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叙帖》是
唐朝书法家
怀素于
大历十一年或十二年(公元776年或777年)创作的
草书书法作品,为纸本,纵28.3 厘米,横775 厘米,共126 行,698字,首6行早损,为宋
苏舜钦补书,现藏于
台北故宫博物院。
《自叙帖》为狂草作品,创作来源为怀素从
湖南省到
长安求学拜师时,结交到许多名流公卿,如
窦冀、
李舟等;并受到诸多的欣赏与赞扬。《自叙帖》大致内容为叙述怀素的求学习书经历,同时兼有多位学士如
钱起、虞象等对其书法之评论。《自叙帖》帖前有明代
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序”四字;有“
宣统鉴赏”“佩六相印之裔”“
乾隆”“四代相印”等鉴藏印。书帖其余部分为诸多名家如苏舜钦,
苏耆,
李建中,
苏辙,
文徵明,
高士奇等的题跋,并且在帖后有
南唐昇元四年邵周、王口口等撰写的题跋。
《自叙帖》笔画纯净明朗,笔势圆转活脱,飞动流荡,结体极富变化,布局参差错落。正如宋《
宣和书谱》所评:“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唐代曾为南唐内府收藏;宋代有吕辩、邵叶、
苏舜钦等人收藏;明代有项元汴、徐谦斋、文徵明、吴宽等人收藏;清代曾有安岐,徐玉峰等人收藏,曾入清内府;《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在书法艺术上达到了自汉末魏晋以来的第二个高峰,他与张旭的狂草作品共同构成了唐代草书的制高点。《自叙帖》被后人冠以“中华第一草书”的美誉,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创作背景
怀素在三十二岁时,离开
湖南省前往长安拜名师,到长安后得见诸多“遗篇绝简”,同时结交了许多风客骚人与达官贵人。怀素为人正直,性格洒脱,又具备极好的书法造诣,在四处游学之时得到了许多名流公卿、书法大家的欣赏和赞扬,为此特意写下诸多的颂扬之词。
怀素在长安大概居住了五年的时间,约在唐
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十月准备离开,怀素最仰慕的狂草大师
张旭生前常在
洛阳市活动,他特意造访洛阳以缅怀追思张旭。在洛阳时与张旭弟子颜真卿相遇,颜真卿是佛教信徒,善与僧人交往,同时怀素还是他同学邬彤的弟子,颜真卿对怀素甚是热情。见到怀素的狂草书法甚至能达到先师张旭的水平,对其更是器重,在感叹之余应怀素之请,为《怀素上人草书歌集》作序。怀素以此歌集为基础,于唐大历十一年或十二年(公元776或777年),写成《自叙帖》。
作品内容
《自叙帖》是怀素
草书的代表作,纸本,纵28.3 厘米,横775 厘米,共126 行,698字。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怀素以80余字的篇幅,自述其生平大略;第二部分,节录
颜真卿《
怀素上人草书歌序》,共250余字;在第三部分,
怀素将同时代的名家如
钱起、虞象、
戴叔伦、
朱逵、
张谓、许輭、
窦冀、
李舟等八人的赠诗摘其精要,按内容分为“述形似”“叙机格”“语疾迅”“目愚劣”四个部分,记录诸位大家的颂文。
原文
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然恨未能远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遂担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错综其事,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疑滞,鱼笺绢素,多所尘点,士大夫不以为怪焉。颜刑部书家者流,精极笔法,
司马徽之辨,许在末行。又以尚书司勋郎卢象、小宗伯张正言,曾为歌诗,故叙之曰:“开士
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精心
张旭。积有岁时,江岭之间,其名大著。故吏部侍郎韦公陟,覩其笔力。以有成。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引以游处。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动盈卷轴。夫草稿之作,起於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
会稽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模字误衍)楷精法(法精二字误倒)详,特为真正。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资质劣弱,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追思一言,何可复得。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还旧观,向使师得亲承善诱,函挹规模,则入室之宾,舍子奚适。嗟叹不足,聊书此,以冠诸篇首。”其後继作不绝,溢乎箱。其述形似,则有张礼部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卢员外云:“初疑轻烟澹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王永州曰:“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朱处士遥云:“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叙机格,则有李御史舟云:“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
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以狂继颠,谁曰不可。”张公又云:“稽山贺老总知名,
会稽郡张颠曾不面。”许御史云:“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後却书书不得。”戴御史叔伦云:“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语疾速,则有窦御史冀云:“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戴公又云:“驰毫骤墨列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目愚劣,则有从父司勋员外郎吴兴钱起诗云:“远锡无前侣,孤云寄太虚。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固非虚荡之所敢当,徒增愧畏耳。时大历丁已冬十月有八日。
钤印
《自叙帖》钤有“
宣统鉴赏”“佩六相印之裔”“
乾隆”“四代相印”“
安歧之印”“许国后裔”“
项墨林印”“武乡之印”“秋壑图书”“建业文房之印”“赵氏藏书”等鉴藏印。
题跋
《自叙帖》帖前有明代
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序”四字,帖后有南唐升元四年邵周、王口口等撰写的题记。
宋庆历八年(1048年)九月,
苏舜钦亲自临仿补完《自叙帖》前六行并题跋装裱,有题“素师《自叙》,前纸糜溃,不可缀缉,书以补之。”历史上流传的是曾有米蒂、薛道祖、刘巨济诸人于宋元祐五年(1090年)的题跋,曾在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摹刻上石。此摹刻本今已失传,在清嘉庆六年(1801年)《契兰堂帖》中存有再翻重刻本。
《自叙帖》卷后有宋代
苏耆和
李建中题名,又有宋代
曾纡、
苏辙、
杜衍,明代
文徵明、
李东阳、
吴宽,
清代高士奇等人题跋。
传本
《自叙帖》有三个传本:一为台北故宫博物馆藏本,二为流日半卷本,三为契兰堂刻本。
艺术鉴赏
《自叙帖》是
怀素中年时期最著名的作品,文中记录了他的求学习书经历以及创作经历,后半篇则是记录了“当代名公”
颜真卿、
戴叔伦等对他狂草书法的称赞以及颂文。和《古诗四帖》以肥为美相比,《自叙帖》践行了
杜甫的格言“
书贵瘦硬方通神”,呈现一种以天然手法去雕饰的瘦劲美,线条所到之处更显险劲老辣与奇倔。
笔法
在用笔上,《自叙帖》是极为丰富的,它使用了笔法中的中锋、藏锋、逆锋、方笔、圆笔、轻重、徐疾等等,如果进一步概括,即深度涵盖了提按、绞转和平动这三大用笔的基本法则。平动是书写任何字体都离不开的基本运动方式,而绞转、提按却是
草书摆脱章草、小草,走向独立的书法形态的关键。在《自叙帖》中,除了实笔线条的平动外,虚笔、牵丝之处尽是绞转和提按的变化。
怀素对细线的圆润之意理解到了极致,他用修长而又均匀的线条展现了独特的自我风格,巧而不媚,细而不薄。
章法
在章法上,《自叙帖》也是很特殊的,它包含了
直线式行款、斜线式行款、曲线式行款,参差错落,交相辉映,力反中庸,法无定法,对于初唐尚法的书学精神绝对是极富叛逆精神的。在字形大小的对比上,《自叙帖》更是比《
古诗四帖》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戴”“轴”“来”“殿”“目愚劣”“皆辞旨激切”等等,就这些字单独而论,大字如斗,字字飞动。
结体
在结体上,书法的结体取势主要是针对汉字结构的把握和字形处理方面,结体偏重于汉字内部的结构部件及其比例大小的处理,取势更加观照字体的外部形态特征。而《自叙帖》在结构上处理字时部件较为灵活,长短大小、穿插错落一任自然;字内、字间姿态万千,字的重心、松紧、外观空间与字内空间处理以圆为主,间用方、尖、多角等不规则空间布局和分割,在结体取势方面灵活多变。
墨法
在墨法上,《自叙帖》浓淡相宜,大片的“枯”笔效应更是凝造了刚烈惨淡、飞白奋跃的意境。《自叙帖》 的艺术表现并没有千变万化,将
黑色表现到极致, 而是通过调节书写速度的节奏起伏来展示其墨色变化。在墨色的表现上,虽没有刻意的凸显但却达到了自然纯朴的原始美。
价值与影响
怀素至今有两件名震天下的作品流传于世。一件作品是他40岁时候为自己写的《自叙帖》,此作被誉为"天下第一
草书”,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在书法史上享有盛誉;另外一件是怀素62岁写的《小草千字文》纸本真迹,也就是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小草"的"千金帖"。这两件名作是收藏界的稀世之宝。《自叙帖》在大草或狂草领域达到了自汉末
魏晋以来的第二个高峰,与
张旭的狂草作品共同构成了
唐朝狂草的制高点。
怀素在《自叙帖》中,一变晋人草法,创造性地将篆书笔法融入狂草,后人称其为“草篆”,后世草书名家多有借鉴。《自叙帖》是对尚法书风的彻底否定。这种否定正是书法艺术、书法观念向高层次发展的必然结果,站在今天的历史角度来看,《自叙帖》所创造的就是今天所标榜的“现代精神”,一种充满个性创造力和藐视前人审美原则的人格力量。自唐末
五代十国以来其一直是
草书领域的热门法帖,在中国草书史上承前启后,在书法艺术领域影响深远。
重要展览
2011年11月,
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名为“精彩100国宝总动员”的特展,《自叙帖》为其中展品之一。
2019年11月24日,台北故宫博物馆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出借
颜真卿《
祭侄文稿》和怀素《自叙帖》给
东京国立博物馆展览。
2022年8月15日台湾联合新闻网报道,台北故宫博物院与2022年10月初推出展览“写尽繁华——晚明文化人
王世贞与他的志业”,怀素《自叙帖》为展品之一。
递藏、著录与损毁情况
递藏
《自叙帖》在
唐朝时被收入
南唐内府;之后又经宋代吕辩、邵叶、
苏舜钦等人收藏;明代有
项墨林、徐谦斋、
文徵明、
吴宽等人收藏;在
清代经徐玉峰、
安歧,以及清内府等收藏,现藏于“
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
文物出版社、上海
延光室有影印本。
著录
宋代米蒂在《
宝章待访录》对《自叙帖》中有著录:“右在湖北运判、
承议郎苏泌处,前一帖破碎不存,其父舜钦补之。”
清代安岐在《
墨缘汇观》中对《自叙帖》有著录,言:“大
草书,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损毁情况
名家点评
吴宽在《自叙帖》跋语中有这样一段话:“昔山谷作字,苏长公从旁赞之,钱穆父云:惜不见
怀素自叙。长公不以为然,后山谷获见之,始深叹服,而书遂进。”
李白有诗赞曰;“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元代
项穆《書法雅言》有评价:“独其《自叙》一帖,粗鲁诡变,且过郁浊,酷非平日意态。"
明代文微明评价:“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东坡谓,如没人操舟,初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举止自若,《自叙帖》盖无毫发遗恨。”
清代乾隆有题:“藏真字书豪迈中有淳穆之氦,此其所以神也。"
清代
安歧跋曰:“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清代张庭济《清仪阁题跋》中有:“素书《自叙帖》年四十一,究以狂怪取憎。”
何传馨《唐怀素自叙帖》对《自叙帖》评价:“用细笔劲毫写大字,笔画圆转遒逸,如曲折盘绕的钢索,收笔出锋,锐利如钩,所谓‘铁画银钩’也。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其中有疾有速,有轻有重,像是节奏分明的音乐旋律,极富动感。此外也有点画分散者,则强调笔断意连,生生不息的笔势,笔锋回护钩挑,一字、一行,以至数行之间,点画互相呼应。通幅于规矩法度中,奇踪变化,神采动荡,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
沈乐平在《新编草书入门五十讲》评价:“《自叙帖》前半段叙述
怀素本人的学书经历以及受到的评价,舒缓飘逸,从容不迫;写到后半段他人的赞词时则狂态毕具,进入高潮,且看圆势飞动的笔迹,真如疾风骤雨,有若千钧之力,而无丝毫涩滞;线条之凝练精准,体势之宽博开张,决非常人可以企及。”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
中国书画篆刻品鉴》:“如狂风骤雨,如闪电雷鸣;溶天地万物之态,合宇宙阴阳之道;精彩频出,高潮叠起,这不可捉摸的线的精灵,溶化在《自叙帖》的黑白之间,呼之欲出,腾空欲飞。”
作品争议
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怀素《自叙帖》是否为真迹
1983年《文物》第12期发表了
启功先生的文章《论怀素〈自叙帖〉墨迹本》,指出《自叙帖》墨迹:“现在看到重摹者有意影射苏藏本的行为,知摹者不是专为留一个真帖影子,而是要伪造冒充来欺骗人,那便直接称它是伪本,也并不算不公平了。”1991年5月,启功先生又写了《论怀素〈自叙帖〉墨迹本与宋刻本》一文(《
启功全集》第三卷),再次阐述了自己认为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怀素《自叙帖》是重摹本而非真迹的观点。
傅申在台湾典藏公司版《书法鉴定》中认为: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自叙帖》是写本而并非
文彭摹本,宋明人的题跋都不是伪造,台北故宫博物馆藏本《自叙帖》是水镜堂刻本的母本。傅申通过反复地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与流日半卷本及契兰堂刻本这三本传本进行对比,总结出三者难分真伪优劣,三本《自叙帖》都是出于同一手笔经三度映写的三胞本,并无真迹。
怀素本人存在重复书写自叙帖的可能性,但是绝无任何两本可互相套合。因此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并不是怀素亲笔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