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是
任学安担任总编导,
周艳担任执行总编导,孙占山担任解说的12集历史题材电视纪录片,该纪录片于2006年11月13日在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首播。
《大国崛起》是
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该纪录片讲述了自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特别是对九个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大国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这些国家包括
葡萄牙、
西班牙、
荷兰、
英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俄罗斯和
美国。这些国家通过不同的方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竞争和交流。
2006年11月13日至24日,12集大型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推出,一套共八册的系列图书与纪录片同步发行。2007年10月,第九届
四川电视节上,《大国崛起》获 “
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人文类“评委特别奖”; 2007年12月,《大国崛起》荣获
中国广播影视大奖2005-2006年度广播电视节目优秀专题奖。
剧情简介
第一集 海洋时代(开篇暨葡萄牙 西班牙)
本集讲述了
葡萄牙和
西班牙这两个
欧洲最早的
民族国家在国家力量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的故事。在
恩里克三世王子的指挥下,
葡萄牙帝国一代代航海家们开辟了从
大西洋往南绕过
好望角到达
印度的航线;在
伊莎贝拉一世女王的资助下,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代表西班牙抵达了美洲。当
斐迪南·麦哲伦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割裂的世界终于由
地理大发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国也就此诞生。
第二集 小国大业(荷兰)
荷兰在17世纪时的崛起和其商业规则的影响。荷兰在地理位置和商业信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
尼德兰联省共和国。荷兰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
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并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和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这些创新和商业规则的制定使得
荷兰在17世纪成为荷兰的世纪,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集 走向现代(英国·上)
英国在1588年击败
西班牙无敌舰队后,
君主制成为关键。
伊丽莎白一世鼓励海洋探险和贸易,使英国早期辉煌。但
查理一世违背《
大宪章》确定的法律原则,导致
国共内战和被宣判死刑。
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
君主立宪制,成功转型为现代社会。宽容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和工业革命创造条件,使英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
第四集 工业先声(英国·下)
18-19世纪,英国经历了工业化、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成熟的过程。为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英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
专利法》以鼓励创新和生产。
艾萨克·牛顿的
宇宙运行规律、瓦特的万能蒸汽机和
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市场规律等科学精神的渗透,推动了英国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使英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借助强大的工业能力,英国推行自由贸易并拓展全球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殖民帝国。但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殖民地的负担日益加重,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逐渐显现,导致
英国的发展开始减缓,最终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第五集 激情岁月(法国)
法国在17世纪时,
路易十四建立了强大的绝对王权,使法国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经济、文化、军事力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他的统治下,
巴黎逐渐崛起,国民对思想文化的推崇也得到了培育。这一时期,启蒙思想在法国得到了普遍传播,打破了
神学枷锁,开启了理性的大门。然而,法国社会三个等级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在革命中,《人权与公民权宣言》颁布,象征着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的胜利。此后,
拿破仑·波拿巴以大革命之子的形象出现,用征服
欧洲的方式再次将
法国带向颠峰。然而,武力扩张并不能维持大国地位。直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夏尔·戴高乐的领导下,法国才恢复了往日的光荣。
第六集 帝国春秋(德国)
德国在19世纪初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给德意志人带来了痛苦。为寻求统一,经济学家
乔治·李斯特提出了通过经济统一实现政治统一的理论。实施后,关税同盟打破了贸易壁垒,德国经济飞速发展。
俾斯麦号战列舰在欧洲列强间的夹缝中,以外交手段及三场对外战争,于1871年实现了德国统一。此后,德国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沿,成为
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然而,德国后来成为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再次分裂,但最终通过对战争的深刻反省,以和平方式完成了国家的再次统一。
第七集 百年维新(日本)
150年前,日本在美国
黑船的胁迫下开国,开始了
明治维新,并实现了工业化。随后制定了巩固维新成果的《
大日本帝国宪法》,但同时也埋下了
军国主义的隐患。二战后,日本在《和平宪法》和
美国的扶持下,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必须警惕军国主义抬头,牢记历史教训。
第八集 寻道图强(沙俄)
彼得大帝游历
欧洲后,用强硬手段推动社会变革,范围涵盖生活、教育、商业和军事。他打败
瑞典后,建立新首都
圣彼得堡。
叶卡捷琳娜二世引进启蒙思想,重视教育,但改革未触及农奴制。
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
美的集团大国,并在欧洲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农奴制使俄罗斯经济和技术落后于
英法海底隧道。多次战争和革命后,俄罗斯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寻找自己的道路,逐渐形成独特的俄罗斯文明。
第九集 风云新途(苏联)
本集讲述了俄罗斯在20世纪初,经历了
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建设等历史事件,逐渐成为世界上的重要强国之一。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
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本集讲述了
俄罗斯联邦政府在经济和社会领域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和调整措施,以应对当前的挑战。
第十集 新国新梦(美国·上)
本集主要描述了美国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历史发展,特别是五月花号清教徒的自治生活、殖民地独立战争、制定成文宪法、工业革命、
南北战争、
西进运动、电气时代等重要事件。文中指出,美国的快速发展源于大量移民带来的技术成果和制度性保障,以及政府对发明和创新的支持。最终,在1894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
第十一集 危局新政(美国·下)
本集描述了美国在20世纪初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历史。自由竞争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垄断、社会不平等和
劳资矛盾等问题。政府开始干预经济,通过反垄断和保障工人权益等方式解决社会问题。新技术和发明的出现以及战争带来的订单进一步壮大了美国经济。然而,经济危机给
美国带来了严重损失,
富兰克林·罗斯福通过新政措施加大了政府管理经济的力度,开创了混合经济模式,使美国逐步走出困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美国历史新的转折点,美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并由此开始主导世界。
第十二集 大道行思(结篇)
本集作为总结,描述了500年来大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包括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
政治经济学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后发国家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加快现代化步伐等。同时,文中也提到了大国之惑和大国之路,指出历史上大国的崛起和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开始理智地寻找大国之路,通过
跨国公司战略和经济领先等方式实现持续发展。
制作团队
纪录片制作
创作背景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在2003年11月进行了第九次集体学习,学习的内容是世界上9个主要国家自15世纪以来的兴衰史。此后,这样的学习也在其他各级党政部门多次进行。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
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了《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以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
创作灵感
《大国崛起》总导演
任学安说,这部历时3年的电视片最初的设想,是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一次集体学习内容的启发。2003年11月底的一个清晨,任学安开车上班途中,听到收音机里播报了一则新华社消息: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内容是世界上9个主要国家自15世纪以来的兴衰史。“9大国,500年”,在北京嘈杂拥堵的
北京三环路上,任学安闪出一个念头-“大国崛起”。当天,任学安就与文化学者
麦天枢就这个选题进行了讨论。之后麦天枢成了这部片子的总策划,给政治局讲课的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钱乘旦被聘为该片的学术指导。
拍摄过程
2004年
春节后,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正式立项,2004年7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教授完成了对九国崛起历史的整理。2004年9月,该片内容大纲编写完成。2004年12月,该片脚本初稿基本成型。2005年4月20日,该片通过了
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审查。从2005年7月31日至2005年10月29日期间,该纪录片七个摄制组分赴九个竞相登上世界舞台的世界大国进行实地拍摄和深度采访,用影像和声音诠释了各个大国500年的兴起史。
中国纪录片,主要内容集中在风光片,人物纪录片和政论片上,较为贴近人文社会领域,但是,将世界大国的近代发展史作为纪录片的内容完整通俗地传达给观众,《大国崛起》可以说是站在了领跑处。在拍摄手法上,《大国崛起》多次运用了影像再现手法,强调画面细节的作用,附以影像画面语言的阐述,弥补了解说的空白。依靠先进的拍摄机器和强大的电脑后期技术,使本来沉睡在书本中的历史知识灵动了起来,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也不会觉得历史类纪录片枯燥无味,反而增添了浓厚的观看兴趣。
幕后花絮
• 哥伦布航海日记的手稿、
英国东印度公司当年的账册、
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的最早印刷本和《
拿破仑法典》等许多重要文献和历史实物原件是首次出现在中国电视人拍摄的纪录片中。
• 纪录片用电脑特技复原了大量重要的历史画面,如
葡萄牙和
西班牙的航海探险、荷兰的大型商船队、
法国大革命攻陷巴士底狱、五月花号抵达美洲等。
• 《大国崛起》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
• 接受采访的人员都表示出对中国的友好和尊敬,有一位德国专家专门戴了一条红色领带接受采访,还特意对摄制组说“这是中国红”。
• 去西班牙拍摄前,摄制组已经和对方的大使馆说好,去之后给一些方便,并办一个特别的记者证,但是等到摄制组到了西班牙后,记者证还没寄到。正好赶上
西班牙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摄制组在大街上见到当地的警察并说明了情况,后来警察帮摄制组借了西班牙电视台的一个机位,让摄制组拍了一些阅兵的镜头。
主题与亮点
《大国崛起》之所以能够引发收视热,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是,中国正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大步迈向民族复兴。有理论认为,就世界经验而言,国家在现代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基本上都会伴随民族主义的高涨。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一种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其实早已在国人心中涌动。通过《大国崛起》,很多人不仅是感受到了大国的荣光,更是看到了国家的希望。对很多人心中的“大国梦”来说,这也是一种呼应。
《大国崛起》展示的是一种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胸襟,摒弃了传统的陈旧思维和对立思想。以前提到
资本主义,跳出来的第一印象就是
教科书灌输给我们的“贪婪、残忍、掠夺、原始积累”。但是《大国崛起》特别强调了资本主义还有冒险精神、追求科学、鼓励市场竞争—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性的一面,这种转变很及时、很有必要,有助于我们认识今天所面对的世界。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胸看世界,以理性克制的态度看历史上的是是非非。而且,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发展,更要关注世界变动,不仅要爱国,也要爱世界。
作品意义
《大国崛起》主创人员
钱乘旦教授表示,这次
中国中央电视台花了很大精力制作《大国崛起》,他们有一个想法:想通过观察其他一些国家,尤其是一些比较重要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通过观察能够从历史中汲取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大国崛起》的播出应该说能够给观众提供很多思考的空间,我们能够从别国的历史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历史最大的作用是它能够给世代人提供启示,学习历史,用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告诫自己,借鉴于别人,帮助自己更好的发展。我认为这是一个最大的目标,也是我们最期望看到的一个结果。
文化学者
麦天枢表示,这部纪录片首先一个价值是,“让中国公众建立一种基础的人类现代社会的历史理性。这个历史理性就是,现代社会从哪里来,现代社会的起源和走向是什么。对这个事实的认识和尊重,是我们今天面对改革的一个知识基础和理性基础。”此外,“我非常渴望让公众理解‘妥协’这两个字的社会价值和理性价值。西方这些现代国家的建立,其标志就是以理性的方式、妥协合作的方式,来探寻一种新制度,探寻社会利益分配的一种新形式”。
《大国崛起》虽然没有直接讲中国,但很多内容对中国都是很有针对性的,是通过国际和中国的对照,来寻求中国的出路。它试图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这部片子在这个时候出现有特别的意义。中国的改革下一步将如何深化,这部电视片中的大国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每个人都能从不同角度获得启示。
播出信息
收视率
该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立刻引起强烈反响。
索福瑞2016年
11月23日公布的收视数据显示:
中国中央电视台12集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创下了与《
经济半小时》持平的收视率。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
徐舫洲对此表示“这对于一部大型系列专题片来说,收视率是非常高的。”
没有安排在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也没有安排在黄金时段,但《大国崛起》依旧引发了罕见的收视热潮。对一部严肃的政论纪录片而言,首播平均每集400万人次的收视量,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收视奇迹。
获得荣誉
作品评价
大众评价
社会媒体评价
《大国崛起》这部片子历史事实把握得比较准,在这个基础上,抓住了大国兴衰这样一个主题,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文笔非常好,解说词写得非常动人。(北京大学
历史学系主任
牛大勇评)
《大国崛起》从史观来说是无可挑剔的,它从中国人的特殊视角探寻了9个大国崛起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借鉴和参考。它的立意是高远的、它的叙述是说理的,这是一部难得的用影像资料、用电视人的语言说明了中国是世界中的中国,中国人应该具备世界和国际的眼光。(
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
汤重南评)
这部纪录片,通过12集,这么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向观众们展示了这500年间的一些主要的事件和概括,从中概括主要的发展脉络,寻找大国崛起的逻辑,非常有意义,值得看,而且值得想的一部纪录片。(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钱颖一评)
相关作品
2006年11月13日至24日,12集大型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推出,一套共八册的系列图书与纪录片同步发行。《大国崛起》系列图书由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大国崛起》节目组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