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尾草(
学名:
鼠尾草属 japonica)为
唇形科(Lamiaceae)鼠尾草属(Salvia)
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消炎草、秋丹参、水青、乌草等。原产于
欧洲南部及
地中海沿岸,后被
日本、中国等多国引种栽培。鼠尾草喜温暖湿润且阳光充足的环境,较耐寒冷、干旱,但不耐涝,忌强光直射,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
腐叶土中。
鼠尾草须根密集。茎直立,高40-60厘米,钝四稜形,具沟,沿稜上被疏长柔毛或近无毛。茎下部叶为二回羽状
复叶,茎上部叶为一回羽状复叶,顶生小叶
披针形或
菱形,侧生小叶卵圆状披针形。轮伞
花序2-6花,组成伸长的
总状花序或分枝组成总状
复总状花序,花序顶生;
花萼筒形,外面疏被具腺疏柔毛,内面在喉部有白色的长硬毛毛环,二唇形。花冠淡红、淡紫、淡蓝至白色,外面密被长柔毛,内面离基部2.5-4毫米有斜生的疏柔毛环,冠筒直伸,筒状。小坚果椭圆形,褐色,光滑。花期6-9月。
鼠尾草全草均可入药,具有清热利湿、活血调经的功效。鼠尾草还可作烹的调味料,或将其花、叶晒干,冲泡成茶饮用。鼠尾草花叶优美,散发淡淡的芳香,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植物历史
命名由来
鼠尾草的拉丁名为
鼠尾草属 japonica,其中Salvia即salviya,源于拉丁语salvere一词,意为感觉良好、健康、治愈,其动词形式与salus有关,意为健康、安宁、繁荣昌盛、拯救。
典籍记载
鼠尾草在
张骞出使西域后传入中国,快便成为中国的常见植物。在明代医学著作《
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用鼠尾草治病的配方,即“鼠尾草、
地榆各二两。水二升,煮成一升,顿服”。不仅是中国,其他国家也有关于鼠尾草的药用记载。
英国著名学者
杰弗雷·乔叟在《骑士传奇》中曾提到鼠尾草可用来治疗伤口,
普罗旺斯则流行着一句古老的谚语“花园里长有鼠尾草的人不需要找医生”,
欧洲传统的医院曾普遍采用鼠尾草
芳香油来消毒。在古代西方,因大量使用鼠尾草很可能会因起
幻觉,所以它又和巫医紧紧联系在一起。
形态特征
根、茎
须根密集。茎直立,高40-60厘米,钝四稜形,具沟,沿稜上被疏长柔毛或近无毛。
叶
茎下部叶为二回羽状
复叶,叶柄长7-9厘米,腹凹背凸,被疏长柔毛或无毛,叶片长6-10厘米,宽5-9厘米,茎上部叶为一回羽状复叶,具短柄,顶生小叶
披针形或菱形,长可达10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长楔形,边缘具钝锯齿,被疏柔毛或两面无毛,草质,侧生小叶卵圆状披针形,长1.5-5厘米,宽0.8-2.5厘米,先端锐尖或短渐尖,基部偏斜近圆形,其余与顶生小叶同,近无柄。
花
轮伞
花序2-6花,组成伸长的
总状花序或分枝组成总状
复总状花序,花序顶生;
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长2-5毫米,宽0.5-1毫米,全缘,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无毛;
花梗长1-1.5毫米,被短柔毛;花序轴密被具腺或无腺疏柔毛。
花萼筒形,外面疏被具腺疏柔毛,内面在喉部有白色的长硬毛毛环,二唇形,上唇三角形或近半圆形,全缘,先端具3个小尖头;下唇与上唇近等长,半裂成2齿,齿长三角形,长渐尖。花冠淡红、淡紫、淡蓝至白色,外面密被长柔毛,冠筒外伸,冠檐二唇形,上唇椭圆形或卵圆形,下唇中裂片较大,倒心形,边缘有小圆齿,侧裂片卵圆形,较小。能育
雄蕊2,外伸,花丝长约1毫米,药隔长约6毫米,直伸或稍弯曲,上臂长,二下臂瘦小,不育,分离。
花柱外伸,先端不
相等2裂,前裂片较长。花盘前方略膨大。
果实
小坚果椭圆形,长约1.7毫米;直径0.5毫米,褐色,光滑。
物种分布
鼠尾草原产于
欧洲南部及
地中海沿岸,后被
日本、
中原地区等多国引种栽培,在中国分布于
浙江省、安徽、
江苏省、
江西省、湖北、
福建省等地。鼠尾草多生于海拔220-1100米的山坡、路旁、荫蔽草丛、水边和林荫下。
生态习性
鼠尾草喜温暖湿润且阳光充足的环境,较耐寒冷、干旱,但不耐涝,忌强光直射,虽然在半阴下也能生长,但易造成植株徒长,枝条弯曲。鼠尾草的生长适宜温度为17℃-20℃,能耐-15℃的低温,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
腐叶土中。花期6-9月。
栽培技术
播种
鼠尾草可在春季和初秋进行播种,播种前先用50℃温水浸泡种子,待水温下降到30℃时,再用清水冲洗,置于25℃-30℃恒温下催芽。由于鼠尾草种子小,播种后可覆薄土,搭棚遮阴并经常洒水,以保持土壤湿润,约5-10天即可发芽。当年播种的鼠尾草可于当年或次年夏季开花,但不结种子,2-3年以上的植株开花才结种。花后摘除
花序,仍能抽枝继续开花。
扦插
5-6月,选取鼠尾草枝顶端不太嫩的顶梢,剪取5-8厘米长的段作插穗,并摘去基部2-3片叶,直接插入苗床中,插深度为2.5-3厘米,扦插后浇透水并覆盖塑料膜保湿,20-30天左右即可生根。
养护管理
当鼠尾草长出2-3片叶子时,即可移栽,移栽前要准备好疏松、透气性好、肥力足的土壤,移栽后要及时浇水。鼠尾草在生长旺期时,需保证水分充足,但忌积水。可在春秋季节应每隔2-3天浇水一次,夏季每天浇水一次,冬季每隔5天浇水一次。鼠尾草喜肥,可在生长期每半月施一次复合肥或稀薄液肥,开花前施磷钾肥以促进花朵开放。
病虫害防治
鼠尾草常见的病害有叶斑病和霜霉病,叶斑病可喷施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治,霜霉病可喷施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液防治。常见的虫害有蚜虫、
粉虱等,可用
氧化乐果药液喷杀。
用途
医学药用
鼠尾草全草均可入药,具有清热利湿、活血调经的功效,可治疗
黄疸、赤白下痢、湿热带下、
月经失调、
经痛、
疮疡抗肿、跌打损伤等病。
食用营养
鼠尾草的花与叶可作为烹饪的调味料,在煮汤或烹制肉类时添加,既可缓和味道,又能帮助消化,或作为香料放入色拉、面包中搭配食用,也可将其晒干冲泡成茶饮用。
园林观赏
鼠尾草花叶优美,散发淡淡的芳香,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将其种植于植物园、
综合性公园、游景区或度假村等处,也可点缀于花坛、花境、花丛、树丛中。
主要变型
鼠尾草主要有三种变型,其形态特征不同点如下。
主要变种
鼠尾草的主要变种为多小叶变种(Salvia japonica var. Multifoliolata),在中国四川又被称为硃砂草或春丹参,这一变种与原变种的形态特征不同点为其叶在茎下部密集,长达13厘米,一回或2-3回羽状
复叶,小叶多数,小,形状多变,花冠下唇中裂片深凹,2裂片叉开,边缘明显具牙齿。多小叶变种产于中国四川中部、
广东省中部,多生于海拔750-1200米的草坡、河边、灌丛,模式标本采自中国广东罗浮山。
物种对比
鼠尾草与蓝花鼠尾草、荔枝草、一串红同为
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其形态特征不同点如下。
鼠尾草与唇形科薰衣草属(Lavandula)植物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在日常生活中易被混淆,其形态特征不同点为薰衣草花枝叶疏生,叶枝叶簇生,线形或披针状线形,轮伞
花序具6-10花,多数组成长
穗状花序,花冠蓝色。而鼠尾草上部茎叶为一回羽状
复叶,顶生小叶
披针形或
菱形,轮伞花序具2-6花,组成总状或
复总状花序,花呈淡红、淡紫、淡蓝或白色。并且,薰衣草原产于原产
地中海地区,花期6月,鼠尾草原产于
欧洲南部及地中海沿岸,花期6-9月。
相关研究
中国植物
分子生物学研究者何懿菡等人采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对鼠尾草的
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发现鼠尾草叶绿体基因的结构、种类、数目等与
唇形科其它物种较为类似。
中国植物
生理学研究者冯珂等人采用超声波提取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对
丹参(
鼠尾草属 miltiorrhiza)、鼠尾草、绒毛鼠尾草(Salvia castanea f. tomentosa)叶、根的成分进行测定,发现这3种鼠尾草植株中的
脂溶性有效成分多集中于根部,而
丹参素钠、
原儿茶酸、
咖啡酸、对香豆酸、
阿魏酸等水溶性有效成分在其根和叶中均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