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桑
中国现当代作家、出版家,广东人民出版社原社长
岑桑(1926年12月—2022年2月26日),原名岑汝养,另有一笔名“端木桥”,中国著名出版家、散文家。出生于广东顺德,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曾担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岭南文库》和《岭南文化知识书系》执行主编等职,是“当代岭南文化名人五十家”之一。
岑桑早年曾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当学徒,1940年考入广东志锐中学,1942年即开始发表作品,1946年进入中山大学学习。1950年,他出版了第一部作品——国际小品集《二十世纪野蛮人》。之后陆续出版了中篇小说《巧环》、散文集《在大海那边》等。20世纪60年代初,岑桑出版了散文集《当你还是一朵花》,成为其成名作,先后再版重印12次,累计印数50余万册。1962年,他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0世纪50年代起,岑桑进入广东人民出版社从事文学编辑工作,为繁荣广东省出版事业作出过不少开拓性的贡献,如倡议并参与组建新世纪出版社和广东教育出版社,参与创办《花城》《希望》《香港风情》《译海》《中学生之友》等期刊。20世纪80年代,岑桑先后推出王蒙冯骥才韩少功等数十位当时尚属文坛新锐作家的单行本;出版了欧阳山秦牧陈残云等二十多位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还率先出版了梁羽生、陶然等香港电台作家的作品。1985年,岑桑倡议创办大型地域性历史文化丛书《岭南文库》,1990年受命筹建《岭南文库》组织机构、计划选题,并担任《岭南文库》执行副主编(2002年改任执行主编)。
岑桑于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给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特殊津贴,1998年获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工作者协会所颁“伯乐奖”,2005年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授予其“南粤出版名家”荣誉称号。次年,他获得“中国出版韬奋奖”,2007年入选“读者喜爱的岭南文化名人五十家”,2015年获得第二届“广东文艺特别贡献奖”。2016年他出版了38万字的《岑桑自选集》,2021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了他人生的第30本书——散文集《海韵》。2022年2月26日,岑桑在广州市去世,享年96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岑桑原名岑汝养,1926年12月出生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葛岸村,后出于对故乡的怀恋,用岑桑作为笔名。9岁时,母亲病故。岑桑祖父原是美洲华侨,回国后经商,家境较富裕,因家中藏书颇丰,岑桑自小便对书籍产生感情。1937年七七事变后,家业凋敝,11岁的岑桑随父逃难去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投靠一个亲戚。亲戚留下他在店铺做学徒,因家境窘迫,虽渴望但无法进入学校学习。次年,父亲去世,12岁的岑桑成了孤儿。
1940年5月,在茂名市的大姐姐托人把岑桑带到了茂名,在这里,他积极复习功课,之后以公费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广东省立志锐中学。初中二年级时,他写了一首题为《更夫》的歌词和短篇小说《停膳》,表达他对苦难民众的同情和对光明的追求。1944年6月,粤北告急,岑桑辗转来到贵州安顺县一间中学读高二。但不久,日军迫近贵阳,岑桑无书可读,临时在一所小学教书糊口。
1945年,还没读完高二的岑桑报考大学,同时考上了贵州大学英语系和广西大学农学系。此时,中国抗战胜利,岑桑回到广州市,考上了省立法商学院社会学系。次年,岑桑又考取了转学试,到中山大学二年级插班,直到1949年毕业。
编辑与创作
1950年2月,岑桑开始担任中学教师,同年,他在广州人间书屋出版了第一部作品——国际小品集《二十世纪野蛮人》。一年后奉调进入广州市文教局文化科工作。1953年,又转入新建的文化局电影科,次年调入《电影与观众》杂志社。1958年,岑桑进入广东省出版系统工作。
在出版首部作品《二十世纪野蛮人》后,岑桑陆续出版了中篇小说《巧环》、散文集《在大海那边》等。散文集《当你还是一朵花》成为岑桑的成名作,先后再版重印12次,累计印数50余万册。1962年,他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文化大革命”初期,岑桑和许多出版同行一道被打入“另册”。其散文集《当你还是一朵花》被说成“腐蚀青年灵魂”、“鼓吹白专道路,引导青年成名成家”的“大毒草”。他被批斗了18场之后,被遣至“五七干校”监督劳动至1971年才被调回原单位工作。当时出版界处于极度萧条的状况,岑桑和广东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室的同事为了帮助青年文学爱好者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经常远赴省内各县市举办文学讲座和写作学习班,培养青年业余作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了颇有成就的作家或文学编辑骨干。
1978年12月,岑桑策划出版了批判极“左”思想的短篇小说集《醒来吧,弟弟》,此书首印20万册,于次年3月再印20万册,两次共印行40万册,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在岑桑的倡议和主持下,广东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文学丛书《潮汐文丛》,广泛辑收活跃于当时全国文坛的新锐作家的作品。1979年,岑桑被推选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
20世纪80年代是广东出版业迅速发展的关键时刻。1981年,岑桑顶着压力出版了戴厚英的《人啊!人》,这本书尽管当时颇受争议,但后来风行全国,出版数超百万。此外,岑桑先后推出王蒙冯骥才韩少功等数十位当时尚属文坛新锐作家的单行本;策划再版了巴金主编的大型《文学丛刊》,以及陈荒煤何其芳等二十多位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出版了广东省著名作家欧阳山秦牧陈残云等人的作品。凭借着这些书籍的出版,广东成为中国出版界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除此之外,岑桑还率先出版了梁羽生、陶然等香港电台作家的作品,其中梁羽生《萍踪侠影》的出版,对不久之后风靡中国的“武侠热”影响深远。《花城》《希望》《香港风情》《译海》《中学生之友》等一系列特色期刊出现,岑桑都参与创办或倡议出版。1984年,岑桑担任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他倡议分别成立广东教育出版社和新世纪出版社,奠定了今日广东出版界的格局。
1985年,岑桑当选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同年,他倡议创办大型地域性历史文化丛书《岭南文库》。该丛书是中国第一部地域性大型文库,开地方文库之先河,全面反映了岭南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文史、文物考古、民族、宗教、风俗、人物、自然资源、工农业、专门史等方面内容。1987年,岑桑被授编审职称。1990年,他受命筹建《岭南文库》组织机构、计划选题,并担任《岭南文库》执行副主编(2002年改任执行主编),主持编务至离世。截至2022年2月,该丛书已出版155余种,除荣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外,丛书单本历年先后获省部级图书出版奖项共40余种,被公认为研究岭南文化不可或缺的权威读本。
晚年经历
1990年,64岁的岑桑办了退休手续,但他退而不休,仍担任全国第一部地域性大型文库“岭南文库”执行主编,而且笔耕不辍。岑桑于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给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特殊津贴,1998年获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工作者协会所颁“伯乐奖”。2004年下半年,《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在他的提议和推动下应运而生,该书系被列入“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2005年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授予其“南粤出版名家”荣誉称号。次年,他获得“中国出版韬奋奖”,2007年入选“读者喜爱的岭南文化名人五十家”,2015年获得第二届“广东文艺特别贡献奖”。
2016年,岑桑出版了38万字《岑桑自选集》,2021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了他人生的第30本书——散文集《海韵》。同年12月11日,岑桑出席《岭南文库》三十周年学术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回顾了三十年前自己接到《岭南文库》任务时的三个愿景。2022年2月26日,岑桑在广州市去世,享年96岁。
社会任职
岑桑工作期间先后历任广州市影剧场公司副总经理,广州文化出版社编辑部副主任,广东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室副主任及主任、副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等职。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
创作特点
主题思想
作为岑桑散文的立意构思和艺术结构,它的最鲜明的特点表现在他总是力求选择准确的艺术角度,从自己感受最深的那一点落笔,并以自己的感受作为支撑点来立意构思和谋篇布局,从而创造出不同于他人的艺术境界。这是岑桑散文创作的一条基本的原则。
贯穿岑桑作品的一根感情主线是情系祖国和人民。岑桑对祖国的热恋,往往直接就点燃成灿亮的题目:如《写在秋海棠叶片上的情诗》《为爱寻根》《沙角怀古》《绝塞怀忠》《黎明再光临》《唱给新来的日子》《风流云逸的年代》《未来在笑着》等。岑桑的情怀也是平民的情怀。芸芸众生,普罗大众,构成其作品人物的主体群雕。如《哀月兰》《强记补锅》《我家二婶》《黑衣姑娘》《野孩子阿亭》等,写的多是百姓命运中的喜怒哀乐。甚至,他状物拟人,为自然界的花果草木,抒写了一系列散文,如《梦归紫云英》《苔花的风格》《杨桃启示录》《草叶如师》等,从而由衷地礼赞平凡中的高大上,草根里的真善美。
语言风格
作为编辑名家,岑桑对文字的调遣与运用,素有职业的敏锐与责任的严谨,形成了岑桑文字的“三精”风格:精准、精炼、精美。他在诗歌中镕入杂文的思辨;把散文写成不分行的诗歌;写小说洋溢着散文的抒情与意境。可吟可诵的中原地区诗文音律中,揉进了西洋句式与韵味;取材生活化,立意形象化,知识含量古今中外,趣味浓度老少咸宜。
岑桑散文的语言,同样鲜明地体现出自己的情调和色彩。他的语言,不但讲究形象、色彩、声音,讲究句式的排列和变化,还具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情趣美。他早期的作品,比较偏重于追求语言的形象、优美和流畅,但有时还显得堆砌纤丽的话,则后期由于思想的成熟,艺术的老辣,他的语言在形象、色彩和声音的基础上,又透露出幽默诙谐的特色。《填方格》《沧桑书话》里的语言,几乎都是朴质无华的白描句子,但又妙趣徽生,诙谐幽歇中透礴出泪痕和缝石与斧锥碰击而迸发出来的美丽火花。它与作者风趣机智的必气质,与他飘逸的情思,丰富的想象构成了和谐的统一。而这两方面的结合,便形成了岑桑特有的优美形象、飘洒跳脱、色彩明丽、质朴机智的语言风格。
获得荣誉
个人荣誉
参考资料:
作品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故居
2008年,岑桑征求了全家人的意见,决定把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葛岸村北华街的清代祖居无偿捐给家乡创办“岑桑书屋”。书屋原为“奉政大夫第”,面积100.58平方米,为二进一天井砖木结构,镬耳山墙素胎瓦当,青砖墙麻石脚,具有岭南建筑深厚底蕴和鲜明特色,是一座具有珍贵价值的古建筑。2009年被列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6月,“岑桑书屋”在乐从镇政府主持下开始修缮。2011年8月装修完毕通过验收。“岑桑书屋”作为岭南文化教育基地,向广大市民村民免费开放。书屋内除展出岑桑六十年曾主持编写、编辑、出版的各种专著、著述、文集等图书及岑桑自己的文集等图书外,还有各种图书和期刊近4000册,可以基本满足家乡读者日常借阅的需求。
人物评价
作为广东省出版界的元老,岑桑发掘、培养出一大批作者,出版了诸多优秀图书,声誉卓著,对岭南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澎湃新闻评)
六十年来,岑桑忠于出版事业,风雨兼程,锲而不舍,奋斗不息,敬业奉献,业绩显著,已成为广东出版界的一面旗帜,不断激励着我们前进,是我们出版界的学习榜样。(广东省出版集团陈海烈评)
人物轶事
艰难求学
岑桑的祖父原是美洲华侨,回国后经商,家境较富裕,但1937年七七事变后,家业凋敝。11岁的岑桑随父逃难去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投靠一个亲戚。亲戚勉强留下他在店铺做学徒。学徒生活艰辛而乏味,而且每月只得几毫理发和买凉茶的钱。他喜欢读书,每当经过学校,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就涌上心头。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了,来到正在受病痛折磨的父亲床前,哀求道:“阿爸,我好想读书呀……”父亲难过地说:“我们能活下来已不容易,读书就别想了。”
不久,父亲也撒手人寰,12岁的岑桑成了孤儿。但强烈的学习欲望总在心头缠绕。他把顾客赏给他的小钱攒起来,买了一支钢笔。每天晚上歇息时,他就写写画画,这支钢笔让他沉浸在无比的快乐之中。1940年5月,在茂名市的大姐姐托人把小岑桑带到了茂名。他积极复习功课,决心要到当时的省会韶关市报考中学。那时从茂名到韶关,要徒步。他与朋友结伴而行,在炎炎夏日翻山越岭,足足步行了十多天才到了清远市,然后又乘船到达韶关。小岑桑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志锐中学。
读中学时不但要上山砍柴,还要躲避突然而来的日机空袭。岑桑连续4年考试豪夺全班第一名,所以一直享受免费读书。1944年6月,粤北告急,学校要从韶关搬往始兴县,后来他又辗转来到贵州安顺县一间中学读高二。但不久,日军迫近贵阳,岑桑无书可读,临时在一所小学教书糊口。1945年,还没读完高二的岑桑报考大学,竟然同时考上了贵州大学英语系和广西大学农学系。抗战胜利后,岑桑回到广州市,考上了省立法商学院社会学系。1946年,岑桑又以优良成绩考取了转学试,,到中山大学二年级插班,直到1949年毕业。顽强的毅力和刻苦的追求,使他圆梦于求学之路。
苦中作乐
1968年至1971年,岑桑在干校生活异常艰辛,他早就放下纸笔,拿起的是打泥砖的木模。1980年代,作家楚天舒曾回忆起他与岑桑互“取”东西吃的一件轶事。
由于在干校伙食很差,基本每天都是白水煮卷心菜,所以家里人莫不托人从广州送点吃食来,而岑桑知道易征的小瓶里装着砂糖,不时抓一把来吃。易征也不客气,经常打开岑桑的饼干盒,取吃他的炒米糖。俩人心照不宣。也许易征“取”的次数太多了,有一回,易征打开那铁饼干盒,一看炒米糖已经没有了,只有一张小纸,上面写着“打倒易征!”这是当年他们苦中作乐的一个玩笑。
助人为乐
在岑桑几十年编辑生涯中,他在编辑室常常一坐就是一个上午,埋头处理修改来稿,回信给各地水平不一的作者。他中午也不休息,埋头于写作,当同事们午睡醒来时,他已微笑地诵读自己文采闪烁的新作。他总是对来访的作者笑面相迎,不厌其烦为其修改书稿出谋划策。
陈俊年当编辑时曾与他同处一室,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大家常见岑桑掏出小手绢,像小孩般认真将手绢打了几个结。俊年好生奇怪,忍不住问他:“这是干什么呀?”岑桑自嘲般微笑:“今晚约好去文艺招待所见中山来的余松岩作者,我怕事情一多忘了,先打个记号,擦汗时好提醒自己呀。”把作者和读者牢牢放在心上,就是那一代编辑人的好作风。
岑桑助人为乐的例子不胜枚举,资深教师朱华勇20世纪80年代在从化区创办了一份《乡村语文报》,初办时碰到不少困难,岑桑得知后立即为之奔走呼号,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得过他真诚帮助的人不计其数,他去世后,徐启文、西中扬、蔡宗周、罗铭恩、桂汉标、曹磊、王厚基、张伟棠、张超、蒙光励等,都曾诉说对岑桑当年帮助的感恩之情和深切悼念之意。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编辑与创作
晚年经历
社会任职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主题思想
语言风格
获得荣誉
个人荣誉
作品荣誉
人物故居
人物评价
人物轶事
艰难求学
苦中作乐
助人为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