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算》是中国当代作家
麦家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誉为“新智力小说”。2003年7月,《暗算》由
世界知识出版社首次出版,后根据电视剧改编版《暗算》授权
作家出版社出版。2014年,删去《刀尖上的步履》一章的新版《暗算》由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在中国出版。2015年,同样删去《刀尖上的步履》一章的《暗算》英译版正式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在海外出版。
小说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结合了谍战背景,讲述了国家安全部门701的故事。小说分为《序曲》《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四个部分,分别描写了701的三个部门监听局、破译局、行动局中的英雄人物。《听风者》主要讲述了监听奇才盲人阿炳帮助701破译敌国获取情报,最终因为听出儿子并非亲生后自杀的故事;《看风者》主要讲述了留洋数学家黄依依具有破译
苏联保密期限在十年以上的高级密码,却死于厕所的一扇弹簧门,以及破译局后来成就最大的破译天才陈二湖无法融入普通生活,最终破译了一部被弃用的密码而兴奋过度去世的故事;《捕风者》讲述了借用
越南士兵韦夫尸体传递假情报而打胜仗和共产党地下工作者“鸽子”为国效力,却因分娩时喊出丈夫名字而暴露被捕的故事,展现出人物的悲剧色彩,表现出别样的英雄主题。
麦家在《暗算》中成功塑造中国当代文学首例“弱的天才”的形象,成功融合了主旋律文学、纯文学与通俗文学,开拓了现有的审美视域,促进中国文学发展的多元化。在其他国家,《暗算》也被编译成英语、
西班牙语、
法语、
德语等多个外文版本传播,并被列入“企鹅经典文库”。2008年,《暗算》荣获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暗算》入选由
学习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8家出版机构联合推出的“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在精英性的先锋文学的基础上,结合其叙述事情的功能、启蒙的使命、批判现实的态度以及作为一个思考者的孤独与痛苦得以发展,历史化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思想。二十世纪末,麦家将国家形象人格化,以涉密单位701为代表,以正史为根据,引用民间奇人异事的野史创作出《暗算》,满足了读者渴望了解隐秘历史的欲望,激活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个人背景
作者
麦家来自
富阳区,少时生活在陆家堰,那时村里有个傻子,是小说《暗算》中阿炳的原型。1981年,他就读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曾亲身经历过军旅生活。在军营中,麦家结识了一群军人,他们富有才华和胆识,但却选择了从事需要保密的国安职业,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生活、情感成为了秘密。麦家对这些舍身为国的英雄有着崇高的敬意,不仅为他们感动,也为他们心酸。凭借自身的经历,麦家对于这些特殊从业者的描述更加准确,于是他通过小说《暗算》,以魔术的方式再现了这些英雄们,可以说《暗算》就是麦家为这些秘密工作者们树碑立传的明证。
在写作风格方面,
麦家青年时期曾广泛阅读
斯蒂芬·茨威格、
弗兰兹·卡夫卡、
阿尔贝·加缪、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博尔赫斯等文学名家的作品,尤其喜欢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其作品风格诡异、典雅,麦家在自己的文学观念上深受博尔赫斯的影响,而在写作状态和创作个性方面,则更多地受到卡夫卡的影响,由此影响了《暗算》的情节铺设和文风。
出版历史
《暗算》主要版本有三版,分别为初版、电视剧改编版和新版。小说最早发表在《
钟山》2003年增刊(秋冬卷)“新生代长篇小说特大号”上,彼时名为《暗器》。同年7月,初版《暗算》由
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分为三部五章,当时
麦家并未取得市场和主流文坛的认可。
2005年10月24日,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暗算》在山东影视频道首播,在中国风靡一时,麦家在改编剧本时认为初版小说第二章《有问题的天使》存在情节缺乏
张力的问题,于是麦家重新搜集了大量素材,着力对这一章进行了重写,但是由于2008年《暗算》连续荣获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和代表中国文学最高荣誉的
茅盾文学奖,当时的版权授权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不愿改变小说原貌,改编版《暗算》只能授权
作家出版社,另行出版。
2012年,《暗算》的英语版权由英国企鹅出版公司购入,根据《暗算》英文版的编辑的建议,麦家删去了初版小说中《刀尖上的步履》一章,英译版成为《暗算》第三个版本。2014年,删去《刀尖上的步履》一章的新版《暗算》由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在中国出版。2015年,
英国汉学家米欧敏(Olivia Milburn),以及英国翻译家克里斯托夫·佩恩(Christopher Payne)合作完成对《暗算》的翻译,《暗算》英译版正式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并被其收录进入“企鹅经典文库”,在海外传播开来。
内容情节
小说《暗算》(以下叙述均为初版)共分为《序曲》《听风者》《看风者》《
捕风者》四个部分,由以作者的第一视角引出了每一个故事各自不同的叙述者。《序曲》的作用类似于过去小说中的“楔子”,简述了故事发生的原委,交待了小说中“701”这个特殊机构的概况,引出下面三部分内容的主角与故事。
听风者
《
听风者》讲的是监听者的故事,下设“瞎子阿炳”一章。阿炳有着惊人的听力天赋,他凭借耳力洞悉了全村的秘密,被701组织特招为破译人员。阿炳在极短的时间内重新找到敌人消失的电波,并在十天内破译了别国军事系统一百零七部秘密电台、共一千八百六十一套频率,为国家监控敌台获取情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此,组织上给予了阿炳不少褒奖,不仅给他记了功升了级,还遵循阿炳自身渴望传宗接代的愿望,帮他找了个妻子和他结婚。然而,阿炳智商低下,没有正常的理性思维能力,也没有性能力,单纯地以为和妻子睡在一张床上就可以有孩子。最后,阿炳凭借出奇的耳力听出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选择了自杀。
看风者
《看风者》讲的是破译密码者的故事,下设“有问题的天使”“陈二湖的影子”两章。“有问题的天使”讲的是具有天才的数学推理能力的留洋博士黄依依的故事,她本是世界知名数学家
约翰·冯·诺依曼的高足,但为了响应周总理号召,她选择回国发展,年仅26岁就成了
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研究员,最终破译了美蒋的“光复一号”密码,抓获了大量美蒋特务,为保障国家安全作出了贡献。但
黄依依曾有过两次失败的婚姻,私生活中桃色事件不断。她被701组织特招后,先是与集训中心王主任有染,后又与已婚的机要员张国庆两情相悦,并怀上了孩子。由于怀孕,黄依依要求组织出面迫使张国庆与妻子离婚,并成功嫁给了他。后来,黄依依在厕所被张国庆的妻子用弹簧门击倒,头磕在下水道接口上而导致意外离世。
“陈二湖的影子”讲述了破译高手陈二湖的故事,他对工作以外的事情不闻不问,退休后对普通人的生活无所适从,郁郁寡欢。为了消磨时间,他学习了下围棋,并表现出极高的天赋,很快就打败了当地所有围棋高手,找不到对手的陈二湖时常感到落寞。最后,陈二湖成功破译了一部被弃用的密码,兴奋过度导致心脏病发作,当场去世。
捕风者
《捕风者》讲的是搞谍报者的故事,下设“韦夫的灵魂说”“刀尖上的步履”两章。“韦夫的灵魂说”一章中,701组织的老吕借用与共产党军方参谋胡海洋长相相似的
越南士兵韦夫的尸体传递假情报,使得
美国军队上当战败。“刀尖上的步履”一章中,
林英作为代号为“鸽子”的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之一,潜伏在
中国国民党心腹机关
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中,源源不断地为共产党提供情报,最终因为生产时无意间喊出了丈夫的名字而暴露被捕。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暗算》既是有关英雄的小说,同时也是有关命运的小说。从内容来看,《暗算》讲述的是迎合主旋律的革命历史题材故事,但
麦家笔下的英雄与传统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中塑造的英雄主题不同,麦家笔下的特情英雄们的事迹鲜为人知,而且人物自身并不完美,更加富有悲剧的色彩,以此重塑了英雄。《暗算》中的英雄主角都有着特殊的才能,他们在秘密组织701中作出的贡献保护了民族的共同利益,维护了国家的安全,这体现出他们无私奉献的使命感、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因此,于公,他们是家国安定,民族利益的需要,是自我奉献、迎合主流
意识形态的革命英雄,烘托了小说对于英雄主义情结的主题思想。
然而,
麦家并不将笔墨着重于宏观意义的国家话语上,而是在哲学和人性的理念中思考,通过这些英雄事迹揭示了世事的变故和命运的无常。于私,这些英雄都是不完全的,都或多或少地被痛楚所侵蚀,例如
阿炳和黄依依,他们都因为自身具有的超凡的本领而被称为天才,然而阿炳在生活方面完全是个弱智,黄依依则几次三番历经情感上的失败,最终他们都走向相似的结局——死亡。包括共产党地下工作者“鸽子”,也因为难以预料的命运变故,身份暴露而最终牺牲。
表面上,这些人物的死亡都是突发的、偶然的、非正常的,但是实际上,他们死亡的结局都可以说是由死者特有的弱点或失误而导致的,也就是说其实是自身的弱点和失误为他们的命运作出了死亡的安排,这正应和了
麦家在《暗算》的扉页上引用的西方作家博尔赫斯那句话:“所谓偶然,只不过是我们对复杂的命运机器的无知罢了。”麦家在谍战和特情的革命历史背景下,套用多种死亡形式的描述,一改传统英雄壮烈牺牲的固有形象,放弃了对传统英雄主题的宏大叙述,引导英雄回归正常人的生活,着眼于人性的扭曲和变异、命运的多和人生变故的不可捉摸,表现出小我和大我、个人和集体间的矛盾,传达出强烈的宿命感,彰显小说中命运的悲剧色彩。
艺术特色
多视角叙事
《暗算》采用多叙述视角、多叙述层次的叙述方法,以墨镜记者
麦家的第一人称口吻记事,并作为探寻故事秘密的最外层叙述者贯穿全文,这种由作者担任叙述者的手法被称作“暴露叙述”。而墨镜记者麦家访问701组织这件事本身又作为小说的主要叙述对象,导致墨镜记者麦家又多了一层被叙述者的身份——他既带着读者寻找故事,又是故事中的人物,使得小说层次丰富,通过墨镜记者麦家“我”的访问过程,串联起安院长、钱院长、施国光、陈思思、韦夫的灵魂、金深水等见证者,他们分别作为每一层历史事件的叙述者出现,在最外层叙述者的引领下,分别以口述实录、日记、书信等方式叙述出了天才侦听者阿炳,密码破译人才黄依依、陈二湖,间谍韦夫和地下党鸽子的故事,为各层次的叙述者次第发声,每个故事相对独立、各自成篇,叙述上没有必然的连贯性,但又都被“暗算”的主题统摄。
这种由作者第一视角串联起故事的纪实性叙述方法,很好地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听说”的这一过程正面衬托了故事的来之不易,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再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从而满足了读者探究秘密的欲望和好奇的天性。且各个故事的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的亲历者或见证者,与相应的被叙述者存在千丝万缕的纠葛,或是相互熟悉,又或是有情感联系,使得叙述方式具有抒情性,故事的表达中带有主观的思考、判定和抒情,对历史或者英雄的书写转化为自我的体验,与个人的切肤之痛完美结合,从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穿透性,使叙述变得雄浑有力,充满生机。同时,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上欲说还休,在“解密”和“保密”之间达到微妙的平衡,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美中不足的是,《暗算》中虽然采用了多视角的叙述,但不同视角的人物立场基本是一致的,导致他们的叙述缺少交流性,也就是仅仅在叙述故事的方面承担作用,而忽略了塑造人物形象、表达
小说主题等方面,导致人物形象类型化、小说主题单一、艺术风格单调。
“抽屉柜”结构
《暗算》每一部分的内容都独立且完整,分开看都能单独成文,而放在一起又能构成一个整体,这种行文结构被称为“档案柜”结构,又叫“抽屉柜”结构。根据
麦家透露,这种写作结构应和了小说中的重要组织701的工作结构——701中各个科室相互独立,如果把701组织比作一面档案柜,每个科室就是一个相对密闭的抽屉,这样的结构满足了701组织需要保密和安全的特殊性质,以免一损俱损,小说的行文结构也正是对此的暗示。然而,这样特殊的结构也导致《暗算》在获得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时,被质疑这部长篇小说是由五个中短篇小说故事拼凑出来的。
语言的碰撞
小说中
正统的主流语言和奇异的个人口语之间的碰撞得到了不错的效果。主流语言以钱院长、安院长、施国光、老吕、金深水为代表,他们都是官方的代言人,表达的是对主流
意识形态和制度的阐释。他们的语言具有强硬的命令口吻、简短有力、体现明确的立场等特点,对
阿炳、黄依依、鸽子、大海、老A、望远镜、半月等被阐释者的语言和行为进行规范和限制。其中阿炳就是个人口语的典型代表,他的口语具有情绪化、模糊化、杂乱无章的特点,表达的是母亲的柴火、耳朵的权威问题、不能容忍老婆生百爹种等个人自主性的事情,其内在是阿炳对亲情和家乡的回忆,象征了他在701组织下仅剩的私人话语空间。此外,黄依依的我行我素、韦夫生前与死后语言形式的反差、林英的分娩过程等都体现了个人口语与主流语言的碰撞。
麦家以小见大,从语言的碰撞出发,体现出组织与个人、英雄主体与本体、戒规与欲望间的对抗和渗透,在主流语言的权威中显现出难以泯灭的个性,语言不再生硬、冷漠和艰涩,拥有独具一格的审美魅力。
作品影响
中国影响
通过《暗算》,麦家成功在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英雄叙事与平民叙事之间取得了平衡,将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主旋律文学、纯文学与以谍战故事为背景的通俗文学三者兼容,发展了当代文学新阶段的需求,为大众通俗文学如何避免“精神贫血”问题开创新思路,对通俗小说如何提升自身的层次、规格和境界提供了良好的启示。在小说内容方面,《暗算》开创了“特情小说”这一新品种,有关解密、谍战的情节对读者的智力发起考验,中国的“新智力小说”领域也随之被开拓。在小说人物方面,
麦家塑造的“弱的天才”的形象,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是首例。《暗算》的意义和麦家的文学地位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肯定,大多数对麦家的研究和评论都将他称为“新智力小说开创者”或者“谍战小说之父”。
世界影响
2012年,《暗算》的英语版权被英国企鹅出版公司收购,并被其收录进入“企鹅经典文库”,标志着麦家的小说走向国际化的关键一步。由此,麦家成为被收录进入“企鹅经典文库”的唯一一位在世的中国作家,也是继
鲁迅和张爱玲之后,第三位被收录进入该文库的中国作家。除了英语之外,《暗算》还被编译成
西班牙语、
法语、
德语等多个外文版本在海外传播。2015年,
英国的专业书评人马科·福布斯(Malcolm Forbes)在主流媒体上对《暗算》英译版作出了评价,撰写了《麦家的〈暗算〉照亮了中国的秘密世界》一文,在该文中马科·福布斯指出了《暗算》对“弱的天才”的形象的原创性,认可了《暗算》对人性的描画具有开拓性意义。
重要荣誉
2008年,《暗算》获得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它的授奖辞是这样的:“
麦家的写作对于中国当代文坛来说,无疑具有独特性。《暗算》讲述了具有特殊禀赋的人的命运遭际,书写了个人身处在封闭的黑暗空间的神奇表现。破译密码的故事传奇曲折,充满悬念和神秘感,与此同时,人的心灵世界亦得到丰富细致的展现。麦家的小说有着奇异的想象力,构思独特精巧,诡异多变。他的文字有力而简洁,仿佛一种被痛楚浸满期的精灵,可以指引向不可知的深谷,引向无限宽广的世界。他的书写,能独享一种机密,一种幸福,一种意外之喜。”2019年9月23日,《暗算》入选由学习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8家出版机构联合推出的“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作品评价
众多专家、学者对《暗算》给予了好评,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认为
麦家的《暗算》是21世纪新生文学作品的杰出代表,是文学界融入新鲜血液的良好开端,麦家的《暗算》等小说开拓了现有的审美视域,促使中国文学未来向更多元化的创作方向发展。中国当代作家
苏童评价:麦家的《暗算》等小说“很像一只精美的钟表,活跃的秒针积极地为故事播云降雨,从容的分针引导读者徘徊在悬念的丛林深处,而沉重的时针是在暗处运行的,它承担着作者极其严肃的写作理想:人与时间的对抗之谜底,人与社会的相处之道,不仅在重重密码里失窃,而且在牢固的记忆里,遭遇彻底的遗忘。”
衍生创作
电视剧
2005年10月24日,由小说《暗算》改编而成的同名电视剧在山东影视频道首播,并迅速在中国风靡了起来。电视剧由
柳云龙执导,
麦家、杨健担任编剧,柳云龙、高明等主演,分为《听风》《看风》《捕风》三部分,讲述了三个故事。前两个故事与小说的前两个部分《听风者》和《看风者》对应,第三个故事在内容上借鉴了麦家的另一部作品《地下的天空》,在风格上则与《暗算》第三部《捕风者》中“刀尖上的步履”一章风格相似。电视剧中的三个故事分别讲述了中国特殊情报工作人员
安在天与监听奇才阿炳寻找敌台的故事、安在天与天才数学家黄依依的爱情故事、安在天父亲与母亲的故事。
电影
2012年,《暗算》被改编成电影《
听风者》,由
麦兆辉、
庄文强执导,麦家、庄文强、麦兆辉担任编剧,
梁朝伟、
周迅等主演,电影讲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解放初期,大陆上遗留了不少国民党人,意图推翻新生政权。专门监听敌台的神秘组织701与听觉敏锐的盲人何兵合作,找回消失的敌方电台,保护国家安全时发生的一系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