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状田头菇
球盖菇科田头菇属植物
柱状田头菇(Agrocybe aegerita (V. Brig.) Singer),又名柳菇、茶树菇、柳松菇、杨树菇等。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田头菇属(Agrocybe)真菌。分布于亚热带温带地区,在中国、日本以及北美的东南部、欧洲南部等地均有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福建省西藏自治区浙江省贵州省江苏省等地。自然条件下生长于小乔木类油茶树、杨属等腐朽的根部及周围。
柱状田头菇子实体连生或丛生,菌盖半球形至扁平,中部稍突起,幼时深褐色至茶褐色,渐变淡褐色或淡土黄色,光滑,中部有浅皱纹。菌肉污白色。菌褶直生至近弯生,初白色,后变黄褐色至褐色。菌柄污白色,向下渐呈淡褐色,内实至松软。菌环上位,白色,膜质。孢子椭圆形,淡黄褐色;孢子印褐色。
柱状田头菇子实体香味浓,味道鲜美,是一种营养成分含量丰富,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用菌,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历史
柱状田头菇在欧洲的栽培历史悠久,公元前50年,南欧就有关于人工栽培柱状田头菇的历史记载。20世纪50年代,法国开始用毛白杨等对柱状田头菇进行段木栽培。20世纪70至80年代,Vafia和 Zadraz 等进行了柱状田头菇的代料栽培研究。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就柱状田头菇的生理生态特征及栽培技术作了大量研究,提出一些用木屑和米糠栽培柱状田头菇的方法。早川利郎分析了代料栽培柱状田头菇的化学成分,结果显示柱状田头菇不仅富含18种蛋白性氨基酸,还含有许多非蛋白性氨基酸,含量最多的为鸟氨酸
1972年,中国在福建省分离到第一株野生柱状田头菇纯种,后又相继在南方如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江苏省浙江省的一些地区分离到当地的柱状田头菇野生纯种。中国食用菌工作者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了有关柱状田头菇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有关栽培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上世纪末,柱状田头菇的栽培技术已基本成熟。
分类
学名由来
1876年,Augustus Pyramis De Candolle 对柱状田头菇进行了描述,并将其命名为 Pholiota cylindracea,确立了它的基名。1938年,法国真菌学家René Charles Joseph Ernest Maire 将柱状田头菇转入 Agrocybe 属。2014年,意大利真菌学家Alfredo Vizzini和Claudio Angelini 根据脱氧核糖核酸分析结果,将其转入Cyclocybe属,建立了目前公认的学名 Cyclocybe cylindracea。属名 Cyclocybe 的前缀 Cyclo- 意为圆形,Cyclocyb 指柱状田头菇圆形的菌盖。种名cylindracea 意为圆柱形。
类群划分
柱状田头菇分离自不同种类的树木,包括茶薪菇(A. chaxingu)、柱状田头菇、杨树菇和杨柳田头菇(A. salicacicola)构成复合群,统称为茶树菇。故其在中国的名称颇多,上海地区称其为柳松菇,福建、江西称其为杨树菇、茶薪菇或茶树菇,贵州称其为柳环苗或柳菌,四川、湖南、江苏称其为柱状田头菇。
近缘种
柱状田头菇复合群根据线粒体序列特征,分为亚-美分支、欧洲分支和阿根廷分支,中国西南地区的菌株资源是与欧洲分支相近的杨柳田头菇和与亚-美分支相近的两个类群。依据形态、分子系统和交配特征,两个分支被定义为新的物种,分别为C. wrightii 和杨柳田头菇。柱状田头菇的近似种杨柳田头菇也是一种美味的真菌,二者在形态特征极为形似,同时在分子系统中也更为接近。为了对柱状田头菇及其近缘物种准确鉴定,已有诸多学者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多样性进行了探讨。杨玮娴等对柱状田头菇复合群利用线粒体小亚基V4-6-9区序列和交配,并进行分子和交配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线粒体小亚基序列作为类群区分的有效标记,可有效区分杨柳田头菇和柱状田头菇。
形态特征 
柱状田头菇连生或丛生,菌盖直径5-10厘米,半球形至扁平,中部稍突起,幼时深褐色至茶褐色,渐变淡褐色或淡土黄色,边缘色淡,湿润时稍黏,光滑,中部有浅皱纹。菌肉污白色,中部厚,边缘薄。菌褶直生至近弯生,密,不等长,初白色,后变黄褐色至褐色。菌柄长3-9厘米,粗0.4-1厘米,污白色,向下渐呈淡褐色,具纤毛状小鳞片,内实至松软,常弯曲和稍扭转。菌环上位,白色,膜质,具细条纹。孢子椭圆形,淡黄褐色;孢子印褐色。
物种分布
柱状田头菇分布于亚热带温带地区,在中国、日本以及北美的东南部、欧洲南部等地均有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福建省西藏自治区浙江省贵州省江苏省上海市内蒙古自治区、湖北、云南省、台湾、四川省等地。
生长习性
柱状田头菇是一种腐生菌,自然条件下生长于小乔木类油茶树、杨属等腐朽的根部及周围。生长季节主要集中在春、夏之交和中秋节前后。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0-35°C,适温范围21-28°C。原基分化温度10-16°C,子实体发育温度13-25°C。子实体生长阶段需要较高的环境湿度,以85%-95%为宜。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子实体形成及发育需要漫射光刺激。生长pH值范围在4-6.5,在弱碱环境下也能生长。
生活史
柱状田头菇是一种异宗结合的四极性担子菌门,整个生活史包括营养生长期和子实体生长期。柱状田头菇子实体成熟后,从菌褶上弹射出亿万个担孢子,在适宜条件下,担孢子萌发为单核菌丝,也被称为初生菌丝体。初生菌丝体经过质配形成双核菌丝,也被称为次生菌丝体,具有锁状联合现象(双核菌丝在进行细胞分裂时,于菌丝的分隔处形成的一个侧生的喙状结构。常发生在菌丝顶端,形如锁状)。柱状田头菇营养生长阶段,次生菌丝体不断分枝增殖,达到生理成熟后,进入生长生殖阶段而形成子实体,子实体成熟后又产生大量的担孢子,完成一次生活史。此外,柱状田头菇还具有单核体结实现象,即在某些条件下,柱状田头菇的单核体可以不经过配子体的形成和结合直接结实,形成AHF,THF,PHF3种子实体。其中AHF,THF型子实体占60%以上,它们并不是有性生活史的一部分,而是一种无性繁殖。
栽培
柱状田头菇的栽培方法主要有段木栽培、代料瓶栽和袋栽或箱栽。段木栽培用适生树种,接种后在地面发菌,埋土出菇,现已很少采用。中国主要采用袋栽法。
栽培季节
柱状田头菇可进行春、秋两季栽培,高温季节温度降至25°C,低温季节气温上升到20°C时即可大量形成子实体,可根据当地气候安排生产季节。
接种
塑料袋中装入适量的培养料,压实,然后进行灭菌。将灭菌后的料袋运到接种室消毒,待料温降至30C后再进行接种。然后移入培养室进行培养,室温控制在25C左右,有微弱光照即可。约35-40天后,袋中长满柱状田头菇的菌丝,料中可见黄色至深黄色的分泌物,随后出现深色斑块,这是出菇的前兆。此时应打开袋口,增加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以刺激原基分化。一般开袋后10-15天即可出现菇蕾。
病虫害防治
因柱状田头菇出菇季节温度较高,易发生菌蛆等虫害,可通过菊乐合或其他菊酯类药剂进行防治。
功用价值
食用价值
柱状田头菇子实体香味浓,味道鲜美,菌柄脆嫩,菌盖肥厚鲜嫩,是一种营养成分含量丰富,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用菌。其菌丝体蛋白质含量可以达20%,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同时,柱状田头菇还含有种类丰富的B族维生素、矿物元素以及大量的多糖。柱状田头菇发酵菌丝体中,脂肪的含量约为2%,其中亚油酸含量为50%,油酸含量为30%。此外,柱状田头菇还含有不饱和的脂肪酸DL-苹果酸焦谷氨酸以及柠檬酸有机酸类物质。
经济价值
柱状田头菇菌丝生长速度和对培养料适应的能力均与平菇相接近,是中国重要的食用菌栽培种类,年产量约50万吨,经济效益较高。其产品适于鲜销和制罐,在南欧、东欧、美国东南部及日本,都有较大的消费市场。
相关研究
柱状田头菇多糖
辛英姬等研究发现,柱状田头菇多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李宁宁等通过对比柱状田头菇多糖和任氏液(一种比较接近两栖动物内环境的液体,可用来保持两栖动物离体组织器官的生理活性)对同一赖蛤蟆的离体腓肠肌疲劳的影响,发现柱状田头菇多糖具有延缓肌肉疲劳的作用。
对线虫病害的抑制
房华等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柱状田头菇菌渣对番茄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 incognita)的防治作用。初步结果表明,柱状田头菇菌渣能减少番茄受南方根结线虫的侵染,降低根结的数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病。
重金属吸附作用
陈颖等研究发现,柱状田头菇废菌体对Cr5+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其最佳的吸附率达96%,废菌体对Cr5+吸附为吸热的自发过程,并且吸附过程增加了体系的混乱度,因此,柱状田头菇废液可用于处理含铬废水,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
参考资料
柱状田头菇.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4-11
..2023-04-11
..2023-04-12
..2023-04-11
..2023-04-11
..2023-04-11
..2023-04-21
Cyclocybe aegerita.ultimate mushroom.2023-04-21
..2023-04-11
..2023-04-22
..2023-04-11
..2023-04-11
目录
概述
历史
分类
学名由来
类群划分
近缘种
形态特征 
物种分布
生长习性
生活史
栽培
栽培季节
接种
病虫害防治
功用价值
食用价值
经济价值
相关研究
柱状田头菇多糖
对线虫病害的抑制
重金属吸附作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