒息味道。
雌花稍矮,于分枝下部分散生长,被褐色环状苞片衬着,顺着厚厚花茎依次排开,雌花序呈“之”
字形。数枚小苞片位于雌花基部,圆形的革质萼片,宽约2.5厘米,花瓣较小,与萼片相似。
果实和种子
果实呈双叶,扁平,40~50厘米,尖端卵圆形,形似女性生殖器官,重达42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果实,也是世界上最重的种子,成熟的种子可达17.6公斤之重。雌树授粉后会结心形的绿色果实。果实外有一层海绵状的纤维质硬实外壳,
坚果包被在其中。坚果顶端的三棱不甚明显,呈倒卵形或近球形,长15~25厘米,骨质的内果皮,有3个萌发孔贴近基部,只含有1粒种子,还具有一个富含液汁的空腔位于
胚乳内。
物种分布
海椰子仅分布于
塞舌尔群岛的屈里厄斯岛和
普拉兰岛两个岛屿上。2004年,在中国北京植物园内也有其
小麦胚芽存活。
生长习性
生境状况
由于海椰子的果实外壳是由纤维组成的,内含空气,故可漂浮于海上且能漂到别的岛上,但其种子不能在被海水浸湿的沙滩上发芽生长,因此海椰子仅于塞尔舌生长。海椰子适宜在雨量充足,平均气温在26.5
摄氏度左右的湿润环境下生长。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海椰子属于
棕榈属,萌生芽苞的方式很特别,首先种子会伸出一条长
脐带,深埋于30~60厘米土下,其次渐渐会向远处延伸出去,达10米之远,直至嫩芽从脐带尾端冒出,幼苗则借助这条脐带或称为“养分
输送带”得到原本储蓄在种子里的养分。
海椰子开始萌芽时,每年只生出一片1.5~2米的叶片,这些巨大的叶子折叠盘曲成环状,斜指向天形成一个接近完美的漏斗,水被引导到排水沟状的叶柄中,不受阻碍地通过每个叶柄基部的裂口,然后溅落到靠近
树干的地方,有利于搜集雨水流到根部。
子叶的基部本身发育成细长的枝条,其尖端包裹一个包含
胚胎的空腔,能够延伸到4m,直到尖端到达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此时,枝条向下弯曲进入基质,胚胎开始生长,通过细长的子叶继续从
坚果中获取养分,持续两年或更长时间,直到新植物长出。直至第15年,海椰子的树干才开始缓慢长出。通常
树高10米,最高可达35米,雄树需要借助风力来传播花粉,一般比雌树稍高。结果时,雌树树冠上发育中的全部果实可能重达500
千克,但由于海椰子不分枝,在疾风中易折,故雄树较雌树多。海椰子完全成熟开发结果需要25年的时间,而一次仅仅结几十个果实,雌树结种数受限,一生中结种数大都少于100颗。不仅如此,一个果实长到成熟至少需要6~7年的时间,还需要两年才能发芽生长。一粒海椰子落地至少需要30年以上,但其寿命很长,能存活上千年。
人工种植
在
塞舌尔,种植海椰子的方法是将
坚果在阴凉、潮湿的地方发芽,然后将它们转移到光线充足的地方继续生长。在排水良好、光线充足的地方栽培最容易成功,在阴凉的地方种植,只要子
叶芽能够在距种植点一定距离的地方延伸到地下,满足温暖和光线充足的条件也是能够种植成功的。同时场地越暴露,越要注意浇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塞尔舌
普拉兰岛中心的五月谷天然林区占地约20公顷,2012年记录约有6000棵“海椰子”。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海椰子纳为世界自然遗产。海椰子被誉为
塞舌尔的“国宝”,享有
活化石之称。2003年之前世界各地每年仅收获1200粒左右的海椰子种子。
致危因素
2020年,由于过度砍伐和偷猎,只有8000株野生成熟的海椰子在普拉兰岛和屈里厄斯岛上存活。另外,当地社会对农业和水产养殖的发展也限制了海椰子的生长。除此之外,火灾等自然因素、当地居民对住宅和商业的开发、外来危害物种的入侵和疾病的影响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保护等级
2007年海椰子在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物种。
保护措施
1976年
塞舌尔独立后,其政府把海椰子树林密布的塞舌尔第二大岛——
普拉兰岛设为自然保护区,并开设旅游专线,供旅游者参观。政府
明文规定,严禁砍伐和采摘海椰子,严令禁止私运出境。外国游客必须到当地政府获取特殊许可证才可以携带海
椰果出境。
主要价值
海椰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海椰子成熟周期长,产量较少,因此极为珍贵。塞尔舌共和国以海椰子换取大量外汇,发展社会。
绒毛状的纤维物质附着在海椰子嫩叶的背部,可用于止血。海椰子的食用
胚乳,俗称coco de mer,在中药中用于治疗咳嗽。
海椰子长到7~9月时是最佳食用时间,此时其肉质细腻清甜、清脆爽口,一旦超过9个月果肉则如象牙般坚硬。海椰子的果汁饮料浓稠绵密,味香醇正,清凉解渴,可作饮料、酿酒。其种子是稠胶状的
浆果,味道香醇,是上等的酿酒原料。
海椰子的果壳黝黑坚硬,经过雕刻镶嵌,可制成精美的工艺品。叶片可以制席、编篮、编帽等,叶茎可用作房顶的
建筑材料。
参考资料
Kew.www.kew.org.202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