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号航空母舰
世界第一艘核动力航母(CVN-65)
美国企业号航空母舰(英文:USS Enterprise,舷号:CVN-65,中文:常意译为“进取”或“勇往”号,英文绰号:Big E),是美国海军及世界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她的诞生标志着世界航母发展的一次重大飞跃,该舰曾一度以排水量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和作战能力最强而被喻为“百舰之首”。
企业号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93970吨,全长342米;舷宽40米;最大甲板宽76米。动力装置为8座西屋电气公司的A2W压水反应堆,驱动4台通用电气的蒸汽轮机,4轴4桨,主机总功率280000马力,航速33节。更换一次核燃料可航行20万~50万海里。“企业”号舰体与小鹰级航空母舰基本相同,采用了封闭式飞行甲板,从舰底至飞行甲板形成整体箱形结构,在斜直两段甲板上分别设有2部蒸汽弹射器,斜角甲板上设有4道拦阻索和1道拦阻网,升降机为右舷3部,左舷1部。其机库为封闭式,长223.1米,宽29.3米,高7.6米。飞行甲板为强力甲板,厚达50毫米,在关键部位加装装甲,水下部分的舷侧装甲厚达150毫米,并设有多层防雷隔舱。
该舰于1958年2月在美国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动工建造,1960年9月下水,1961年服役,1965年至1990年部署在美国太平洋舰队。2012年12月1日举行退役典礼,在美国海军服役51年,是在役最长的航空母舰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继续保持海军优势,夺取海上控制权,实现全球战略目标,美国海军采取了两项果敢的措施:一是淘汰一批舰龄大、吨位小、性能差的航空母舰,封存或报废大部分战列舰;二是着手设计和建造一批载机多、性能好、适应现代海战所需要的超大型航空母舰。故此,美国人于20世纪50年代相继建成了“福莱斯特号”,“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突击者号”和“独立号”等一批“超级”航空母舰。
美国早在1946年研制平甲板航母时,最令设计师头痛的问题就是烟囱的处理。为了消除烟囱,有人提出研制核动力装置。另一方面,发展核动力航空母舰也是为了与苏联抗衡,以满足航空母舰编队的战略机动和持久作战的需要。
美国海军最早表示对核动力航母感兴趣是由海军作战部长福莱斯特将军在1950年8月1日提出,他指示船舶局对核动力航母的可行性进行研究。里科维尔上校建议,在1953年完成大船反应堆的陆上模式堆,1955年完成舰上核动力装置。1954年5月里科维尔建议5个反应堆计划,从潜艇一直到驱逐舰、巡洋舰和航空母舰的反应堆。到1954年8月陆上的模式堆A1W完成,由两座堆带动一个螺旋桨轴。经过改进变成A2W,这就是美国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的核反应堆。
1955年8月,接任海军作战部长的伯克大力支持里科维尔的‘发展核海军”政策,正式提出了将核动力应用到航空母舰上的提案,最后形成在1958财年建造首艘核动力航空母舰的决策。
研制历程
由于核动力航空母舰存在许多与传统动力航母不同的特性,因此舰体设计也存在不同的需求,内部舱室规划必须满足核反应堆的配置要求,以致设计上必须另起炉灶,而不能直接沿用传统动力航母的设计。
当大型舰用反应堆研究计划于1953年获准后,美国海军也开始研制配套的核动力航母舰型设计。最初在1953年着手的是一种尺寸较小的舰型设计方案CVAN 4/53,但很快就回到“福莱斯特”级的超级航母舰型上。
美国海军舰船局的基本规划思路是设法将核动力、蒸汽弹射器与全新飞行甲板构型等新技术结合在一起。一系列的设计草案研究结果显示,低成本设计对于核动力航空母舰并不适用,尽管可以省成本,但是也会产生很多弊病,整体来看弊大于利。在推进系统方面,30节以上的高航速的需求,也导致任何少于4轴推进的动力输出设计遭到排除。
经过多轮设计,最后演变为SCB 160设计方案。除了采用核动力外,SCB 160设计方案的许多设计配置都与“小鹰”级航母的SCB 127A设计方案存在相似之处,如采用了从SCB 153设计方案中衍生而来的新飞行甲板构型,调整了燃油搭配配置,拥有相同的自卫武器配备。
比较特别的是,虽然核动力航母无须携带供自身使用的锅炉用燃油,但SCB 160方案仍预定将舰体两侧的防护隔舱中的一部分储油空间用于携带供特混舰队中其他护航舰艇使用的锅炉用燃油。如果不需要携带锅炉用燃油时,也可存储航空重油,如此可增加额外的85万加仑航空重油的承载量。结合了核动力的无限续航力与大容量的储油舱,SCB 160方案的自持能力远超过以往的航母。
为了容纳8座A2W反应堆动力机组,导致SCB 160航母扩大了舰体舷宽。此外,核动力省略了设置烟道与烟囱的需求,舰岛结构体积得以大幅度缩小,舰岛的配置位置也更加灵活,可有效的减少对飞行甲板作业的干扰。
生产历程
“企业“号于1958财年批准,被美国海军定为首艘应用SCB 160方案的航母。1958年2月开工。“企业“号的造价为4.5亿美元,为第一艘佛瑞斯特级航空母舰航母造价的两倍。正因为如此,原计划作为核动力建造的”肯尼迪号”(CV67)航空母舰,最后不得不改为常规动力。因此,“企业”级航母仅建造1艘。
在纽波特纽斯船厂内部,“企业“号航母的建造工程被称作“纽波特546号船体”计划。由于“企业“号航母舰体水线长度超过“福莱斯特”级航母50英尺,即使纽波特纽斯船厂最大的11号干船坞也必须先行扩建,才能容纳“企业“号。
1958年2月4日,安放了“企业“号第一块龙骨板。相较于过去的航空母舰,“企业“号在建造工程中最大不同之处便在于核动力推进系统的建造与安装。要将分为4个双反应堆舱室的8座A2W反应堆安装到舰体上,难度比安装传统的蒸汽锅炉机组要高得多。4个双反应堆舱室安装在第三甲板下方的舰体深处,十分接近龙骨的位置。反应堆的安装需要十分灵敏的造船技巧与吊装技术,还必须专门针对反应堆的尺寸和重量预先进行舰体负载测试,确认无误之后才能进行反应堆安装作业。
1960年9月24日,“企业“号航母举行了盛大的下水仪式。之后“企业“号有进行了为期1年多的装工程,于1961年10月29日展开交付前的试航。1961年11月24日,美国海军宣布“企业“号航母服役。
1991年初在纽波特纽斯船厂开始延寿改装,于1994年5月完工。服役期间,“企业“号航母又陆续经过了多轮现代化改装。
装备历程
基本设计
总体结构
“企业“号航母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母,其总体结构与“小鹰”级航母类似,但在主尺寸上略大。该舰也是美国航母发展的一系列先进设备的试验舰。最为明显的是核动力推进系统和舰载相控阵雷达。由于它没有进排气道,所以主甲板以上的舱容量很大。
“企业“号的外貌与常规航母有很大的不同,“企业“号的上层建筑的体积明显缩小,线型简洁明快,更为紧凑。舰桥的布局更加符合指挥人员和航空人员的需要,舰桥顶部的天线也不必躲避烟囱,都布置在最佳位置上,显得洁净明晰。
由于“企业“号是在“福莱斯特”级航母的基础上设计的,故二者不少结构和布置大致相同,如:都采用斜直两段式、由高强度钢制成的强力封闭式飞行甲板,关键部位如水下部分的舷侧敷设防护装甲,安装有大功率蒸汽弹射器、舷侧飞机升降机以及自动化的飞机着舰系统,并设有多层防雷隔舱等。不过,由于“企业“号不再使用燃油作为主机的能源,舰员不会受到烟囱排放有害气体的影响,舰内也听不到蒸汽锅炉鼓风机的噪音。由于核动力装置的功率大,故“企业“号舱室的空调效果好,居室宽敞舒适,且设有海水淡化装置,使用淡水几乎不受限制。
“企业“号舰桥中下部是方柱形,圆锥形的上部顶端有十字架式主桅。整个上层建筑大致可分为7层,第1至第5层为高级军官舱、电子设备区和维护保养区,第6层为舰长舰桥,第7层式观察平台和信号舰桥。飞行甲板以下约可分为11层,向下第1层是下级军官集会室、舰长休息室、高级军官休息室以及军官特等舱;第2层为战斗情报中心和空战指挥中心、各种辅助舱、舰员居住舱和修理设备间;第3层设有各种办公室、修理间、电池间、理发间和小卖部等;第4层为机库甲板;第5层设有医院、军官特等舱、舰员舱、各种办公室、厨房及餐厅、柴油机舱、电站和飞行员预备舱等;第6层设有住舱、机械间、军士长厨房及餐厅、电工间、油舱、弹药舱、配电板和辅机舱等;第7至10层为主机舱和反应堆舱;第11层为内底水舱和油舱,整个舰内部由1000多个舱室组成。
动力系统
根据美国海军核反应堆编号方式,A2W反应堆的A表示航空母舰(Aircraft Carrier),2代表第2款,W代表开发商西屋电气公司(Westinghouse)。1956年,美国建成了唯一一座航母用陆上模式堆LSR,首试堆为A1W,并以此为基础研制了A2W实用型反应堆。
“企业“号航母使用的A2W反应堆与巡洋舰用C1W反应堆系出同源,每座C1W反应堆可输出4万轴马力,“长滩”号导弹巡洋舰只需2座这样的机组,就可以满足30节航速需求。而A2W反应堆功率较小,只有3.5万轴马力,因此需要配备多达8座反应堆,每2座反应堆搭配1组涡轮机构成4轴输出,驱动4台各为7500马力的蒸汽轮机,4轴4桨,螺旋桨直径6.4米,重29吨,动力装置总功率为28万马力。全舰总发电量为20000千瓦,辅助电机功率为30000马力。此外,还备有4台应急柴油发电机,总发电功率可达8000千瓦。
船电系统
“企业“号外观上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安装了大型平板状SCANFAR雷达天线。20世纪50年代中期,休斯飞机公司研制出第一种能在二维方向操纵波束、全电子化扫描的舰载相控阵雷达SPS-33。SPS-33雷达在俯仰角仍为频率扫描,方向角则利用计算机控制移相器进行扫描,再搭配采用频率扫描的SPS-32雷达构成了SCANFAR雷达系统,这是当时最先进的组合之一,SPS-32负责二维远程搜索,SPS-33负责三维精确跟踪。不过这两款雷达的天线和重量都非常庞大,二者总重超过170吨,当时只有“企业“号和规划中的核动力轻巡洋舰才能安装。
但是,SCANFAR雷达采用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真空管原件,整个系统的成本高昂、可靠性欠佳。到了70年代末,系统逐渐老化,美国海军也难以维持SCANFAR雷达的正常运行。1979~1982年,“企业“号在改装中拆除SCANFAR雷达,换装了AN/SPS-48舰载防空三坐标雷达和AN/SPS-49两坐标雷达,1997年升级为AN/SPS-48E雷达和AN/SPS-49(V)5雷达。
AN/SPS-48雷达主要功能是三坐标远程对空搜索和目标指示,它能为导弹和武器作战系统提供准确的目标数据信息。AN/SPS-48雷达采用电子稳定且旋转的平面阵列天线,天线阵面由73根波导管组成,具有高增益和低旁瓣的优点。AN/SPS-48E雷达是为”新威胁改进“(NTU)计划研制的,主要改进体现在视频处理、抗电子干扰和跟踪能力方面。NTU计划改进了天线、接收机和控制装置,更换了发射机、数据处理器和控制台。AN/SPS-48E雷达的可靠性非常高,与AN/SPS-48C雷达相比,电子元器件减少了70%,故障间隔平均时间提高了50%以上,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AN/SPS-48E雷达工作在E/F波段,对5平方米目标作用距离403千米,1平方米目标作用距离230千米。
1979~1982年改装期间还加装了MK23目标捕获系统(TAS)雷达,该雷达是美国海军的”改进型点防御导弹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北约麻雀“防空导弹系统配套工作。美国海军的MK23 TAS雷达对于反舰导弹,可在命中本舰30~60秒前进行探测、捕获、跟踪、识别和武器定向。宽的垂直扇形波束捕获从高空俯冲的导弹,多普勒信号处理机捕获混在海杂波中的超低空导弹。系统能够自动探测目标,并将目标的距离和方位信息输入到”北约麻雀“导弹系统的计算机中,然后能自动跟踪目标。MK23 TAS雷达对1平方米的目标作用距离37千米,可同时跟踪54个目标。
为了同SCANFAR雷达配套,“企业“号还配备了当时仍处于测试中的舰用作战指挥系统“海军战术数据系统”(NTDS),以便整合与显示SCANFAR雷达的数据。该系统最初主要是为了改进舰内数据传送,并对搜索雷达实现计算机辅助的人工标图。60年代中期,其威胁分析和分配功能用数字电路实现,传送精度和速度大为提高,从而使舰艇能使用对空导弹进行防御,并协调编队防空和对海作战力量。NTDS可以通过4A和11号数据链与舰载机自动化通信交换战术数据,形成自动化截击引导系统。
企业号装有4座洛拉尔·海柯尔(Loral Hycor)Mk36 SRBOC6管红外曳光弹和干扰箔条弹发射器,射程2.2海里;SLQ36“水精”(Nixie)水声干扰器;AN/SLQ-32(V)4型告警,干扰和欺骗系统作战数据系统。AN/SLQ-32主要功能是防御反舰导弹的攻击,AN/SLQ-32(V)4主要用于航母,它采用了光纤技术,此外的改进包括采用数字式存储器可实现较快的威胁判断以及提高了干扰抑制性能。
武器装备
“企业“号航母在建造之初,由于受建造费用的严格限制,所以在完工时没有配备任何武器装备,它只是为”小猎犬“舰空导弹留有安装位置。1967年末安装了MK25型“海麻雀”导弹。1979~1982年改装期间将3座MK25更换为3座Mk29型“北约麻雀”导弹,还加装了3座6管MK15型20毫米“密集阵”火炮系统。2004年9月,“企业“号在有限针对性检修和升级过程中,在舰和舰尾安装了2座RIM-116A“拉姆”(RAM)导弹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拦截敌方反舰导弹。
航空设施
该舰装有4座89.9米长的C13-1型蒸汽弹射器,其中2座布置在舰艏起飞区,另外2座布置在斜角甲板着舰区前方。该弹射器可以将当时最重的舰载机以315千米/小时的速度弹射起飞,如果4座弹射器同时使用,可在1分钟内将8架飞机送上天空。机库甲板面积为20066平方米、机库高为7.62米。有5台MK7-2型着舰拦阻设备,4台为索联机,1台为网联机。其拦阻索有4根,为直径6.35厘米的钢质弹性索,可停住重30吨、以时速259千米/小时以上速度进场的飞机。拦阻网由尼龙绳制成,竖起时高约4.5米,竖起所需时间为2分钟。“企业“号有4部舷侧式飞机升降机,提升能力为58968千克,平台尺寸为长25.9米,宽15.85米。升降机由镁铝合金制造,每台重105吨,能够在1分钟内升降全重47600千克飞机的能力。机库内封闭式,高约7.62米,相当于3层甲板高,其尺寸约为长223.1米,宽29.3米,机库内设有先进的消防灭火系统。
该舰的主要助降装置为“菲涅尔”透镜式助降装置,但因其在能见度较低时将失效,为此,“企业“号上还设置有“全天候自动着舰系统”,其核心是一部AN/SPN-46精确跟踪雷达,可确保飞机在恶劣天气下的着舰安全。此外,还同时采用电视助降系统,用于监视舰载机着舰情况。
舰载机配置
舰载机是航空母舰的主战兵器,在其服役期内,“企业”号上舰载机的搭载情况有过多次更改,“企业“号航母搭载的是第11舰载机联队(CVW-11),已按美军新标准方案配置了舰载机。通常情况下,该联队辖10个飞行中队,共装备86架各类飞机。具体方案是:2个重型强击机中队,20架A-6入侵者式攻击机“入侵者”攻击机,负责对舰/对地实施攻击;2个歼击轰炸机中队,20架F/A-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用于舰队防空及对舰/对地攻击;2个战斗机中队,20架F-14A“F-14战斗机”战斗机,主要用于夺取制空权,同时为攻击机护航;1个预警机中队,5架E-2空中预警机“鹰眼”预警机,用于空中预警、敌我识别及指挥舰载机升空作战;1个电子战中队,5架EA-6徘徊者式电子作战机电子战飞机,用于伴随攻击机行动,对敌实施电子干扰欺骗和压制;1个反潜中队,10架S-3A/B“北欧海盗反潜飞机,用于舰队中远距离反潜警戒搜索;1个直升机反潜中队,6架SH-3G/H“海王”反潜直升机,其任务是进行近距离、高精度、小范围的反潜搜索和攻击。这样的舰载机配置,可最大限度地发挥作战威力。
服役情况
实战运用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企业“号航母在”独立“号(CV-62)、”埃塞克斯”号(CV-9)和“伦道夫”号(CV-15)航母和第二舰队部分舰只的支持下进入加勒比海,正式开始海上封锁行动,最终迫使苏联撤出其部署在古巴的进攻性导弹。
1965年11月,“企业“号航母转入太平洋第七舰队,部署到越南战争前线。12月3日,“企业“号航母成为第一艘参战的核动力战舰。当日,“企业“号派出战机对越南进行轰炸,共出动飞机125架次,投放炸弹和火箭弹167吨。一架F-4B战斗机在投放炸弹过程中,被弹片击中坠毁,2名飞行员获救。12月10日,“企业“号又创下了一天之内出动165架次的记录。1965年圣诞节前3天,“企业“号参与了轰炸海防电厂的行动,大约10几座建筑被击中,3座被完全摧毁,“企业“号也损失了2架A-4攻击机
1966年~1967年,“企业“号又两次部署道东南亚地区参与对越作战。1967年3月23日,“企业“号出动第35攻击中队的A-6A战机,率先对越南河道和部分港口实施了布雷封锁,以阻止越军通过水路向南越运送作战物资。
1971年12月,印巴战争爆发,以“企业“号为首的8艘美舰奉命进入孟加拉湾,试图阻止孟加拉脱离巴基斯坦而独立,但是未获成功。
1972年5月至10月,“企业“号及其他航母参与了越战中美国发起的“后场球员行动”,期间共参加战术空中攻击23652架次,有效的遏制了越南民主共和国向南越的战争运输行动。
1988年4月,“企业“号航空母舰战斗群执行第13次部署行动,这次是奉命为波斯湾行驶的科威特油轮护航。在护航行动中,航空母舰舰载机与伊朗海军爆发了自朝鲜战争结束以来最激烈的战斗,其舰载的第11联队的战机对伊朗海军进行了打击。4月18日,“企业“号出动A-6E攻击机,发射AGM-84反舰导弹,击沉了伊朗萨哈德号护卫舰。
1998年12月16日,“企业“号航空母舰战斗群参加了赫赫有名的“沙漠之狐”行动,先由该航空母舰战斗群对伊拉克军事目标实施BGM-109巡航导弹打击行动,然后其第3舰载机联队的战机对伊目标实施军事打击。在70小时的战斗中,“企业“号航空母舰战斗群先后发射了400余枚“战斧”巡航导弹,出动舰载机297架次,其舰载机投掷了675000磅炸弹,其中包括200枚精确制导炸弹。此次战斗结束后不久,航空母舰战斗群又转道亚得里亚海,为科索沃战争做准备。直到1999年5月,这个航空母舰战斗群才得以返回母港。
性能参数
相关事件
2023年11月15日,美国海军首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CVN-65)的后续拆解工作,已交由第三方公司负责,美海军成立了专门的办公室指导相关工作,并考虑此后退役核动力航母的拆解工作全部委托给第三方公司。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研制历程
生产历程
装备历程
基本设计
总体结构
动力系统
船电系统
武器装备
航空设施
舰载机配置
服役情况
实战运用
性能参数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