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为奴》是由香港
电视广播(
电视广播)制作,
黄伟声监制并执导,杨松柏编剧,
王祖蓝、
黄智贤、
张继聪、
万绮雯、
何雁诗、
胡定欣主演的古装电视剧。
该剧根据康熙年间的“
九子夺嫡”改编,讲述了家道中落的天才厨师高天宝,因为会制作康熙喜欢的咸鱼包,而机缘巧合结识四阿哥
雍正帝,进入
御茶膳房并帮助他登上皇位,赢得权力斗争的故事。
该剧于2014年2月10日在中国香港播出,凭借平均收视28.6点、最高收视32点成为年度收视冠军。在2014年
星和无线电视大奖上,王祖蓝凭借高天宝一角获得“我最爱
翡翠台电视男角色”奖。
剧情介绍
大清康熙年间,适逢
康熙帝(
岳华 饰)六十五岁寿辰,各位皇子纷纷献上自己的美食寿礼,
爱新觉罗·胤禩(
张继聪 饰)献上的形似大清版图的万里河山福满门令康熙帝龙颜大悦,而太子
爱新觉罗·胤礽(
陈国邦 饰)将
雍正帝(
黄智贤 饰)的寿礼西瓜作为自己的献上,成功讨得了康熙帝的欢心。而虽然生气,但也无可奈何。
康熙帝回忆起当年微服私访时吃过一种名叫“咸鱼包”的小吃,非常美味,如今自己想重温这种滋味。太子得到这个消息后,命胤禛出宫寻访。胤禛带着贴身侍卫冯鹰(
李家声 饰)在北京城找到了专卖咸鱼包的一家小店,店铺老板叫高天宝(
王祖蓝 饰)。胤禛想买一些咸鱼包带走,但被高天宝拒绝,因为带走后口味就变差了。于是胤禛以重金聘请高天宝外出现场做,高天宝答应了。高天宝自己没想到的是,被带到的地方竟是皇宫内的
御茶膳房,而好友一代高人邬师道(
蒋志光 饰)更是预言他将会因食为奴,这吓坏了高天宝。
康熙帝吃了高
天宝做的咸鱼包后,非常喜欢,得知天宝害怕入宫成为一世奴才以及有杀身之祸,而赐给了他一块免死金牌。
雍正帝在和高天宝的交往中,和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最终高天宝还是进宫去御茶膳房工作了,和他一起去的还有隔壁面店老板米小鱼(
何雁诗 饰),因为小鱼的厨艺非常出色,远在高天宝之上。胤禛在京城行走时偶然看到了一个卖艺女子,名叫纪慕雪(
万绮雯 饰),并对她一见钟情。但纪慕雪十分痛恨
满族,因此胤禛不得不隐藏自己的身份。而纪慕雪在一次被官府中人欺压时,恰逢
爱新觉罗·胤禩出现为她解了围,在和胤的相处中,纪慕雪逐渐喜欢上了他。
爱新觉罗·胤礽贪污银两的事情同时被
雍正帝和
爱新觉罗·胤禩查到,胤禩拿出证据逼他自首。胤和
赫舍里·索额图(
王俊棠 饰)商量,最终决定发动
政变。然而
御林军刚刚出动就被胤禛一行拦下,御林军统领更是被胤禛手下
年羹尧(
欧瑞伟 饰)所杀,而索额图也被
康熙帝派人所阻。太子本来要被判斩刑,但在胤禛的求情下,免除了死亡,被关进了宗人府。高天宝对年羹尧妹妹年若碧(
胡定欣 饰)一见钟情,但年若碧却对他没有感觉,反而喜欢米小鱼。米小鱼对此十分苦恼,因为她是女扮男装,她决定成全高天宝和年若碧。在和高天宝的相处中,年若碧发现和他有很多厨艺上的共同语言,因此两人的关系也一天天拉近。
雍正帝想和纪慕雪在一起,而将她设法带进了皇宫,没想到的是纪慕雪竟跑去刺杀
康熙帝。原来纪慕雪是当年“
南山案”被冤杀之人的后人,
康熙对此十分平静,同意纪慕雪杀了自己。他带纪慕雪到了一处宫殿,纪慕雪发现那里竟有被冤杀之人的牌位。康熙多年来一直供奉着它们,并且对昔日错判感到非常后悔。纪慕雪最终放弃了杀康熙,离开了皇宫。
赫舍里·索额图为救太子还是发动了叛乱,高天宝和胤禛作为谈判使臣前往,但目的是要趁机刺杀他。在高天宝的帮助下,
雍正帝成功杀死了索额图,平定了叛乱。
康熙帝也决定将皇位传给他,而对皇位虎视眈又权力极大的
爱新觉罗·胤禩,此时孤注一掷软禁了康熙,逼他将皇位传给自己。
康熙不为所动,但也没有太多办法,只得将诏书藏在蜡丸里交给前来送咸鱼包的高天宝。支持
爱新觉罗·胤禩的九阿哥(
黄建东 饰)胆大妄为,竟然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康熙,并且造谣说康熙遗命是将皇位传给八阿哥胤禩。
幸好高天宝表示自己有康熙遗诏,但不小心被吞进肚子里了,请给自己一天时间把它吐出来。胤禩党羽担心真的有遗诏,而连夜派
御林军去杀高天宝,
雍正帝等人拼命抵抗,眼看不敌,好在此前
康熙帝下令召回的胤禛舅舅
佟佳·隆科多(
黄柏文 饰)及时赶到,救了他们。第二天众人聚集在一起,终于看到了
康熙的传位诏书,果然是传给四阿哥胤禛,至此无人敢再反对,胤禛就此登上了帝位,成为了
雍正帝。
雍正将纪慕雪再次带进了皇宫,引起了其她妃子的嫉妒。而此时边关又发生了战事,雍正于是命令
年羹尧带兵前去作战。因为缺乏粮草,年羹尧作战不利,因此雍正决定派高天宝帮忙押运粮草。高天宝不负所望,成功将粮草送到了年羹尧手里,更偶然发现了敌人的藏身地。于是年羹尧也顺利消灭了敌人,立下了大功。高天宝此行也找到了治愈年若碧眼睛的药草,并且甘愿舍弃自己眼睛的行为彻底感动了对方,年若碧决定和高天宝在一起。但是年羹尧对此非常反对,他认为高天宝配不上自己的妹妹,他希望年若碧能够进宫做妃子。高天宝无奈之下和年若碧私奔,结果失败,年若碧为了救高天宝,只得进宫做了妃子。
爱新觉罗·胤禩假装不理政事,出家为僧,实则在暗中谋划。他利用纪慕雪对自己的感情,让她帮忙收集宫里的消息,但此举被邬师道发现,向
雍正告发。虽然起初
雍正帝并不相信,但最终还是发现确实如此。太后知道这件事情后,下令将纪慕雪处斩。邬师道和雍正为救纪慕雪,让她假死,只要及时去坟里将她挖出来就没事。不想太后故意将雍正阻拦,让他没有时间去挖坟。结果纪慕雪死了,雍正十分痛苦。而雍正曾经的登基功臣
佟佳·隆科多,也因为雍正重用
年羹尧,轻视自己而决定反叛,帮助
爱新觉罗·胤禩。两人设计让本已骄傲自大的年羹尧与雍正的关系更加恶化,最终杀死了年羹尧。胤禩决定拉拢因年若碧而和
雍正帝闹翻的高天宝,让他毒死雍正,没想到的是竟失败了。原来和雍正闹翻只是高天宝与雍正定下的计策,目的就是引他上钩。
就在此时,纪慕雪竟然出现了。原来当初她是假死,因为邬师道想让雍正把精力放在政事上,而不是男女感情上。纪慕雪告诉雍正和胤禩,自己最爱的人还是胤禩。胤禩最终自刎了,而深爱他的纪慕雪也离开了京城。而高天宝和米小鱼,在长时间的相处后,也互相喜欢上了对方,他们也决定离开皇宫归隐,过平常人的生活。
雍正帝虽然十分不舍,但对此也只有祝福。
角色介绍
幕后制作
团队组建
最初在2014无线节目巡礼时,《食为奴》公布的演员阵容其实是
、
、
、
等外形出众的偶像明星。但是由于演员档期、角色不合适等等原因,被迫阵容大换血,
和
分别担任了林峰与吴卓羲的角色,女主角则换成了
,剧本也做出了大改动,这才有了《
》原阵容的《食为奴》。
故事背景
《食为奴》是以
清朝康熙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作为背景,通过美食以及喜剧夸张的方式来重新演绎这段故事。
幕后花絮
黄智贤接到监制
邀请他出演
的电话时,非常感动,只会说谢谢了。自己一向不介意剃头演出,还表示对自己的光头造型很有信心。
虽然不是《食为奴》的编剧,但在剧中有不少台词和笑料都是他亲自创作的,尤其是剧集的后半部分。
透露这是她第一次拍古装武打戏,动作和以往有所不同,需要更多的功夫表现。她还开玩笑说,由于她的腿很长,有时导演会特别提醒她不要把腿伸得太长,以免手脚超出画面范围。
王祖蓝、
等人拍做饭戏份时非常辛苦,经常通宵达旦拍摄,而且需要武术指导在场,有时还要吊威亚。
剧中琳琅满目的美食,皆出自厨艺顾问尹达刚师傅之手。他表示,这些菜式虽属虚构,却参考了清宫饮食文化。根据民间传说,
下江南时,发现当地人爱用大量的食盐腌制咸鱼,且自己尝过之后非常喜欢。因此在剧中,尹师傅将其演变成咸鱼大包。
穿帮镜头
在《食为奴》中,有眼尖的观众发现,某个画面里竟然出现了现代面包车,而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诞生于1886年,剧中年代则是1719年,因此那个时代是绝不可能有面包车的。。
音乐原声
播出与收视
播出平台
收视情况
2014年2月24日~2014年3月2日,《食为奴》播出第三周,平均收视29点,最高收视32点,成为该周收视冠军。
2014年3月10日~2014年3月16日,这一周《食为奴》迎来了大结局,在该周平均收视30点,最高收视32点。
2014年,凭借平均收视28.6点、最高收视32点的表现,《食为奴》成为年度收视冠军。
所获奖项
参考资料:
作品评价
大众评分
截止时间:2023年11月25日
媒体评价
《食为奴》走的路线并不是高大上的宫斗剧,而是搞笑与严肃兼备的经济实惠型喜剧。这一招很妙,既弥补了阵容的外形缺憾,又对准了师奶观众的胃口。“扮王”
王祖蓝在剧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搞笑天赋,凌厉的口才、傲娇的性格、迟钝的思维,将一个草根小贩的御厨生涯展现得十分有趣。而他那经典的不咸不淡
粤语在剧中也没落下,不时拿出来晒一晒,把观众乐得拍手叫好。虽然严格来说,王祖蓝并不是男主角,但他绝对是《食为奴》的灵魂,每次主线里的四爷和八爷斗得你死我活,让人感叹皇宫人情凉薄时,他的支线便跳出来缓一缓场,提供美食与笑料,以行动告诉观众:
电视广播的宫斗味就是不一样。(《
信息时报》评)
《食为奴》中高天宝和
雍正帝的关系与《
鹿鼎记》里韦小宝和
康熙帝的关系相似,而这种双男主设定加上两人经常闹小别扭“打情骂俏”,这似乎又是一部TVB腐剧的节奏。
黄智贤饰演的四爷表现中规中矩,
张继聪饰演的八爷倒是收获了一批女粉丝。虽然是清宫戏,但是《食为奴》呈现明显的“阳盛阴衰”的趋势。不仅在宫内看不到任何妃子、
金蟾格格、宫女,主要的女性角色也是“每集几分钟”,近似于打酱油的存在。女一号
万绮雯饰演的孤女纪慕雪在四爷和八爷中周旋,虽然万绮雯有不少忠实粉丝,但是此次饰演的纪慕雪无理取闹的性格不太讨喜。饰演京城第一美女年若碧的
胡定欣虽然演技和人气都不错,但是无奈在剧中戏份少得可怜。(《
长江商报》评)
“九王夺嫡”的经典故事曾多次被拍成影视剧,而这次还加入了美食元素和多位喜剧演员,为腥风血雨的宫廷斗争增添不少笑料。(《
扬子晚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