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山,1932年农历九月初十生于
山东省博山区(现
淄博市),祖籍是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父亲于扬州中学毕业后考入美资美孚石油公司,后转入
青岛颐中集团任小职员,婚后举家北上,先后辗转于山东省烟台、
青岛市、博山、
兖州区、
济宁市等地。
李玉山,土壤物理学家。长期从事土壤水分动态和土壤—作物水分关系研究。在研究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有效性时,提出了“土壤水库效应”理论。在渭北半干旱区旱作农田研究中,发现3米下有一“下伏干层”,并研究了它的成因。创建了“以肥调水”的概念。建立了“王东沟沟系统高效开发模式”,使生态建设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同步实现。
全家经济生活来源唯一靠父亲工薪,生活水平随时局动荡时好时坏。这种远离祖籍,飘泊异乡,唯靠工薪的家庭生活方式,对李玉山此后形成工作上独立思考,待人上洒脱大度,生活上艰苦自立的思想与性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50年,李玉山由
山东省济宁中学毕业考入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他学习刻苦努力,各门功课始终名列前茅。同时他活跃、上进、开朗,1951年加入共青团,长期任系学生会主席。1954 年毕业后,因成绩优异分配至中国科学院北京遗传栽培研究室,师从冯兆林先生,到通县双桥农场基点,从事土壤水分动态定位研究工作。他贪婪地吸收、消化获取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深深感到这习以为常的春干秋湿的自然界和春种秋收的农事活动中,竟孕含有如此生动而丰富的科学内涵。而“土壤水分和生物生产力关系”这一命题,竟成了他一生主要的研究领域和起点,经过不懈地努力,终有所成。
1956年,
中国科学院调北京、南京部分科技力量支援
西北。李玉山毫不犹豫地毅然离开首都北京,奔向西北内陆小镇——杨陵镇。离京前,李玉山专程到
东长安街,沿着
故宫外红墙下的石板道,走到
天安门,远眺天安门广场,心中涌出一片建设者的使命感,代替了惜别之情。一切服从国家需要的信念,是他,也是50年代知识分子共有的一种可贵精神。这时,坐落在杨陵镇上的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即现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尚在建筑之中。他到所报到后不久,即北上参加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当时考察全靠步行,先北上
榆林市,过长城,人
毛乌素沙漠。再折回沿
无定河西行,通过丘陵沟壑区和白宇山河源区进“三边”风沙滩地。再经
内蒙古自治区南缘到
盐池县,步行一千余公里。沿途山川坝滩、梁沟壑,尽收眼底;骄阳暴雨、水土流失、干旱风沙、农田低产,尽皆亲历。最后参与完成了“无定河流域农业生产和作物分区”等专业报告。这次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考察,对他以后的科学研究和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所形成的对黄土高原的感性认识,成为他此后研究黄土高原的宝贵财富。
1957年,李玉山开始了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与作物关系的系统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两篇很有影响的文章,提出一些新论点,此后发展为“以肥调水”和“土壤水库效应”理论。与此同时,他领导的土壤水分组,在黄土高原腹地
桥山林区,开展了林业生态系统中水分循环的定位研究。
“文化大革命”期间,土壤水分系统定位研究被迫中断。李玉山一心萦系着我国60年代多次发生的严重农业干旱,使我国粮食陷于困境的情景,他以执着的精神,转战于
陕北地区、渭北、晋西受旱地区,展开了野外农田情调查和作物抗旱增产研究工作。1975年。在“
陕西省东部旱塬农田墒情调查”一文中,首次提出“以肥调水”的概念,即增施肥料、提高地力能增强土壤储水利用,达到水肥协调的功能。同一篇文章中提出
黄土高原存在“下伏干层”问题,对农田
降水就地垂直补给地下水的可能性提出了质疑。这是他从单纯农业角度研究作物增产水分条件,向陆地生态系统水循环领域研究拓展的开始。在学术思路上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考虑农业持续发展中的水分问题。1983年,他第一次系统论述了黄土高原农、林、草地生态系统中“下伏干层”的存在、形成、类型、及其水文生态效应。
80年代初,李玉山负责建立了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长武旱地农业研究基地。1986年,他作为国家“七五”农业科技攻关项目——“长武高原沟壑区农业高效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研究”的主持人,带领30多位科技工作者,建立了王东沟国家试验示范区。以其在
农学、土壤和生态学上较为宽阔和深厚的科学积累,和大家一道长期住在偏远山村,创建了“王东沟塬沟系统高效开发模式”。1991年获
陕西省科技进步
一等奖和农业示范推广一等奖。他主持总结的“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定位试验研究”成果,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由于长期坚持野外研究,并取得突出成绩,1990年他获得
中国科学院竺可野外科学工作奖,1992年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
黄土高原,这一片横亘在我国中西部的广袤国土,多少人把她看作是一片贫瘠荒凉之地。通过“七五”科技攻关,李玉山提出了重新认识黄土高原的命题,并著文刊登在1995年的《
中国科学报》上。从深厚壤质黄土资源、粮食和低产土地开发潜力,以及新涌现出的千万亩
苹果基地和世界级煤炭能源基地等方面,论证了
黄土高原拥有的巨大开发潜力。同时撰写“黄土高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新地位”一文,在中国科学院院刊(中文版、英文版)上发表,引起世人对黄土高原发展前景的关注。
李玉山在研究所历任专业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长和博士生导师。1991年,已经59岁的他,受聘为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80年代以来担任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农业组副组长、省农业办公室专家组组长,密切为陕西省农业发展服务。并任陕西省土壤学会理事长和
中国土壤学会理事,
咸阳市政协副主席。1988-1997年曾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第八届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