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华东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简称华东医院)(Huado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dan University)成立于1951年,前身为建于1921年的宏恩医院,是一所以老年医学为特色,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立足上海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该院现任院长为高文。在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该院老年医学位中国第4名。华东医院有
上海市为外籍人员提供医疗服务,是时间最早、历史最长的特需医疗中心,以欧美、
日本患者居多。
上海华东医院占地面积为四万余平方米,开放床位1300张,有44个临床医技科室,员工2200余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362人,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70位。
该院拥有老年医学科、影像医学科、胆胰外科、临床营养科、泌尿外科、疝与腹壁外科、消化内镜、肿瘤科、骨质疏松科、微创外科、乳腺疾病诊疗科等多个临床诊疗特色专科。自1989年承担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学任务以来,共为国家培养了3000多名合格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时也是国家及
上海市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历史沿革
成立医院
华东医院成立于1951年其前身是宏恩医院。
华东医院的建立要追溯到20世纪初,1926年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英商出资,在大西路建造了一所综合性的医院以捐赠给租界工部局。因其恩德无量,该医院取名“宏恩医院”。宏恩医院设计者为
匈牙利建筑设计师
拉斯洛·邬达克,由潘荣记营造厂承建施工。主体建筑为一座平面呈“工”字形的五层楼的钢筋混凝士与砖木混合结构的医院大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面积10649平方米。当时大楼四周有大面积的绿地,园林茂密,南面的花园面积超过一公顷,医院大楼分南楼、北楼、诊楼部分组成。1950年在宏恩医院原址(延安西路221号)创办华东医院,设病床60张,担负华东及
上海市局级以上党政军领导干部、一等2级以上专家教授和外宾的医疗保健任务。1965年与公费医院合并为延安医院;1967年又一分为二,仍名华东医院。
医院发展
1986年成立上海市老年病医学研究所。1989年,华东医院成为
复旦大学教学医院。1995年经评审,该院确定为上海市
三级甲等医院,是中国高层次的医疗机构之一。医院以老年病诊治、镶牙、内窥镜检查见长并具特色。20世纪90年代,华东医院又增建了东楼和西楼,规模进一步扩大。2006年12月16日,华东医院挂牌成为
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宏恩医院旧址也就是华东医院的南楼(1号楼)在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规模条件
基本规模
上海华东医院整幢大楼的建筑平面呈“工”字形状,由南面、北面、连接面组成。南面为病房主用楼,北面为医务主用楼,南面与北面之间由长18米、宽10.5米的连接楼联通。开放床位1300张,有44个临床医技科室,员工2200余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362人,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70位。
科室与组织
上海华东医院由院本部、市府大厦门诊部、
康平路门诊部、闵行门诊部及市级机关
浦东新区集中办公点医务室组成,共有44个临床医技科室。其中,老年医学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同时为
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重点学科)、中医老年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
医疗设备
华东医院拥有当今世界最新技术的数字化手术室、达芬奇机器人、高清晰度低射线量双源光子CT、宝石CT、PET-CT、磁导航血管造影X光机、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3.0TMR、四维直线加速器、3D腔镜、高端激光治疗仪等诊断和治疗设备。
科室设置
上海华东医院的中医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老年病“十二五”重点专科;伤外科为国家中医重点建设专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老年病“十二五”重点专科
中医内科
华东医院中医科成立于1956年,先后云集夏仲芳、沈六吉、乔仰先、张龙孙、曹余德、陈玉英等多位名老中医药专家。现任中医科主持工作张栩
主任医师,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中医保健技术分会常务委员,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老年医学专委常务理事,上海市老年学学会老年中医药专委委员。科室现有高级职称10人(其中退休门诊工作4人),研究生学历8人,其中博士2人,在读博士1人。国家认定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3名,继承班在读2名;
复旦大学聘任教授2名,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
上海中医药大学聘任教授3名。我科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老年病“十二五”重点专科,临床医疗主要担任高干中医保健及市民中医诊疗工作。科研教学上先后主持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
上海市科委、
上海市卫生局科研课题多项,参与复旦大学医学院《中医学》《中医老年病学概论》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授课,承担复旦大学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带教任务。
国家中医重点建设专科
伤外科
华东医院伤外科包括伤科、中医外科和一个独立
病区,是国家中医重点建设专科;华东医院中医老年病科的主要组成部分。科室为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和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基地、上海市住院医师规培教育基地,承担医学院校本科生、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培的教学和临床实习任务。接受各地中医骨伤科、中医外科、中医老年科等医生的进修。医生团队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均较高,研究生以上学历占90%,高级职称40%,研究生导师2位,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3位。近年来,科室完成和合作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市科委、市教委、市卫计委和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等资助的30余项科研课题,并多次获奖。
全部科室
医学成就
医学贡献
AI医疗领域重要的突破: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张国肺微小结节诊治中心”和
上海交通大学“SJTU-UCLA机器感知与推理联合研究中心”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共同合作的科研成果“3D Deep Learning from CT Scans Predicts Tumor Invasiveness of Subcentimeter Pulmonary Adenocarcinomas”发表于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AACR)会刊《Cancer Research》期刊上,华东医院李铭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赵伟博士和杨健程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这一成果的发布是AI医疗领域重要的突破,意味着机器学习工具开始在医疗实践中产生重要影响,该研究能帮助医生选择早期
肺癌的治疗方法,将有利于推动精准医疗。
证明实性低回声甲状腺结节有不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刁雪红医生团队刊登在Translational Cancer Research的一项研究。该研究表明实性低回声甲状腺结节有不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对于难以鉴别的结节不均匀性低增强有助于其良恶性的
鉴别诊断。
医学实践
医院首例机器人辅助单孔左下肺癌根治手术:2021年2月,胸外科沈晓咏
主任医师团队成功开展华东医院首例机器人辅助单孔左下肺癌根治手术。作为
上海市首批掌握开展此项手术的医院,华东医院首例机器人辅助单孔手术的开展标志着胸外科微创手术向超精准外科治疗迈进了一大步,其手术更具微创性、精准性、稳定性等特点,为
肺癌患者带来了福音。
医院首例S-ICD(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手术:2021年4月,华东医院心血管内科在
曲新凯主任带领下,由陈阳主任医师、孔琦医师成功完成医院首例S-ICD(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手术。具有除颤功能的心脏电子植入装置(CIED)包括CRT-D和ICD,传统的CRT-D和经静脉ICD(TV-ICD)都需要通过静脉系统入路,将除颤电极导线置于右心室,存在急性期电极导线相关并发症及远期导线故障、需植入多根导线、
三尖瓣反流、导线拔除困难且风险高、外周静脉阻塞等问题。而S-ICD导线全部位于皮下,避免了前述相关问题。
联合自主研发全新一代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VasCure并完成首批5例临床冠脉支架植入手术:2023年,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和华东医院自主研发的全新一代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VasCure,完成首批5例临床冠脉支架植入手术。手术治疗成功率与器械递送成功率均达100%,不良并发症发生率0%,进一步验证了该手术机器人在临床阶段应用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为推广该机器人进入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微创介入手术机器人的突破。
科研教育
教育
基本教育
上海华东中副高及以上职称有362人,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70位。上海华东医院自1989年承担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为上海医科大学)教学任务以来,共为国家培养了3000多名合格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时也是国家及上海市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承担着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包括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本科生的临床教学任务,同时作为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同济大学医学院、南通大学医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的临床实践基地。医院还为复旦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临床医学系进行临床教学。
华东医院自1981年起开展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内科、外科、检验专业的毕业实习临床带教工作,1989年11月成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学医院。从1992年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每年有40~60名临床医学系五年制学生在华东医院完成临床学科的
课堂教学、示教和实习,直至毕业。2005年,华东医院成为交通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
同济大学医学院、
南通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实习基地。2006年11月,经
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卫生局批准,华东医院成为
复旦大学附属医院,本科生教学工作进入新的阶段。
关联院校
上海华东医院是
复旦大学教学医院,承担着复旦大学的本科,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复旦大学始创于1905年,有直属院(系)35个,
附属医院18家(其中2家筹建)。学校设有本科专业80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含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7个。在校普通本科生15164人,研究生34618人(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大陆港澳台生),学历留学生2535人。在校教学科研人员3602人。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59人,文科杰出教授1人,文科资深教授15人,获得各类国家级人才计划661人,占师资队伍比重近20%。
同时,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简称“复旦上医”)地处
上海市徐汇区,创建于1927年,创立时名为
国立上海医学院,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医学院,
颜福庆出任首任院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设有本科专业10个: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六年制)、
口腔医学、基础医学、
法医学、预防医学、
公共事业管理、
药学专业、护理学。现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9个(医学门类6个,非医学门类3个),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公共管理(医)、护理学。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00余人,其中国家级青年人才100余人。截至2021年底,有在校博士研究生3477人,硕士研究生3338人,普通本科生4149人,共计10964人。有专任教师716人、专职科研人员16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576人。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设有直属院系所10个: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
上海护理学校、
生物医学研究院、
神经科学研究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实验动物科学部、脑科学转化研究院。有
附属医院18所(含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上海红房子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
上海瑞金医院集团闵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质子重离子医院、复旦大学附属
青浦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筹)、
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筹)。
培训基地
2020年华东医院设有内科、外科、神经内科、耳鼻咽喉科、麻醉科、康复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全科医学科、眼科、放射科、核医学科、超声医学科、急诊科、放射肿瘤科14个
上海市及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科研
临床试验机构
上海华东医院有重点实验中心1个,其中,老年医学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同时为上海市重中之重
临床医学重点学科)、中医老年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院内设有上海市老年医学研究所,其中有老年痴呆与抗衰老研究室、老年骨质疏松研究室、老年临床医学与保健研究室、流行病学研究室和老年药学研究室、上海市老年医学临床重点实验室、老年医学与保健杂志社等。
老年医学临床重点实验室
华东医院自2010年开始建立中心实验室,经两年多的建设,2013年9月正式挂牌
上海市老年医学临床重点实验室,并于2015年11月通过验收评审,正式成为上海市老年医学临床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充分发挥综合性科研基地的枢纽作用,拥有有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
病理学等重点专业技术平台,以及流式细胞术和二代测序分析实验室和样本库。
科研成果
AI医疗领域重要的突破: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张国桢肺微小结节诊治中心”和
上海交通大学“SJTU-UCLA机器感知与推理联合研究中心”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共同合作的科研成果“3D Deep Learning from CT Scans Predicts Tumor Invasiveness of Subcentimeter Pulmonary Adenocarcinomas”发表于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AACR)会刊《Cancer Research》期刊上,华东医院李铭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赵伟博士和杨健程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这一成果的发布是AI医疗领域重要的突破,意味着机器学习工具开始在医疗实践中产生重要影响,该研究能帮助医生选择早期
肺癌的治疗方法,将有利于推动精准医疗。
证明实性低回声甲状腺结节有不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刁雪红医生团队刊登在Translational Cancer Research的一项研究。该研究表明实性低回声甲状腺结节有不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对于难以鉴别的结节不均匀性低增强有助于其良恶性的
鉴别诊断。
杂志期刊
声誉与排名
2016年11月13日,《2015年度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排名第98。
2022年,在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老年医学位中国第4名。
院内专家
高文
主任医师、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原
上海市胸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院长。
1960年5月28日出生,1983年7月毕业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获
学士。1983年7月参加工作,从事胸外科的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二十多年,积累了2000余例手术经验,在
肺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肺部良性肿瘤、
纵隔肿瘤、食管癌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各种胸部疾病。
研究方向和成果:在COPD肺减容手术(LVRS)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肺移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承担了
上海市科委的重大项目“肺移植的临床研究”、“上皮细胞移植用于防治肺移植手术后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S)的发生”的研究和生物压膜上皮细胞种植技术在气管移植上皮重构中的应用,在该领域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疾病”荣获200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
二等奖,2007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参与的“肺容积减少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临床研究”、“针麻应用胸腔镜手术的研究”、“针刺改善免疫功能提高
肺癌手术病人术后生存期和生活质量的研究”、“E-Cadherin、nm23与肺癌分化、浸润、转移的相关性研究”经鉴定为
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参编专著2部,《实用临床呼吸病学》(2004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和《实用胸部外科学》(2007年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
程群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2004年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毕业获得硕士学位,2009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得博士学位,长期从事
骨质疏松症和代谢性骨病的临床诊治及基础研究工作;擅长原发性、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治;各种代谢性骨病的
鉴别诊断和治疗;家族性遗传性骨、软骨疾病的基因诊断;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2012年-2013年至赴美国Rochester University医学中心骨关节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和上海市卫计委重大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余篇。
林雷
心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擅长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
心包疾病、大血管疾病等诊断及治疗。
1992年毕业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心血管外科临床一线工作20余年,师从中国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
肖明第教授,独立开展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千余例。曾赴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研修。2015年赴英国
剑桥大学医学院Papworth医院研修TAVI技术。在全国性专业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多次参加中国及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六项获市科委科技进步奖课题研究。曾获得市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国家南极科考队优秀队员等光荣称号。
华东医院胸外科行政主任,
主任医师,副教授。
上海市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委员。
擅长肺部良、恶性肿瘤、食管肿瘤、
纵隔肿瘤、胸壁肿瘤、胸膜疾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和微创手术治疗。在胸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
肺癌、食管癌、纵膈肿瘤的微创治疗,特别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解剖性肺段切除、全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体外循环下的复杂胸部肿瘤切除术、Da-Vinci手术辅助系统下的各类胸外科手术有着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参与编写多部胸外科专著,并承担科研和
复旦大学医院院教学任务。
顾卫东
麻醉科
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麻醉科主任。
擅长危重老年患者的麻醉,心血管手术麻醉。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副总干事、中国心血管麻醉学会胸科分会常委、
上海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兼疼痛学组组长,上海市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委员兼工作。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督导专家。医疗技术事故鉴定专家。《中国疼痛医学杂志》通讯编委、《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通讯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3项和市级课题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7.06分),中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专著1部,主译专著2部,获得
上海市闵行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美国心脏学会年会优秀论文。
韩朝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科室主任,临床博士,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擅长
耳鸣、眩晕、耳聋的诊断和治疗;中耳及各种骨肿瘤、
腮腺肿瘤、面神经减压等手术。
从事耳鼻喉科工作22年,曾在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工作13年;赴美国
爱荷华大学医学院、美国盐湖城犹大大学医学院进修侧颅底外科,在意大利gruppo otologic医院sanna处进修侧颅底外科。完成中耳手术接近2000例,侧
颅底肿瘤,听瘤手术50例以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共4项,徐汇区科协项目1项,复旦大学本硕博贯通课程项目1项。发表文章70篇,其中SCI有31篇。参编专著一本,教材一本,主译专著两本出版科普书籍一本。在中国首先实现基因编辑体内体外毛细胞再生,国际首次在体中阶灌注基因编辑干细胞获得基底膜毛细胞样细胞。
资质认定
1995年经评审,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确定为
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是中国高层次的医疗机构之一。
2022年,在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老年医学位中国第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