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乐园》是
英国诗人
约翰·弥尔顿在1658-1663年间创作的一部
浪漫主义史诗,用无韵诗体(Blank verse)写成,是英语诗中第一部摆脱近代
韵脚限制,恢复英雄史诗自由风格的作品,初版于1667年,与《
荷马史诗的故事》《神曲》并称为“西方三大诗歌”。
《失乐园》全诗结构宏伟,共12卷,10566行,题材取自《旧约·
创世纪》和《新约·启示录》,长诗由撒旦被逐出天上乐园和亚当、
夏娃被逐出地上乐园两条情节线索构成,采用隐蔽的讽喻手法,揭露抨击了英国复辟王朝黑暗残暴的专制统治和倒行逆施。
《失乐园》是
约翰·弥尔顿在晚期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口授方式完成的代表作,由两大部分杂而成,一部比较完整的关于人类堕落的悲剧,另一部是撒旦为主角的英雄诗,具有双主题、双线结构和人物形象的两重性,作品集宗教、哲学、政治、科学和人文主义思想于一体,借神话题材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做出历史记录和反思,也借用宗教意向对人类本性、人与
宇宙的关系以及人类命运的象征性进行表述,所体现的革命主义精神和人性内涵深深影响了当时的
英国社会。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640年,英国革命(又称清教徒革命)爆发,意在政治上推翻封建的君主专制,在宗教上清除宗教的腐败,
约翰·弥尔顿作为清教徒,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中,发表了大量的散文和政论文,为英国革命辩护;1649年,革命胜利,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成立共和国,由克伦威尔掌权,弥尔顿担任处理国会外交事务的拉丁语秘书,并出版了极负盛名的拉丁语小册子来捍卫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同时发出对皇室复辟的告诫;1660年,
查理二世复辟,弥尔顿被捕入狱,但在亲友的积极营救之下,很快被释放。
十四、十五世纪,
意大利在文学和艺术方面发生了复兴,流行于这一时期的思想主流是
人文主义(humanism),意大利之外的其他国家通过到
意大利学习、游历或外交与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通信交往,或通过书籍印刷或直接研究古典文化,也紧随其后加入到人文主义潮流中来。而无韵诗在16世纪由萨里伯爵和托马斯·怀特介绍传入
英国,剧作家
克里斯托弗·马洛、
莎士比亚、琼森等人都擅长用无韵诗体写剧,十六世纪中期以后,无韵诗已经逐渐成为英国戏剧诗和
叙事诗的主导形式,而
约翰·弥尔顿将无韵诗引入非戏剧诗歌领域,抛弃
韵脚,强化节奏,通篇用无韵诗体写作《失乐园》。
弥尔顿所处的时代,是
欧洲文艺复兴后人文思想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文思想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弥尔顿集
神学思想和革命思想于一身,是一位具有虔诚宗教信仰的人文主义者、一个
理想主义的诗人。
个人背景
一方面,弥尔顿是一名虔诚的清教徒,也是一位崇尚自由、民主的共和党人,对国王专制的君主体制深恶痛绝,王朝复辟后,通过写作《失乐园》来宣泄内心的苦楚与无奈,用史诗的形式,把他所处的英国革命时代反映进人类的悲剧,意在说明人类不幸的根源:人类理性不强,意志力薄弱,无法禁受外界的诱惑,因而感情冲动,走错道路,丧失了乐园,并表达了对
资产阶级革命矢志不渝的态度。
另一方面,
约翰·弥尔顿曾说,他一生有三大愿望:编一部拉丁文大辞典;写一部
英国历史;作一部伟大史诗。他认为
英国文学缺少一种能于《
荷马史诗的故事》相媲美的伟大史诗,以此创作《失乐园》来弥补这个缺憾,并试图通过雄伟庄严的主题去超越以前的史诗。
写作《失乐园》时,弥尔顿已双目失明,并且由于共和国的灭亡,他陷入了经济拮据的境况,无法请人代笔写下他的口述,因此,弥尔顿口述的内容常由他的女儿、朋友代为笔录下来。创作的过程,是弥尔顿日复一日的重复,他每天清晨起床后,先请人为他读《圣经》,等到吃过早饭,便开始口述想好的诗行,待到别人重读给他听时,他再加以琢磨修改,直到1667年,《失乐园》出版问世。
出版历史
《失乐园》初版于1667年,长诗分为十卷;1674年再版,为了与传统史诗相吻合,将长诗重新分为十二卷(原来的第七卷和第十卷各分成两卷),字句略有增删,并在每卷之前加上提要,略述内容大概。
1930年,
傅东华翻译的《失乐园》前六卷出版,采用的是中国本土的
弹词或说书体,此后有关第七卷、第八卷的译稿在1932年被毁于
日本侵华战火,因此,傅东华所译的《失乐园》只有前六卷;1933年,
朱维基所译的《失乐园》出版,此版本采用欧化策略,在翻译时对原文内容亦步亦趋;1984年,
朱维之所译的《失乐园》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部有关失乐园的全译本。
内容情节
《失乐园》中的故事是对《旧约·创世纪》和《新约·启示录》故事的重述,整部史诗共十二卷,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为前6卷,讲的是大天使
路西法因不满
雅威的统治而反抗上帝,但是最终失败被逐出天上乐园,堕落为撒旦的故事;下部分为后6卷,讲述上帝创造世界,以及亚当和夏娃没有经受住撒旦的引诱偷吃禁果,被上帝逐出地上乐园的故事。
上部分(1-6卷)
第一卷:人类因违食禁果被逐出地上乐园;天使因背叛上帝,被逐出天国,打入地狱,化为撒旦,接着撒旦在地狱召集叛军,宣布复仇,点将。
第二卷:撒旦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再次战斗以回到天国,有的主战,有的反对,最后决定由撒旦亲自去侦察人类的乐园。经过天国与地狱权能混沌的领导下,撒旦见到了
雅威创造的新世界——人类乐园。
第三卷:上帝告诉
圣子,撒旦将把人类引向邪路,人类将会受到惩罚,不免一死,除非有人代为受过,圣子声言自愿为人类赎罪,同时撒旦飞向乐园。
第四卷:撒旦潜入了伊甸园,决心要让
亚当、
夏娃堕落,当他得知亚当、夏娃不能吃知识树上的果实,否则会受到死亡的惩罚时,便引诱梦中的夏娃吃禁果,之后被天使发现,逃出了乐园。
第五卷:第二天早晨,夏娃向亚当述说了昨晚的噩梦,亚当安慰她;上帝为了使人无可为偷吃禁果的行为进行辩解,派
拉斐尔劝告他们人有遵守禁令的义务,拉斐尔来到乐园,向他们做出提醒,并说明了敌人撒旦的来历。
第六卷:拉斐尔继续向亚当叙述天国之战,讲述了撒旦与天界的三天大战具体过程,最终结果是上帝派圣子借助神力,将撒旦驱逐到天门墙边,天门张口,他们全都落入深渊,去地狱接受惩罚,圣子凯旋而归。
下部分(7-12卷)
第七卷:拉斐尔继续应亚当请求叙述世界最初是怎样,又为什么而创造出来的,并说了
雅威派
圣子用六天时间创造了另一个世界,和居住其中的别的生物。
第八卷:亚当询问天体运行的事,得到模糊不清的答复,还受劝告要去寻求更为值得知道的事情。
亚当留住
拉斐尔·桑西,谈了自己被创造出来后的情况:他在乐园所处的地位,他和上帝的谈话,表示感到孤独,希望有适当的社交,以及他和
夏娃第一次见面和婚礼的情况。天使重新告诫一番就离开了。
第九卷:撒旦夜间回到伊甸园,钻到睡着的蛇身里,之后接近独自一人的夏娃,并引诱夏娃吃下知识树上的禁果。夏娃将果子带给了亚当,亚当很是惊讶,但是出于强烈的爱情,也吃了那果子,之后两人知道了羞耻,相互指责,并遮掩赤裸的身体。
第十卷:
雅威得知人触犯禁令后,派
圣子去人间审判;把手地狱的罪恶和死亡得知人已犯了罪后,决定在混沌之上从地狱到新世界铺筑一条大道或大桥,以便来往走动去人的住处;撒旦回到地狱,发现自己连同其他都变成了蛇;
亚当对堕落后的遭遇感到沉痛的哀悼,
夏娃安慰他,使他感到慰藉,亚当劝夏娃与他一起忏悔,祈求神赐予和平。
第十一卷:上帝接受了亚当、夏娃的忏悔,但将他们驱逐出乐园,并派大天使迈克尔把将来的事情启示给亚当看,亚当、夏娃得知要离开乐园后,夏娃痛苦,亚当哀求,但是服从。
第十二卷:大天使迈克尔继续叙述将来发生的事,之后带领亚当、夏娃离开了乐园。
人物介绍
上帝
根据《创世记》,上帝先在黑暗里混沌中创造了光,接着创造了天地生物和人。因为
亚当、夏娃违背上帝的旨意偷食禁果,因而被逐出伊甸园。
在《失乐园》中,上帝具有双重形象。一方面,上帝是
自由意志的对立物,他专横、强暴、狭隘,因为他是万物的创造者,赋予万物生灵以生命,具有无限的权威,他便要求万物无限的感激和绝对的服从,当天使不满他任自己的儿子为诸圣之长,掌管天国事物而作出反抗时,便将众天使打入地狱;他创造人类,使其作为自己的玩物,伊甸园中,不允许他们食用的禁果树便是他权威的象征,当人类食禁果,开始出现自由意志的苏醒时,他便对人类发出受苦诅咒。
另一方面,上帝是理性的化身,是自然法则,具有决定事物秩序的理性力量的特征,只管是非曲直,不问人情冷暖,如果违背理性就会受到惩罚,只有遵循它,人们才能进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约翰·弥尔顿是革命队伍中的思想家,他的
宗教思想和革命思想产生了矛盾:在宗教上,上帝公平慈爱,是他的精神领袖,然而他的革命信仰、革命热情、以及斗争经历和生活遭遇却使他笔下的上帝有时是镇压革命的统治者,有时是残忍、狠心的剥削者,有时是心胸狭隘的小人,有时是万灵之尊,这充分反映出弥尔顿对上帝热爱、敬畏、愤慨、怨恨而又依赖的矛盾心理,因此《失乐园》中
雅威的形象具有二个层面上的性格,既是一种道德秩序的象征,又一种理性的象征。上帝的两面性充分体现了
约翰·弥尔顿作为一位
人文主义清教徒的两面性:同情撒旦,但又不能不称颂上帝的全能。
撒旦
撒旦是一个复杂的形象。在天国乐园时,他是有勇有谋,身材魁梧的大天使,之后他不满上帝将最高权利传给自己的独子,拒绝臣服于上帝之子,联合众天使反抗上帝,被打入地狱,成为了号令群魔的
魔鬼,为了战胜上帝,让人类归顺自己,撒旦化身为蛇,去到伊甸园引诱
夏娃食用禁果,使得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
与《圣经》中撒旦形象是恶的象征相比,《失乐园》中的撒旦是具有双重人格的矛盾性人物,他既是一位敢于向最高权威杭争的反叛英雄,又是一个权欲熏心、骄矜狂妄的堕落者,同时他还是
约翰·弥尔顿关于
自由意志与理性原则并重的思想观念的艺术载体。
一方面,撒旦对上帝的反叛和天国战争象征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封建主义的顽抗和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之间的内战,他是一个具有非凡的气势和威力的英雄,充满着反叛上帝的战斗精神,即使斗争失败,经受从天堂坠入地狱火海的苦难,也毫不后悔和气馁,依旧坚持未竟的事业,这儿的撒旦形象是一个高大、倔强、有抱负和有毅力的革命者。
另一方面,撒旦又是个阴险狡诈的恶魔,他在极端个人主义驱使下,为了报复上帝,采用不正当手段,诱骗亚当、
夏娃犯罪,一步步走向堕落,这象征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是由于一些革命活动家道德堕落、骄奢淫逸所致。
约翰·弥尔顿对撒旦的形象既赞扬又批判、既肯定又否定,体现了十七世纪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斗争精神和人格缺陷,弥尔顿借此倾诉了自身的革命热情、人格力量,和对自由民主的追求,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忠于革命事业的情怀和不屈的反抗意志。
亚当、夏娃
雅威以自己的形象用泥土创造了第一个男人
亚当,并让他居住在伊甸园里,因为他感到孤独,所以上帝用亚当的肋骨创造了一个女人
夏娃,撒旦化身为蛇引诱夏娃偷食了禁果,亚当不愿独自留在伊甸园也吃了禁果,两人因此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亚当被罚必须辛苦劳作才有食物,夏娃受到的惩罚是必须承受
分娩之苦。
在《失乐园》中,亚当和夏娃的形象是“高大挺秀”的,他们正直善良,天真无邪,追求自由和知识,但又经不起诱惑,过于轻信,以致失去乐园,踏上了艰辛的人生之路,然而,
约翰·弥尔顿始终坚信人类的前途是光明的,在圣洁的宗教指导下,人类能够到达幸福的新境界。
较《圣经》而言,《失乐园》对亚当和夏娃的堕落的描述占据了较大篇幅,更加详尽且生动的叙述了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而被
雅威逐出伊甸园的故事。上帝虽提前预知了人类会因为受到撒旦的诱惑而堕落,但并没有干涉人类的选择,而是充分给予人类选择的自由,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的堕落是由于自身的选择,这恰恰体现了人类
自由意志的觉醒,同时也谴责了人的理性不足。
思想内容
颂扬革命斗争精神
《失乐园》赞颂了顽强不屈的革命斗争精神。从撒旦违犯天条的言论和行动中,体现出了鲜明的
资产阶级理性意识,他指斥上帝是天上的暴君:“不应该一人对大众,握有无穷的权柄,”而撒旦引诱
夏娃偷尝可以分辨善恶禁果的言词更若一篇反对蒙昧的宣言书。在撒旦这一叛逆形象中,
约翰·弥尔顿注入了了革命者的坚强意志和不屈豪情,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风采。
从三个方面来看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对革命斗争精神的颂扬:歌颂革命者大义凛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分析总结革命失败带来的教训;鼓舞人们的信心,指出未来历史前进的方向。
首先是撒但的英雄化,这表现歌颂革命者大义凛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从史诗的开篇到卷四,撒旦都是主角,他时而像形态魁伟、勇冠三军的、英雄,时而像全身披挂、号令千军万马的统帅;时而又像威严的君主,面对艰难险阻也毫无怨言,
约翰·弥尔顿在撒旦身上倾注的同情,这些都表达了他对眼见革命同志落难而起的强烈感情。
第二个方面是分析总结革命失败带来的教训。在弥尔顿看来,撒但违背
雅威(理性),主要是从他的骄傲、野心、伪善和独裁开始的,当他欺骗、迫害人类,使他们失去乐园后,他真正的堕落也就完成了;人类的堕落则因无知和
迷信,他们放纵情欲,轻信伪善者的谎言,从而违背了上帝(理性)的命令;同时弥尔顿还痛感革命领导不得其人,通过着力歌颂
圣子代表理性的完美,在天上战争中的英武,在审判堕落者时的公正和在救赎人类时的慈悲,就是为了给人们提出真正革命者的楷模,希望出现这样的完人来解救铁蹄下的
英国人民。
第三个方面是指出未来历史前进的方向,以鼓舞人们的信心。诗人在史诗部分增加了
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片断,以此启示英国人民终将在理性之光的照耀下,依靠真正革命者的领导,战胜敌人,摆脱暴君的奴役,走向新乐园。为此,他们首先要建立起自己内心的乐园——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
反叛精神
《失乐园》中,
雅威是
自由意志的对立物,他是一个残暴的封建统治者,一个心胸狭隘的暴君,通过来以影射当时查理二世对清教徒的残酷镇压;与之相反,撒旦却是渴望自由的反叛者,是革命者的象征。
撒旦对上帝的反抗,是对专制统治的正义斗争,是向暴力政权的勇敢挑战。他反上帝是为了追求自由,争取平等,敢于向最高权威要求平等的反叛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和自由斗士。撒旦的造反虽然被上帝镇压,
魔鬼党人被打入地狱火湖备受煎熬,他仍然充满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发誓要继续与上帝对抗。他激昂地说:“我损失了什么?并非什么都丢光,不挠的意志,热切的复仇心,永不退让的勇气,有什么比这些更难战胜?”
亚当和夏娃是
自由意志的追随者,他们是
雅威的造物,原本快乐地生活在伊甸园中,但为了追求知识、自由、独立人格和现世人生,他们违背了上帝的旨意,触犯天条,偷吃禁果,终于失去了乐园。他们两人都’因认识到愚昧无知而失去幸福快乐,也以此为代价换取了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意志,脱离了自然与蒙昧,成长为真正的人。
对理性的企盼
在《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逐渐变得越来越
矮小症和猥琐,由化为鸿鹅,到变作蟾赊,最后成为一条令人生厌的蛇,失去了人们的钦敬和同情,邪恶的情欲导致他精神的沉沦和政治上的失败,
约翰·弥尔顿认为只有在理智指导下的“
自由意志”,才能帮助人们找到正确的途径,把人们引向幸福和正义的境地,而在自私自利的情欲支配之下,人们就不可避免地会丧失理智和自由意志,走偏方向,步入歧途。
艺术特色
诗体独特
弥尔顿以无韵诗体叙写《失乐园》,大胆、创造性地采用无韵五音部、
抑扬格白体诗的形式,格调高亢激越,诗句舒展自由,也使叙事连贯,诗中段落有的长而复杂,有的短而简单,这使得诗体在结构上伸缩自如,更适宜于表达强烈的感情,在节奏上避免单调,从而使他的诗艺更适于表达主题;并且作品充满了
罗马化的语言风格,他弃了英语中惯用的主一动一宾的句子模式,而是采用拉丁语的更为复杂的句子模式,常用倒装将一个介词短语、动词宾语或动词置于句首,而几乎没有别的诗人能使用类似的句子结构,如“Him the Almighty Power Hurled headlong flaming from theternal sky(全能的神把他倒栽葱摔下去,全身火焰,从永恒的天上——)”。
风格崇高细腻
《失乐园》约万余行,内容包揽
宇宙万物。在时间上,上溯新宇宙的诞生,下至人类未来,旧世界的衰亡;在空间上,既包括天国,又含人类乐园和地狱深渊,情景壮观,结构宏大,既有阔大雄伟的场景描写,如在描写地狱叛军气势磅礴的阵容时,诗中是这样体现的:
AIl in a moment through the gloom were seen(一时间,从朦胧中可以看见)
Ten thousand banners rise into the Air(千百万旌旗在空中竖起)
With 0rient Colors waving,with them rose(飘扬着东方鲜艳夺目的色彩,同时出现了)
A Forest Huge of Spears,and thronging helm(一片
长矛的森林,金盔簇簇)
Appeard,and serried Shields in the thick array(甲盾排排)
0f depth immeasurable.(深不可测的密阵)
也有细腻雅致的情形叙述,如在刚被创造出来的
夏娃春睡初醒的一段描写,诗风优美雅致,细腻动人:
That day I oft remember, when from
睡觉(我时常记起那一天,我先从睡中)
I first awak't, and found my self repos'd(醒来,发现自己躺在浓荫下)
Under a shade on flours, much wondring where(百花茵上,很奇怪,我是什么)
And what I was, whence thither brought, and how.(从哪儿来的?怎样来的)
Not distant far from thence a murmuring sound(忽然听得不远处有喁喁私语的)
Of waters issu'd from a Cave and spread(流水,从一个洞里流出)
Into a
羧基液体丁腈橡胶 Plain, then stood unmov'd(流成一片平湖,于是停住不动)
Pure as th' expanse of Heav'n(水波平静,和浩浩苍天一样清莹)
语言优雅
约翰·弥尔顿善于应用某些特有的修辞技巧,结合古典和近代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创作艺术具有近代的浪漫色彩,以达到华丽的夸饰效果,来为崇高细腻的风格服务;史诗还采用大量的排列句式,或将能产生共鸣和色彩感的名词杂散于诗中,以加深读者的印象;由于弥尔顿具有很深的音乐修养,故《失乐园》具有强烈的音乐性,音调抑扬顿挫,节奏强烈,充满了音乐的美感。
如第一卷(40-49行)描述撒旦被天神从天堂抛入地狱,诗段中音乐性效果得到体现,原文如下:
He trusted to have cqualed the most high,(使他觉得自己比众光荣,他相信:)
If he opposed; and with ambitious aim(如果他反叛,就能和至高者分庭抗礼;)
Against the throne and monarchy of God(于是包藏野心,觊觎神的宝座和主权,)
Raised impious war in heaven and battle proud(枉费心机地在天界掀起了)
With vain attempt. Him the almighty power (不逊不敬的战争。全能的神把他)
Hurled headlong flaming from the cthereal sky(倒栽葱,全身火焰,从净火天上)
With hideous ruin and combustion down (摔下去,这个敢于向全能全力者)
To bottomless perdition, there to dwell(挑战的神魔迅速坠下,一直落到)
In adamantine chains and penal fire,(无底的地狱深渊,被禁在)
Who durst defy the omnipotent to arms.(金刚不坏的镣铐和永不熄灭的刑火中)
宗教叙事
《失乐园》的题材来源主要是1611年出版的英译版《圣经》,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如“原罪”、“救赎”都渗透于其中。诗人通过十二卷一万多行诗句形象生动、气势磅礴地解读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创世和原罪,是一部具有浓厚宗教色彩和政治蕴涵的史诗,它首先是人之初及原罪和受惩的描述,这一题材源自于《
旧约圣经·创世记》中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同时又是一部撒旦的堕落历史,是根据《新约启示录》第十二节“女人与龙以及《旧约·以赛亚书》第十四节“
巴比伦王下到
阴间”中关于Lucifer(
晨星)进行的描述。
据统计,《失乐园》引用《旧约》有九百三十处,引用《新约》有四百九十处,其中逐字引用的只有《创世纪》的第一至三章,其它的都是经过
约翰·弥尔顿的加工。
善用引喻
《失乐园》中存在着大量的引喻,其中最直接也是最明确的引喻是将撒旦喻为晨星。在第四卷中,将
夏娃喻为
潘多拉。这一引喻不仅使故事直接进入神话情景,还将《失乐园》中的人物与神话中的人物一一对应:亚当对应埃庇米修斯,二者都是因为妻子而闯祸;撒旦对应
普罗米修斯,二者都触怒了神。
以上这些引喻都是直接引喻,而《失乐园》中还存在着一些批判式引喻。史诗开头撒旦就做了一场鼓舞性的演讲,而这种场景正对应着《
埃涅阿斯纪》开头埃涅阿斯鼓舞同伴的演讲。这一引喻通过将二者联系起来,突出了撒旦与
埃涅阿斯的不同。埃涅阿斯愿意听从神的声音,并号召同伴们接受命运的安排。撒旦却充满着不甘和愤怒,将众魔鬼当作他反抗上帝的工具,目的是实现“与上帝平分国土”的野心。
除此之外还以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英雄
阿喀琉斯引喻撒旦的愤怒和强大;以《
奥德赛》中的
奥德修斯引喻撒旦的狡猾和善于说谎。而这些批评式引喻将撒旦与英雄们对比,通过展现他们的不同的目的、方式和影响来揭示撒旦与英雄们在本质上的不同。
作品影响
《失乐园》是英语诗中第一部摆脱近代
韵脚限制,恢复英雄史诗自由风格的作品,它凝结了诗人饱满的革命激情和独特的艺术才华,不仅为
英国诗坛争得了极高的声誉,而且对整个欧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既是当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回声,又是百年之后法国大革命惊雷的前奏,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文人史诗的典范”。
作品评价
德国思想家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认为
约翰·弥尔顿的创作是不受
资本家的支配,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他说:“出于同
春蚕吐丝一样的必要而创作《失乐园》。”
英国
浪漫主义诗人
珀西·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对失乐园评价道:“弥尔顿在愚昧的复辟时期创造了撒旦的光辉形象,具有反专制的道德力量。”并对弥尔顿称赞道:“弥尔顿巍然挺立,照耀着不配受他照耀的一代。”
英国
土木工程学之父泰尔福德(Thomas Telford)反复阅读《失乐园》,说道:“一生对我帮助最大的两件事:一是阅读《失乐园》,二是学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