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韦偃牧放图》是宋代
李公麟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纵46.2厘米,横429.8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母本为
天宝画家
韦偃的作品《牧放图》,李公麟奉旨而摹。全图共有143人和1286匹马,表现了马夫放牧皇家良马的场景,显示出
唐朝的强盛,上有
朱元璋、清高宗乾隆等人的题跋。该画著录于《
庚子销夏记》《
石渠随笔》《石渠宝续编·宁寿宫》等,是
中原地区古代鞍马画中的鸿篇巨制,是学界公认的宋代绘画真迹,既反映了李公麟高超的画马技艺和典型风格,也是其现存作品中无争议的少数真迹之一。
名称由来
宋徽宗赵得到了唐朝画家韦偃画的《牧放图》,他欣赏喜爱此画,并认为该画堪称举世无双,难以复刻,但有人向宋徽宗举荐了
李公麟,并认为他可以画出类似于《牧放图》的作品,故宋徽宗命令李公麟临摹韦偃的《牧放图》。李公麟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
马君武马夫各式各样的姿态,同时自提:“臣李公麟奉敕摹
韦偃牧放图”。因此画临摹韦偃的《牧放图》,故名为《临韦偃牧放图》。
创作背景
艺术积累
李公麟出生于世家大族,其父李虚一曾经做过大理寺丞,喜爱收集各种书法名画,李公麟从小便耳濡目染,积累了深厚的艺术积累,
北宋赵顼时期,中
进士后曾做过一些小官,但由于他酷爱艺术,不久便隐居不仕。《
宣和画谱》记载
李公麟得到古今名画一定会临摹并储存,而且他家也收藏有多幅名画,此画即是李公麟的临摹作品。同时,李公麟善白描,不以色取胜,但他的画并不是完全不设色,例如此画即使用了黑白灰色调。
奉命创作
《临韦偃牧放图》的原本是
天宝画家韦偃的作品《牧放图》,李公麟奉
宋徽宗之旨而摹。北宋《宣和画谱·卷十三》记载
韦偃名下画作共27件,其中《牧放人马图》可能是李公麟本作的原本。此图通过浩浩荡荡、健硕有力的群马折射出
唐朝强盛的国力和蓄养良骥的风气,故
北宋皇帝命
李公麟摹写。通过临摹唐朝鞍马来表现北宋皇家御骑或御敌战马,表达了统治者希望能够增强国力、抵御外侮的意愿。
画作内容
画作部分
《临韦偃牧放图》共描绘了1286匹马和143位马夫的丰富形象。全卷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起首部分表现了马夫驱赶着群马涌来的场面,马群前进方向一致,形态各异,有些低头似慢步前进,有些前蹄离地似疾驰前进。画面中聚集了大片密集的马匹,间或有马场植物穿插其中,形成恢弘壮丽的场面。画卷中段多是人驭马行进的场面,圉人聚集在一起似是在交谈,画卷上方的沟壑坡谷上有马的身影,这些远处的马体积描绘的较小,突出了牧场面积之广阔,马匹数量之多。画卷最后一段则描绘了群马休息的场面,有的站立、有的斜卧、有的打滚,圉人也在树下抱腿埋头休息,富有动感的画作在这一部分趋于平静。
题跋部分
《临韦偃牧放图》卷芯的右上方,有两行小篆字体所书“臣
李公麟奉摹韦偃牧放图”,是李公麟存世作品中唯一的小篆款识,为李公麟真迹。此卷尾纸有明太祖朱元璋的一段题跋,跋文的内容大致表达了朱元璋认为统一江山过程中,马匹和良将同等重要,现在虽已统一天下,但仍应该居安思危,防患边关危乱。此跋文字的布局章法随意,笔法粗放,落款处没有盖印玺,个别字体笔画有误。朱元璋题跋中并没有对画作艺术的赏析,而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联想到军事生涯和社稷安危。画上另有
爱新觉罗·弘历的三段题跋。其一,位于卷首,跋文主要叙述了乾隆帝对本画的欣赏,认为通过观赏此图仿佛能看到
韦偃原图的风采,发表了对伯乐与良骑之间的关系的观点,题跋的重点落在治国理政,广纳人才方面。其二,位于后隔水,跋文主要表达了
乾隆帝对
朱元璋跋文的欣赏,并认为见到跋文仿佛看见了朱元璋英气的形象,表达了乾隆对朱元璋的赏识。其三,位于尾纸,主要记录了他在乙卯冬重新观赏了画作。乾隆帝在题跋中盛赞朱元璋,关注明太祖的文治武功,与朱元璋一样,乾隆帝也更关注画作的政治价值而非艺术价值。
印章部分
《临韦偃牧放图》上共有55枚印章,其中53枚可释读,卷中有两方残印因日久磨蚀而未能识读。本幅钤“
宣和中秘”,后隔水钤“宣和”“
政和”骑缝印,后黄绢隔水与尾纸骑缝处钤“政和”
连珠印,尾纸钤“内府图书之印”九叠文方玺,画中尾纸部分有一方鉴藏印,印文为“宣和书学博士江南
花蕊夫人仍孙”,卷后有
朱允炆钤盖的“康皇帝宝”玺印,以及明万历皇帝“万历之玺”“皇帝图书”“宝玩之记”玺印,还有一方“
孙承泽印”,落入
梁清标之手后,钤盖了“苍岩子”印、“焦林秘玩”印、“观其大略”印、“蕉林唫定”印等;
爱新觉罗·弘历得到此画后,不仅题写题跋,还在题跋后钤“乾”“隆”印,后隔水跋后钤盖“乾隆宸翰”“几暇临池”印,尾纸跋文后钤盖“八徵念之宝”“自强不息”印。此外还有“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古稀天子”“乐寿堂鉴藏宝”“
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等印。
艺术鉴赏
构图
《临韦偃牧放图》整体呈现出卷首马匹密集,众马群集奔腾驰骋,给人一种势不可挡之感,随着群马的运动方向,承接圉人巡视驯马,骑马缓步行进,马势渐渐并然有序,马匹数量也趋于减少,整幅画的动感呈现出缓和之意,随着圉人驾驭骏马前行,画面中的马匹数量继续减少,露出大量空地,骏马或立或卧,或起或行,悠然自得,俯仰顾看,有嬉戏、就饮、滚尘、俯卧等各种形态,画面转为稀疏悠闲之势,由卷首的密集紧凑转化为稀疏分散。
技法
《临韦偃牧放图》中的人物和马匹均用墨线勾勒,线条流畅挺拔,朴素内敛,饱含气韵,至远景马影,则还原韦偃原作点簇马头笔抹马尾之意,圉人与骏马皆以绵密紧劲的线条勾勒,而山丘坡石则以率略简易的勾绘之,疏密有致,对比鲜明,突出了画作主题。
设色
该画卷在设色方面,主要以清雅净洁之色为主调,渲染出古韵细致的观感,淡墨皴擦后用石色渲染,显示出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意趣。马匹毛色用浓淡不一的水墨区别,黑白灰色调的融合对比,人物、马匹、草木等颜色略深,山丘
谷地则略施
赭石,丰富画面层次的同时也突出了重点。淡色的背景搭配浓色的马匹,凸显了骏马的主体地位。
画作价值
《临韦偃牧放图》共描绘了1286匹马和143位马夫,属于
中原地区古代鞍马画中的宏幅巨制,是学界公认的宋代绘画真迹,既反映了
李公麟高超的画马技艺和典型风格,也是其现存作品中无争议的少数真迹之一,为人们了解李公麟的画作风格和笔法提供了研究原本。
著录流传
《临韦偃牧放图》完成后,
宋徽宗将其与韦偃的《牧放图》一并收藏在宫廷内府,一直被保存在皇宫内,抗日战争中,韦偃的《牧放图》流于
日本,毁于战火,但《临韦偃牧放图》却保存了下来。该画的著录始见于
清代,《
庚子销夏记》《
石渠随笔》《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等均著录过此卷。李雪认为,此卷曾经
北宋宣和内府收藏,后因宋徽宗赏赐或战乱原因被宣和书学博士江南
顺圣太后收藏,徐氏进献给
赵构,此卷进入
南宋绍兴内府,后又落入收藏家
贾似道手中,该画
元朝时期流传状况不详,至明初,此卷入明内府,明中后期,此画先是被
孙承泽收藏,后转入
梁清标之手,清中期,此画辗转到
爱新觉罗·弘历手中,入清内府,清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此卷被
爱新觉罗·溥杰带出宫,后被东北文化部组织工作组回收,由当时的东北博物馆保存,后移转至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作评价
重要展览
《临韦偃牧放图》因其珍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在中国国内,也较少公开展出,2015年9月,曾在
故宫博物院的“石渠宝笈特展”上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