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茶
山茶科山茶属植物
金花茶(学名:Camellia petelotii (Merr.) Sealy),别名多瓣山茶、亮叶离蕊茶。属山茶属(Theaceae)山茶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主要分布于中国广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在中国广东省昆明市杭州市上海市等省区已有引种栽培。2021年金花茶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列为二级保护植物。
金花茶幼枝浅褐色,2~3毫米厚,无毛。单叶互生,革质,狭长圆形或披针形,叶亮绿光滑,边缘有细锯齿。花腋生或近顶生,单生或成对;苞片5,阔卵形,萼片5,不对称,卵圆形至圆形;花瓣8~10,金黄色,近圆形,边缘具缘毛。蒴果三棱形或稍球形,绿白色。种子扁而有角,光亮,淡褐色至褐色,半球形,6-8粒。
金花茶是世界珍稀观赏植物和种质资源,有“植物活化石”之称,世界公认为“神奇的东方魔茶”,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茶族皇后”,极具观赏价值。同时金花茶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中华本草》中提到:其叶主治痢疾,疮疡,其花主治便血,月经过多。此外,金花茶的花、芽尖可加工成茶包,叶可制作成浓缩液、饮料等,花还可以提炼食用色素,种子可榨油、做工业、医药原料等,经济价值日益显著。
命名历史
金花茶于1933年被中国植物学家左景烈首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大菉乡采集到植物标本,1948年植物学家戚经文依据模式标本(左景烈23483号)发表了一个名为亮叶离蕊茶的山茶属新种,并将其学名定为Camellia nitidissima Chi,但并未引起学界关注。
1965年中国植物学家胡先骕先生又根据一份来自广西的开着黄花的山茶科(Theaceae)植物标本,发表了一个连蕊茶属新种,并最早定名为金花茶,学名Theopsis chrysantha Hu。胡先生的这一发现顿时轰动园艺界,冲击了山茶属缺少黄色花色这一传统观念。
1970年日本学者津山尚根据中国的标本和胡先生的命名,把金花茶从连蕊茶属挪到了山茶属,随之变动的是金花茶的学名被订正为Camellia chrysantha (Hu) Tuyama。
1991年中国植物学家张宏达等经考证发现金花茶确定戚经文的“新种”与胡先骕的连蕊茶属“新种”以及被日本学者修订的种名是同一个物种,这意味着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优先律原则”,金花茶应该采用最早正式发表的符合命名法规的拉丁名称,因此金花茶的学名被进一步订正为Camellia nitidissima Chi。
1998年中国植物志采用的金花茶学名叶是Camellia nitidissima Chi。但2000年中国植物学家闵天禄等认为金花茶的学名是Camellia petelotii (Merr.) Sealy。
截至2022年,中国植物志已修改金花茶学名Camellia petelotii (Merr∙) Sealy。
形态特征
金花茶为金满堂桂,高2~6米。
枝干
树皮淡灰黄色至黄褐色,近平滑或微纵裂;嫩枝淡紫色,嫩枝当年小枝略带紫色棕色,2~3毫米厚,光滑无毛。
叶革质、单叶互生,在同一植株上的叶片其形状及大小变异很大,长圆形或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11~16厘米,宽2.5~4.5厘米,先端尾状渐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发亮,无毛大籽筋骨草,下面浅绿色,无毛,有黑腺点,中脉及侧脉7对,在上面陷下,在下面突起,边缘有细锯齿,齿刻相隔1-2毫米,叶柄长7-11毫米,无毛。
花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或近假顶生,苞片5片,散生,阔卵形,长2~3毫米,宽3~5毫米,宿存;萼片5片,卵圆形至圆形,长4~8毫米,宽7~8毫米,基部略连生,先端圆,背面略有微毛。花瓣8~12片,近圆形,长1.5~3厘米,宽1.2~2厘米,基部略相连生,边缘有睫毛,金黄色,具有蜡质光泽,花开时呈杯状、壶状、或碗状,有芳香气味;雄蕊排成4轮,外轮与花瓣略相连生,花丝近离生或稍连合,无毛,长1.2厘米;子房无毛,3~4室,花柱3~4条,无毛,长1.8厘米,胚珠多数、生于中轴胎座上,倒生。
蒴果三棱或稍球形,绿白色,长3.5厘米,宽4.5厘米,中轴3~4角形,先端3~4裂;果柄长1厘米,有宿存苞片及萼片。种子扁而有角,光亮,淡褐色至褐色,6~8粒,种皮黑褐色,有光泽,长约2厘米。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金花茶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越南北部,自然分布区十分狭小,整个分布区跨纬度1°25′,经度57′。在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有引种栽培。
中国分布
金花茶在中国广西的自然分布范围主要为十万大山东南面的防城区南宁市的富庶乡、隆安县扶绥县三地交界地区,其中十万大山东南面的防城境内是金花茶分布的中心。云南省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等多个省市也成功引种栽培了金花茶。
生长习性
金花茶垂直分布在12~450米之间,以海拔200米~300米之间的范围较为常见。金花茶分布区气候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带性植被为热带季节雨林,金花茶为喜暖热植物,属热带性树种。金花茶对低温仍有较强适应性,在原产地可忍耐-1.8°C短暂低温,喜生于沟谷荫蔽的乔木下或灌木丛中,湿度大、光照少的生态环境,是一种耐阴性的树种,常常生长在排水良好的阴坡。金花茶为喜酸耐酸植物,分布区的土壤为砂页岩、砾岩和花岗岩发育而成的酸性赤红壤和砖红壤。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金花茶为两性花植物,单株始花时间变异较大。开药时间一般在开花的当天或第二天,花粉呈黄色。金花茶花开放时,柱头呈品字形向下弯藏于花药群中,花受粉后连同花丝一起脱落,仅花萼及柱头缩存。花瓣脱落后,大约一个月子房逐渐膨大成幼果,前期增长缓慢,于6~8月后才开始迅速增长。
金花茶自交不亲和,依赖于授粉者。山茶主要由专门的雀形目太阳鸟黄腰太阳鸟授粉,它们以花蜜为食,蜜蜂属则觅食花粉。这种太阳鸟相比其他鸟类,在吸取花蜜时与柱头密切接触,对金花茶异花授粉的作用显著。蜜蜂觅食行为很可能导致金花茶的自花授粉或同株异花授粉。金花茶花期败育率和果期败育率高,致使其最终结实率低。金花茶开花数、花期与座果率并无相关关系,而始花时间与座果率呈负相关关系,即开花时间越早,座果率越高。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金花茶果实一般在10月中上旬成熟,下旬开裂,种子成熟后无后熟休眠期。种子繁殖以秋播为宜,种子需要在果实开裂前采收,待蒴果开裂取出种子后,立即播种。若未能秋播需要将种子贮藏在湿砂中,待竖年2月份进行春播。
扦插繁殖
金花茶扦插繁殖宜在4月至5月上旬,也可在9月中、下旬进行。插穗选取树冠外部健康无病虫害的当年半熟枝。穗长一般为15厘米,先端留2个叶片,基部带踵,保持足够湿度,注意加速茶苗木质化。同时采用生长调节激素可以促进金花茶的生根率。
嫁接繁殖
金花茶嫁接繁殖分为芽苗砧嫁接和半熟枝嫁接。芽苗砧嫁接的砧木可选用普通单瓣山茶油茶,可采用劈接法。半熟枝嫁接通常利用粗种山茶或油茶成年苗作砧木,嫁接适期为5~8月,宜采用腹接法,可以提升成活率。金花茶接穗对不同砧木亲和性差异较大,
组织培养
金花茶组织培养的外植体有种子、幼苗的嫩芽、成年树的嫩茎或叶片等,增殖途径有胚状体增殖、愈伤组织增殖、腋芽增殖、组培苗生根等,均有成功。
栽培管理
田间管理
金花茶是耐阴树种,忌强光照射,种植地宜选择有上层林冠荫蔽的天然林地或人工常绿阔叶林地。土壤要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土质疏松、有机质或者腐殖质含量高的微酸性土壤。每年松土除草1~2次,种植后根据生长情况,分别在春季,夏初和夏末适当施肥,追肥以施有机肥为主,花生麸最好,可干施,也可用水肥。夏季注意遮荫,水分灌溉要做到细水长流,保持良好的空气湿度。在定植的第1、2年要及时摘去花蕾,以保证足够的营养供应生长。当植株成年后,可适当采用压顶方式修剪残枝弱叶,以利于植株矮化,便于采集花叶。
病虫防治
病害
金花茶常见的病害主要有赤叶枯病、炭疽病、煤烟病、白绢病、芽枯病等。
赤叶枯病
赤叶枯病主要发生在金花茶叶片上,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发病,先后产生褪色病斑并扩散,引起大量叶片脱落甚至造成植株死亡。病害防治以预防为主,加强肥水管理,使植株生长良好,增强抗病能力;发病叶彻底剪掉并集中烧毁;发病初期采用洒托布津或退菌特进行喷洒。
炭疽病
炭病是金花茶常见的病害,一般从叶尖或者叶缘开始出现,病斑形状不规则,而且常常伴有黑色小点。防治措施为清理种植园,剪除病叶枝,集中烧;通常在发病初期采用百菌清甲基硫菌灵进行叶面喷洒。
虫害
金花茶常见虫病害主要有斜纹夜蛾小绿叶蝉、蚜虫、茶芽虫、卷叶虫、茶毒蛾等。
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在金花茶新叶展开时,从顶端嫩叶开始啃食,逐步形成大面积不规则的孔洞,最终只剩主脉。所以在引进苗木时要做好检疫工作,利用农业物理防治,在苗圃边种植该虫喜欢的食物,分散虫口密度。或利用化学防治,喷洒灭幼脲联苯菊酯乳油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均可有效杀死斜纹夜蛾。
蚜虫类
蚜虫常聚集在芽梢和幼嫩叶片的背面,吸取苗木叶片汁液,致使芽、叶萎缩,生长停滞。针对蚜虫可用乐果乳剂喷洒防治,或者利用食蚜蝇科瓢虫天敌昆虫进行防治,其它害虫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等菊酯乳油进行喷洒防治,并且要及早防治。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2015年金花茶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EN)物种。
2021年金花茶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列为二级保护植物。
种群现状
由于砍伐森林和破坏性地收集幼苗,金花茶的种群规模有所下降。零散分布的种群是较大的前种群的残存。种群以成年为主,幼苗稀少。
致危因素
金花茶濒危原因有二。一是外因,即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如毁林开荒、滥砍滥伐等生产活动使得生态环境的改变,无节制掠夺非法采挖野生金花茶资源。二是内因,如败育率高,结实率低,种子产量少,遗传多样性水平偏低,进化潜能影响繁殖和遗传;果实种子较大,只能靠重力传播,很难被土自然覆盖,使得种子发芽率偏低影响种群扩散;原产地气候条件易造自然条件下的种子失活,进而影响野外金花茶发芽率和成苗率;种子受鼠类、鸟类啃食严重,原产地金花茶果实被油茶象鼻虫危害可达30%的危害率,虫类、动物等取食损坏金花茶果实。
保护措施
中国为了保护金花茶及其生态环境,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外,还联合南宁市金花茶公园、广西植物研究所和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金花茶基因库,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也建立了金花茶组织培养基因库。全球树木运动一直与广西植物研究所合作,利用包括金花茶在内的本地木本物种恢复5公顷的栖息地。截至2016年除南宁、桂林市合浦县等地建有大规模的金花茶种植园外,中国已有10个省区引种和栽培金花茶,各地栽植金花茶苗木已达10余万株。
功用价值
观赏价值
金花茶花朵蜡质,晶莹而油润,多瓣,花瓣颜色金黄,耀眼夺目,花蕊颜色红艳,花开时杯状、壶状或碗状,娇艳多姿,秀丽雅致,点缀于绿叶中,鲜丽致俏,风姿绰约。自21世纪60年代被发现便轰动世界各国的园林界,弥补了山茶花植物的花色,被誉为“茶族皇后”、“植物大熊猫”和“幻想中的黄色山茶”,极具观赏价值。
药用价值
中华本草》收录了金花茶的叶和花:其叶味微苦、涩,性平。清热解毒,止痢,主治痢疾疮疡。其花味涩,性平。收敛止血,主治便血月经过多
其他价值
金花茶的花和叶等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多种活性成分,随着研究的深入,其价值逐渐得到市场认可,中国开发了一系列茶叶、饮料、化妆品、食用油、工业原料、医药品、保健品等,其中部分已销往东南亚各国。每到金花茶的花期,世界各地的摄影爱好者慕名来到金茶花自然保护区赏花、观鸟、摄影,也拉动了当地的旅游产业,提供就业机会。
相关研究
金花茶的化学成分有黄酮茶多酚、茶多糖、皂苷类、挥发性成分等等。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监督检验中心等权威机构检验表明:金花茶含有400多种营养物质,截至2022年,对于金花茶化学成分的研究多体现在黄类活性成分、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类营养成分上,皂苷和多糖及其他活性成分的研究较少,市面上金花茶产品多以茶产品和保健品为主,而药品较少。
延伸文化
2002年12月25日,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确定市花为金花茶,在市区主要街道种植。2009年12月27日至29日,有着“中国金花茶之乡”的防城港市防城区举办了首届“金花茶节”。
参考资料
神奇的植物|植物界的“大熊猫”——金花茶.福州植物园微信公众平台.2025-01-05
茶花应用|金花茶在园林中的应用.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微信公众平台.2025-01-05
Camellia petelotii (Merr.) Sealy 金花茶 .CHF中国自然标本馆.2022-12-22
金花茶 (jīn huā chá).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金花茶(jīn huā chá).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2-12-22
金花茶 Camellia nitidissima C. W. Chi.中国植物物种信息库.2022-12-22
金花茶 Jinhuacha.中医药学院.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金花茶(jīn huā chá).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目录
概述
命名历史
形态特征
枝干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生长习性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扦插繁殖
嫁接繁殖
组织培养
栽培管理
田间管理
病虫防治
病害
赤叶枯病
炭疽病
虫害
斜纹夜蛾
蚜虫类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措施
功用价值
观赏价值
药用价值
其他价值
相关研究
延伸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