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直
明朝吏部尚书
王直(1379年-1462年10月15日   ),字行俭,号抑庵 ,江西泰和人。明代官员,官至吏部尚书,与金溪王英并称为“二王”。其父为建文年间琼州知府王伯贞。
王直幼年家贫力学,永乐二年(1404年) ,考中进士,改任为庶吉士,在文渊阁读书,因文采斐然,被朱棣召入内阁,授翰林院修撰。先后侍奉朱高炽朱瞻基,升任少詹事侍读学士。正统三年(1438年),完成《宣宗实录》,晋升为礼部侍郎兼任学士。正统五年(1440年),协助尚书胡濙管理礼部事务。正统八年(1443年),代替郭班为吏部尚书。后在“土木堡之变”、朱祁镇回朝、改立太子等一系列的政变当中,王直位居冢宰、主持大节。王直任尚书十四年间,廉洁谨慎,德高望重。在朝期间,稽古代言编纪注等事,多出自他的手笔。著有《抑庵集》及《抑庵后集》。王直晚年致仕归乡,颐养天年。
天顺六年(1462),王直卒于家,终年八十四岁,追赠为太保,谥号文端。
人物生平
初入仕途
王直,祖籍金陵(今江苏南京),东晋太傅王导后代。祖父王沂,字子与,号“竹亭先生”,曾授为福建行省照磨,改吉安路治中,但没接受,隐居乡里。王直父亲王泰,字伯贞,为建文年间海南省知府。王直早年丧母,一直由祖母李夫人抚育。虽然家庭贫寒,但王直小小年纪就端庄稳重,笃志好学。永乐二年(1404年)中进士,改任庶吉士,在文渊阁读书。后因朱棣认为王直文笔卓出,将其召进内阁,协助起草文书。不久,升为翰林修撰。
屡获升迁
永乐七年(1409 年),明成祖朱棣因北巡告天地聂氏宗祠社稷,奔赴北京,朱高炽朱高炽为皇太子监国。王直留守南京,后明成祖朱棣再次巡幸北京时,王直从行并一直留在北京任职。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王直升为侍读学士。后皇太子朱瞻基选拔宫僚,王直升为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侍读学士。洪熙元年(1425 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他当太子时的从属官员都升了官,只有王直的官职没有变化。后来王直修成《太宗文皇帝实录》与《仁宗昭皇帝实录》,李忱赏赐王直白金、彩币、袭衣等物,并升其为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朱祁镇时期,王直因修成《明宣宗实录》被升为礼部侍郎兼任学士。后来,王直得到时任礼部尚书胡濙的赏识,把礼部的差事都交付于他,王直处理的也都十分得体。此时,王直按次序应当进入内阁,却因杨士奇阻挠未能进入内阁。正统八年(1443年)正月,王直接替郭璡任吏部尚书。
正统十一年(1446 年),户部侍郎奈亨依附权宦王振,诬陷郎中赵敏,构陷之词牵连到王直、侍郎曹义、赵新。于是王直、曹义、赵新三人皆下狱。三法司在朝廷审讯,判奈亨斩刑,王直等人流放。最终朱祁镇赦免了王直、曹义,剥夺奈亨、赵新的俸禄。
主持大节
正统十四年(1449 年)七月,蒙古瓦剌部首领绰罗斯·也先大举入侵,明英宗受王振的蛊惑,决定御驾亲征。王直率百官极力劝谏,英宗皆不纳,令王直留守京师。 不久,明军全军覆灭,跟随去的文武将臣大多阵亡,英宗也被俘虏。此时,侍讲徐珵提议迁都回南京,侍郎于谦等人皆反对。当时王直位居群首,留守的朝臣屡呈奏议,纷纷以王直为首,然而王直谦逊有加,极力推举兵部侍郎于谦,甘心居于其下,本人则只是镇静持重、抚慰群臣罢了。王直与于谦等人商议,出于稳定政局的需要,请孙太后立朱祁镇皇子为皇太子,命王朱祁钰监国。于是皇太后立皇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并升于谦为兵部尚书。不久,王直等又劝郕王即位为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九月,皇太后命郕王即位。同年,王直加官太子太保
劝迎英宗
景泰元年(1450 年),绰罗斯·也先派遣使者议和,请求归还明英宗,礼部议论未决。 王直率领群臣请求迎回英宗,表示这是转祸为福的机会,可以宽慰祖宗,并且帝位已经确定,即使英宗回来,也不会掌权。但李豫以也先想借护送英宗还朝之机来犯京城为由拒绝迎回英宗。不久,瓦剌另一支部落阿剌的使者来到京城,胡濙等人又因此进言,代宗还是拒绝。王直因再次劝谏而触怒了代宗,因于谦的解释,王直才免于处罚。后在王直坚决请求下,代宗才派使者李实罗绮出使。他们刚出发,瓦剌可汗脱脱不花和绰罗斯·也先的使者先后来到。朝廷打算遣送这两批使者回去,他们要求需有明朝大臣陪同返回;在王直的坚持下,朝廷才派杨善等人陪同使者返回。李实回来后,也先之前的使者又来到京城,详述也先想求和的情况。王直和宁阳侯陈懋等人上疏,请求另外派遣使者送礼物丝帛去迎接朱祁镇李豫不允许。王直再上疏劝谏,代宗仍不允。随后李实向代宗进言,代宗也只是回复也先的信,命杨善迎接英宗回来而已。之后王直、陈、御史毕銮等人又上疏,极力进言,可代宗终究未听从。不久后,杨善迎回英宗。
换嗣风波
景泰二年(1451 年),绰罗斯·也先派遣使者入朝进贡,并请派遣使者回复。王直屡次上书,极言派遣使者之利,代宗都未允。不久,也先以回复使者为借口派骑兵进入边塞。王直和群臣又请求这件事,然而代宗还是未同意。最后王直等人再次上疏提出应当派遣使者,有入侵可以保卫,没有战争还可以耕种,并且真诚对待他们,明确奖惩,这样更利于或战或守的策略开展。代宗这才同意。
景泰三年(1452年)正月,王直升任少傅。此时,代宗打算改换皇太子,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下令发到礼部讨论,文武诸臣需要签名认同。王直虽不认同,但陈循把笔蘸上墨强求他,王直无奈还是随众署名。此事让王直觉得很惭愧。改换皇太子事后,王直晋升兼任太子太师,赐予金币增加等次。
景泰八年(1457 年)正月,朱祁钰病重,王直、胡濙等人召集群臣谏官,请求重立沂王朱见深为太子,推举大学士商辂起草奏疏。奏疏还未上呈,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迎接朱祁镇再次即位,阁臣王文等人被杀害。当时奏疏的草稿留在姚夔处,后来王直出示给郎中陆昶,叹到是奏疏来不及呈上乃是天意。
致仕善终
王直任尚书十四年,年岁越大,名声品德一天比一天被推崇。复辟后的明英宗对王直很优待,免去他一般的朝见。不久,王直恳请致仕,英宗准许,赐予玺书、金绮、纸币,并提供驿车送王直回乡。
天顺六年 (1462年 ),王直卒于家,享年八十四岁。朝廷追赠他为太保,赐谥号“文端”。王直在翰林二十多年,考察古事,草拟诏书,编写纂集,记载注录的事,大多出自他的手笔。王直长子王官至翰林检讨,曾以学问品德受到称赞。王直的曾孙王思,字宜学,官至翰林编修,后因“大礼议”事件受杖刑伤重而死,后追赠右谕德
人物关系
人物事件
为人处世
玉直脸颊方正胡须很长,仪表很雄伟。性格严肃庄重,不随便言笑。但到和别人交往时,却恭敬温和。和金溪王英齐名,人们称为“二王”,按居住地称王直为“东王”,王英为“西王”。
廉洁谨慎
王直成为吏部尚书后,廉洁谨慎。当时刚刚废除朝廷大臣举荐地方大官的制度,专门归属吏部。王直委任曹郎,严厉抑制奔走钻营的投机行为。凡是御史巡视地方回来,必定命令他们报告所管辖的官员贤明能干与否来作为选拔提升的参考,人们称赞得到了合适的人选。王直的儿子王䆅担任南京国子监博士,考核后来到京师吏部,文选司郎中本想留他侍奉王直王直拒绝说:“这样做将是从我开始扰乱律法。”
两个尚书
当年,朝廷因为王直年老,命何文渊任吏部尚书辅佐他,后何文渊离任,又任命王翱辅佐,部里于是有两个尚书。
因祸得福
王直先前已在内阁之中负责处理文书工作,但因出言提醒杨士奇管教其子杨稷,被杨士奇所怀疑是嫉妒自己,从中阻碍了本是按次序应当进入内阁的王直。王直回乡后,曾经跟随那些佃户仆人耕作栽种,打鼓唱歌。众位儿子孙子举杯祝寿,王直叹息说:“以前杨士奇压制找,使我不能和他共事。但是假使我在内阁,现在的皇上复辟,应当避免不了贬辽阳的远行,又怎能和你们一起高兴呢!”
人物作品
王直著作的《抑庵集》十三卷、《抑庵后集》三十七卷均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文典雅纯正,有宋元之遗风“。
人物评价
清朝历史学家张廷玉在《明史》中认为:高谷的清廉正直,胡淡的宽容仁厚,王直的端庄郑重,大概都有大臣的风范。处于朱祁镇、景帝之间,国家的权力刚刚移交,人心处于观望的时候,把持朝政管理事务的大臣大多迎合上意求取欢心。而高谷、胡淡恳切地商议奉迎上皇的礼仪,王直理直气壮地建议派遣使者的请求,都极力主持公正的议论,不跟随众人应付周旋,所以能成为有重望的人,自始至终保全品节,可以称得上是阅历多而练达世事的人了。
国外历史的专家(英)崔瑞德、(美)牟复礼在《剑桥中国明代史》中有说到:“1443年王直被杨士奇任命,从此他是与王振抗衡的主要人物之一,皇帝征讨也先的主要反对者之一,又是土木灾祸后处理北京危机时于谦的主要合作者之一。1450年当讨论朱祁镇返回的问题时,王直是主张派使团前往蒙古族那里的主要人物之一。1451年当他已72岁和希望退隐时,他作为一个元老政治家,仍留在朝廷担任吏部尚书。王直和王翱在关键的吏部都留任了很长时期(分别为1443—1457年和1453—1467年),他们识别和选拔官员的能力可从15世纪第三个25年的总的行政质量中看出。”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初入仕途
屡获升迁
主持大节
劝迎英宗
换嗣风波
致仕善终
人物关系
人物事件
为人处世
廉洁谨慎
两个尚书
因祸得福
人物作品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