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族革命大学
位于山西临汾的公立抗日大学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后,临汾市成为北方一个重要的抗日中心。此时,阎锡山的旧军已溃不成军,地方行政干部也纷纷远走大后方。阎锡山急需充实抗日的有生力量,于是他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的倡议,成立了民族革命大学。阎锡山兼任校长,代表他负责的是第二战区政治部副主任梁化之,但他也不在学校实际任事。具体负责的是政治处主任杜心源和教务处主任杜任之
师资
“山西民族革命大学”的师资和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早在1937年8月中旬,阎锡山就派其堂妹夫梁级武到武汉,请求各方面从政治和人力上给二战区以支援,获得了文化教育界进步人士的热烈响应。如沈钧儒、李公朴邓初民江隆基侯外庐、潘汉年、张申府等,都为“民大”的成立做出贡献。
先后到校任教的有李公朴、江隆基、侯外庐、施复亮、陈唯实何思敬、温健公、秦丰川、刘潇然、胡磊、周巍峙、徐庸、肖三、萧军萧红等,多系全国声望素著的进步学者、教授和专家,可谓名流荟萃,盛极一时。许多青年正是因钦慕这些学者名流而来。
办学规模
学生来自全国18省,包括平、津、宁、沪、东北地区流亡青年,以及归国华侨约5000余人。大者二十五六岁,小者仅十三四岁,其中有大学毕业和肄业的,也有高中、初中程度的,年龄与文化程段差异很大。因为学员多,除在临汾市设立校本部与一分校外,又在运城市设了二、三分校,曲沃县设了分校。教师到各校巡回讲课。教师和学员于12月分批抵校。
历史沿革
1938年1月20日正式开学。总校设在临汾的铁佛寺。“民大”从成立到临汾失守,属于创立阶段,这是其“黄金时代”。学校设军事系、政治系和民运系。教学内容由政治课、军事课和阎锡山的“学说”三部分组成。在临汾时期,是政治课挂帅,军事课配合,也被称为“七分政治,三分军事”。此时,阎锡山很重视发挥这些外来教授的政治影响,教授们可以自由讲授,政治课的内容也很丰富。施复亮和何思敬政治经济学陈唯实讲唯物辩证法,侯外庐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江隆基苏联研究,秦丰川讲国际问题,刘达人讲中国外交史,受到普遍欢迎。薄一波和路经临汾市的丁玲等,也在“民大”讲过课,赢得学员们的热烈欢迎。阎锡山也在晚上几次到校,解答学员们提出的问题。在这两个多月当中,全校政治空气十分浓厚,确实具有统一战线的性质,学校堪称是革命的熔炉。
李公朴为“民大”聘请教师、动员学生贡献很大,何思敬、施复亮、陈唯实等都是经他介绍而来的。为感谢他的支持,杜任之等特意去函邀他来“民大”授课。他果然应邀而来,被阎锡山聘为“民大”的顾问和教授。杜任之还同他一起参照中共中央发布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草拟了一份《民族革命大学纲领》,把中共的全民总动员,坚持抗日民族团结,实行抗战教育等基本思想都写了进去,强调抗战和军事训练,民运宣传,学生自治和自觉纪律等条。同时还参照八路军随营学校的教学计划,拟定了《“民大”教学计划》。
1938年2月底,随着日军大举进攻临汾市,“民大”进入大动荡,也是大分化阶段。“民大”师生先是向吕梁山腹地撤退,跋涉数日后,在乡宁县遇到来自运城三分校的师生,改为支校,汇入大队。3月间日军向乡宁、吉县进犯时,师生又向黄河西岸转移,危急中,大家围住杜任之询问:“民大”到底往哪里去?杜说:“我们奉命到南边的宜川县。从这里到宜川,有一天的路程;往北去延安,有两天的路程。南下,是宜川;北上,是延安市!”
第二天集合时已不到1000人,约有四五百人奔赴延安。到宜川后一分校也和本校合并,全校只设政治、军事两系,由杜任之、杜心源分别兼任系主任。只有二分校千余师生,“誓死不渡黄河”,仍转战于大宁、永和一带。
到宜川时,绝大部分知名教授都走了。仅留陈唯实、秦车川、朴进勋、尹澄宇、崔英等人。于是又让请来几位。但是一律改称教官,降低了他们的地位及政治影响。此时的政治教官有蒲子政(蒲克敏)、刘潇然原政庭李文澜、叶笠、秦淮河、陈凤章等。
为适应当时抗战的需要,“民大”学生在宜川县结束了第一期的学习,大部分转入敌后到牺盟会和抗日军队中做政治工作。经阎锡山批准,挑选了三四百名“优秀学生”成立了“随营分校”,放在阎的直接控制之下,目的是防止他们投奔延安市,培养他们成为阎的工具。这一阶段,“民大”课程的内容已有所改变,革命的气氛也差了,已经开始改变统一战线的性质。
1938年秋初,“民大”由陕西宜川回到吉县的南村。阎锡山开始了对“民大”的“调整”,“民大”步人衰退的阶段。
在临汾人学的第一期学员毕业后,又从西安市招来一个“大高第四队”,原来一分校和三分队的学生重新编队,合成本校的基础,是为第二期的开始。单独保留二分校,住在离南村20多里的刘村。调整中,又把教务处合并到政治处,让杜心源兼了办公厅副主任,杜任之任编委会主任。这次“调整”之后,先后有100多人离开“民大”,连惟一留下来的外来教授陈唯实也走了。杜任之担任的编委会主任,实际是个轻闲职务,除编印《校刊》外,他还编写了《“民大”丛书》,其中包括宣传、组织、武装、国际问题、人物志等类,共出版了6册。
8月间,朱德由晋东南回延安,路经古贤村看望阎锡山,曾应邀给“民大”师生讲话。
1938年12月间,由于日军进攻,“民大”便由南村向北转移。期间,实际主持校务的杜心源和社任之先后调离。从随营分校调来的梁庸(员),以办公厅副主任的身份全面主持校务。
随着全国政治形势的逆转,阎锡山于12月发动了震惊全国的“晋西事变”(亦称十二月政变)。有鉴于当时的尖锐形势,梁膺庸等校处领导人和进步教官,分批出走。从此,中共在“民大”的党组织和大部分党员撤出。“民大”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遂沦为阎锡山控制的一个普通训练班。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师资
办学规模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