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漕镇,古称蓼花洲。隶属于安徽省
马鞍山市市
含山县,位于含山县城南40公里,距离马鞍山市区约48.7公里,距离
芜湖市市区26.2公里,位于芜湖、马鞍山,
合肥市中间地带,常住人口为23891人(2020年)。运漕镇地处含山南端,东临
和县、南濒
无为市、西临
巢湖市,三县交界,四周环水。上通巢湖,下达
长江,
裕溪河、牛屯河将其环抱,素有“水乡泽国”之称。镇内交通便利,226省道穿境而过,裕溪河大桥连接无为县大江公路,直通芜湖;裕溪河擦身而过,直通长江,沟通五湖四海。
运漕镇始建于
南北朝,距今年近1500年。公元530年左右,
萧衍派
东魏大将军
侯景引兵渡江,开发了这片荒芜的土地,取名“蓼花洲”。三国时,
曹操举兵伐吴,在这里屯兵,为行军作战和粮草运输之便,开挖漕河。明朝
成化年间,运漕镇由河名衍化而成。
近年来,被列为安徽省重点建设中心镇之一,于2013年,成为
马鞍山市第八个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2014年被确立为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同年7月被确立
全国重点镇,于2015年被选为安徽省首批千年古镇,同年运漕老街被确立为国家3A景区。2017年11月,运漕镇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
历史沿革
元代在运漕设运漕巡警司。
至正十二年1352年华高在家乡组建水军起义,十四年高与
俞通海、
廖永安等部合入
巢湖,拥有战船千余艘,十五年春归附
朱元璋(注:华高明开国功臣封
华高在运漕西曹村
有巢氏国公墓)。
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钦定为十二圩盐引岸之一,运漕盐业发展迅速。
咸丰三年1853年九月三日
太平军克东关载运漕所存漕米16万石赴
江宁区。
咸丰十年1860年运漕设牙厘局,镇东西南北设分卡。
光绪二年1876年英商在运漕设洋油栈。
光绪十六年1890年发传教士在县城南门建天主教堂二十九年在运漕正觉寺旧址建分堂。
光绪十八年1892年运漕镇建福音堂。
光绪二十八年1902运漕始设邮政分局。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安徽学务公所选送许成材(名绍轩,运漕人)赴
日本留学。
光绪年间(1875-1908)建运漕藏书楼(今运漕小学校址)。
民国6年运漕镇办“含山南镇区立乙种商业学校”学员52人是年运漕镇各商号店铺捐资建造万年台。
民国16年运漕成立“圆明点灯有限公司”
中秋节发电1955年县城用电照明。
民国19年8月运漕镇设县立图书馆,秋运漕设公立初级中学,校长许绍轩。
民国26年运漕设立银行办事处。
民国27年10月
新四军第四支队夜袭运漕镇伪军据点毙伪军50人俘160人是年运漕镇薛宗田开办柴油机大米
加工厂“薛兴隆米厂”日加工稻谷1.5万公斤以上。
民国29年5月日军第二次侵占运漕10月10日汪伪
含山县政府成立县治在运漕。
1949年10月县人民政府将运漕“洪义泰”“森合协记”等3家私营小作坊接收改建为县第一家地方国营企业-含山县专酿专卖运漕分销处56年更名为含山运漕酒厂。
1950年4月30日运漕破获匪特组织“大中华统一建国军”逮捕匪徒54人。
1954年夏大水,县内圩口全破,淹没农田16万亩淹倒房屋3.4万间。
1958年6月省水利厅在杨柳圩黄墩岗建县第一座变电站-黄墩变电所是年含山县运漕中学创校。
1970年县运漕砂轮厂在运漕创办,1984年6月22日更名巢湖砂轮厂。
1971年县起重机械厂在运漕开办,厂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4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68年10月合并成立运漕农机具修造厂。1971年改名“
含山县起重机械厂”。
1981年9月30日含山-运漕通客车。
1983年全县最大圩口-杨柳圩溃破3.2万亩农田被淹。
2010年6月初含山塔江路
裕溪河大桥试桩正式开钻。裕溪河大桥预计项目总造价6000万元,计划工期2年。大桥通车后将改变运漕偏居含南一隅的孤立格局!对促进运漕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2014年底,裕溪河大桥通车,这将大大促进运漕的经济发展。
2015年,运漕镇入选安徽首批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候选名单,第二批省级旅游小镇创建单位。12月,运漕老街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行政区划
文化
运漕得名
马鞍山市含山县运漕镇历史悠久。相传,夏禹治水“凿东关石梁为渡漕”时,这里就有了自然的河流,当时只不过是一片汪洋中的土墩,几经流砂淤积变化,逐步形成为“蓼花洲”。
建置之始可上溯至魏晋时期。
晋朝时,称蓼花洲,后又称中闸、漕川。因
东汉末年,
曹魏领兵伐吴而欲“四越
巢湖”,为军事所须,遂自巢湖向东开挖濡须河。
孙吴孙权为了抗衡
曹军,在运漕东侧约十公里处,又凭借山势而设东关、西关两关,以致“
曹操四越巢湖而不成”。水镇运漕,既是历史变迁的见证,又成吴军粮草重的基地,凭此才不断凝聚起人气,并加速了一方商贸与文化的发展。
史称,三国吴·
赤乌年间,
道教曾于镇上建造了
三元观,香火一度鼎盛。《康熙含山县志·卷第五》又载:“运漕河,县南八十里。《元和(州)郡县志》云:梁侯景乱(
太清二年八月,即548年),
王僧辩军次
芜湖市,景将侯子鉴屯兵梁山,以捍御运漕,故名。”循此可知,运漕之名最先见诸史册者,当在公元六世纪中叶即548年,至今已有1461年(亦说运漕镇得名始之于明初)。
据《舆地胜纪》和《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运漕镇始于
晋朝,古称漕运,明末清初改为运漕,沿用至今。
东汉末年(
建安十七至二十二年),
北魏曹操伐吴,“四越巢湖”,曾屯兵于无、巢、肥江淮一带,为了便于行军作战,运输粮军需,曹兵即开濡须水(又称漕河),帆船往来穿梭其间。
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
孙吴孙权派人筑关拒曹,卡住濡须河口,形成
东关,以遏
巢湖。运漕河就成了吴兵进退必经之路。
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曾派兵驻守运漕、铜闸。
爱新觉罗·旻宁十二年(1832年),清军在运漕设营。肖卯在《太平军东关之战》一文中记载:“清咸丰三年(1853年)十月初,太平军为了筹办军饷,从天京(今南京)派六七百只战船,向驻在
巢湖市的清兵发动进攻,经
裕溪河、三河攻克东关、运漕”,载运漕所存大米16万担运赴江宁。忠王李秀成的部将
洪仁达、何亚林还率8千人马驻扎镇中。现镇四周仍留有大小沟遗迹。
古镇今貌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共含山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运漕镇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交通运输更加便捷,运
淮安盐河可通航500吨货轮,年流通量千万吨以上。塔运公路穿入境内,水运上溯
巢湖、
无为市,下出
裕溪口街道,直达
芜湖市、南京。陆路每天有客车10多个班次,开往
含山县、
和县、巢湖、芜湖、
马鞍山市、
合肥市、南京、
上海市、北京等地。镇内土地肥沃,除盛产水稻、棉花、瓜果、蔬菜、
荸荠、菱藕外,还盛产鳜鱼、鲫鱼、(胖头)、(
乌鳢)、、鲢、鲤、
黄鳝、
对虾、
背角无齿蚌、
中华鳖等水产品。“三汊河螃蟹”个大体健,肉肥黄满、肉质细嫩,由于此地水流湍急,故能置于光滑玻璃板上翻身自如,味道鲜美,畅销省内外。运漕美食“松枝烤鸭”鲜美香脆,风味独特,久负盛名;“运”牌系列白酒荣获国际金奖、国优精品;“
绞股蓝”低度保健酒填补了国内空白。文教卫事业也发展很快。镇内有1所完中、2所初中、12所完小、3所幼儿园、4所卫生所、20个卫生室,文化站、
广播站、有线电视、程控电话、自来水等城镇功能齐全。运漕小学系省农村示范小学。运漕医院经省卫生厅命名为一级甲等医院、
爱婴医院。新建“蓼花洲菜市场”是全省乡镇中规模较大的农贸市场之一。
近年来,运漕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凝心聚力,加快发展。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收购加工企业猛增,目前已发展到有裕丰、振华棉业有限公司等企业21家,年产值4亿元,利税1500万元。2005年,运漕镇工农业总产值6.8亿元,人均3381元,财政收入850万元。不远的将来,古镇运漕,将会更加瑰丽多彩,以其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江淮大地上。
人口民族
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2021年9月8日,
含山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公布,截至2020年运漕镇常住人口为23891人。
经济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预计到2015年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6亿元,同比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19.04亿元,同比增长44.9%;一般财政收入3800万元,同比下降23%(2015年受财政体制和政策影响较为突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6亿元,同比增长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400元,同比增长11%。
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土地整理为重点,大力优化土地经营管理,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基础设施显著加强,粮食基础地位得到巩固。以水产养殖、畜禽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龙头企业、特色品牌不断壮大。
工业发展日新月异
“十二五”以来,全镇工业以轻纺工业园为载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工作力度,先后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5个,涵盖酿酒、棉纺加工、钢结构加工、卫生洁具、电力工程等行业,为全镇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镇围绕轻纺工业园区建设和企业用工需求,注重发展古镇旅游开发、运输、工程建设、餐饮、等行业,第三产业稳步增长。
一、产业发展
第一产业
按照稳定
种植业,提升畜牧业,做大水产养殖业,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总体思路,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现代化建设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切入,加大“三农”扶持力度,确保农业转型,人民增收。
1、种植业。按照“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思路,立足运漕镇土地、水源条件和农民种植习惯,结合中低产田改造,不断提高种植业发展水平。“十三五”期间,计划以潘桥村、村、庙赵村为主建设万亩绿色水稻种植基地2个,并在全镇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农民收入。到“十三五”末,全镇6万亩耕地全部改造为高产田,推广
杂交水稻3万亩。
2、水产养殖业。按照“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整体思路,充分发挥我镇水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群众基础,继续加大全区最大淡水养殖基地建设。“十三五”期间,继续引进国内外优秀品种和先进技术,推广稻蟹混养、稻虾混养、名贵品种鱼、优质虾养殖。
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立足实际,围绕市场需求,以培育特色品牌和大型龙头企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深加工合作和订单农业。“十三五”期间,全镇计划发展扶持投资千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个,培育“玉龙米业”、“
晶翔食品”等特色品牌。
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农牧业科技推广应用,建立一支过硬的农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立完善
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科技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应用新机制,二是通过联系大中院校、上级科研站所,引进新技术,应用新成果,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三是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经济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加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十三五”期间,全镇计划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个,涵盖畜牧、种植、水产、农资农具等领域。
5、强化政策扶持。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积极争取资金,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到“十三五”期末,完成全镇农业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鼓励非农主体投资,通过多元投资,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激发农村发展活动。
第二产业
“十三五”期间,要继续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重点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完善工业集中区建设。
无限放大我镇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按照相关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加快资源转换。进一步转变招商引资思路,丰富招商引资的内容,加快全镇工业发展步伐,争取全镇工业有突破性进展。认真完善落实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着重引进一批附加值高,财政贡献率高、耗能低、污染小,对地区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十三五”期间,全镇计划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6个。到2020年,计划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亿元,同比增长20%。
第三产业
以建设综合综合配套服务基地为目标,以增总量、优结构、拓宽领域、带动就业、扩大辐射为重点,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加快发展旅游、物流、中介、农村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房地产、商贸、社区服务、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努力推动全镇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1、旅游业。进一步优化全镇旅游产业布局。以文旅兴镇为战略,推进运漕古镇整体合作开发,全力打造“运漕古镇一日游”旅游品牌,着力构建休闲度假游、生态乡村游、户外运动游、
徽派建筑文化游四大
旅游产品体系。大力推动人性化、智慧型、连贯城乡、一站式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创新旅游宣传推广体系。重点推进3A级景区整体合作开发,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名镇名村名街、一批旅游商品研发项目、一批星级酒店项目。推进文化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推出一批精品剧目和情景艺术项目。建立和完善旅游项目库,建立旅游项目建设准入机制,把好环境关、特色关、品质关,打造一批旅游精品名牌。建立旅游项目绩效评估与退出机制,提高旅游资源利用率。
2、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以物流业为龙头的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与工业化战略相适应,与工业化水平相吻合的产业服务支撑体系。物流业,抢抓商杭、京福高铁大规模开发建设机遇,尤其是要牢牢抓住商杭铁路在铜闸设置站点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仓储物流等三产项目。中介服务业,积极推动信息、就业和人才劳务中介等服务业的发展,为全镇以及轻纺工业园的企业及时提供各类信息、输送各类人才。农村服务业,积极引导、大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优质服务,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3、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商贸、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改造和提升传统商贸业,发展以连锁超市、购物中心等为主体的新型商贸业,完善商贸服务网点,积极推进连锁超市、连锁餐饮进乡村工程。
4、劳动经济。紧紧依托轻纺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开辟劳务市场,扩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把劳动力技能培训纳入重要日程,加强就业指导,开辟建立稳固的劳务市场,积极吸引劳动力就地转移。同时,鼓励有志青年回乡创业,拓宽就业渠道。
社会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二五”期间,我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镇初升高的入学率一直位居全县前列;以弱势群体救助为核心,
社会保障再上新台阶,全面铺开居家养老工程,并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
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进一步规范了孕前型管理模式,强化了服务质量,加大了新型生育文化宣传,全面落实了
利益导向机制。此外,文化、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美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十二五”期间,镇党委、政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带领全镇人民以农村面貌工作提升行动为切入点,按照分批逐次的原则,开展农村面貌工作提升工程,先后完成了2个重点村的改造提升任务,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着力改善。与此同时,全镇范围内还广泛开展了星级户、文明村的创建活动,把文明生态村建设推向了新的发展里程。
二、“十二五”期间存在的问题
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偏低,结构性矛盾突出
由于我镇经济起点低、基础差,虽然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全镇经济总量逐年壮大,但目前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依然偏低,从县内发达地区相比,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小,工业项目规模小,工业化发展水平较低,低层次的传统产业仍占绝大比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小城镇发展滞后,镇区对农村带动能力有限
主要表现在镇区作为区域中心的地位不突出,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镇的后续发展。
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能满足全镇发展需要
由于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涉及面广,投入资金较大,但镇级财力有限,使我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些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等现象突出,影响了群众生产生活。
思想认识尚未完全到位,观念、作风障碍依然突出
与先进地区相比,我镇部分干部、群众在思想、思维方式等方面仍然缺乏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意识,吃苦耐劳精神有待加强。
面对上述问题,我镇将在“十三五”期间着力加以解决。
第二章“十三五”的总体思路、指导原则和预期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着力点,紧紧抓住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时机,大力实施“生态立镇、旅游兴镇、商贸活镇、文化强镇”战略,突出抓好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三大建设,注重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二、指导原则
适应“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必须牢牢把握好以下几点原则:
民生为本原则
始终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的执政理念,最大限度地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凝心聚力。
全面发展原则
紧紧把握发展这第一要务,实现生态、旅游、商贸、文化全面发展,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总量和水平,提升经济综合实力。
重点突破原则
坚持产业优先,发展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园区工业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强中心镇区的辐射和带动功能,推进跨越式发展。
统筹兼顾原则
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中心镇区和农村发展的关系,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互补、区域协调、统筹发展。
改革创新原则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最大限度地合理集聚调配资源要素,全方位大视角融入多区域开放合作,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镇域竞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预期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达18.06亿元,年均递增12%;固定资产投资达42.3亿元,年均递增2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14.9亿元,年均递增2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8300万元,年均递增2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605元,年均递增13%。
人口和人民生活目标
到2020年,始终坚持
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605元,比2015年增长52.2%。
社会事业目标
到2020年,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100%以上;全镇村级卫生室普及率达到100%,达标率100%;全面推行农村大病统筹,参合率达到100%;建立起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临时性救助为补充、城乡一体的
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
二、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建设
坚持巩固更新、定期养护的原则,用全新的理念重新设施开展生态建设。做到乔、灌、草结合,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结合,建设与保护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实施公益林建设、高效
经济林建设、公路与村庄绿化等生态建设工程。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十三五”期间全镇林业要做到产权明晰,消除林权纠纷,调动各类投资主体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扩大造林规模,增加科技含量,提升生态建设质量。“十三五”期间,重点做好公路两侧和村庄内部的林木补种和养护。
环境保护
认真宣传贯彻《
环境法》,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损害担责”的原则,增强人民的环保意识。倡导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在生产经营中体现科学环保意识,不乱施化肥,不乱用农药,合理处置
秸秆、垃圾、粪便等。巩固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成果,打造“优美、洁净、舒适”的人居环境。强化对工业企业的监管,禁止一切乱排乱放行为,严格控制废渣、废气、污水对环境的影响。“十三五”期间,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力度,建立环境卫生保护长效机制。
水利基础建设
把水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纳入重要日程,做到保护到位、利用科学、配置合理,做到充分利用地表水,有效储蓄天上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十三五”期间,加强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管理,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更新老化陈旧的水利设施,改善农用水利条件,降低用水成本,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加大水源开发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最大限度地扩大水浇地面积。
(四)道路交通建设
1、加强对镇内现有
水泥路的保护力度,防止水毁和人为破坏。同时,加强村内硬化路面管理。
2、加强乡村道路建设,“十三五”期间要保证各个通村公路的安全通畅,构建县、镇、村三级公路网络,提高全镇道路通达能力。
电力基础建设
实施农村低压线路升级改造工程,更换高耗能配电变压器。到“十三五”期末,完成工业用电和农业用电的线路分离,杜绝线路滥用、相互影响的现象,实现农村电网改造率全覆盖。
城镇基础建设
以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为目的,以镇区建设为龙头,以新民居建设为主体,综合考虑我镇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最终确定“十三五”时期全镇的空间发展格局为“一心,一轴,一组团”。
科技
提高科技成果的转换率,重点是抓好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千方百计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建立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建设培训基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十三五”期间,计划年培训农民1500人次,到“十三五”期末,农牧业科技服务网络覆盖所有自然村。
教育
1、发展好学前教育,加大投入,完善各幼儿园建设,在办园条件、适龄儿童入园率上明显提高。
2、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抓好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重点要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净化教师心灵,使之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4、增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到“十三五”期末,合理布局幼儿教育,使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10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100%。
卫生
重点提高镇卫生院的医疗条件和就诊水平。全面抓好村级卫生室的规范化建设,村级卫生室要达到基础设施齐全,诊治条件优越,医生水平提升。通过镇村两级院室的建设,建立起覆盖乡村、功能完备的疾病防治体系,医疗救治服务体系和
卫生监督体系,使爱国卫生运动常态化,不断提高疾病预防和监督能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认真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参合率,扩大覆盖面,巩固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成果,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到“十三五”期末,镇卫生院的病床总数要达到张,各
村卫生室病床总数达到张。
文化体育
实施文体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抓好送文化下乡活动,积极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农村书屋、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抓好各村的
文化广场建设,组装高标准的健身器材,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娱乐需求。到“十三五”期末,各村都有新建文化广场,各村均有一支文艺骨干队伍,农村书屋实现全覆盖。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注重家庭发展。
就业问题
依托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并创造条件,鼓励有志青年回乡创业。注重发挥二、三产业对增加就业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立健全一整套劳动就业保障机制,建立劳动保障执法监督机制,维护就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稳定的
劳动关系。“十三五”期间,全镇计划完成劳动力转移720人。
社会保障
建立健全可靠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养老、医疗为保障核心,以扶危、助残、救孤为重点,以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互助为重要内容,构建与我镇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群体帮扶救助等社保工作实现制度化。到“十三五”期末,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贫困人口帮扶到位,农村养老全部参保到位,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得到应有保障。
五、深化改革
(一)深化农村改革
1、完成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一步完善自认土地
承包关系,减少土地纠纷,保证农民土地经营顺畅。
2、按照依法
自愿原则扎实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全力推进规模经营,提高集约化、规模化和组织化水平,实现土地利用,产出效益最大化。严格坚持耕地保护制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和林草地行为。
(二)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以建设服务型、创新型、法制型、廉洁型政府为目标,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挥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督职能,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推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规范决策程序,做到科学、民主、透明,并允许群众监督、问责、追究。
(三)村务规范化
围绕“六个要”目标,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特色”的思路,突出问题抓整改,薄弱环节抓提升,优势项目抓达标,梯次推进,逐步规范,争取每个村都有新突破、新成效。“十三五”期间,完成全部村的村务规范化工作。
六、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
(一)精神文明建设
把发展生产力与提高公民的思想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结合起来,用正能量占领人的思想领地,崇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特别要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来弘扬正气,用“中国梦”来凝聚力量,鼓舞斗志,使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
把依法制国方针落实到位,强化制度建设,实现制度建设常态化,党员干部要做到行为规范,依法行政。大力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在全镇上下形成“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法制氛围。加强基础民主建设,加速推进村务公开和政务公开,健全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保驾护航。
(三)创新社会管理
不断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新形势,制定新措施,研究新方法,全面提高社会管理能力。重点强化综合治理,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强化信访工作,规范信访接待处理方式,完善网格化管理模式,全力维护社会安全和谐稳定。到“十三五”期末,全镇各村均有一名法律顾问,每30户一名调解员,农村网格化管理实现全覆盖,全镇新建各类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0个,镇村两级视频监控联网实现全覆盖,全镇平安创建率达到100%。
第四章纲要实施保障
一、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超常发展
切实增强全镇上下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进一步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充分调动和依靠各方力量,形成上下齐心,各方协力的发展态势,紧密围绕“十三五”的发展目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快节奏、高效率地真抓实干,以超常思维、超常胆识、超常举措、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全镇经济社会的超常发展。
二、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建立更加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招商引资”的观念,帮助协调解决好投产者遇到的各种问题,切实保护好他们的切身利益,以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客商投资创业。另一方面要着力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硬件建设上,要加大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全镇的服务功能;在软件建设上,要制定出台一系列能够吸引投资、留住人才的各项政策。以优良的投资环境,增强我镇对资金、人才、技术等
生产要素的吸引和凝聚力,以大开放促大发展,不断提高我镇的对外开放水平。
三、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协调衔接
本纲要是“十三五”期间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纲领。全镇上下必须统一思想,坚决维护纲要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保障规划纲要对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指导和调控作用。同时,要做好我镇各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使专项规划成为纲要在相关领域的延伸和细化,确保各领域专项规划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等与本纲要的指导方向相吻合,保障纲要的有序实施。
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为纲要落实提供保障
按照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的要求,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激励四个环节,不断加强镇村两级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发挥党员干部在“十三五”奋斗进程中的模范表率作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水平和驾驭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为全面完成“十三五”期间各项任务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围绕纲要既定目标,坚持改进工作作风,着力解决阻碍纲要实施或降低纲要实施标准的行为,确保全镇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作风,坚定不移地推进纲要的顺利实施。同时,完善镇人大、政协和纪委对纲要实施情况的监督评议和考核,确保纲要既定任务和目标落到实处。
六、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纲要落实
纲要中提出的政策性内容,相关责任部门要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进行落实,对纲要的延伸和细化目标,相关部门要强化措施,坚决予以实施完成。要建立纲要实施的监督考核机制,由镇党委、政府等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考核组,分年度和中期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群众对纲要实施的监督检查,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共同推进纲要的落实。
加速运漕镇崛起,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全镇上下要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奋力拼搏,为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
旅游
溪河大桥
12月22日,工人正在
含山县裕溪河大桥上吊装护栏(图一)。该桥项目总投资约1.05亿元,连接含山县运漕镇和
无为市陡沟镇凤凰桥社区。目前大桥的主体工程基本完成,预计2014年底基本具备通车条件,其余附属工程将在2015年
春节前结束。
裕溪河大桥是X026塔(岗)至江(坝)公路改造工程的一部分(图二)。桥梁全长943.5米,道路接线长度635.5米,主桥为216米三跨,宽17米,引桥为30米,宽12米。工程于2010年5月动工。按
二级公路标准设计,路基宽12米,
沥青混凝土路面宽9米。2011年9月份区划调整后移交给
马鞍山市公路局管理。
此前,
含山县运漕镇和
无为市凤凰桥社区之间居民的交通一直靠渡船,既费时又费力,该项目的建设将改善两岸居民相望而不相及、交通因河受阻的状况,极大地方便
裕溪河两岸居民的通行,促进两岸经济的发展。
一桥飞架南北,
长江变通途。裕溪河大桥是省道026含山塔(岗)——无为江(坝)公路改建的一部分,起于含山县运漕镇,终于无为县
陡沟镇,全长1549米。主桥宽17米,引桥宽12米;桥梁长913.5米,全线按
二级公路标准设计。工程总投资约1.1亿元。目前,裕溪河跨河大桥已基本建成试通车,配套完善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预计裕溪河跨河大桥11月底可全面建成交付使用。图为11月4日拍摄的
裕溪河跨河大桥。
运漕镇裕溪河大桥的美丽夜色
溪河龙舟竞
古老裕溪河河面上近百条龙舟竞渡,激烈的竞技场面吸引了两岸数以万计的人流。他们顶着烈日,穿着时尚,兴致勃勃的观看着。从
端午节开始至农历六月初六期间的五月初五、十三、二十、二十五和六月初六、十三、至农历五月二十,是约定俗成的划龙舟日子,也被称之为节贡。
这个由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一直传承至今。龙舟的数量少则1至2条,多则10余条。2015年7月5日龙舟的数量超过20条,是近三十年来所罕见的。他们自发地组织划龙舟,其目的是祈福丰收,表达团结,彰显和谐和张扬幸福。
名胜古迹
镇内名胜古迹较多,有
万年台、
东岳庙、三台阁、正觉寺、西徕庵、圆通庵、水阁凉亭、明代巢国公华高墓、藏书楼、
都匀百子桥、晏家桥(
北魏曹操部将点兵桥)等。此外,还有天主堂、福音堂、
同善堂、清真寺、无极道等宗教活动场所。这些文物古迹除正觉古寺为唐
贞观二年(628年)所建,其余均建于明末、
清代和民国初年。
万年台建于辛亥革命后的1917年,位于镇大北门外(今运漕镇医院大院内)。民国初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这一伟大革命,由运漕镇各商号店铺捐资建造这座戏台,以标榜民国昌盛万年。金碧辉煌的
万年台高十余丈,上下两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台顶为
青铜所铸,四角风铃。台正中
青龙抢珠空悬,投以金属币物即可滚动,活龙活现。台两旁对联镶嵌,台上方“现身说法”4个大字的横匾,为著名书法家鲍洁所书。万年台建筑规模是省内集镇戏台之最,每逢节日或重大集会,镇民乡邻皆蜂拥而来,台上或戏或歌,台下其乐融融。此台因年久失修,已于1963年拆毁。其他名胜古迹,几经沧桑,除少数外,绝大部分已荡然无存。
镇西街和上大街的孝子坊、翰林坊、贞烈坊、贞节坊等牌坊,气势恢宏,可惜多已拆毁。镇中十多家宗祠和多处两层砖木结构瓦顶的明、清徽派民居,古朴典雅,透出沧桑古韵。
运漕镇自然条件优越,东近
长江,西通
巢湖。
裕溪河、牛屯河将其环抱,水上运输发达,又扼巢湖出江咽喉,是上游
合肥市、
舒城县、
六安市、
庐江县、
无为、巢湖等地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出江的必经之地,历来就是商业重镇。运漕镇地处“含山粮仓”的杨柳圩,隔河相望的无为县上、下九联大圩,粮源充足,民国期间,是为四大米市之一的芜湖市提供粮源的小米市。
中国抗日战争初期,运漕镇粮行有50多家,最大的粮行是朱氏粮行,由朱博文祖上开办,主要成交对象是苏南、苏北、
湾沚区等地的粮商。当时比较知名的粮行有:徐永友开办的徐庆记粮行,张家梅开办的张梅记粮行,金华宏开办的金氏粮行,赵公侠开办的赵氏粮行,罗益丰开办的罗氏粮行,吕立举开办的吕氏粮行等。民国十六年,
段祺瑞后裔在运漕兴办三益公坊,雇工50人,
日产汽车公司大米1万多公斤。
获得荣誉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届安徽省文明村镇”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