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原名刘,号梦然,美籍华人。1949年生于中国台北,祖籍浙江临安。著名画家、作家、演讲家。
刘墉3岁时被送到养父母家,9岁时养父去世,13岁时因家中失火不得不栖身茅草屋。1964年刘墉在台北成功高中读书,并学习美术,1968年被
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录取。1972年刘墉大学毕业成为
台北市成功高中美术教师,并在电视台主持节目,同年出版处女座《
萤窗小语》,此后他每年出版一集,共到第七册。1978年刘墉前往
美国,应聘为维州
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并多次举办画展。1979年,他担任
圣约翰大学中国画指导教授,先后撰写了《超越自我》《冷眼看人生》《人生的真相》《迎向开阔的人生》《把握我们有限的今生》等作品。1984年,刘墉获全美中华妇女联合会颁杰出贡献奖,1991年,刘墉应财团法人广播电视发展基金邀请返台,从事“中国文明的精神专辑”脚本编撰工作。同年他在
台湾省成立水云斋文化事业有限公司。近年刘墉多次在内地举办画展,2015年他于
北京市举办其个人首次个展。此后他又于2017至2019年先后在
浙江省、
辽宁省、
上海市等地举办个展。2022年,刘墉在他写励志作品满50周年之际,推出转型之作《
人生便利店》。
刘墉在写作时善于运用恰当的方法、艺术来引领读者,被大家称为“励志大师”,又因培养出一双优秀的儿女,刘墉还被大家誉为“华人家教的典范”。刘墉纵横艺术界几十年,跨界在绘画、写作、演讲、公益等多个领域。在写作上,他的作品畅销几十年,他的文字凝结着人生经历中感悟,充满治愈的文字给予读者正视人生的勇气与力量。在绘画上,刘墉曾应邀在世界各地举行个人画展近30次,作品被世界多地美术馆收藏。此外他还是慈善家、励志家、记者、演员、诗人。美术理论家
邵大箴评价刘墉为“全才”“奇人”,表示世界上很难想象有如此充沛精力,又如此多才多艺的人。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刘墉1949年2月生于
台北市,本姓姚,祖父曾任
临安区县长,父亲还担任过台北市副市长。然而,在刘墉3岁那年,因特殊的变故,他被过继给刘家。在他9岁的时候,养父刘世骏就去世了,他和养母相依为命。刘墉13岁时,由于家中暖炉爆炸,引燃了旁边的
煤油桶,家里的房子被烧光,他和母亲不得不于废墟上筑一间草房栖身,在住进去的第一天晚上,母亲用小炭火炉做了红烧肉,刘墉曾回忆说,那是他生命中最好吃的一餐饭。
1964年开始,刘墉师从
胡念祖习国画山水,并在
台北市成功高中就读。期间,刘墉的绘画天赋得到展现,先后获得
台湾省全省学生美展教育厅长奖(大专高中组第二名)、台北市教育局办全市演讲比赛高中组第一名等荣誉。1965年刘墉因肺病休学,在家自修绘画及诗歌,并师从郭豫伦习素描、水彩。复学后刘墉在《成功青年校刊》担任编辑及设计。1968 年,刘墉考入
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大学期间,他主编了《文苑杂志》,并与师大同学毕薇薇相恋。此外刘墉还积极投入舞台艺术中,1970年他主演了舞台剧《红鼻子》(又名《快乐的人》),1971年指导诗剧《宋王台畔》,同年获得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颁发最佳男演员“金鼎奖”,台湾师范大学学生最高荣誉“进德修业奖”。
多栖发展
1972年,刘墉从
台湾师范大学毕业,应聘为
台北市成功高中美术教师。同年他开始主持
台湾省及金马地区最大规模电视联播《全民自强晚会》,且独自起笔写了全场的脚本,使他一夜成名。同年他还出版了处女作《
萤窗小语》,为了出书他四处找出版商但都遭到了冷遇,刘墉凭借着编过校刊的经历以及对印刷厂的了解,自己出资印了6000本,结果两个星期后这些书销售一空,于是又加印了六万册,当时这本书几乎成为台湾学生必读的书目。
1973年,刘墉又在益智类节目《分秒必争》中担任主持人,仍亲力亲为写开场白,并将从高中到大学时记在课本或笔记上的心得体会与文学、哲学、艺术乃至身边的点滴小事,融合贯通,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1974年,刘墉应聘为
台湾淡江大学“吟灯诗社”指导教授,并应邀参加第三届当代名家画展。次年刘墉继续出版了《萤窗小语(第二集)》。1977年,通过读者投票,刘墉获得《综合电视周刊》最受欢迎电视记者,此后刘墉结束了自己5年的记者生涯,专心绘画工作。
前往美国
从刘墉23岁出版第一部《
萤窗小语》开始,他每年出一集,到第七册出版时他到了而立之年,随着书的热销,他的经济状况也有所好转。但刘墉却选择离开令人羡慕的工作和家人,只身飞往美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海外漂泊与打拼。1978年,刘墉成功应聘为维州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同年,刘墉受丹维尔美术馆、哈利福克郡等多个画廊、美术馆之邀举行个展。1979年,他担任了
圣约翰大学中国画指导教授,并于
台湾博物馆举行第二次“西窗五友画展”。初到
美国后,刘墉笔耕不辍,先后撰写了《
超越自我》《
冷眼看人生》《
人生的真相》《
迎向开阔的人生》《
把握我们有限的今生》等作品。
1980年,刘墉与家人在美国团聚定居
纽约,在纽约参加了当代中国名家画展等多个画展,并应聘为纽约圣约翰大学专任驻校艺术家,兼艺术系及圣文森学院教职。1981年,离开
台湾省四年的刘墉首次返台,应乡音合唱团之邀担任《
长恨歌》独颂,并在纽约林肯中心演出,同年他还在应
圣约翰大学中正画廊之邀举行个展。1982年,刘墉应邀于
台北市龙门画廊举行“真正的宁静”个展,次年他又在纽约东方画廊参加纽约华裔画家作品展。1984年,刘墉获全美中华妇女联合会颁杰出贡献奖,并应
台南市政府邀请参加台南市文化中心落成“
国画西画名家联展”。
回国发展
1988年,刘墉与母亲一起赴
北京市、
天津市等地探亲并写生。1990年,刘墉再赴
黄山市写生,并应有熊氏艺术中心邀请举行“黄山归来”个展。 1991年,刘墉向
圣约翰大学请假三年,应财团法人广播电视发展基金邀请返台,从事“中国文明的精神专辑”脚本编撰工作。同年他在
台湾省成立了水云斋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3年,刘墉当选中国美术协会理事。同年他的简体字版《
萤窗小语》一二三集、《点一盏心灯》《
四情》《爱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等作品由北京友谊出版社出版。1994年,刘墉辞去圣约翰大学教职,开始印制刘塘画卡义卖,同年他与儿子
刘轩合作完成之《
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飞扬》有声书,并为台南德兰启智中心募款。
1995年,刘墉的简体字版《
人生的真相》《
冷眼看人生》《
冲破人生的冰河》等作品由
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同年,他将《在生命中追寻的爱》版税及演讲收入72万元及画卡24万张捐赠伊甸社会福利基金,并举行为残障人义卖募款活动。 1996年,刘墉当选金石堂“年度风云人物”。《
迎向开阔的人生》获选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书”。1997年, 刘墉应中国内地全国性刊物《中学生月刊》邀请撰写专栏,稿费捐赠给希望工程。
致力公益
1999年,刘墉捐赠的“微微希望小学”在四川
普格县建成,并向“九·二一”大地震捐款100万及画作二幅。同年他应邀前往
广州市、
中山市、
长沙市、
北京市、
大连市、
沈阳市等地巡回演讲。2000年,刘墉的母亲
陈淑桦病逝,他为此捐赠十余个
台湾省慈善团体,并通过
纽约“燃灯助学基金会”在
四川省捐建十所“慈恩小学”以纪念母亲。2001年,刘墉又在
贵州省捐建四所“帆轩希望小学”(帆轩一小至四小),并通过“燃灯助学基金会”长期资助中国内地学生;同年他携儿子
刘轩应邀赴北京接受
中国中央电视台《聊天》等节目访问,并捐赠10万张画卡给美华防嘉协会义卖。同年他在四川、贵州又续捐建六所希望小学。
2003年,刘墉应邀赴
北京市、
南京市、
郑州市等地巡回演讲,并参与录制了央视《
实话实说》、
凤凰卫视《
名人面对面》等节目。2005年,刘墉赴北京出席《
花痴日记》新书发表会,并将首版7万本版税捐给“燃灯助学基金会”及“慈济”作为救助
12·26印度洋地震灾民之用,他还在
陕西省捐建二所
风华爱心希望小学。同年,刘墉主动出资为一位素不相识的
贵州省盲人女孩孙琴珍治疗眼疾,此外刘墉的儿子、女儿、太太也如约飞到北京,在医院他们带着这名盲人女孩检查治疗。
2008年,刘墉的水墨作品《夜窗外》在香港
苏富比国际拍卖会以底价近七倍成交,水墨作品《山城夕照》在香港苏富比国际拍卖会以底价近四倍成交。同年,他应
湖南卫视、成都传媒及
新浪的邀请,担任
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同心行动”代言人。他还在香港
凤凰卫视开辟每周播出五天的《世说心语》节目。此后刘墉继续在多地演讲、他27岁创作的《
桃花源图》于2009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以
港元100,000元成交;2010年刘墉和妻子毕薇薇以及子女合力完成的九分三十秒生态纪录
短片《啊啊》推出。2012年,他又应邀赴
上海市参加ORBIS大会,画作《奔流》义卖得1,380,000元人民币,作为照顾盲人医疗之用。
内地个展
2013年,刘墉应
浙江美术馆邀请参加“一池砚水
太平洋——中国水墨画在美国的创新”展,他的绘画作品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明月松间照”等五幅画作在北京匡时春拍以总价1,805,500元人民币成交。
2015年5月,“水云氤梦·刘墉艺术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这是刘墉在中国内地的首次个展,展览中共呈现60件近作。2016年5月,刘墉分别为
佛山市、
阳江市两地的中小学语文、美术教师做了《在困境中展现美的力量——我少年时对文学和艺术的感悟》的演讲,并到
广州购书中心,为读者做演讲并签名售书。
2017年4月,“书卷江山——刘墉作品展”在
浙江美术馆展出,该展览是刘墉在内地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绘画艺术大展。在展览结束后,刘墉将这些著作将全部捐赠给浙江美术馆,入藏浙江美术馆美术文献中心,成为浙江美术馆首个“名家个人专库”。2018年6月,刘墉在
辽宁省博物馆举办了“从传统到现代:梦笔生花——刘墉画展”,展览期间,刘墉还亲自来到辽宁省博物馆,与观众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和感悟,并举办公益讲座。2019年,“花月春风·刘墉作品展”在上海举行,共展出刘墉历年创作的花鸟画48幅,作品涵盖工笔、写意、泼墨等不同风格。
2022年8月,刘墉写励志作品满50周年之际,由
接力出版社推出了新作《
人生便利店》。这部作品是一部转型之作,有别于刘墉之前的作品,书里的每篇文章都内容短小精悍,给人带来新媒体的阅读快感,刘墉幽默地称之为“灵感小条”。
个人作品
随笔作品
注:以上收录刘墉部分随笔作品
文艺理论
注:以上收录刘墉部分文艺理论作品
绘画作品
注:以上收录刘墉部分绘画作品
创作特点
文学
语言
刘墉的散文语言平易近人,他的文字亲切朴实而不失幽默。他善于用笔触来描述自己所了解的生活,由此给人留下深刻的感动。刘墉散文的创作平易近人,和人们的实际生活存在密切的关联,并经常以聊家常的方式来讲述,因此不需要太高的学历就能够读懂刘墉的散文。另外,在散文创作中,刘墉也擅长引用和化用古典诗词、散文名句,从而使得散文作品本身更加具备书卷气。刘墉的散文
小品的另一个特色是以人物语言或细节描写为主。其中,人物对话的运用,恰到好处地展现了时代视角,引发读者对时代的真切感悟。其作品中的故事片段常常借助人物对话来伸展,某些故事片段甚至从头至尾仅有人物对话,再无他物。
结构
从刘墉的散文创作中,结构安排大多会应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单刀直入破题的创作方法。这种结构安排方法在刘墉早期的散文创作中有着明显的体现,即每篇文章中涵括了多个故事片段,让读者自己在故事片段中找寻联系点, 去挖掘作者的用意和作品的寓意。二是应用生动的材料将主题引入并在其中加入自己的论点和经验,慢慢导出整个文章的主题思想。
刘墉的散文具备简练的特点,比如在《荷》的创作中,整篇文章仅仅有二百多字,通过这二百多字描写了荷花的形态美和意蕴美,文章情感真切、意韵深远。刘墉早期散文《
萤窗小语》中的作品大多是千字以内的短文,作品的写法应用了集纳、串联的方式来将多个短小的章节组合成一个文章,每个文章的字数都没有超过2000字,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墉的散文作品可以被称作是
小品。
内容
刘墉的文学作品取材新颖时尚,内容贴近实际,并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亲情、生命、励志三大主题。在《世间未了缘》中,他用深情的笔触写夫妻、亲子、天地及生生世世未了的情缘,写世间的“聚散因缘”和“生死爱恨”;《在生命中追寻的爱》中,他则更积极地鼓励世人用真实的行动去追寻爱。此外刘墉的作品中谈及生死问题的很多,他描写生命,从中获得深刻的感悟与生命的启迪,去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在《漂泊的人生·濒死的回忆》中,他将濒临死亡的人的回忆作为描述的对象,甚至将自己少年溺水时的感受写入作品,从而唤起读者对生命,对亲人,对爱人的浓浓之情。此外他还融入了自身经历邻居、职场、家人、朋友等无所不写。
绘画
画法兼容
刘墉的绘画也呈现出多元面貌,精于山水、花鸟、风俗人物和现代水墨,由古诗词生发画面,寄托历史怀想和生存记忆。他的作品既古人、今人、自然相结合,既师承正统,又以拓印、喷染、折绉等现代手段革新水墨创作,融贯中西。
刘墉对
唐诗的熟读,使他面对一首诗可能顿然生发出一个画面,抑或面对一个景色,会身不由己地就转换到某一首诗的意境之中。这些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积淀构成了刘墉艺术的一大特色,也使他画中的诗意境界无处不在。
自然之美
刘墉的绘画作品中,其独创性的表现手法完全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格局,以一种更加自由、更加主观化的精神表现自然。如《雪山月夜》中以极为单纯的喷染、折皱法表现无限空间的永恒;《书卷江山》中,以超现实手法表现出运动中的时间概念和从主体意念(书卷)中展开对
宇宙客体的想象。
此外刘墉的绘画,无论山水还是花鸟,都是经由写生而来。他非常注重面对自然的实地写生,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做写生,由此构成他的图像源泉,构成他丰富多彩、很少重复的图式结构。刘墉通过不断在实地写生和感受自然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表现方法和技巧。他在技法层面有许多独到的创造,如他的喷染、折皱法、磨蚀法等等均与他不断面对自然、不断在表现对象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有关。刘墉在艺术上的不断精进,正与他不断外师造化、面对自然、研究自然,不断倾听自然的音韵,然后通过心灵的体悟转化为一种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和视觉图像。
独特构思
刘墉的画作中擅长从他的记忆、想象和考据中构思,戏台演出、花街寻芳、杂耍卖艺、隔墙偷情,甚至小儿便溺、特务站岗、豪门迎客、街边乞讨、烟花飞天……加上猫狗鸦鹊鸡鸭牛马……而且相互呼应。比如《龙山寺庆元宵》《新正雪霁》《山城夜市》《童年暮霭》,画面布满人物而且构出情节,堪称现代版的《
清明上河图》,这是一种如同小说情节一样的再创造,另外这些画里有许多对比,譬如豪门喧哗、寒门冷落、富人贺岁、游民乞讨……,刘墉也透过画笔,对社会现象做了讽刺和描绘。
刘墉还有一类大场面作品,不再是描绘世俗的社会生活,而是凭吊历史,惊异于
宇宙时空的转换,表现人在历史时空的交错中的孤寂与悲怆之情。面对苍凉戈壁、古城废墟,不能不感叹历史的兴衰,时代的变迁。这种概叹时空、凭吊历史的人文情怀是构成刘墉艺术的另一个重要层面。
思想主张
文学思想
刘墉的文学作品以真情感染人,无论是谈亲情,谈生命体验,还是谈励志处世都强调一个“真”。而在他的散文中,“励志”是他别具特色也最具代表性的创作主题。在励志小品的创作上,刘墉由浅近生活处谈起,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生活,说自己的道理,用健康的生活情趣,纯朴的人生态度感染读者。刘墉作为生活中的思想家,他一直在寻找着人生的哲理,寻找着生活的智慧和力量,他的散文充满着世态寻常可见的一种“大俗里的积极”,人事物事草木虫鱼,大凡寻常可见的万千世态,纷繁驳杂的人情世故,都由他不紧不慢地娓娓道来。
艺术思想
刘墉的艺术源于情感,记录着他不同时段的心路历程。他把绘画当做一种付诸于视觉的人生叙事的方式。他还喜欢以童心进行创造,通过文字的倾诉和绘画的抒发,来化解心灵的伤痛,因此经常在画作中玩捉迷藏。
刘墉在绘画动植物时还像一位苛刻的自然学家,他为自己总结的画花鸟四法第一法就是要“观物精微”,不仅仅是整体写生,还总是把花切开,看花瓣的规则、花蕊的数目、子房的位置,并作翔实的记录。画鸟为了了解羽毛结构,把各种鸟翅膀拉开来一根根记录,还要画出鸟的骨骼,计算鸟的飞羽数目。画
螳螂就观察螳螂交配,记录下母螳螂在交配时吃公螳螂的每个阶段,精确计算到每分每秒。
教育思想
在教育方面,刘墉主张“教育孩子,少即是多,慢即是快。”在儿子刘轩读小学时,虽然成绩够了但基础不牢,刘墉就要他留级一年,打牢基础再往前走。此后刘轩顺利进“小哈佛”高中,
茱莉亚学院、
哈佛大学。此外,刘墉对儿子的教育承袭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他告诫儿子“你必须成功,不能失败”。
刘轩在2岁时就开始体验“地狱式教育”。面对女儿,刘墉则完全采取西方式教育,给予女儿更多的是鼓励。对待女儿,小到翻阅书籍时的手势、日常用品的清洁与摆放、吃零食会长胖等等,大至人生观、
世界观,刘墉都耐心教授。
刘墉认为,作为父母应该肯定自己的孩子,人各有才,每个孩子都跟别人不一样,无论家长老师,都不能把孩子硬往几个模子里塞。刘墉还认为孩子越早恋爱越好,从初一开始都行。他认为,失恋会让小孩认识到恋爱,到后来再谈恋爱时,就不会太过冲动。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刘墉和妻子毕薇薇是大学同学,二人于大三时期公证结婚,然后才告知了父母。婚后二人生下一儿一女。其中儿子刘轩于1972年出生,一路考取了
美国名校
史岱文森高中、
茱莉亚学院、
哈佛大学。目前是一名心理学者、作家、演讲家。1989年女儿
刘倚帆出生,14岁获得
美国总统奖,18岁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
哥伦比亚大学。工作3年后,她又拿到奖学金,进入世界顶尖的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
健康状况
1965年,刘墉曾因肺病休学,刘墉患有哮喘,他不能开车,不能逛街,只能爬山。刘墉曾表示,“哮喘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逐渐缺氧或是全身麻木,或许我会和
邓丽君一样,突然离开这个世界。”老年的刘墉还饱受腰痛的困扰。
荣誉奖项
注:以上为刘墉部分荣誉奖项
人物成就
刘墉纵横艺术界几十年,跨界在绘画、写作、演讲、公益等多个领域。在写作上,他曾是
台湾省畅销作家之首,他的作品在
接力出版社出版后畅销几十年,累计销量超过500万册,作品在大陆总销量超过千万册。在绘画上,刘墉曾应邀在世界各地举行个人画展近30次,作品被美国
诺克斯维尔市政府、德国亚东博物馆、
加利福尼亚州工艺博物馆等地收藏。在新闻上,刘墉制作并主持电视新闻节目“实事论坛”曾获
台湾电视金钟奖。在演讲上,刘墉曾在中国、
马来西亚、新加坡、
美国等地举行近百场巡回演讲,并通过义卖有声书,为慈善团体募得
新台币千万元。他持续不懈地从事公益活动,在
台湾省义卖画卡、办青少年免费咨询中心,在大陆举行帮助下岗工人子女征文比赛、捐助两百多个大中学生就学,并捐建了几十所希望小学。
刘墉曾被大家称为“励志大师”,他在写作时善于运用恰当的方法、艺术来引领读者 , 在年轻读者心中传播关爱 、积极、快乐的种子 。因为培养出一双优秀的儿女,晚年的刘墉还被大家誉为“华人家教的典范”。不少评论家认为刘墉的作品,既是励志文字,又是教育散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教育青年人如何在校园与社会之间进行无缝链接。
人物评价
刘墉的绘画呈现出多元面貌,精于山水、花鸟、风俗人物和现代水墨,由古诗词生发画面,寄托历史怀想和生存记忆。他既师承
正统,又以拓印、喷染等现代手段革新水墨创作,融贯中西。——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吴云华
他的作品展现的场面及视觉的包容量很大,看这些作品,只一目了然其整体氛围的渲染还远远不够,画家还会带你去细细品读那些生动有趣的细节,让你随便停留在哪一个局部,都会有故事讲给你听。——艺评家、策展人
贾方舟很难想象世界上有如此精力充沛,又如此多才多艺的人,尤其在当今这样浮躁和讲究功利的社会。刘墉在其他领域的作为,不敢妄加评议,就我熟悉的绘画行当,在他的作品面前我是要同时竖起两根大拇指的。他能创作出众多不同题材、不同样式且有很高艺术质量的作品,实属难得。——原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邵大箴纵观刘墉的社会文化活动和影响,主要是在
台湾省,继而又扩展到改革开放的中国大陆。他多次到大陆探访古迹名胜,著作在大陆广泛印制,捐助大陆两百余名贫困学生,捐建40所希望小学,在刊物上开设专栏,在诸多城市发表演讲……所有这些既是文化的交流,也是心灵的漫游与寻根。他的绘画能使我们会心会意,也正因为它们是两岸历史文化链条上的一环。——中国艺评家
郎绍君他是一个极有情趣、也极没有情趣的丈夫,他会在我面前唱歌、跳舞、献花。但他不喜欢逛街,更不喜欢上馆子吃饭,尤其是家里来客人或参加聚会,他都不配合。他是一个极大方又极小气的人,他喜欢捐学校、做公益,但坚决不用自己的名字;他舍得给我买衣服、买首饰,但他上电视永远穿那套西装,打那条领带,冬天还总是穿着那件30年前带到美国的很丑很旧的羽绒服。——刘墉太太毕薇薇
人物轶事
绘画中捉迷藏
刘墉有“老顽童”之称,在绘画中爱玩捉迷藏。刘墉透露,他常常在画里藏很小的字,有一幅作品里藏了三只维尼熊,还有一张画中藏了一只
鸮形目。对此刘墉表示是想“以童心进行创作,通过文字的倾诉和绘画的抒发,来化解许多心灵的伤痛”。
“地狱式教育”儿子
刘墉的儿子刘轩在2岁时就开始体验“地狱式教育”。刘轩懂事以后,刘墉与儿子的关系就开始变得平等,两人常常打赌,而且他教儿子必须要守信用,输了就得掏钱。刘墉喜欢在自家院子里种些花草,有时候会叫儿子过来帮忙,为了锻炼儿子的劳动能力,刘墉特意让他去和泥,弄得浑身上下都是泥土。下
大雪时,刘墉带着儿子走进森林,踩着朽叶挖森林里的腐土,再爬过山坡把土运回自家院子。
全家共出有声书
2005年刘墉在中国盲文出版社推出自己朗诵的有声图书《
在灵魂居住的地方》和《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飞翔》,为盲人提供精神食粮。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套有声书由刘墉之子
刘轩作曲,儿子刘轩、女儿
刘倚帆联合演奏,太太毕微薇女士总监统筹。
相关展览
注:以上收录刘墉部分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