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学文,男,1967年9月出生于
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毕业于
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张家口市作协名誉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有生》。
胡学文的小说创作始于沽源四中教书期间,处女作《骑驴看唱本》发表于《长城文艺》1995年第1期。2005年11月,胡学文当选河北省第二届“十佳青年作家”。2007年开始,胡学文连续获得《
小说月报》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
大众电影百花奖。2014年8月,胡学文的中篇小说《从正午开始的黄昏》获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5年5月,胡学文的长篇小说《
红月亮》获第二届
鲁彦周文学奖。2021年1月,胡学文耗时八年完成的长篇小说《
有生》登上《扬子江文学评论》2020年度文学排行榜第一名;同年2月,《有生》获得第十七届《
当代》长篇小说年度论坛2020年度长篇小说五佳;同年10月,胡学文获得2021南方文学盛典“年度小说家”奖。2022年,胡学文的《有生》获得首届
高晓声文学奖、
第三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2023年,胡学文的《有生》入选第一届“芙蓉文学双年榜·芙蓉文学图书榜”;8月7日,《有生》被提名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胡学文,1967年9月出生于
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他小时候的生活几乎看不到书。仅仅读过的《
封神演义》《草原铁骑》《
艳阳天》是从同学那儿借来的,但他如获至宝。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张北师范读书。1987年胡学文从张北师范毕业后回家乡白土夭乡中学教书,两年后到
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进修,1992年毕业后到
沽源县第四中学任教。
写作经历
二十岁出头,胡学文开始了文学创作。胡学文在沽源四中教书期间,创作了处女作《骑驴看唱本》发表于《长城文艺》1995年第1期。1997年胡学文调至
沽源县教育局。2000年后,胡学文的创作开始受到关注。2002年因文学创作成绩突出调至
张家口市文联工作。次年,胡学文成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04年胡学文创作的小说《
麦子的盖头》入选2004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2005年年初,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的铁凝于
春节前夕慰问了张家口市作家,在座谈会上,她用“扎实的生活,诚实的写作”概括了胡学文所具有的文学品质。同年7月16日,铁凝主席召开“胡学文小说创作研讨会”,中国当代多位知名文学评论家及省内有关专家、学者、教授、作家参加会议。 这样的高规格、这样阵容的专家队伍,专为
张家口市作者的创作进行研讨,对于张家口来说还是第一次,这是对胡学文文学创作一个高层面的肯定。同年11月,胡学文当选
河北省第二届“十佳青年作家”。
2006年,胡学文调至河北省作协。2007年开始,胡学文连续获得《
小说月报》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
大众电影百花奖。2008年10月,胡学文获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同年12月, 他当选河北省作协副主席。2011年7月,胡学文来到
尚义县大青沟镇担任镇长助理,半年时间,他多角度审视乡村,他走村串户,他听乡亲们的故事,获得认识和思考,在脚踏实地地行走。2012年8月29日,在第19届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以签约形式重点推出“河北四侠”,胡学文位列四侠之首。2014年8月11日,以鲁迅先生名字命名的、我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
鲁迅文学奖的获奖名单上第一次有了
张家口市人的名字。胡学文,在中篇小说《从正午开始的黄昏》中,以对人的深度关怀,对生存的严肃思考,将思索的笔墨穿越幽暗的现实,直接抵达生命和灵魂层面,显示出对生活的独特领悟,获得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5年5月,胡学文长篇小说《
红月亮》获第二届
鲁彦周文学奖。
2021年1月,胡学文耗时八年完成的长篇小说《
有生》,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该小说在多项文学重磅评选中胜出,登上“中国小说学会2020年度长篇小说排行榜”榜首,“《扬子江文学评论》2020年度文学排行榜”榜首,2021年1月百道好书榜
文学类榜榜首,《
南方周末》2020年度十大好书(虚构类)榜首,第五届“长篇小说年度金榜”(2020)榜眼,入选《文学报》2021年1月好书榜,被《
长篇小说选刊》2020年第5期转载,被选为第十七届《
当代》长篇小说年度论坛五佳长篇。同年4月胡学文辞去
河北省作协副主席职位,加入
江苏省作协,后担任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同年10月,胡学文荣获南方文学盛典的大奖“2020年度小说家”称号。2022年,胡学文的长篇小说《
有生》获得首届
高晓声文学奖和
第三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2023年8月7日,第十一届
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发布公告,茅盾文学奖进行第五轮投票后,产生了10部提名作品,胡学文的长篇小说《有生》被提名。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改编影视剧
以上内容来自参考文献:
创作特点
写作风格
胡学文的小说具有极为坚硬的实质,深刻而真实地呈现了当代乡村青年的艰难生存和心灵痛苦。胡学文所描绘的人物大多来自底层,是那些不平凡的小人物,他们的命运常被逆境所逼,跌入低谷;但这些人勇敢地与压抑和绝望的命运斗争,甚至在流血中也不放弃。因此,胡学文的小说中蕴含着极为复杂的现实、伦理、人性、命运和性格等纠缠不清的内涵和意蕴。
在胡学文的写作中,农民的生活和精神状况是主要的叙事素材,他的小说没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更多地是隐含于其文字之中。然而,当涉及到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时,这种时代烙印就变得更加明显了,例如在《一棵树的生长方式》中。这种不经意的时代感存在于作品中,使胡学文的小说更具时代感和情感共鸣。
胡学文的小说以朴素、干净、准确著称,其独具魅力的草原风情与浓郁生活气息令读者深深迷恋。他所创作的小说体现了
现实主义风格的坚定与发展,倾注笔力书写当代乡土中国的生存困境,直击生活的痛处,深入探讨苦难的本质,直至揭示生存的极限。
胡学文的小说不追求时尚或超前潮流,却能够踏实、稳健地反映坝上人民的生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理想。自古以来,守住自己的理想是被人们称赞的品质,然而在今天的社会,要想守住什么实在是很难,这种困难也正是弥足珍贵之处。胡学文在创作中一直坚守自己的理念与风格,他笔下的小人物常常远离喧嚣,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领域和轨迹。虽然胡学文的小说主要属于
现实主义风格,但在描写现实时,他也能够达到一种近乎荒诞的色彩。这些色彩不仅反映了当代中国农村所具有的不合理性,而且更是作者在艺术上提炼所达到的效果。正是因为贴近现实,小说中的荒诞性才被充分地表现出来。
写作观点
一个作家的写作经常与他的出生地和童年生活密切相关。有人说,作家的写作是在抒写自己的童年经历。简而言之,作家总有自己熟悉的领地。因此,那个地方更容易引发作家的情感。在这个地方,作家可以无拘无束地想象和思考。正如一棵树需要扎根才能长成笔直的树干和繁茂的枝叶,一个作家也需要一个熟悉而亲近的领地来培养和记录他的灵感。
创作观点
故事一定要有创造性
在小说中,我们需要一个充满创意并超越他人想象的故事。作家
托马斯·哈代便是一位擅长创造性故事的大师。他的《彼特利克夫人》讲述了一个平民女子对一个贵族男子的痴迷,她将幻想当作现实,竟以为自己和那个贵族男子生的孩子是自己和丈夫生的。在她即将死去时,她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丈夫。起初,丈夫非常震怒,但之后便因此感到无比的欣喜和骄傲。他本就非常讨厌自己的资产家族背景,认为这种血统太平凡。而在他看来,贵族的血统才是至高无上的。因此,他希望将贵族的血液融入自己的家族,改变家谱。
托马斯·哈代的故事充满了创造性,它深刻地揭示出了人的心灵。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之间,对于上位阶层之间的羡慕和向往,都是屡见不鲜的。然而,在那个时代,愿意让自己的妻子和贵族生孩子,并且认为这些孩子比自己亲生孩子好,这种事情确实少见。正是这种不寻常的情景,较好地刻画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细节是成败的关键
小说的成功并不仅仅取决于故事的剧情,细节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胡学文认为,细节是一篇小说成败的关键。在纪录片《风吹红裙》中,一个丈夫的死亡案件最终由县官破案,全靠一个偶然发现的细节——被害妻子的黑裙里面蕴藏的红裙。迟子建的《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一个女人喝酒乱闹,瞪眼怒骂,却唯独害怕停电。后来揭晓,某次矿难中她的丈夫死亡后,无法安葬,只能在冰箱里面静静地“睡眠”。
荆永鸣的《大声呼吸》中,两个进城打工的人内心压抑,找不到情绪宣泄的出口,最后只有打车到城外哭泣一场。
故事可以编造,但是细节是假不了的。阅读一篇小说之后,可能很快就会忘记它的具体情节,但是某一个或几个细节却能够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之中。细节靠寻找,靠经验创造。细节可以表现人物的生活状态、性格特点,以及反映情感、社会环境、文化内涵等多方面内容。正因如此,细节是促进小说鲜活、生动、引人入胜的关键所在。
人物带着故事走
小说与故事的区别在于小说需要深刻刻画人物的性格和特点。在小说中,人物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中心,而非做单纯的过客。历史上的优秀小说,几乎都展现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就如同看戏时遇到了收票者拒绝入场的情况,不同的人会因性格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反应。有的人会坚决要求入场,有的人会利用自己的资源联系进去,还有的会央求着进场,而还有一些人则会默默接受不能进场的事实。这是因为每个人拥有独特的性格和气质,对同一个事件有不同的感受和反应。同样,小说中的人物也必须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情感体验,才能在故事中奏响主旋律。
语言是小说的血液
小说的创作过程中,故事的设定、情节的推进和人物的塑造都需要依靠语言的力量来完成。语言是小说的血液,也是作家创作的武器。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爬”字的巧妙运用来展示一个人在竞争中的成长,或者通过描述细节来营造出老人孜孜以求的心情。
余华借助奇特的比喻和细节描写,使读者感受到小说中独特的氛围。例如,他引用
波兰作家写的关于煮熟后的螃蟹逃跑的故事,或者通过描写福贵埋葬儿子的那一幕,深刻地描绘出福贵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这些富有感染力的场景和形象,让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体验故事中的情感和人物的心理。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曾说,优秀的艺术来源于对于特殊事物的描绘和把控。因此,作为写作者,我们需要总是善于发掘那些他人看不到的细节和世界来创作,并添加独特的距离感,以让作品更加突出和卓越。
创作历程
1967年9月,胡学文出生在
沽源县。他考入张北师范读书,再入
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后回到沽源老家任教。在二十岁出头的时候,胡学文开始了带给他无数荣誉的文学创作。“最初创作时,我总是把小说背景放在清末民初,也写当代,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多数在别人的地里刨食。”胡学文这样介绍自己创作初期的状况。胡学文的创作在继续,同时他也不断地吸收文学营养。
法国18世纪著名史学家及文艺批评家丹纳在《
艺术哲学》的一段话让胡学文深受启发。 “一个人最忘不了的是童年、母亲、土地。”渐渐地,胡学文有了这样的生活感悟。童年快乐,母亲慈爱,土地影响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受在胡学文的心中日渐清晰,并迸发出奇异的光彩。在这之后,胡学文将自己的目光投向张垣热土:在心灵飞翔过的天空,在体味和思考过生命意义的老屋,生活的记忆从未有过的真挚而清晰。地域特色十分浓郁的小说《天外的歌声》、《秋风绝唱》、《极地胭脂》、《一棵树的生长方式》等相继问世,被评论家贴上了草原文化的标签。
在明确了写作方向后,胡学文创作了一批地域文化特征鲜明的小说。与此同时,胡学文对于文学创作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他认识到,地域并不是隔绝、孤立的,它有着超越时空的共性。优秀的作品经年流传,是因为它们都有着对美好和善良的崇尚,对冷酷和自私的摒弃。胡学文在创作中开始有意识地淡化地域特征,而更多地寻找人类的共性。胡学文的小说作品以稳定的质量赢得了文学界的广泛认可,形成自己较为独特的创作风格。《私人档案》《
命案高悬》等多部小说发表在《
十月》《
人民文学》等国内一流的、重要的文学杂志上,并被《
小说月报》《
小说选刊》等转载。其中的优秀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获奖,多个作品还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在文坛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扎根于家乡坚实的土壤,以家乡独有的生活为创作素材,使得胡学文的小说空间充盈着无限的
张力。其作品中对人性的恳切思考、对生活细腻扎实的观察体验,营造出的温暖的气氛,较强的表现力和生动传神的语言品质,无不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他
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灵动与张扬。
胡学文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优异成绩,得到国内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冯敏等的一致肯定和期待。他们在
河北省作协和《
小说选刊》分别为胡学文举办的作品研讨会上,给予胡学文的小说创作一致的肯定和期待。胡学文的作品沉重厚实,繁复多变,摇曳多姿。无论在现实关怀、情感深度,还是叙事上,都呈现出大家风范,用作品确立了自己在当下中国文坛的地位,赢得了文学界的广泛认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荣誉奖项
作品荣誉
个人荣誉
人物评价
“胡学文是一个勤奋而有良知的作家,他的小说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为文坛营造了一处特殊的风景。”——(中国文学评论家)
“现代以来的中国文学中,民族寓言、家族史诗如群山连绵,胡学文偏向群山而去,以“有声”写“有生”,他为民族生活底部的、无名的“元气”赋形,他写的是百年事、乡土事,也为后疫情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民族的自我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评论家李敬泽)
“胡学文以大胆的文学想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形象——祖奶。”——(著名评论家
贺绍俊)
“作为
现实主义乡土文学作家,北方故乡是胡学文创作的起点,也是他重要的精神来源。乡土文学的根是长在土地里的,天生具有生命力。”——(
长江文学评论副主编
何同彬)
“胡学文低调、友善、简朴,对物质生活没什么特别的要求,对文学却是精益求精。”——(《
钟山》副主编贠淑红)
作品评论
“《
有生》的重要性体现在胡学文作为一位成熟的、取得很高成就的乡土书写者,通过正面讲述百年
中原地区乡村的《有生》,把我们带入了中国乡土文化的深处,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乡村历史的“前史”,集中体现了胡学文在乡土经验方面充分的积累和理解、思考的与众不同。尤其是《有生》对乡村生活细节的书写,既逼真,又有想象力,还有它体现出的胡学文强大的叙事能力,所以《有生》是“一部有成就的写作”,它让我们直面这样的“难题”:百年中国乡村还有哪些可写的内容。”——(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
孟繁华)
“《
活着》对死亡的态度是被动承受,而《有生》是主动反抗。小说中的祖奶说过这样的话:死去的家人虽多,但我要接引更多的婴孩到世上。这是两部小说的一个区别。”——(评论家
谢有顺)
《
有生》作为一部
现实主义的小说,作者在作品中适当融入了象征、意识流,甚至荒诞等现代艺术手法,使小说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蕴含深刻。如如花对花的迷恋、
喜鹊对喜鹊的迷狂、乔石头筹建祖奶宫等等,无不带有象征、荒诞甚至寓言色彩。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既生动塑造了人物形象,又大大拓展了小说的疆域,极大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和思想深度,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文汇报评)
“《有生》捍卫了长篇小说这一伟大文体的尊严”。——(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评论家
吴义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