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Life Sciences)是东北师范大学下设的
二级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为建于1948年建立的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博物学系,该系1950年改为生物系。经过不断发展演变,1994年3月,成立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截至2016年1月,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拥有生物科学系、
生物技术系2个本科教学单位;有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2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有教职工109人,其中教师84人,包括38名教授、24名副教授、博士生导师35人、5名
高级工程师;有本科生590人、硕士研究生605人、博士生154人。
学院概况
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由生物科学系、
生物工程学系、遗传与
细胞研究所、草地研究所、国家草地生态工程专业实验室、电镜中心等单位组成。在长期的发展和建设中,学院建立了一支力量雄厚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拥有了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
历史沿革
1948年,建立
东北大学博物学系。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950年,改为生物系;生物系建系之初,全系共有16名教师,其中教授7人(含4名留用的日籍教授,他们于1953-1956年相继回国);当时设有三年制本科(后改为四年制本科)和两年制专科;教学计划基本是沿用旧大学的蓝本,教材由教师自编讲义授课;同年,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改名为
东北师范大学,在学校的统一组织领导下,生物系制定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师培养提高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1953年,由生物系的中外教师共同培养了8名研究生。
1956年,受教育部的委托,学校举办了全国动物生态学研究班,聘请了两位
苏联专家来系任教,培养了36名动物生态学专家。
1960年,成立草原研究室和细胞学研究室。
1962年,受教育部的委托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招收研究生,招收了3名
动物界专业研究生。
1965年,又增加了
植物学专业,共招收4名研究生。
20世纪70年代,高考恢复,系招收了”文革”后的第一批本科生和研究生。
1981年,系获得动物学、植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和生理学5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4年,获得植物学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6年,获得生态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在草原研究室、细胞学研究室基础上成立草地生态学研究所和遗传与细胞学研究所。
1989年,被批准成立”国家草地生态工程实验室”。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992年,获准建立生物学科研工作博士后流动站。
1994年,成立的生命科学学院,下设生物科学系、
生物工程学系、草地生态研究所、遗传与
细胞研究所、电镜中心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教学和科研部门。
2000年,学院获得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2年,建立了”教育部植被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农业与基因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同年,细胞生物学和生态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以后相继建立了“
吉林省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重点实验室”、“吉林省重点基础教学实验中心”。
2004年,“国家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国家的验收与评估。
2007年,建立了“分子表观遗传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8年,开始筹建“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国家工程实验室”,2013年底正式通过国家验收。
2010年,建立了“吉林省长白山天然药物化学与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以及“吉林省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2013年,成立
吉林省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中试中心。
学院简介
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身是1948年建立的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博物学系,该系1950年改为生物系。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1994年3月以生物系为基础成立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系建系之初,正值
新中国成立不久。全系共有16名教师,其中教授7人(含4名留用的日籍教授,他们于1953-1956年相继回国)。系主任是
傅桐生教授(留法理学博士,鸟类学家)。副系主任为
赵汝翼教授(无脊椎动物学专家)。当时设有三年制本科(后改为四年制本科)和两年制专科。教学计划基本是沿用旧大学的蓝本,教材由教师自编讲义授课。由此开始了生物系的建设和发展的历程。
1950年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改名为
东北师范大学。在学校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制定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师培养提高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培养目标是,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的中等学校教师。1953年由生物系的中外教师共同培养了8名研究生。受教育部的委托,1956-1958年举办了全国动物生态学研究班,聘请了两位
苏联专家来生物系任教,培养了36名动物生态学专家,这些人成为中国动物生态学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此外,五十年代有多名教师被选送到国内、外高校及研究单位学习、深造。1960年前后成立草原研究室和细胞学研究室。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加强,教学设备也逐年增多。教学和科研都有了较大发展。1962年受教育部的委托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招收研究生,招收了3名
动物界专业研究生。1965年又增加了
植物学专业,共招收4名研究生。从此开始了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历史。 20世纪70年代迎来中国教育战线的春天。高考恢复,招收了“文革”后的第一批本科生和研究生。自1981年中国开始建立学位制度,生物系于1981年获得动物学、植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和生理学,5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和1986年先后获得植物学和生态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在草原研究室、细胞学研究室基础上成立草地生态学研究所和遗传与细胞学研究所。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教学设备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1989年又被批准成立“国家草地生态工程实验室”。1992年获准建立生物学科研工作博士后流动站。
1993年生物系
郝水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至此,改变了
东北师范大学没有院士的历史。
1994年成立的生命科学学院,下设生物科学系、生物工程系、草地生态研究所、遗传与
细胞研究所、电镜中心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教学和科研部门。生命科学学院的成立是学院发展史中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学院的发展和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学院的建设,各项事业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996年,学院被评为“国家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同年,东北师范大学通过国家“211工程”评审,进入重点建设大学的行列,学院的细胞生物学、生态学被确定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0年又获得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1年建立了“教育部
植物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农业与基因药物工程研究中心”;
2002年细胞生物学和生态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以后相继建立了“
吉林省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重点实验室”、“植物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省重点基础教学实验中心”。2004年“国家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国家的验收与评估。
师资力量
截止到2009年12月,学院共有教职工102人,其中教师71人,包括33名教授、28名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5人、4名
高级工程师,中科院院士1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资助获得者2人,首批省管专家4名,国家教育部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2名,
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7名。
专业设置
学校2004年获批成立研究生院,学科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校现有22个学院,59个本科专业,204个硕士学位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51个博士学位点,设有研究生院。有
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
历史学、数学、
化学、地理学、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哲学、应用经济学、
政治学、心理学、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物理学等1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应用经济学、数学、化学、生物学和地理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环境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等12个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博士点,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体育硕士、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工程硕士、翻译硕士、艺术硕士、
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等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同时招收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有教育学原理、
世界史、细胞生物学、生态学、
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全球视野下的亚欧美文明及其互动关系,
真核生物基本生命活动和人类疾病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我国东北草地、湿地生态过程、功能及修复技术基础,
东北地区人地关系的时空过程研究及其成果应用,
多酸及光发射材料与应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重大问题,问题驱动下的
应用统计学等8个“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1个“十二五”
吉林省一级学科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历史、中文、生物等3个学科是国家文科、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我学科点覆盖了除军事学和医学以外的11个学科门类,形成了综合性学科格局。
本科专业设置
1. 师范类:生物科学
1-2年级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在培养方面大体相同,从3年级开始分专业培养。
师范专业:建立了具有师范特色的培养体系:
1.中学生物学教学及研究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1)构建"能力+模块"的实践教学研究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2)实施以"探究+合作"为主的"中学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
2. "教师技能+文化素质"的优秀教师素质教育体系
(1)本科生教师技能培养
利用微格教室进行个别模拟教学训练、
利用教学实习基地进行实地教学训练、
聘请优秀中学教师进行示范教学。
利用技能比赛、讲演比赛、辩论赛等促进学生技能练习。
(2)本科生综合文化素质培养
学院合唱团、学院艺术团、学生其它社团活动等。
非师范专业:建立了以科研带动教学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
1. 建立了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体系;
(1)项目资助模式:学生以团队形式申请-专家评审-资助-科研训练-成果总结-答辩-结题
(2)自主选题模式:学生自己选题 - 向学院实验中心提出申请-评审-批准-进入创新科研实验站-科 研实验-成果报告
(3)教师指导模式:双向选择 - 学生进入教师
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学训练-形成科研成果
2. 实施了一种有效果的激励学生和教师参与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机制;
(1)设立专门的创新实验学分;
(2)对于在校期间取得科研成果的学生给予奖励;
(3)保送研究生的综合排名,科研方面占15%的权重(
社会工作5%、外语5%、学习成绩75%);
本科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
(1)大多数毕业生成为各层次教师、教育管理干部、科学家等。
(2)许多毕业生成为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
吉林省的所有生物学特级教师均毕业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
(3)近五年,毕业平均一次就业率为95%以上。
由于连续多年保持高比例就业率,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是全国高校获此殊荣的4所院校之一,生命科学学院是学校就业先进单位之一。
2007年,生命科学学院被评为全 国教育先进集体。
学科建设
在学科建设方面,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学术界有较高地位的优长学科。细胞生物学、生态学被列入国家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草地生态学、细胞生物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草地生态工程实验室是国家级专业实验室,植被生态学科被列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细胞生物学获准建立教育部农业与医药
基因工程研究中心,学院建有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的培养规模逐年增加,截止到2009年12月,学院有本科生452人、硕士研究生507人、博士生164人。学院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能够招收
动物界、
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
草业科学等学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学院设有生物科学和
生物技术2个本科专业。生物科学专业为师范专业,主要培养中等学校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生物技术专业为非师范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教学、开发以及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学院为本科学生开设了动物学、植物学、动物生理、植物生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专业基础课32门及专业选修课30余门。
1996年生物科学专业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从两个专业当年新生中选拔部分学习优秀者入“基地班”学习,“基地班”实行
学士硕士博士逐级分流连续培养。
科研成果
学院的科研工作成果显著,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企业横向开发等项目208项,科研经费总计约1亿元。学院的教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737篇,其中SCI论文142篇。获得
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奖等奖项17项。申请专利24项,其中8项获得授权。
硬件设施
截止到2009年12月,学院有藏书4万余册,动物标本4200种,5.7万号;植物标本1.2万种,6.2万号;人体解剖标本2000余件。学院拥有先进的现代化仪器及设备400多件。固定资产1100万元,生命科学学院大楼有教学用房面积1100平方米,科研用房面积7000平方米,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
对外交流
学院自
改革开放后,先后与10个国家和地区的20所大学的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邀请20余人到学校交流。每年选派5-7人出国访学进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学院每年接收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及访问学者10人左右。学院与
英国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联系,共同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
学院设立
东北师范大学梁佩怡生命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用于资助品学兼优及家庭困难的学生。学院还是
吉林省遗传学会、吉林省
植物学会和吉林省
动物界会的主持单位。
截至2016年1月,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自
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所大学的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邀请20余人来校交流;每年选派5至7人出国访学进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学院每年接收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及访问学者20人左右;学院与
英国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联系,共同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
教学改革
人文社科领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以及
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清史工程项目等115项,自然科学领域承担国家“863”和“973”计划项目、教育部和科技部重大项目96项。2006年以来,CSSCI论文3700余篇,SCI论文数2000余篇,2009年SCI论文被引用次数在全国高校排名第20位。2001年以来,人文社科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50项,其中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5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自然科学获省部级奖励共54项,其中部级奖励17项,省级奖励37项。同时,学校与
英国、
美国、
日本、
澳大利亚、
韩国等多所大学合作,通过“3+1”或“2+2”培养模式,培养中国某些短缺专业的人才。
发展特色
学校以科学研究为强校之本,不断推动科学研究向高水平、有特色方向发展。2006年至2010年底,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10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5亿余元。世界文明比较、基础教育重大问题、草地生态研究、细胞遗传学等特色研究领域逐渐形成。
荣誉成就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形成了以生命科学、生态学、
教育学、
历史学等为代表的、在中国学术界有较高地位的优长学科。细胞遗传学、草地生态学、
应用数学、
多酸化学、功能材料学、
环境科学、世界上古、中古史专业已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的地位。世界文明比较、基础教育重大问题、草地生态、
细胞遗传等优势领域的研究都有可喜的进展,并逐渐形成了信息化 东北、材料科学等新的研究领域。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6年1月,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
吉林省工程实验室3个,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级中心1个,2个院级研究单位。
国家工程实验室: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国家工程实验室
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植物基因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子表观遗传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植被生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农业与医药
基因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创新团队:教育部表观遗传学创新团队
吉林省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植物工业工程实验室、吉林省药物筛选工程实验室、吉林省中药生物工程重点研究室
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现代中药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吉林省长白山天然药物化学与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级中心:吉林省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中试中心、吉林省现代生物医药专业技术服务中心
学术资源
据2020年7月
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官网显示,学院用于人才培养的仪器设备3042台套,总价值近5000余万元,其中包括:电子
显微镜、高通量筛选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高效液相色谱、超速离心机、高效液相质谱联用仪等。
据2020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建有教学科研标本中心,收藏的约3500种7万件动物标本、4500种20万件植物标本、5000件人体解剖模型及标本、50种昆虫模型标本供本科实验教学选用。
科研成果
据2020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官网显示,近五年,学院教师承担“973”、“863”、自然科学基金各类科研项目250余项,教师以东北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70余篇,其中SCI等国际检索论文480余篇;另外,近年来教师还与国际科研单位合作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ell Biology” “Cancer Cell” “J. Cell Biol.”“Proc. Natl. Acad. Sci. USA”等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教师获得授权国家专利50项;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
三等奖等奖项20余项。
办学条件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科研工作博士后流动站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生物学、生态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生物学、生态学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动物界、
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
草业科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草业科学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生态学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细胞生物学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细胞生物学、生态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16年1月,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共有教职工109人,其中教师84人,包括38名教授、24名副教授、博士生导师35人、5名
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历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资助获得者1人,此外建设有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个。
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细胞生物学”国家优秀教学团队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双聘)
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黄百渠、刘宝、
王德利、宫磊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刘宝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王德利、
台桂花、李玉新、
朱筱娟、
李晓萌、王岭、魏民、孙伟、高英志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黄百渠、王德利
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
曾宪录、朱筱娟、王德利、
周义发、宫磊、王岭、徐正一、
穆春生仿吾特聘教授:王德利、李玉新
“东师学者”特聘教授:徐正一
教学建设
据2020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官网显示,学院1个专业被教育部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有国家精品课2门,吉林省精品课建设项目1门,学校精品课程2门。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科学
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生物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科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技术
据2020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教师出版各类教材及教学参考书28部,正在编写的教材5部;设立教材建设基金,鼓励教师编写具有师范特色的精品教材,已有13本实验教材获得资助;教学成果等奖励6项。
文化传统
精神文化
学院传统:“勤奋创新、为人师表”
学院精神:“探索生命,勇于创新”
社团文化
据2020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官网显示,生命科学学院团学组织在校团委和生命科学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下设团总支、学生会、大学生科研实践中心、红烛志愿者协会、“播爱·蒲公英”分队、遗传学爱好者协会、红丝带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长白山综合野外实习、体育文化节暨师生运动会、少数民族风采大赛、桐生杯”生物学知识大大赛等活动。
优秀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