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门柳》是中国作家
刘斯奋于1981年开始创作的长篇小说,共3册,分别为:《夕阳芳草》、《秋露危城》、《鸡鸣风雨》,出版于1984—1998年。
第一部《夕阳芳草》描绘了
崇祯十五年(1642)明末举国陷入动乱与战祸之际,江南地区的进步知识分子“复社”和以
阮大铖为代表的“阉党”、以钱谦益为代表的政治投机分子之间的斗争场面。第二部《鸡鸣风雨》生动真实地再现了
南明弘光王朝的建立及其迅速崩溃的过程。农民军领袖李自成率兵攻入北京,明崇祯的突然灭亡给江南造成了冲击和极度混乱。以史可法为首的东林集团与以马士英为首的政治势力为江南半壁河山,拥立新君而展开较量。第三部《秋露危城》主要描写的是
清代建立初期,在天崩地裂的灾难面前浙东抗清力量的集结与失败过程刻画了江南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思想心理和命运沉浮。作品通过明末清初复社诸生与
秦淮河名妓在大动乱中的历史命运,展现了一幅既有政治场中严酷的正邪之战、社党内部的恩怨纷争,又有秦淮两岸男女在乱世中的感情纠葛的历史长卷。
1997年,该小说第一部、第二部获得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2004年5月14日,由该小说改编的同名话剧《白门柳》在
广东艺术中心友谊剧院公演。2007年,由该小说改编的电视剧《
秦淮悲歌》在中国大陆开播。2019年11月14日,由该小说改编的广东汉剧数字电影《白门柳》在京展映。
成书背景
文化思潮
中原地区在几千年历史中,不断改朝换代,但一直未能走向政治的真正进步,未能走向稳定与现代化,根本原因就在于民主思想的薄弱。五四新文化运动曾大力提倡民主,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五四思想启蒙运动中断,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痛定思痛,才重新开始呼唤民主思想。
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纲领之下,拨乱反正,团结一致向前看,现实又获得统一性。现代化作为现代性的物质化体现,它以可感觉的表象引导社会向前发展。大量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引起了强烈反响,揭露现实矛盾,并且预示着未来无限美好的前景。典型的现代性叙事体现在把社会历史看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相信社会不断进步的理念,在审美风格上充满昂扬悲怆的格调。现代性叙事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文学为
意识形态所制导,文学也是意识形态表达的最强有力的工具。《白门柳》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诞生了。
作者经历
1980年,
刘斯奋赴
广西壮族自治区出席一个学术会议,途中结识了编辑邢富。交谈中邢富沅发现刘斯奋对历史有想法,便建议刘斯奋写历史小说。当时刘斯奋既未定题材,也没计划写三部。由于家学传承,作者刘斯奋从小受传统文化熏陶。特别是在古典诗文方面有过较深的钻研,对于古代文人的生活习惯、喜怒哀乐、价值取向比较熟悉,故而写作上对于明末清初文人史料的使用上驾轻就熟。写完《白门柳》前两部后,由于作者的工作经历无法集中时间时间写作,因此此系列的第三部作品拖了7年才完成。
内容情节
《夕阳芳草》是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三部曲的第一部,聚焦于大明王朝覆灭前夕的激烈斗争,以及复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襄与秦淮名妓董小苑一波三折的爱情纠葛。小说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一批知识分子的性格和状态,即所谓的“文人”阶层,以及从宫廷到
秦淮河汩院、江南市井的权势人物。它再现了17世纪中期
中原地区尖锐而复杂的社会矛盾,也展示了一幅奢华腐朽导致哀败孕育了新生命的末日画面。
《秋露危城》是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三部曲的第二部。本书发生在明朝末期的复杂和动荡的局面,在国家毁灭的那一刻,面对向南下来的清军,聚集白门的士人阶层有的誓死坚守,有的仍热衷于私利,一时间,忠臣、奸臣、文人、才女轮番登场,在金陵演出一场令人唏嘘的悲喜剧。该作品通过对一系列著名人物的命运和性格变化的描述,如
黄宗羲、
陈贞慧、
史可法、
钱谦益、
柳如是、董小苑,展现了一幅场景辽阔、人物众多的历史长卷。其中不乏政治领域的激烈战斗,以及
混乱时期秦淮河两岸男女之间的情感纠缠。
《鸡鸣风雨》是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三部曲的第三部,情节紧接上一部,描述明朝的覆灭已成定局,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士人们也面临牺牲名节侍奉新主子,还是放弃前途坚守旧志的两难境地。在这本书中,几个主要人物被命运驱使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黄宗羲坚决参加义军武装斗争;冒襄和
董小宛成为了流民;
钱谦益投降北上,
柳如是则只身留在南京,各自历经种种艰难曲折,最终聚集在抗清的旗帜下。作为全书的结尾,正义与邪恶、卑鄙与高贵、野心与欲望、征服与抵抗、腐朽与重生等各种人性也被更全面、更彻底地揭示出来,也让人们对“知识分子”(知识阶层)的责任与命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
人物角色
钱谦益
钱谦益是一位诗人和散文家。他一方面深受
儒家思想浸淫,是一位文化层次很高的封建官僚:另一方面又长期生活在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是一个受到市民意识潜移默化的大地主。这两种价值取向不同的观念,使他的心灵深处经常交织着“义”与“利”的激烈冲突,并且强有力地制约着他的思想和行为。他的诗歌散文反对狭隘和肤浅,提倡真实的情感,提倡用知识反对空虚。他对振兴当时的文风、扭转当时的颓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他的仕途中,他经历了许多波折。他早年是东林后期反对宦官党的领袖。后来,他因为与其他人争夺
内阁部长职位而被解职。这部小说始于他在被革职十多年后寻求复职。虽然
钱谦益急于恢复官职,但他想为
阮大铖开脱;但是,文化修养和社会地位等多种因素迫使他从事秘密活动。
冒襄
冒襄是一个典型的孤独知识分子。他的个性几乎可以说完全是环境造成的。他很有才华,但从来没能通过科举考试。他与
陈圆圆相爱,却被田国丈拐走。国家将亡匹夫有责,而他却不得不为老父从前线调离而奔走求告。在动荡的生活中,沉重的家庭负担全部都压在他的肩上。这真是矛盾和苦难的结合,但又在努力寻找出路,所以不得不独自感到孤独和痛苦。由于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长期浸淫的
儒家思想使他能够做到苦持节志。小说结尾,扬州城覆灭前夕,冒襄在
史可法面前长跪不起,请求““效力麾下”,足见其可贵的品格。
黄宗羲
黄宗羲,他直接参与了清军南下后长达八年的反清斗争,直到
南明彻底崩溃。小说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主要叙述了他的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和主要内容。黄宗羲思想的贡献在于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戊戌政变时,他印制了《
明夷待访录》作为宣传工具。在小说第二部分的结尾,他身陷囹,极度悲观,甚至发表了激烈的宣言,批判封建专制。这部小说突出了他固执、
耿介、疾恶如仇的性格特征,描写了他对
钱谦益的崇敬到蔑视的过程。还描绘了他与
陈贞慧的战略分歧,让人感受到他的原则性和坚定性。小说的第三部分描绘了他直接组织
起义军并带路,参与并指挥战斗,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也许是由于他作为思想家的特点,他的作品中的描述往往侧重于思想讨论和学术讨论,显得有些单调乏味。
柳如是
柳如是,一个出身微贱而又强烈地希望改变自身地位的风尘女子。这部作品并没有把她描绘成一个典型的名妓和宠妾,而是描绘了她杰出的才华和非凡的洞察力。她不仅是一位诗人,而且她的书法和绘画也享有很小的声誉。她对国事家务的见解远比
钱谦益更为深刻独到,所以与其说是她对钱谦益的成功控制,不如说是钱谦益对她的言听计从。她在国破家亡面前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她对权贵的蔑视,都表明了她高尚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并没有拔高她,而是写出了她对钱谦益事业的关注和规划,以及她无法守住一空房,和为了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而进行的各种计算和斗争,刻画了她凄美、悲伤、徘徊、激情的情感,丰富了她复杂的个性。
董小宛
董小婉作为一个出身卑微的风尘女子,同样是通过从良冀望能改变命运,但她与
柳如是不同。她只能在无尽的纠缠和无奈的煎熬中寻求冒襄的接纳和包容。在冒家,她做事谨慎,敬上和下,恪守闺范。但她受到了丫鬟的监视,“私下里仍然认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下、不值得信任的青楼女子”,这是那个时代许多女性共同的悲剧。
主题思想
《白门柳》通过描写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
黄宗羲以及其他具有变革色彩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天崩地解”时的社会巨变中,所走过的坎坷曲折道路,来揭示我国十七世纪早期民主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明朝自中世以后,日趋淫靡,封建主义的没落和不断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产生和发展近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社会基础。《白门柳》通过对当时的江南城市的环境描写,商业手工业急速发展,展示了那个时代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状态和市民阶层的发展。作品认同民主思想,多处描写无不表现“我国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例如小说第一部第四章写
黄宗羲看到封建牙行勾结官府欺压普通客商,提出了工商皆本的重要主张,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愿望以及
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要求。作品中这些商业手工业兴旺的景象,都是有史可稽的实情,也正是早期民主思想
应顺历史发展趋势反对传统的农本商末观念的社会基础。《白门柳》其实也写到了“男女爱情”“朝代更迭”“阶级斗争”“民族矛盾”等内容,但作者将这些内容都放在了从属地位,用来烘托“
中原地区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这一正题。
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反思
《白门柳》以男女平等意识揭示才子佳人爱情与婚姻中的不平等关系,以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釜底抽薪的反思,超越了“朝代更迭”“阶级斗争”与“民族矛盾”的主题,使得整部小说的思想层次得到了质的提升。文人生活、政治斗争、天崩地解的社会氛围,是《白门柳》全书整体的主旋律。在第一部《夕阳芳草》里,文人生活是一个正面的主题,而政治生活和末世氛围,就是这一主题背后的和声。所以《夕阳芳草》也有政治,
钱谦益有自己的政治“阴谋”,
黄宗羲要向朝廷进献“万言书”,冒襄为营救父亲奔走请托,都是政治。而所有的场面、情节、人物,都体现出大厦将倾、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氛。在第二部《秋露危城》里,政治斗争成为正面主题,可是里面当然还有文人酬唱,甚至许多政治斗争本身,也充满文人的特点。而末世悲风和社会动荡等等,比第一部更为强烈了。第三部《鸡鸣风雨》的正面主题是社会动荡,而其中当然也有文人生活和政治斗争。
艺术特色
隐喻
“白门之柳”作为意象,有着更丰富的内涵。“白门”指南京,
晚唐韦庄《金陵图》“无情最是台城柳”说的也是南京,为吊古伤今之作;清人
王士祯《
秋柳》诗,以南京白下门的秋柳寄托故国之思。小说以“柳”作为书名,寄托的则是“历史之思”,读者可以通过这个意象去体味作者借景寄慨,领会作者对历史的观照以及“寓史于诗”的情怀。小说分册名称也有讲究,“夕阳芳草”、“秋露危城”、“鸡鸣风雨”,这些短语具有浓郁的“中国风”色彩。三者皆为意象,且都可从古典诗词中寻找到对应的意境。“夕阳芳草”出自宋代
晁补之《鸪天》中有云:“夕阳芳
草本无恨,才子佳人空自悲。“秋露危城”宋代
辛弃疾《满江红·题冷泉亭》写到秋露下,“向危亭横跨”,触景生情,寄托收复国土、重返故乡之情。“鸡鸣风雨”出自《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汉代的《
毛诗序》的解释是“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也就是说,身逢乱世,人们思念品德高尚的君子。意指在黑暗的环境中,君子仍不改自己的气节。作者用这三个短语作为分册书名,是有深刻含义的。
意境
在意境的创造上,《白门柳》所写的是一个兵荒马乱、烽烟四起的乱世,作者
刘斯奋采用的方法是将气象广阔、格调雄壮的边塞诗灵活化入小说叙事,把战争以诗意的形式呈现,展现出多样的诗意之美。《白门柳》对意境的处理是非常巧妙的,并不是简单的对诗歌意境进行移植,而是把这种诗歌意境融化在小说所独具的、特有的写人叙事之中,通过叙写人和事来实现小说诗意方面的创造。如
董小宛“苦候情郎”一节。冒襄答应了董小宛的婚嫁要求。董小宛回到
苏州市后,便开始了她的“苦候”,作者把
温庭筠的一首闺怨小令巧妙地融入小说叙事之中,将董小宛望郎盼归、凝愁含恨的种种心绪、情感不着痕迹而又非常贴切地表现出来了。
叙述
刘斯奋创作《白门柳》借鉴写诗之经验,对历史精心剪裁,高度概括这种提炼历史的方式,选择了明清两代更替,从努尔哈赤起兵、农民起义到
南明灭亡几十年时间中的三年: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三月到十二月,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到次年(1645年)五月,清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到次年(1646年)五月。小说以这三个年头为基点,三年写尽明清易代,这种对历史时间段的选择和剪裁,既避免了因铺垫前史而造成的累赘,也避免了后续之多余的蛇足,充分表达了小说揭示民主启蒙思想社会历史根源的主题。作者在描写一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知识分子时,注重将惊天动地的“大历史”转化为“小历史”,在“小历史“中展示“大历史“,即在“史”的叙述中再现历史的真实风貌。高度浓缩的历史剪裁方式,实现了小说叙事时空的最大平衡。在这一点上,《白门柳》纠正了传统历史小说因时间跨度大而缺乏叙事空间、仅以编年体形式粗略阐释的不足。
人物塑造
《白门柳》的人物塑造,作者深受中国传统艺术的启发,秉持着“写人物就是写心理”的理念,深入到了文人知识分子的心灵,开掘出了他们灵魂深处的文化心理积淀,比如戏曲中大量的独唱、背唱,都是细腻的心理描写。《白门柳》中人物描写的主体是明末的士人。作为同一阶层的他们有着很多共性,比如身世背景、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都是十分接近的。比如对
钱谦益与柳如是这两个人物的塑造,作者采纳了
陈寅恪《
柳如是别传》的史实考证结果并发挥了文学想象力,进入钱谦益与柳如是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两人在欲望与节操之间挣扎的过程,展现了二者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变化性,更为贴切地解答了“钱柳之谜”。特别是,
刘斯奋直面其内心欲望和极端性格,写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
柳如是。
作品荣誉
《白门柳》第一、二部均获
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7年度
中国图书奖提名奖,《白门柳》三部分别获得
广东省第二、第四、第六届
鲁迅文艺奖,并作为经典作品收入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世纪《
中国文库》和《
中国新文学大系》。
社会评价
《白门柳》小说自出版以来,对该书的评论和解读,构成一部研究史,研究者近200人,论文近百万字,小说文本出了11版,研究专著出了五部: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编的《名家评论\u003c白门柳\u003e》(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版)、
刘卫国、申霞艳、
陈伟军、
陈淑梅合著的《文人心灵的历史回声---\u003c白门柳\u003e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版)、谭运长的《\u003c白门柳\u003e评传》(
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版)、傅修海的《\u003c白门柳\u003e的节奏结构艺术研究》(
郑州大学出版社2014版)、易文翔的《诗,在历史中---论长篇小说\u003c白门柳\u003e》(岭南美术出版社2015版)、卫国、淑梅这本专著,对此作了详尽文献综述和扫描,还对许多文章作了点评。
黄树森,文学评论家:《白门柳》提出了许多不仅是17世纪而且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需要选择的问题。如义、利之间的选择,
钱谦益因为利欲的膨胀而导致精神的滑坡,当代知识分子中又何尝没有新的钱谦益?知识分子的位置的哪里?参政还是请议?在参政中如何保持知识分子独立不阿的品质?在
清议中又如何避免空谈而发挥真正效用?这些不仅是困惑当时
陈贞慧、
黄宗羲的问题,也是今天的知识分子面对的难题。还有,是重是非,还是重利害?是坚定地追求真理,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还是安全第一,明哲保身?对于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知识分子,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问题。
易文翔,
广东省文艺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博士:
刘斯奋所著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是当代小说中的佳作,被誉为“历史小说的创作范本”。这部小说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作家从古典审美传统中寻找审视历史的方式,将历史视为审美对象,立足于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之结合,以“道人人心中所有,写人人笔下所无”的标准挖掘历史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美,实现审美层次的艺术追求。20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小说创作因长期受文学工具论支配,政治理念先行,出现题材重复、情节类似、细节雷同的现象,审美视野单一化,审美内蕴类型化、模式化的问题严重。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白门柳》创造了别样之路,它抛开“概念”,立足于传统文化之根,从历史中升华出了诗美之魂。这是这部小说逾30年仍受读者欢迎,长销不衰的重要原因。小说所
张扬的典雅之美突出了文学作品作为艺术的审美本质。当下文学创作突围“低俗”潮流,重视审美,重提“雅正”,《白门柳》亦是一个值得借鉴的范本。20世纪80年代初面世的《白门柳》对古典诗词形式美和意境美的吸收借鉴开创了历史小说创作新貌。21世纪是一个经济和政治全球化时代,东西方文明空前大融合,文学也卷入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文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立足,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才是可行之道。因此,如何将古典美学融人现代艺术形式之中,是当下艺术创作者需探究课题。《白门柳》“如盐人水”的融人方式可为后来创作者提供借鉴。
蔡葵,文学评论家:我们的国家历史悠久,我们的人民有着特别强烈的历史意识,因而关于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一贯兴旺发达。新时期以来,长篇历史小说更取得了卓异的成就。为了它的不断发展和长盛不衰,我们需要那种创造性开拓型的作品。《白门柳》就不只是简单地告诉人们一些君臣贤愚、改朝换代的老故事,而是从政治、社会、文化、哲学、心理、人性等诸多方面接近历史表现历史的作品。我认为它的意义很可能要超越它本身的成就,而推动我们整个历史小说创作向前跨一大步。
敏泽,文艺理论家、评论家:以往对于《白门柳》思想与艺术价值的相对较为稳定的定位,就是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评论家正是从“历史小说”的概念出发,发掘出这部作品的创造性价值与突破性贡献的。敏泽认为《白门柳》是诗与史相结合、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相结合的理想,在创作中得到完美实践的一个例子。
衍生作品
话剧
2004年5月14日,由该小说改编的同名话剧《白门柳》在
广东艺术中心友谊剧院公演。
大型史诗剧《白门柳》,以惊世骇俗的“钱柳姻缘”为主线,以天下毁誉的
钱谦益、
黄宗羲、
阮大铖、
史可法等文士政客和
柳如是、
顾横波、董小宛等秦淮名妓为主角,将彼时中国文化精英们的生死悲歌,跃然复活于今人的面前。
影视
2007年,由该小说改编的电视剧《
秦淮悲歌》在中国大陆开播。
《秦淮悲歌》是
巍子、
伊能静、
曾黎,
王思懿,
马迎春等演的一部古装剧,全剧22集。古装
历史剧,主要演员巍子、伊能静、曾黎,王思懿,马迎春等演的一部古装剧,全剧22集。该剧以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这一改朝换代的历史巨变为背景,通过秦淮名妓柳如是与江南名士
钱谦益的一段传奇姻缘。
戏剧
2019年11月14日,由
广东省文联指导,广东省剧协、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
广东汉剧院联合出品的汉剧数字电影《白门柳》在京展映。
《白门柳》由“二度梅”获得者、著名广东汉剧表演艺术家
李仙花饰演
柳如是,
张广武饰演钱谦益。该片根据
刘斯奋同名长篇小说改编。影片讲述了明末清初,柳如是巧妙自荐与东林党魁、江南名儒钱谦益结为秦晋之好。柳如是善解人意,给钱谦益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慰藉,并忍辱负重,与
阮大铖机智周旋,为
钱谦益复官从政扫清了障碍。后清兵南下,钱谦益与重臣献城归降。柳如是面对失节的丈夫,无比失望,投入荷花池殉节,留下千古绝唱。
戏曲电影《白门柳》一经问世,就被
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二届
戏曲电影展”评为优秀戏曲电影,又被广州大学生电影节评为“最受欢迎的非遗电影”。更有意义的是,这部电影填补了广东汉剧在银幕上半个世纪的空白。广东汉剧上银幕要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部《齐王求将》使广东汉剧走向全国,一部《一袋麦种》使大家知道这个古老的剧种也能表现当代题材。半个世纪过去了,《白门柳》使广东汉剧重返银幕,展现新时期创作的佳作,记录了时代风采,展示当代剧种代表人物的精彩。动人的故事、深刻的内涵、精彩的表演必将使广东汉剧走得更远、流传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