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头伯劳
伯劳科伯劳属的一种鸟类
牛头伯劳黑枕黄鹂普通亚种:Lanius bucephalus Temminck & Schlegel,1844),伯劳科伯劳属鸟类,又名红头伯劳。体长约20厘米,体重约38克。额、头顶至后颈栗色,背、肩、腰、尾上覆盖有灰褐色羽毛,羽缘棕色。翅上覆羽黑褐色,颏、喉棕白色或白色,自喉以下转为棕色,具黑褐色波浪状细纹。雌性雄性颜色稍浅。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灰褐色,跗、趾、爪黑褐色。
牛头伯劳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L.b.bucephalus)和中国亚种(L.b.sicarius)。牛头伯劳主要分布于中国、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双城子)、朝鲜日本越南阿尔及利亚。在中国则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区。
牛头伯劳是留鸟夏候鸟,主要栖息于栖息于山地稀疏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林缘地带,迁徙时平原可见。其繁殖季为5-7月,每窝产卵4-6枚,每年繁殖1次。牛头伯劳以以螽蟖、蝇、蝗等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的昆虫为主要食物来源,有时也捕食益鸟
牛头伯劳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无危物种(LC)。
形态特征
牛头伯劳额、头顶至上背栗色或棕栗色,背、腰、尾上覆羽以及肩羽为灰褐色。雌鸟与雄鸟外形特征相近,但颜色较浅,另外雌鸟翅羽似雄但不具白色翅斑。幼鸟与成鸟显著区别在于幼鸟不具有白色眉纹。虹膜褐色,嘴黑褐,下嘴基部黄褐色,爪黑色。牛头伯劳喙缘具有相互咬合的凸起和缺刻。其形态量衡度如下。
雄性成鸟
雄性牛头伯劳成鸟额前、头顶以及背上部呈栗色,背下部延伸到尾部为灰褐色,眼先、眼周、耳羽黑色,形成宽阔的过眼黑纹。有白色眼上纹自鼻孔后方经眼上达于后头部,侧方翅覆羽和飞羽为黑褐色,内侧飞羽和覆羽的外以及羽端均具有淡棕色的边缘。
第4枚以内的初级飞羽具有白色的基部,翅斑鲜明。
中央尾羽和与其相邻的几枚尾羽的外翈为褐色,其它尾羽均为灰褐色,各羽均具宽度约为3毫米的灰褐色边缘。
颏和喉为白色,喉侧、胸部、两胁、侧腹部和覆腿羽均呈棕黄色,腹中部至尾下羽为白色沾黄,颈侧、胸及胁部有细小且模糊的黑褐色鳞纹。
雌性成鸟
雌性牛头伯劳成鸟上体颜色与雄鸟相似但稍浅。眼上纹为白色,窄且不明显,具有黑褐色过眼纹自眼先贯穿到耳羽。翅羽与雄鸟翅羽颜色相近,只是不具有翅斑。颏、喉亦为白色,胸部、两胁、侧腹部及覆腿羽比雄鸟更偏黄棕色。下喉部、侧颈部,胸部、侧腹具有细小的黑褐色鳞纹。
幼鸟
牛头伯劳幼鸟已成鸟的显著区别是不具有白色眉纹。头顶、额部至上背部为棕栗色,背下部至尾上覆羽为栗色,但颜色比上背部稍浅。幼鸟的整个上体都覆有黑褐色的横斑,具黑褐色过眼纹。
尾羽黑褐色,有淡棕色羽端,翅覆羽及飞羽黑褐,内侧飞羽具淡棕色缘及一黑色次端缘。
下体污白色,自颏、喉至尾下覆羽有黑褐色鳞纹;在胸、胁部的横纹较粗重,各羽染有灰色及淡棕黄;尾下覆羽沾淡棕黄。
亚种鉴别
牛头伯劳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L.b.bucephalus)和中国亚种(L.b.sicarius)。亚种基本信息如下表。
牛头伯劳指名亚种(L.b.bucephalus)和中国亚种(L.b.sicarius)之间的形态区别主要在于翅上。指名亚种翅斑发达,露出覆羽外7-10毫米,翅较长(>85毫米),翅式2>8,背羽染褐,嘴褐色。中国亚种翅斑不发达,多隐藏于覆羽下,翅较短(<84毫米),翅式2<8,背羽暗黑,嘴纯黑色。
分布栖息
分布
牛头伯劳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越南阿尔及利亚。在中国则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台湾等地区。
栖息
牛头伯劳栖息于山地稀疏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林缘地带,迁徙时平原可见。其也出入于农田道边灌丛、河谷地带,也可见于果园或城镇公园。
牛头伯劳的2个亚种在栖息的平均海拔上略有不同。指名亚种(L.b.bucephalus)分布于较低海拔地区,例如在长白山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而中国亚种(L.b.sicarius)则分布在海拔稍高地区。如河北省北部繁殖栖息地在海拔1000-1800米的针阔混交林内,在甘肃省中部和南部一般在海拔2000-3000米。
生活习性
领地意识
每只牛头伯劳都有自己的领地,当其他个体进入领地时,它会追击很远,直到抓住入侵者。有时他们会因领地而争斗,在空中互相踢打,即使落到地上依然会争斗。牛头伯劳会根据鸣叫声传播的范围来划定领地。
觅食
牛头伯劳以螽蟖、蝇、蝗等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的昆虫为主要食物来源,有时也捕食益鸟
牛头伯劳会停栖在领地的树上搜索猎物,一旦锁定目标便自空中展开猛烈攻击。牛头伯劳喙十分尖锐,当猎物体型较大时,它们会用喙反复啄打,其可咬断小鸟颈部。
捕获猎物后,如猎物较小,牛头伯劳会将猎物叼回树上,如猎物较大,其会用爪抓握猎物前行。牛头伯劳对于较小猎物可直接吞噬,如猎物较大,通常会将猎物穿在带刺植物上,而后撕扯啄食。
节律行为
牛头伯劳为留鸟夏候鸟。每年3月末4月初飞回其在中国东北、华北繁殖地进行繁殖,10月末至11月初,牛头伯劳南迁越冬,南迁于河南省陕西省四川省、湖北、湖南省江苏省、安徽、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和台湾等地。
生长繁殖
筑巢
牛头伯劳繁殖期在每年的5-7月,牛头伯劳年繁殖1次。产卵盛期在6月。7月初至中旬已有早成雏离巢。5月初牛头伯劳开始营巢,其通常将巢址选在林缘、疏林灌丛和次生林中。
巢多置于灌丛中或小树杈上,巢距地面高度0.5-1.5米。营巢材料主要是枯树枝、枯草,内部铺垫有金鱼藻茎和植物纤维。巢为杯状,外径为12×12厘米,内径8×8厘米,高约10厘米,深约5厘米。
产卵
牛头伯劳日产卵1枚,每窝产卵3-6枚,通常4-5枚。卵椭圆形,灰色,被有深褐色斑点。斑点通常在钝端较密。卵大小约为长径23.3毫米,短径18.2毫米。卵重3.8-4.2克。卵产齐后便开始孵化,孵卵工作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卵期约为14天。
育幼
牛头伯劳早成雏晚成性,刚孵化出的雏鸟全身赤裸无羽,肉红色。雌雄亲鸟共同育雏,13-14天后幼鸟便可离巢。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2000年统计数据显示,牛头伯劳在中国约1万-10万对繁殖对和1千-1万只迁徙越冬个体。韩国约有1万-10万对繁殖对,日本约1万-10万对繁殖对和约1千-1万只越冬迁徙个体,俄罗斯约100对-10万对繁殖对和约50只-1万只迁徙个体。
至危因素
随着人口增加,牛头伯劳的生存环境质量下降,是导致其在某个区域内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
保护现状
牛头伯劳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无危(LC)。
2000年8月1日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
主要价值
牛头伯劳是重要的农林益鸟,也是受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地野生动物。
参考资料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6-10
Bull-headed Shrike.semantic scholar.2024-10-25
..2023-06-1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
雌性成鸟
幼鸟
亚种鉴别
分布栖息
分布
栖息
生活习性
领地意识
觅食
节律行为
生长繁殖
筑巢
产卵
育幼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至危因素
保护现状
主要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