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腹(平假名:せっぷく、英语:Harakiri或Seppuku),指用刀剑切开自己腹部死去的一种自杀方法,是仅存于
日本的一种独特现象。古代日本人认为腹部是灵魂和感情的居所,日本武士视切腹为赎罪、谢过、避辱、挽救朋友生命以及展示忠诚的手段。
切腹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起源于日本的
平安时代末期,亦有学者认为是十三世纪的承久之乱(1221年)后。按动机和形式,切腹可以分为追腹、诘腹、谏死以及愤死等几种形式。最初,切腹是自愿的行为,此后逐步演变成一种刑罚,到了江户时代更是成为死刑方式之一,直到明治初期,日本政府才废除了切腹死刑方式,但近现代亦有部分切腹行为发生。
切腹的方式有一字型、十字型等,进入江户时代以后开始形式化、流程化,且在江户时代,出现了使用扇子或木刀等工具模仿切腹动作,之后由介错人进行斩首的切腹方式,被称为扇腹。
历史沿革
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
切腹起源于何时何人,目前尚无定论。部分学者认为藤原保辅是日本切腹第一人。按《续古事谈》的记载,藤原保辅(?~988年)虽曾为官吏,但却有偷盗的恶习。988年,当他最后一次偷盗宝物时,被官兵追杀,穷途末路时切开了自己的腹部,将内脏挑出并抛向官兵,不久后身亡。但是也有持怀疑态度的学者认为《续古事谈》的记载不可考证,可信度值得商。
之后的《保元物语》中,则记载了
日本武将
源为朝的剖腹自杀。该书提到源为朝兵败后剖腹自杀,并将挑出的内脏抛向士兵。但《保元物语》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历史小说,小说通常未必能正确地反映历史事实。
日本学者山本博文则认为最早的切腹行为发生在
平安时代末期的源平之争(1180年~1185年)。当时,源氏和平氏两大武士家族为夺权而互斗。源氏家族取得胜利后,发生了内讧,
源义经被其兄长
源赖朝追杀,穷途末路时选择剖腹自尽。然而,源平之争时,平氏一族的武士看到败局已定时,选择跳入
濑户内海自杀,而不是切腹自尽。可见在平安时代末期,武士并非一定要选择切腹自尽,亦可以选择其他方式结束生命。而
日本帝京大学文学部准教授Korneeva Svetlana则认为切腹的真正的出现时间很可能是在日本承久之乱(1221年)时期。
而中国学者
胡发贵认为日本的切腹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刺腹” 。但学者张博反驳了此观点,认为中国古代虽有切腹剖内脏的事迹,但与日本人专为自杀而进行的切腹相去甚远,认为“切腹源自中国”的观点不仅无稽可考,逻辑上也很难成立。
镰仓·室町时代(1185年~1573年)
镰仓时代最典型的切腹事件是
源赖朝被推翻时,北条氏的集体自杀,据称有两百多人集体切腹自尽。按
日本学者山内博文的观点,在镰仓时代末期,切腹已成为武士公认的死法。
安土桃山时代(1573年~1603年)
这一时期,发生了一起为挽救手下将士性命而切腹的事件。清水宗治是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当时
高松城的城主。当时日本的形势是占据西面的是毛利家族,东面则是
织田信长,清水宗治则投靠了毛利家族。1582年4月,羽柴秀吉(即后来的
丰臣秀吉)率军攻打高松城,在考虑地形等因素后,决定截住足守川水流水淹高松城。当时正值梅雨季节,高松城开始部分没入水中,前来增援的毛利派援兵也束手无策。毛利家族试图通过割让土地来换取高松城守军的性命,但遭到了羽柴秀吉的拒绝。最终,
安国寺惠琼出面劝告清水宗治自杀,以此来与织田信长、羽柴秀吉议和,换取城中士兵的生命。羽柴秀吉同意了这一提议。6月4日,清水宗治切腹自杀,据称还留下绝命诗:“今日荡舟辞世去,武士清名遗高松。”
也是在这一时期,切腹开始由自愿行为,逐渐演变成了有权势的人或胜利者惩罚他人的手段。目前没有明确证据证明谁是第一个将切腹作为惩罚手段的人,但从现存的记载来看,至少在
安土桃山时代,切腹作为惩罚手段已不是新鲜事物。如1588年,
佐佐成政因为卷入
肥后国部亲永主导的反对土地调查的暴动而被
丰臣秀吉下令其切腹自杀;茶道宗师
千利休也在1591年因得罪丰臣秀吉而被迫切腹自尽;1595年,丰臣秀吉又以叛国为由下令他的养子、曾经的继承人
丰臣秀次切腹自尽。
江户时代(1603年~1869年)
到了江户时代,切腹不仅仅是武士自决的手段,还成为死刑的一种。当时的死刑方式有八种:下手人、死罪、狱门、、火刑、锯刑、切腹、斩罪。其中,切腹和崭刑适用于武士,而切腹又仅适用于高级别武士。刑罚的类型和执行方法因犯罪者的社会阶层而异,这是江户时代刑罚的特征之一。例如,武士被处以切腹”刑时,根据其财产和实力的多少,其切腹的仪式和规格都会有所区别。
江户幕府规定,具有500石以上财产的武士可以在大名(指拥有1万石以上财产,直辖于幕府且有权势的上层武士)的宅院内受刑,在此级别以下的武士则只能在牢狱或其他地方执行。
赤穗事件是江户时代著名的武士集体切腹事件。1701年3月14日,赤穗藩的藩主
浅野长矩在奉命接待
京都朝廷御使时,觉得受到了负责仪式、典礼总指导的吉良义央的挑衅和侮辱,随后弄伤了吉良义央。此举让幕府将军
德川纲吉愤怒,他命令浅野长矩切腹自尽,并没收领地,而吉良义央却没有受到任何处罚。赤穗藩的家臣们向
幕府请愿,试图恢复赤穗藩,但终无望。于是47名赤穗藩家臣于1702年12月14日深夜,闯进吉良义央的宅邸取其首级,祭奠于浅野长矩墓前。这引起了幕府的强烈反弹,46名参与者被下令切腹自尽,以示惩罚。类似的事件还有德川幕府末期
土佐藩的勤王党首领
武市瑞山被命令切腹自尽等。
此外,江户时代后期,一位叫工藤行广的人士编撰了《自刃录》,此书从切腹的实施场所、着装等方面介绍了切腹。
近现代
1873年6月,日本政府颁布了《改定律例》,废除了切腹这种刑罚。然而,尽管切腹已被官方禁止,之后仍有许多日本人选择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忠诚和信仰。
1877年,
西乡隆盛因日本内战
西南战争的失败而选择了切腹自杀。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
乃木希典切腹为其“殉死”,引起轰动。“武士道”还借此事件被上升到“皇道的武士道”或“
国家主义的武士道”。
1941年1月,时任
陆军大臣的
东条英机发布了《战阵训》,规定
大日本帝国军人不应被俘虏生擒。在
军国主义思潮的影响下,
日本军人普遍认为“被敌人生擒”是最可耻的下场,战败时,切腹自尽成为捍卫荣誉、向
天皇氏尽忠的最高体现,这导致日本宣布投降后,发生了大量自杀事件。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当晚
神风特攻队创始人大西多龙治郎中将就切腹自杀。8月22日晚,11名身穿军服的将佐,跪在皇宫面前的草坪上高呼天皇陛下万岁后,集体切腹自杀。8月26日上午,14名青年学生来到
代代木公园练兵场,发表完宁死不屈的演讲后,也集体切腹自杀。据不完全统计,在8月15日前后自杀的
日本军人中,元帅1人,大将5人,
中将8人,
少将22人。在自杀者中,最显赫的人物是极力主张“本土决战”的
陆军大臣阿南惟几和前任陆军大臣
杉山元,前者选择剖腹自杀,后者饮弹自杀。而
东条英机在得知自己即将被逮捕时选择开枪自杀,还打偏了,没有命中要害。
1970年,日本社会又发生了一起著名的自杀事件,当年11月25日,日本作家
三岛由纪夫鼓动自卫队
政变失败后选择了切腹自杀。
切腹流程
最初,切腹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方法。有些人会采用“一字型”的方式,即用刀剑刺入左侧腹部,然后沿着横向切口一直划到右侧腹部,有些时候甚至再划上一刀甚至第三刀。还有一些人则采用“十字型”的方式,即先切“一字型”,再从鸠尾穴的位置竖向切开,一直延伸至肚脐下方。但实际上,这样的自杀方式很难很快死去,切腹人会非常痛苦,所以很多人最后是拿刀剑等刺入
喉咙或刺入心脏来结束生命。但进入江户时代以后,切腹开始形式化、流程化。甚至无需本人动手,可以用扇子、水等工具在腹部模仿一下切腹的动作,然后由介错负责砍下切腹人的头颅。
切腹的场所
根据当时的法律规定,武士的等级不同,其实施切腹的场所也有所不同。一万石以上或同等级别的上级武士可以在六间四方的场所内进行,而中级武士则只能在面积为二间四方的场所内实施切腹。这个场所四周需要用竹篱围起来,南北各设一扇门,南门被称为“修行门”,北门则被称为“涅门”。场所中央铺着横竖两条榻榻米,其中竖向的是为切腹人准备的,上面再铺上一块六尺长的白绢。同时需要沿着竹篱笆四周围上白色的帐幕,并在四个角落插上高达六尺的旗杆。切腹人从涅槃门进入,面向北方坐下,不过有时也会出现面向西方坐下的情况。介错人则从修行门进入,然后站在横向铺着的榻榻米左侧等待。
为了保持场所的清洁和整洁,切腹者的座位上还会铺上五幅白色棉布和一块包袱布。如果切腹者地位较高,还会再在座位上铺上一个坐垫。如果中级武士实施切腹的动机是光荣的,也可以在其座位上铺上坐垫。另外,如果只使用棉布或坐垫,血液会渗透到榻榻米上,因此还需要在榻榻米上再铺上两层红色毯子。
切腹人的装束和发型
切腹人穿上麻布料的衣服,颜色一般是淡黄色,没有纹路的布料。换上切腹服后,头发还需要绑成“茶筅髻”。 这样做是为了使发髻不至于垂在脑后,影响介錯人操作。
酒菜
一般来说,在切腹之前,会给切腹人奉上酒和菜。待切腹人坐下后,侍者会用“三宝”端来酒菜。菜肴一般是切成三片的腌制菜或昆布。 在
日语里,“切成三片(三切れ)”的发音与“切开身体(身を切る)”的发音相似,这里暗示切腹。此外,筷子要倒放,酒杯是单口的杯子。切腹者首先要将酒倒入杯中,然后撒在地上,再次倒满,最后喝完。
切腹刀具
传统上用于切腹的短刀长度通常是九寸五分(约29厘米),不过八、九寸的也可以使用,需要用白纸包裹住。但是到了后期,切腹已经不需要本人亲自动手了,介错会代替执行此任务。因此,短刀也可以用木剑等工具替代。
介错的职责
介错团队有三人,分别叫介错、添介错、小介错。介错负责砍首。添介错负责递取短刀。小介错的任务是检查砍头后的情况,如果有任何紧急情况,他还可以代替介错和添介错来完成未完成的任务。
以上信息只是根据日本史籍记载而总结的,实际执行时,切腹时所需要的工具和流程可能会有所不同。米特福德在其著作《旧日本的故事》中描述了19世纪其在日本亲眼所见的泷善三郎接受切腹刑的过程:“身穿麻布
礼服的泷善三郎在一名介错和三名官员的陪同下走进执行场地。泷善三郎先走向验尸官行礼,然后上了高座,先在佛坛前跪拜,然后背对着
佛塔,端坐在毛毯上,介错则蹲在他的左边。而此前陪伴其走进来的三名官员,其中一名将肋差用白纸包裹住,放在三宝上,走向前面行礼,然后将三宝交给泷善三郎。泷善三郎接过去后先双手托到头顶,再放到面前。泷善三郎再次行礼,然后发表讲话,然后将上衣脱到腰带处,将腹部裸露出来。接着拿起肋差刺进左腹,缓缓向右腹拉,然后向上稍稍一划,接着拔出肋差,伸出脖子。这时介错站起来举刀砍下了泷善三郎的头颅。”
切腹的动机
根据动机不同,切腹可以大致分为殉死、商腹、诘腹、谏死以及愤死等几种形式。
殉死,指为主公殉死的切腹行为。据山本博文的考证,战场之外武士对主君的殉死最早见于明德三年(1392年),当时的细川赖之病死时,其下属三岛外记切腹殉死。自此之后,切腹殉死之风开始流行。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
乃木希典为其切腹殉死,引起轰动。它可分为三种形式:死于君主前的切腹,叫“先腹”;同时与君主死的切腹叫“供腹”;死于君主后的切腹叫“追腹”。
古代
日本,武士的生活完全依赖于主君给予的俸禄。如果一个人选择跟随君主切腹,他的后代就有机会继续领取俸禄并延续其家族的生命和荣誉。这种切腹行为被称为“商腹”。这种切腹是切腹人用自己的牺牲换取后代的生存。
所谓“诘腹”就是本人没有一点想死去的意愿,但是被迫进行切腹。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文提到的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清水宗治切腹事件。
谏死,指以死为谏的切腹行为。愤死,指当自己遭受不公正待遇且无处申诉时,用切腹的形式使对方陷入内疚而又无法挽回的境地,转而变成攻击对方的最好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因为职责、人情等原因选择切腹,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恢复失去的名誉和面子。
文化内涵
对于为何选择切腹自杀,
新渡户稻造在其著作《
武士道》中解释,古代日本人认为腹部是灵魂和感情的居所,切开腹部是展示诚意的一种手段,切开腹部,让别人看看里面的东西,请别人自行判断是清是浊。切腹并不是单纯的自杀方法,亦是一种法律上的惩罚,同时也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是武士用以赎罪、谢过、避辱、挽救朋友生命以及展示忠诚的手段。
民俗学家千叶德尔亦赞同新渡户稻造的观点,在其著作《日本人为什么要切腹》表达了其观点:切腹是人表现其本心或真心的手段。而日本学者大隈三好在其著作《切腹的历史》中解释,武士道中最重要的就是武勇,以炫耀武勇为信条的武士在自己不得不结束生命的时候,当然会选择最需要勇气的切腹行为。在那个时代,死于战争是一种荣誉,所以即使不能战死,也要以同样华丽的方式死去,以留名后世。
影响
在现代日本社会,切腹作为自杀手段几乎消失了。然而,切腹这个词汇已经成为一种“意象”而被广泛使用。“切腹”一词,已不仅仅是指一种自杀手段,当一个人辜负了他人期望,或者认为某人对某件事情负有责任的时候,也可以用“切腹”来表达旁观者或本人的内心感受。例如,某年日本职业棒球队阪神虎队的成绩非常好,该队的教练
星野仙一就表示:“如果这样还拿不到冠军,那我就该考虑切腹了。”如果是外国人听了这话,会觉得这种事没必要切腹自杀吧,但日本人就能意会它的意思。又如2018年3月2日,
日本媒体《
朝日新闻》曝光了
财务省低价出售国有土地给
森友学园的腐败问题。随后,一名参与交易的官员自杀身亡,而该事件的直接负责人、前国税厅厅长佐川宣寿也宣布辞职。这起事件引起了日本网民的强烈谴责,他们纷纷留言称“佐川应该切腹”。
另外一个例子发生在2023年1月,时任日本首相
岸田文雄与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会后双方发表的声明中有涉及
俄罗斯的内容。对此,
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回应称岸田文雄“背叛了数十万在
广岛市和长崎核灾中被烧死的日本人的记忆”,称岸田是“美国人的仆人”,表示“只有在回国后的内阁会议上通过切腹才能洗清这种耻辱”。
相关艺术作品
参考资料
藤原保輔.《朝日日本歴史人物事典》(日本kotobank在线词典).2023-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