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是由
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84年出品,
陈家林执导,
达式常、
宋晓英、
王玉梅、王志华、王洪生、
王洪涛等领衔主演的历史传记片。
影片以谭嗣同为中心人物,截取谭嗣同自进京到英勇就义的三十多天的历史,再现了
戊戌变法的史实。《谭嗣同》是陈家林的成名代表作之一。该片获文化部1984年优秀故事片
二等奖,获1985年
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王玉梅)。
影片剧情
甲午战败,
光绪帝(王志华 饰)在1898年6月11日向全国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中国近代史上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开始了。为了网罗天下英才,光绪召见
康有为(王洪生 饰),电召
梁启超、谭嗣同(
达式常 饰)赴京。谭嗣同辞别了妻子
李闰(
宋晓英 饰),在前往应召路上看到
黄河岸边哀鸿遍野,坚定了变法报国的决心。
与此同时,在
颐和园的
慈禧(
王玉梅 饰)及心腹老臣们把辅佐皇上变法、为皇上保荐人才的军机大臣
翁同龢撤了职,遣送回乡。提升旧党
瓜尔佳·荣禄为
直隶总督兼
北洋政府大臣,把持兵权,统摄北洋三军,给刚刚开始的变法维新一个警告和打击。
谭嗣同来到京城,他的才思和胆识备受皇上赞赏,被授予他四品章京衔,在军机处供职。革新志士
康有为(
王洪生 饰)、
杨深秀、
林旭、
刘光第等在得月楼设宴为谭嗣同洗尘。他们烛下长谈,共谋维新大业。却总觉步履艰难,变法以来,
慈禧处处阻挠,王公大臣阳奉阴违,而一般小民更有不问是非,安想借变法以自肥的。
守旧与维新势同水火,新旧两派为了扩充实力又都瞄准了新军阀
袁世凯(
颜彼得 饰),老奸巨猾的袁世凯八面玲珑,两边讨好,不动声色。
礼部尚书叶赫那拉·怀塔布扣押了维新派
主事王照奏请皇上游历东西各国的折子,革新志士抓住了这件事,奏请皇上,撤了怀塔布、
许应骙等旧党。
光绪帝依靠谭嗣同、
康有为变法图强的决心,震惊了以太后为首的封建专制势力。
太后一派默默调动军队做好防范,筹划九月天津阅兵废掉皇上。光绪设法给康有为、谭嗣同等人传递此消息,谭嗣同冒雨请求袁世凯出兵,以保护
皇帝。不料
袁世凯转头就将此事告知太后一党,太后等人便火速由
颐和园返回紫禁城,软禁光绪,将其相知相爱的
珍妃打入冷宫,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
戊戌政变。
光绪被幽禁,
慈禧重新垂帘听政,兵卒满街搜捕维新派。有谭嗣同谢绝了
梁启超、
日本友人及好友
王正谊的诚恳相救,决心以一死来惊醒黎民百姓,取义成仁。谭嗣同的爱妻也从家乡赶来北京,他不顾其劝阻,相聚成为死别。谭嗣同等6位维新派志士被押往菜市口刑场,临刑的谭嗣同感叹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主要角色
影片制作
灵感来源
当
陈家林接过《谭嗣同》的剧本开始筹备时,历史片被认为认为吃力不讨好,友人不建议陈家林推进这个项目。陈家林则认为,正是有谭嗣同这样的民族英雄,
中原地区才得以从千年古国繁衍至现在,《谭嗣同》对于宣传爱国主义、振兴中华一定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选择继续推进这个项目。
剧本改编
《谭嗣同》是陈家林拍摄的第三个故事片,冒险耗资一百六十万元,拍摄规模宏大、气壮山河的历史题材。他认为影片应该是严肃的历史正剧,认为六君子之死不是性格和个人命运的悲剧,而是新旧两党斗争的必然产物。因此从影片开始就从新旧两党的斗争推进剧情,让人感受的重点不是堕入个人悲剧命运的缠绵情感。
拍摄手法
陈家林考虑到拍摄历史片的局限,采用纪实性和抒情性手法相结合的风格,将《谭嗣同》呈现成历史纪录片的风格,着重用人物(谭嗣同)来表现历史事件,避免容易重历史剧情而轻人物的问题。同时重视细节的运用,无论是大场面还是小细节都力求真实,而影片的后半部分较多采用戏剧结构,以突破五十到七十年代的历史片拍摄手法。
演员与角色
选角过程
在
王玉梅完成电影《
高山下的花环》的拍摄后,陈家林邀请她饰演《谭嗣同》中的
慈禧一角。当时许多人对此表示怀疑和反对,而王玉梅在导演的信任下对自己充满信心。王玉梅有两点优势出演,年龄接近和脸型相似。在此之前,影视作品中的慈禧被普遍呈现得坏而刁,王玉梅阅读了与慈禧相关的资料、传记和野史,看了慈禧相关的电影;专研了《谭嗣同》的剧本文字,决定将慈禧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突破模式化、脸谱化、缺乏生命力的扁平形象。
人物塑造
导演指导主要角色的塑造思路:
谭嗣同:在表现谭嗣同刚烈忠勇之外,要从其学识主张理解角色,研究其思想根源及其政治主张,寻找出他行为的根据。
李闰(谭嗣同发妻):这个角色要建立在了解谭嗣同的基础上,观察了解丈夫的为人、思想、主张、品德,理解他,才能找到自己角色的动作。
慈禧:在塑造角色之前,丢掉人们头脑中、舞台上定型的慈禧,重新塑造一个慈禧。她是一个不简单的女人,一个有情感的女人,一个很有政治手腕的女人,展现出她在这场斗争中的主张和她的思想发展过程,而不是一个能被一眼看透的女人。
光绪:在揣摩人物时,丢掉人物既定的标签,用反问句增加角色的复杂性,例如:难道真是一个卖国的皇帝吗,他的一切让步完全是他性格软弱的结果吗,他对慈禧难道完全是逆来顺受吗。
瓜尔佳·荣禄(守旧派大臣)是一个
慈禧的阴影,一个宰辅重臣,一个考虑全局、驾驭全局的人。他的奸诈已经是观众已知的事实,应该着重展现他是怎样替慈禧分忧的,他是怎样从全局去考虑和对待这场斗争的。
珍妃:要掌握角色在这场权力斗争中的位置,她不是政治家,不是思想家,更不是光绪的
吴用。她的美貌、她的灵巧、她的见识和对光绪的体贴同情,能给光绪一点安慰和暂时的快乐,是一个可爱的妃子。
(摘自导演手记)
幕后花絮
《谭嗣同》的顾问是
朱家溍,尽管他曾向导演提过称呼的修改,影片中仍存在着少量的错误语汇。例如
袁世凯说:“我辈军人……”袁世凯练兵是“差”,他的官职是直隶
按察使,后升
兵部侍郎到
总督、尚书都是文职。电影台词中称谭嗣同为谭大人,
康有为为康大人,也是不对的。
清代习惯,官至二品,才称大人。谭、康官不过四品,不能称大人。电影最后一段,
慈禧在
颐和园要回宫的时候。
李莲英大喊一声“备驾”。在修改剧本时,朱家溍曾建议说:“备驾”这个语汇,过去是根本没有的。如果要说,只应传旨“预备起驾”,也用不着大喊。这类大喊来源于戏曲舞台上的“某某驾到”“某某到”,电影硬搬戏曲舞台上的程式,是近年来拍历史故事片常常使用的手法,但过去生活中不是这样的。
影片特色
叙事
影片的叙事基调是深沉浓重和悲壮,而影片的内容决定了影片的基调。影片所表现的时代,整个
中原地区,山河破碎,风雨飘摇,民不聊生,饥寒交迫。满清王朝象将倾的大厦,腐朽、没落。谭嗣同等六君子的维新要求,革新呼声,是整个民族的呼喊,他们的结局是悲壮的。
影片以谭嗣同为中心人物,再现了
戊戌变法的史实,歌颂了仁人志士慷慨就义、献身民族的崇高精神。影片情节高度凝练,将各种矛盾、人物、事件集中处理并进行典型概括,使人物的情感在事件中得以凸现。影片注重气氛的渲染,运用各种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营造出一种沉重悲壮的历史感,非常具有感染力和悲剧美。
《谭嗣同》不是完全描写戊戌变法全过程和全部内容的影片,而是以戊戌变法为背景,为贯穿线,其中心宗旨是刻画谭嗣同。戊戌变法仅仅一百零三天,但从戊戌变法的产生、酝酿、爆发却不止一百零三天,但影片只描写了一八九八年八月谭嗣同进京到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八日谭嗣同英勇就义的短短三十多天的事情。且
戊戌变法的内容极其广泛,斗争极其复杂,影片却只截取了变法的高潮部分,即:罢黜
翁同龢、提升
瓜尔佳·荣禄、罢黜
礼部六堂官、开
懋勤殿、争取
袁世凯、
戊戌政变、血溅菜市口,组成全戏的主要情节,在描写中,又将主要人物谭嗣同突出到前景,来展现他的思想和行为。
视听
谭嗣同与
梁启超应诏进京途中,沿着
黄河策马狂奔一戏,真实地展示了时代环境,极具真实感地表现了一幅寒惨的灾民图。远景是上下起伏、烟雾缭绕的河水,近最是昂首扬路的马和日光如炬的谭嗣同,他转过一个山岗,哭声突然传来。—个黄河坟场出现在画面中:满是骨瘦如柴的老汉,赤身裸体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妇女,让进京的谭嗣同仁立良久。奔腾的黄河水村托广满怀改革壮志奔赴京华的潭嗣同的壮志胸怀,将灾民图置于富有象征意义的黄河,点出改革的必要性、迫切性,坚定了谭嗣同报国忠心。
荣誉奖项
《谭嗣同》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
陈家林的成名代表作之一。该片获文化部1984年优秀故事片
二等奖,获1985年
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
影片评价
数据截至2023年2月4日
影评人李红雨在《
电影评介》中评价《谭嗣同》表现手法有待创新。《谭嗣同》较之以往历史题材的影片,情节紧凑、内容充实、表现朴素,这是他独到的优点。但在摄影手法上略显单调,几处音乐的使用也破坏了影片原有的真实基调和人物氛围。
历史学家
朱家溍评价《谭嗣同》:“肯定的说这部电影在历史故事片中是问题最少的一部。”
闻起在《
电影艺术》中评价《谭嗣同》充分运用了电影艺术丰富的表现手段,着力于对历史环境和社会氛围的渲染,展现出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卷。在创作上,《谭铜同》对《甲午风云》《
林则徐》有所继承和发展,也借鉴了外国的传记,披取谭嗣同生平最为闪光的一段,进行典型化的概括。王玉梅塑造的
慈禧很有深度,即便在声色不露之际透出人物的那种阴鹜和刚惶。相形之下,光绪、
康有为、
梁启超及“六君子”几人的形象,就显得比较单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