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家(1964年—),
富阳区人,中国当代小说家、编剧、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麦家于1964年1月5日出生于
浙江省富阳市
大源镇蒋家门口村。童年时,麦家因为因其家庭出身,常受到歧视欺辱。在此环境下他将情绪与所思所想诉诸日记,十几年写日记的经验为其日后写作提供了契机。1981年,麦家考入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毕业后麦家被分到某情报机构工作,为他日后创作《
解密》《
暗算》等一系列特情文学提供了经验素材。
1986年,麦家以多年写的日记为素材写成第一篇小说《私人笔记本》,投到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大型文学双月刊《昆仑》,标志其正式进入文坛。后《
私人笔记本》改名为《变调》发表在《
昆仑》1988年第一期,同年第五期又发表中篇小说《人生百慕大》,并获刊物年度优秀小说奖。1989年,正是靠《变调》和《人生百慕大》两篇小说,麦家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军17年后,麦家于1997年离开军营,转业到成都电视台电视剧部当编剧,迎来了人生与事业新的转折。在此期间,麦家于2002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
解密》,斩获
中国国家图书奖、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提名等8项文学奖,使麦家一战成名。2003年,出版长篇小说《
暗算》并在一年后完成《暗算》电视剧本。2005年,《
暗算》电视剧播出。作为谍战剧的开山之作,该剧开播后即引发收视狂潮,并开创了一个中国谍战剧时代,使麦家涉足影视圈,走入公众视野。2007年,长篇小说《
风声》出版,获《
人民文学》年度长篇小说奖,并在2008年4月获得第六届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父亲得了
阿尔兹海默症后,麦家于2008年8月调到
杭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当专业作家。2008年11月,《暗算》在倍受争议中获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0年,出版长篇小说《
风语》。2012年,在父亲去世一周年之际,麦家饱含深情地写了《致父信》,发表在《
南方周末》副刊。2019年出版小说《
人生海海》。2023年,麦家担任
2022年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杭州站第54棒火炬手。2024年1月25日,由麦家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
解密》正式杀青。
作为中国当代作家之一,麦家以奇异的想象力和独创性,描绘人物内心幽暗神秘,故事传奇曲折,充满悬念,多被改为影视作品。由他编剧的电视剧《
暗算》和根据他小说改编的电影《
风声》是掀起中国当代
间谍影视狂潮的开山之作,影响巨大。 麦家在文学界具有较大影响,曾凭借多部小说荣获“
茅盾文学奖”(2008)、“
施耐庵文学奖”(2020)、南方文学盛典“年度杰出作家”(2020)等奖项。 数十年来,麦家的作品被翻译成近40种语言,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使麦家身国际畅书作家。《
解密》被翻译成33种语言,是世界图书馆收藏量第一的中文作品,被《
经济学人》评为“2014年度全球十大小说”,英文版被收进
英国“企鹅经典”文库,是继
鲁迅、
钱锺书、张爱玲后唯一入选该文库中国当代作家。作家
莫言称麦家是“一个拓荒者,开启了大家不熟悉的写作领域”。
人物经历
辛酸的童年
1964年,麦家出生在浙江省富阳市大源镇蒋家村。麦家小时候家境不错,没有像当时很多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吃不饱饭。他的痛苦都是来自于人格尊严,与精神和内心有关。他成长的年代,那是一个讲政治成分和阶级的时代,把人划成两个阶级:革命和反革命;分成两种颜色:红色和黑类。黑类又细分为五类,即“地富反坏右”,俗称黑五类。这黑五类中,麦家一家占了两类:右派和地主。麦家的童年也因此变得艰难,被同学歧视欺负,甚至老师也冷嘲热讽,没有朋友倍感孤独的麦家将自己封闭起来,把情感寄托诉诸日记,日记本是他仅有的朋友,也是他孤独的倒影。他就这样坚持写了十几年的日记,而这也为他日后的写作埋下了伏笔。
在部队成长的青年作家
1981年,麦家参加高考,在数学100分、物理98分和语文60分的情况下,侥幸被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录取。这是一所培养军事情报人员的秘密院校,毕业后麦家被分到某情报机构工作。这是一个生活在地底下,不能被阳光照耀到的岗位,为他日后创作《
解密》《
暗算》等一系列特情文学埋下了种子。
虽然语文成绩没有理科成绩优秀,但这并没有阻挡麦家对文学的憧憬。在进入大学后,麦家通过阅读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如
斯蒂芬·茨威格、
弗兰兹·卡夫卡、
阿尔贝·加缪、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博尔赫斯等文学名家的作品,尤其喜欢博尔赫斯。1986年,麦家以多年写的日记为素材写成第一篇小说《私人笔记本》,同年第五期,又发表了中篇小说《人生百慕大》,并获得了刊物年度优秀小说奖。三年后,麦家凭借着这两篇小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1年临毕业前,别的同学都已经准备离校工作,麦家却哪儿也不去,着手准备完成一件“大事”,这就是后来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
解密》。1993年,为了有更好的写作氛围,麦家主动从南京调到西藏武警水电部队工作。1995年,解放军文艺出版麦家第一本小说集《
紫密黑密》。1997年,麦家离开军营。
谍战题材的创作高手
1997年,麦家转业到成都电视台电视剧部当编剧。而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内,麦家进入了创作高峰,17年的军旅生活给麦家的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他在成都写出了《解密》《
暗算》等重要作品。1991年的麦家怎么也不会想到,《解密》这部小说将耗掉他整个青春。由于题材涉及国家安全等敏感话题,且推崇英雄精神,与当时文学出版的思路不尽相同,这部小说投稿、退稿、修改、重写,总共17次。他仿佛又回到了儿时,回到那段被人歧视、被人唾弃的日子。童年的创伤让他变得敏感脆弱,也格外倔强偏执。2002年,《
解密》终于出版。出版后斩获
中国国家图书奖、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提名等8项文学奖,麦家一战成名。
2003年,《解密》的姊妹篇《
暗算》出版。这部作品是麦家反特
悬疑小说的代表作,故事横跨30-60年代,将间谍战、密码战、无线电侦听熔于一炉,歌颂了革命志士的奉献精神。2005年,《
暗算》电视剧播出,斩获该剧获得第13届上海电视节
白玉兰奖最佳编剧奖和第三届电视剧风云盛典最佳编剧奖。作为谍战剧的开山之作,该剧开播后即引发收视狂潮,并开创了一个中国谍战剧时代,使麦家涉足影视圈,走入公众视野。这部作品也让他在三年后获得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07年,麦家出版了长篇小说《
风声》。这部小说同时发表在《
人民文学》杂志上,是该刊创刊58年来第一次完整刊发长篇小说,并获《人民文学》年度长篇小说奖。授奖词表示:《
风声》具有强劲的叙事力量;它探索人的高度;它塑造超凡脱俗的英雄;它以对人类意志的热烈肯定和丰沛的想象,为当代小说开辟了独特的精神向度。2008年4月,《风声》获第六届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
于故乡开启新篇章
2008年8月,麦家调回
杭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当专业作家。
2008年11月,《
暗算》在倍受争议中获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争论的焦点是《暗算》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它写传奇人物,写特情故事,是通俗小说的变种。评委们最终认可了这种“变化”,也可以说一定意义上调整了
茅盾文学奖的评奖标准。2009年,由《
风声》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获得了2.7亿的票房,成为中国内地商业电影的里程碑。获新世纪十年十佳电影、
第10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等多个奖项。2010年,长篇小说《
风语》出版。2011年被称为电视剧的“麦家年”,由麦家的小说《
风语》、《
刀尖》和《
风声》改编的电视剧接连播出。2011年,由麦家的小说《风语》、《刀尖》和《风声》改编的电视剧接连播出。《风语》,
中国中央电视台以85万一集的高价收购,创下当时央视收购的年代剧单价新高;《
刀尖》改编的电视剧《
刀尖上行走》在五大卫视黄金档播出,获同档电视剧收视率第一。同年9月30日,麦家的父亲去世,此后麦家停止了写作,一停就是三年。
2020年,麦家凭借小说《
人生海海》,获得南方文学盛典“年度杰出作家”,获得第四届“
施耐庵文学奖”,以及“花地文学榜”年度作家。
2023年4月23日,麦家参加《春日阅新正当时——世界读书日特别直播活动》。2023年7月31日,参演的纪录片《定风波》播出。2023年7月,麦家作品改编的电影《
解密》正式立项。2024年1月25日,电影《解密》正式杀青。3月26日,麦家携新书《
人间信》做客与辉同行直播间。随后于4月9日,发文感谢
董宇辉征集读后感。
家族成员
父亲
麦家的父亲是当地的普通农民,因为某次说话不谨慎被打成
右派,判刑三年。麦家12岁时,同学侮辱他的父亲,麦家为此大打出手。父亲得知后赶到学校,却不问情况地打了麦家两巴掌。从那之后,麦家与父亲的隔阂在他心里深深扎下了根。他再没喊过一声“父亲”。麦家恨他的父亲,除却这两巴掌,麦家总觉得从小被时代抛弃、被人歧视是父亲的原因。这种恨导致麦家和父亲的感情撕裂,僵持了多年。麦家也一直不愿回到故乡,不愿提及故乡,也不想去通过写作表达故乡。故乡对他来说,是一个刻意想忘记的地方。
2008年父亲患上
阿尔兹海默症后,麦家将工作调回了
杭州市。他主动缓和关系,每个周末都回村里照顾父亲,他希望父亲能偶尔清醒,自己能够亲口向他道歉。但可惜的是直到2011年父亲去世,麦家都没有见过他清醒的状态,并且为了交稿,麦家没能给父亲送终,令他十分痛苦与悔恨。父亲去世后,麦家重新开始审视他的故乡,回望他的过去与童年。他不再带着个人意气、时代烙印,比较客观的立场去审视那段历史,那个时代,那些故人,创作出了《
人生海海》。
母亲
麦家的母亲也是当地的普通农民。麦家表示《人生海海》主人公的成功塑造,200万册的销售奇迹,他写作的坚持和突破,是因为他的母亲。母亲给了他一种非常坚定的牢固的
世界观、价值观,他的写作就是要表达这种观念。一定意义上说,《人生海海》其实是母亲帮他写的,
上校其实就是男版的母亲。麦家说,上校是个可爱、高贵的人,只是命运不好,落了个让人同情的下场,这就是他母亲的写照。
母亲于2021年离开了人世。尽管母亲已离他远去,但母亲从未缺席。父亲去世后,母亲非常痛苦,那半年麦家频繁回去陪伴她,慢慢地和这个村庄的故人见面,聊天。在母亲引导下,麦家化解了跟很多人的纠结。他甚至感到惭愧,因为他发现母亲早已原谅了那些曾经伤害过他们的人。她一笑而过。麦家表示母亲抚平了他对故乡的伤痛,这才有了《
人生海海》。
妻儿
麦家与第一任妻子
黄尹在南京相识相爱,于1993年结婚。婚后不久,他主动申请去了西藏武警水电部队,但这样一来,就得和妻子两地分居。1997年麦家转业到
成都市,大儿子麦恩在南京出生,过了一段时间一家人才团聚。但是共处的时间并不算甜蜜,因为麦家的性格比较孤僻封闭,有时候跟家人交流并不多。他还喜欢夜里写作,因为夜里安静,思绪不会被打扰,到了早晨天亮后才去睡觉。但这作息时间与常人不一样,黄尹感觉虽然结束了分居,还是得一个人带孩子,更关键的是,好像自己很难走进对方的心里。有时妻子随口说出的一句话,都会让他伤心很久。这样一来,两人就会经常爆发争吵,后来以离婚告终,麦恩随麦家生活。
2008年调回
杭州市后,麦家与助理闫颜开启了第二段婚姻。闫颜一直开导麦家,让他放下心结,要多去结交朋友,并相信朋友。但麦家并不喜欢改变自己,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依旧放在写作上,闫颜也就这样陪着。
但与大儿子青春期时的“战争”,让他也学会怎么去当一名合格的父亲。他和闫颜生下一儿一女,平时他注意控制自己的写作时长,拿出更多的时间陪伴他们成长。特别是2019年女儿的到来,曾经让他很纠结,因为他有了两个儿子,自己又是55岁的年纪,害怕照顾不好孩子。好在女儿出生后身体很健康,也很活泼,就像一个
阿月浑子一样,照亮了麦家的心灵。现在,他会主动关心好友子女的近况,会关心妻子的睡眠情况。这让妻子觉得十分“不可思议”,仿佛完全变了一个人。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代表作品概述:
《
解密》于2002年发表在《
当代》杂志,首次出版于2002年10月,全书共分为6个篇章。该小说围绕孤僻的天才少年
容金珍,由于其在数学方面的超群的天赋,被调入到国家秘密机构从事密码破译工作而展开。该故事讲述了容金珍从怪胎变成天才,再从天才成为隐姓埋名的国家英雄,最后却又变成疯子的过程。透着数不尽的无奈和惋惜。作者通过描述容金珍无与伦比的能力,表达对容金珍最后陨落的痛惜,从而向读者提出个人命运的自我掌控、无私奉献和牺牲自我、国家正义的名义等一系列问题。
《
暗算》首次出版于2003年,分为《
听风者》《看风者》《
捕风者》三部分。“听风者”“看风者”和“捕风者”分别隶属于国家情报单位701的三个部门,“听风者”属于侦听局,主要负责窃听敌方的情报。“看风者”属于破译局,负责破解窃听来的情报。“捕风者”属于行动局,负责以卧底的身份,到敌人内部窃取信息。每部分含有若干故事章节,有七个叙述者,都以第一人称分别叙述了自己的故事,而以叙述者之一的记者“麦家”巧妙地将其串联起来。小说通过这种诡异迷离的叙事方式和幻疑莫测的悬念情节,展示了一个有别于人们固有印象的特工世界,重新诠释了特工的悲剧宿命。
《
风声》于2007年发表于杂志《
人民文学》,首次出版于2007年10月。该小说讲述了中共地下工作者“老鬼”的故事。小说以日伪追查打入其内部的“老鬼”为切口,将特情、侦破等故事要素与小说艺术、人性的发掘和谐地熔铸一炉,故事发展扑朔迷离、险象环生,充满理性与情感的高强度较量。
《
人生海海》首次出版于2019年4月。围绕着一个身上带着很多谜团的
上校展开,以村落为演出舞台,讲述了众多村民与上校的人生纠葛,描绘了上校在时代中穿行缠斗的一生 。该书通过多视点、零散化、非线性的叙事,把讲故事的权力交给小说中的多个角色,用个性化的生动语言,塑造了一个有凡人味的、和世俗生活紧密联系的新的传奇人物,还原了英雄作为一个人的常情和常理 。
2024年,长篇小说《
人间信》出版,在《人生海海》之后,麦家沉淀五年。《
人间信》以“我”的经历为引,讲述了四代人、半个世纪爱与恨的循环往复。众生皆苦,人生不易,这是每一个普通人在尘世浮沉中为自己争取的人间。命运不仅是承受,还要奋力过招。这本书写给被过往和缺憾困住的人,致敬人生的不可言说。
编剧作品
创作特点
叙事主题
英雄叙事
通览麦家小说即可发现,他笔下的英雄有两类:一类是以
容金珍、
阿炳等人为代表的天才英雄,他们在国家的强行
庇护下改变了命运,成了拿生命做赌注,为国家的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人物;另一类则是在敌人眼皮底下窃取情报的地下党们。这两类人所处环境截然不同,可以说一个是高枕无忧而另一个却是枕戈待旦,一个是相对自由另一个则必须得是绝对的克制。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他们都生活在不为人知的黑暗深处,默默无言地为了国家的安全、战争的胜利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自己的个人才能,近乎到疯魔的境界。
与此同时,麦家的小说无疑是对
古典小说、红色经典小说中的英雄形象的突破。英雄古典小说、红色经典小说中的英雄以忠诚、谋略为主要特征,而麦家的英雄是以智力取胜。他们以头脑风暴展开搏斗,而非肉体冲击,这一点与以往英雄叙事是截然不同的,也可以说是麦家小说被称为“智力”小说的最主要因素。麦家让他笔下的主人公不以寻常智力出场,选择了一个从未有人涉及过的角度,以密码作为主人公的战斗武器,以头脑风暴做平台,和一个个密码先驱做沉默的厮杀。
与红色经典中有很大的不同,他的小说中极少出现相貌堂堂、一脸正气的主角,反而普遍具有有各式各样生理缺 陷或者心理障碍。比如《
暗算》的
阿炳,他是大英雄,却天生智力低下和生理无能。他性格自私、蛮横、脆弱,情商不够,缺乏最基本的为人处事能力。此外,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麦家塑造的人物性格并不是清澈见底的类型, 他们都要比红色经典人物中来得复杂。此外,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麦家塑造的人物性格并不是清澈见底的类型, 他们都要比红色经典人物中来得复杂。可以是《暗算》中秉性善良却又我行我素、从不压抑自己欲望的
黄依依;也可以是《
风语》中有一腔报国之心却不舍个人主义以及个人追求的
陈家鹄。
最后,麦家的生死观体现在人物命运上同样卓尔不群:
阿炳被电流击杀,黄依依被泼妇暗害,陈二湖几近疯狂、
李宁玉自杀身亡、林婴婴被逮捕、陈家鹄家破人亡等等,伟大的人物,悲惨的结局,是胜利后的失败,是苦尽甘来后再次陷入的苦楚。而综观红色经典的结尾,均是以敌方的有生力量被摧毁,我方大获全胜或者险胜或者惨胜而告终,两者截然不同。
而麦家新出版的长篇小说《
人生海海》再一次打破了从前的英雄叙事模式,讲的是英雄归来之后的故事—他被抛回早已变得陌生的俗世之中,远离危机四伏然而又像
智力游戏的冒险生活,被迫接受普通人的崇拜、质疑、抗拒、不解、好奇和以讹传讹,试图在平庸的、泥沼般的日常生活中找回存在的意义。在英雄的神性和人性之间,麦家这一次更多是选择还原后者,主人公“
上校”的传奇色彩虽浓,作者在他的脆弱、痛苦与无能为力上却也用心很深。
孤独叙事
麦家笔下的主人公在中国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中可谓独树一帜。这些神秘的天才因身份特殊而游离于世俗生活的边缘,身负神圣使命和济世情怀踽而行,颇有些“独行侠”的意味。《
解密》中的
容金珍、《
暗算》里的
安在天、《
人生海海》中的上校,莫不如此。
可以说,孤独成就了麦家的文字,而麦家又反过来用文字诠释了孤独。在麦家的小说世界中,主人公挥之不去的孤独感固然同他们的身份有关——密码的破译事关国家的利益与存亡,因而破译人员长期被封闭在与世隔绝的密闭空间之内,他们游离于世俗生活的边缘,过着一种秘密的真空生活。自他们踏进破译行业的那一天起,就意味着与世俗生活的告别。《解密》里的容金珍、《
风语》里的陈家鹄、《
暗算》里的陈二湖,他们没有了亲情,没有了友情,没有了爱情。
但归根结底,这份孤独还是源自其内心执著的信念,这份执著让他们沉浸在理想世界中,甘愿画地为牢,同现实人生保持疏离之态。麦家笔下的孤独更多的是因为过度执著的炽烈,就像《
解密》中的数学天才
容金珍,人生惟一的乐趣是将自己封闭在密码破译的思维殿堂之中,日以继夜,废寝忘食。还有《暗算》中的黄依依,纵使“701”的高墙重楼,也锁不住她恣意奔放的情感追求,而他们最终的毁灭,虽则回荡着命运的嗟叹,却也多少同灵魂深处那一团过度炙热的生命之火有关。这种深刻的孤独感清晰地映衬出当代文学长久以来黯淡了的理想主义光芒。
叙事方式
流动的叙述视角
纵观麦家的几部长篇小说可以发现,他创作各种不同的小说都有不同的叙述视角, 甚至在一些作品中叠加了多种叙事视角,营造了视角的流动,通过不同的焦点,故事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立体感。
以《
解密》的叙述为例,麦家在这部小说
中将叙述任务交由多个人物共同完成。《
解密》以“我”这样一个采访者的身份建构起了故事的框架,又以容因易、郑局长和严实等人的访谈讲述了整个故事。 在这里采访者“我”即是一种外聚焦的视角,借“我”之口讲述了
容金珍被洋先生抚养 和被小黎黎带到省城的背景经历,而后关于容金珍在省城的情况,则巧妙的借助访谈的形式,以容先生的的内聚焦视角讲述了容金珍的生活和学习经历,并逐渐体现出他的天才与怪癖的特殊性格。随着小说的情节的逐渐发展,容金珍被郑局长带入了“701”从事保密工作,这时,容因易视角的局限性就体现了出来,所以她只叙述了容金珍被带走前夕的状况和她对容金珍工作情况的个人猜测,所以小说中凡是涉及容金珍在“701” 的内容呈现,都从容因易的视角转换到了郑局长的视角。
在小说第四篇的“再转”一章中,
容金珍在笔记本丢失后情深崩溃,故事在此时推进到了高潮部分,在这里作者除了从郑局长的角度,对容金珍的翻译生涯、婚姻状况、破译心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从全知的角度来解读
透视了容金珍的心灵。故事的最后一章中,在“我”的讲述下,试图解开前面四个部分的谜团,然后,再次以采访的形式将视角转给了郑局长、范丽丽和严实,让他们讲述自己对容金珍的了解,以及与容金珍相关的往事,并附加一篇“容金珍的笔记本”,将视角直接转给了容金珍本人,以此来呈现他个人的心理感知。在这样的安排中,容因易、郑局长、范丽丽和严实以各自的限知视角对
容金珍的故事进行了接力叙述,这样的变换式内聚焦视角借鉴了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可以更好地表现出它所承载的庞大的故事背景。
在麦家谍战小说创作的后期,他所叙述的故事情节相较之前变得更加曲折复杂,因多样的叙事结构此为了保证故事的连贯性,为了更好地控制角色的行为和状态,麦家对故事叙述视角的运用相对进行了简化。例如,《
风语》采用全知全能、零焦点的角度,对抗战期间
重庆市 各大势力的争斗进行了全方位的观察,反映出了不同角色在战火中的沉浮起落和心路历 程;《刀尖》分为“刀之阳面”与“刀之阴面”两部分,以金深水与林婴婴为中心,以内聚焦的视角讲述了两人的不同经历;《
人生海海》中选取了“我”这样一个具有限知性的内聚焦视角讲述了
上校跌宕起伏的坎坷一生。
多样的叙事结构
线性结构
“线性叙事”是一种典型的叙述方式,它以线性的时间线为主,将故事的因果、连贯性和统一性相结合,共分为四个部分:开始、发展、高潮、结束。麦家对于线性叙事结构最典型的运用就是小说《
解密》。《
解密》按照故事发生的 时间和顺序,将章节的题目命名为“起”、“承”、“转”、“再转”和“合”,这五个部分分别对应了故事的五个发展阶段,用线性的结构叙述了
容金珍的一生。
“抽屉式”结构
“抽屉式”结构的小说的每个故事看似相互独立,但是总的来看它们又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它就像是一个抽屉柜,每个抽屉都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暗算》就是麦家最典型的抽屉小说的代表,是一部由“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构成的“抽屉式”叙述结构。作者通过叙述者“麦家”的身份,串联了钱院长、安院长、施国光和陈思思的讲述, 叙述了
阿炳、女数学家黄依依、陈二湖、韦夫和女情报员五位隐秘工作者的故事,使读者即便明知道是虚构的故事,也会情不自禁地相信,营造出一种真假难辨的叙事效果。这五个故事在情节上看似相互独立毫无关联,但其实它们正
隐喻了“701”这个特殊单位的构成。
复调性叙事
复调最初指的是在主音乐的基础上,同时演奏多个旋律的作曲音乐形式。
巴赫金曾提出“复调”的文学理论,他认为一部作品中存在着独立的、多重的声音,这些声音传递着对话性的思想意识,从而使作品呈现出一种众声喧哗的,复调的艺术空间。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视角出发,可以发现麦家的作品中最具有复调典型性的小说当属《
风声》。《
风声》由《东风》、《西风》和《静风》三部分共同组成,每个部分都是围绕同样的历史事件展开。在前两部分中,潘老和顾小梦分别对裘庄发生的事件阐述自己的“回忆”,使事件带着更多元的可能性展现在读者眼前。前者充其量只是参与者,后者是真正的当事人、目击者,将后者置于前者之后,正是在一定程度上暗示读者——后者也许更接近真相。最后,“我”才开始对事件的始末 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将所有人物的生平经历娓娓道来,使读者在对原有人物认识的基础上获得更全面的了解。在这种叙事结构中,人物间彼此产生冲突和矛盾的话语,为小说增添些许复调性叙事的意味。
语言艺术
密码意象
麦家小说最为特出的特点为大量意象的使用,意象中出现最早、最频繁的就是密码——紫密、黑密、乌密,火密、炎密、阳光 111 密码以及众多未设置代号,仅以“敌方密码”代称的密码,它们贯穿麦家的小说始终,所有人都直接或间接围绕密码存在,每个故事的主角都为了它失去平凡的生活,终生与它相伴,它就像一个无底的洞,把具有天才智慧的主角们吸进其中,无法脱离。可以说,“密码”这个意象就是麦家小说的中心,是麦家小说的同义词。与其他含有“密码”这个意象的小说不同,麦家 说自己的小说中的密码是更为抽象的,与其他仅将密码的表皮揭开的文学作品不同。麦家小说的“密码”投射了作家的内心思考和情感观照,读者阅读时,不仅对密码的复杂和神秘叹为观止,更为主人公们多的命运和无法抹去的弱点叹息。“密码”具有了哲学层次的含义,“解密”不 仅仅是对密码本身,更是对具有弱点的天才们解密。
语言神韵
艺术语言的神韵,就是含蓄,含蓄而有余味。艺术语言描写一个物体形象时,应当包含着无尽的意味,不仅呈现出形象本身,更应通过这个形象作用于读者,调动读者的想象、感受、情感状态,达到客体的主体化。
麦家的小说中无论表达焦虑或是畅快,轻松或是压抑,惋惜或是暗讽的情感,均借助他景他物来完成,创造出非一般的神韵之美。《
解密》中,麦家借制密者希伊斯的信对密码的本质进行了阐明:“密码的本质是反科学,反文明的,是人类毒杀科学和科学家的阴谋和陷阱。这里面需要智慧,但却是魔鬼的智慧,只会使人变得更加奸诈、邪恶,这里面充满挑战,但却是无聊的挑战,对人类进步一无是处。”要“破译密码,除了必要的知识、经验和天才的精神外,似乎更需要远在星辰之外的运气”,破译是男子 汉之间最为残酷的厮杀和搏斗,这个事业把人类的经营集合在一起,一些人把 数字变幻以制造密码,另一些人探索密码背后隐藏的真实,作家揭示,编译密码和破译密码的心灵都必须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心灵就像黑洞,如果两颗心灵相似就会产生吸引,其中一颗必定吞噬另一颗,那么被吞噬的心灵就变得毫无价值。麦家在小说中没有对密码在编译和破译方面的复杂进行正面描写,仅在必要时借人物之眼把客观呈现部分密码文本,加之阅读者对于密码的了解处于非专业范围,若小说
中将明文、关键词、
密钥逐个解说,不仅耗费篇幅,也让小说枯燥乏味,降低审美效果,对于破译工作者的身心状态受密码影响之深,读者也无法产生共鸣。因此麦家除了必要的展示,均从侧面着手描写密码和破译者的工作状态,这即是艺术语言的神韵美。
隐秘和非常规
麦家的小说面向涉及国家安全的保密工作,人们从事的是制造密码和破译密码。这个写作对象涉及的高度保密性质和信息安全要求,让情报题材的小说对密码描写和密码破译工作较为敏感,因此在之前的文学作品中鲜少出现正面的描述,它的神秘性和现实限制性决定了它属于作家们写作的天然“禁区”,较为难以深入甚至揭秘性质地书写。
此外,人物方面,小说中出场的英雄形象偏离常规。
新中国成立时期的主旋律、
高大全形象,让观众产生一定审美疲劳,文革期间
清一色的主旋律更是塑造了只有光辉没有缺点的人物,麦家小说中带着弱点出现的英雄对阅读者来说带有极大的吸引力。
荣誉奖项
作品荣誉
个人荣誉
社会活动
社会任职
2016年12月当选
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18年6月,成为首位驻校作家,并受聘为
浙江大学讲座教授。
2021年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委员。
2023年1月,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2023年3月25日,担任花城文学院联席院长。
公益活动
2008年6月,麦家与
阿来、
杨红樱共同发起为
5·12汶川地震募捐行动。
2012年,启动“麦家理想谷”年轻写作者扶持计划,在西藏阿坝、广西宜州潘洞村、
大凉山、江苏无锡、
新昌县西坑村等地,面向留守儿童、抗战老兵及困难家庭展开各类公益活动。
2018年,麦家发起“把世界读给你听”公益活动,关心乡村语文教师这一群体,与乡村学校共建“成长图书馆”,让更多的乡村孩子能够爱上阅读,发现更大的世界。
2023年9月8日,担任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炬传递杭州站第54棒火炬手。2023年,麦家成为中华慈孝文化大使。
常驻嘉宾节目
人物影响
文学艺术影响
麦家所创作的《
解密》《
暗算》《
风声》等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新智力小说的开创者”和“谍战文学之父”的地位,开启了中国鲜少有作家创作的谍战题材新篇章。
麦家在影视编剧领域中也成就非凡。2005年,《
暗算》电视剧播出,斩获该剧获得第13届上海电视节
白玉兰奖最佳编剧奖和第三届电视剧风云盛典最佳编剧奖。作为谍战剧的开山之作,该剧开播后即引发收视狂潮,并开创了一个中国谍战剧时代,使麦家涉足影视圈,走入公众视野。
2009年,由《
风声》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获得了2.7亿的票房,成为中国内地商业电影的里程碑。获新世纪十年十佳电影、
第10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等多个奖项。2011年,由麦家的小说《
风语》《刀尖》和《
风声》改编的电视剧接连播出。《风语》,央视以85万一集的高价收购,创下当时央视收购的年代剧单价新高;《刀尖》改编的电视剧《
刀尖上行走》在五大卫视黄金档播出,获同档电视剧收视率第一。他从此奠定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新智力小说的开创者”和“谍战文学之父”的地位,开启了中国鲜少有作家创作的谍战题材新篇章。
文化传播影响
麦家的《
解密》《
暗算》《
风声》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33个语种,在100多个国家出版,至少被海外400多家媒体作了正面报道。他以一支笔,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作出了突出贡献。
小说《解密》被《
经济学人》评为“2014年度全球十大小说”,英文版被收入著名的“企鹅经典”文库。在
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街头,他的作品《解密》
西班牙语版海报,印在18条公交线路的公交车上,穿梭了整整三个星期。2014年6月底至7月底,在近一个月的西语国家之行里,他接受了上百家当地媒体采访。
大手笔广告、密集的媒体报道,对于当代中国作家来说,这在西语国家是空前的待遇。在美国,负责出版《解密》的是FSG(法勒、斯特劳斯和吉鲁),这家出版社是美国最具有特色、最能延续文学出版社传统的品牌,出版对象包括数十位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最新的作品《
人生海海》,成为近几年中文图书市场最畅销的作品之一,也正在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推向海外。
2018年,全球规模最大的
书展第73届法兰克福书展举办“麦家之夜”个人专场,宣布《风声》发布国际版权。这是法兰克福书展第一次为中国作家举办的个人专场主题活动。活动当天,来自美国、
法国、
意大利、
德国、
西班牙、
俄罗斯、
荷兰、
捷克、
匈牙利、
罗马尼亚、
瑞典、
芬兰、
土耳其、
以色列等国家的近百位出版人自发聚集一堂,辐射海外读者人数高达数亿。
人物评价
中国评价
正面
作家
莫言评价:‘“如果一个作家能够创造一种类型的文学,这个作家就是了不起的,那么麦家应该是一个拓荒者,开启了大家不熟悉的写作领域,然后遵循着文学作品塑造人物的最经典的方法来完成了它,所以他获得了读者的喜爱,并获得批评家的承认和好评。”
作家、评论家雷达表示:“麦家已经形成了独有的切入历史和把握世界的方法,他用破密的眼光,打开一个实际存在却久被遗忘的人生空间。他把超强的意志力、惊人的智商、宗教般的忠诚赋予了他的谍报英雄或解密英雄。”
作家王安忆这样评价:“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将条件尽可能简化,压缩成抽象的逻辑,但并不因此损失事物的生动性,因此逻辑自有其形象感,就看你如何认识和呈现。麦家正向着目标一步一步走近。这是一条狭路,也是被他自己限制的,但正因为狭,于是直向纵深处,就像刀锋。”
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说:“麦家有力地拓展了中国人的想象力,他把一切世界性的主题带进了中国文学。麦家的作品既是
大宗商品也是奢侈品,没有参照物,具有独特性。”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张颐武则评价说:“麦家的长处就是把逻辑推理和人性深度结合起来。把好看的悬疑推理和感情与人性的复杂性结合得很好。这样的小说会得到读者的肯定。”
导演
王家卫表示:“有人说,稀奇古怪的故事和经典文学的直线距离只差三步。但走不完的也正是这三步。麦家的了不起在于他走完了这三步,且步伐坚定,缓慢有力,留下的脚印竟成了一幅精巧诡秘的地图。”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对《
风声》的授奖辞中写道:麦家的小说是叙事的迷宫,也是人类意志的悲歌;他的写作既是在求证一种人性的可能性,也是在重温一种英雄哲学。他凭借丰盛的想像、坚固的逻辑,以及人物性格演进的严密线索,塑造、表彰了一个人如何在信念的重压下,在内心的旷野里,为自己的命运和职责有所行动、承担甚至牺牲。
2020南方文学盛典“年度杰出作家”颁奖词:麦家的作品,独辟蹊径而雅俗同欢,是中国当代小说变革的界碑,也是中国文学融通世界的范例。他出版于二〇一九年的长篇小说《
人生海海》,远离他以往谙熟的题材与叙事类型,行至历史的隐秘腹地。他讲述了一个人是非难辨的一生,也写了一个时代波诡云谲的历程,也在记忆的幽僻处叩问存在的常道。精妙入神的技艺,繁简由心的叙事,留白处的凝思,重新扎根的爱与希望,昭示麦家的写作新高已立。
负面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马兵曾批评:“我看麦家的作品,第一部的时候,觉得真不错,但接二连三地看完,他确确实实是完全在自己的圈子里重复,一点都没有超越。”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副教授
张丽军曾质疑道:“好像是借助所谓对事业的忠诚、崇高的一面来提高文学作品的品质,人物形象是英雄的,那么小说就崇高吗?是不是写英雄,小说人物形象就是英雄了?作品就具有一种英雄美了?”
山东省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
房伟这样评价:“小说致命的问题在于:他写的是文化,但缺少文化味道,虽然说解密,新智力,有关于数学问题,密码问题,关于监听和测听,大量的术语,但是通篇小说读下来,缺乏一些文化。”
国际评价
正面
英国《泰晤士文学增刊》2014年1月25日和27日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
莫言、
苏童、
余华、王安忆等一大批优秀作家,但从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坛崛起的只有一个作家就是麦家。
麦家的天才智慧并不只是他在叙述故事的技法上,而更是将一个迷宫般的传奇、人物不幸的境遇、和最终非常规的陨灭写的那么动人。麦家打破了中国作者在国内畅销而在国际无声的窘境,成为了当下全球炙手可热的作家。
麦家是全世界将文学性、畅销性和经典性融合最成功的作家。
中国小说家麦家誉满世界,打破海外出版“因果难定”的窘境,引领全球阅读狂潮。
麦家在作品中所描述的秘密世界,是大多数中国人并不所知的,外国人更是一无所知”,并援引
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
王德威的评论:麦家的小说艺术风格“混合了革命历史传奇和间谍小说,又有西方间谍小说和心理惊悚文学的影响”。
麦家将自己无人能及的写作天赋与博尔赫斯的气质巧妙结合,为读者呈现了一段复杂而又好看的中国历史以及独特的政治魅力。
《经济学人》选择《
解密》作为年度优秀小说之一,推荐语是“终于有一本不需要欧美读者对中国有特别了解就能读懂的中国作家作品,由前情报部门人员创作的这部小说,因其很好的节奏和新奇的故事脱颖而出。”
“可以说是当今中国最成功的作家”,麦佳已售出超过500万册。他的间谍小说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大受欢迎,但它们能否突破到更广阔的世界呢?我们来看看他的最新作品《解码》,该作品涉及绝密政府部门的密码学家。
《解密》是一部耐人寻味而又异乎寻常的小说。它用独特的方式,采用多视角以及需要读者破译的复杂方法,但又让读者能完全陷入作者编织的密码寓言当中。作者本人用自己擅长的密码学打开了一个神奇的数学密码世界。
这是一个关于孤僻天才成长为杰出破译家的故事,延续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传统,整个故事扑朔迷离、如梦似幻又枝节繁生,但最终读者会迫不及待去破解书中的奥秘,就像小说主人公对待他的密码一样。
麦家的写作结合了博尔赫斯和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特点,而且令人惊喜的是,《
解密》是一部完全独创的文学类型——将谍战小说、历史元素和数学
逻辑学融合成了一个具有震撼力的整体。
负面
麦家被誉为“中国的
丹·布朗”,但除了他们的书同样高达百万的销量以外,两位作者似乎没有其他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人生海海.ihotbooks.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