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以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视角讲述,全面展示了从战前国际形势的快速演变到板门店停战协议的签署,涉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战以美国为首的“
联合国军”的整个
抗美援朝战争过程。
1950年6月25日,
朝鲜战争正式爆发。
美国海军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扰中国和平解放台湾。
美国军队还别有用心地派飞机“误炸”中国安东市区,造成中国无辜百姓伤亡。经过反复权衡,毛泽东(
唐国强 饰)、周恩来(
孙维民 饰)等新中国领导人下了亮剑的决心。10月25日,志愿军指挥部成立。彭德怀(
丁勇岱 饰)、邓华(
刘之冰 饰)、洪学智(
姚刚 饰)和韩先楚(
王挺 饰)等人根据毛泽东的战略构想,提出了打突然、打穿插、打分割包围的计策。
由于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轻敌,虽然武器和补给远不如
联合国军,但志愿军将士用命,势如破竹地打过三八线占领了汉城。
美国军队将领
马修·李奇微临危受命,志愿军面前出现了一个更狡猾,能力更强大的对手。
在新的战争态势下,双方开始了漫长的边打边谈过程,再现了坚守
飞虎山阻击战、激战黄草岭、
松骨峰阻击战、寒战
长津湖、
铁原阻击战、
上甘岭战役等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斗场景。1953年7月27日,中朝美正式签署停战协议,
朝鲜战争结束。毛主席等的英明决策令中国打出了民族尊严,打出了新中国数十年的和平,更打出了一个世界的新格局。
电影《跨过鸭绿江》素材基本取自去年年底在中央一套首播的同名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四十集的电视剧体量,浓缩为两个半小时的电影,以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视角讲述,从中央领导的战略思维、志愿军将领的战场谋略、前线志愿军战士的浴血奋战等多个维度,再现了东西两线和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一场场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战斗,全面还原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主创团队在筹备期间认真研读史料、仔细对待每个拍摄细节,大到一场战斗设计,小到一封电报都力求真实还原。全片无论是人物造型、空间场景还是视听呈现,均体现出极高的专业水准和敬业精神。
为了尽可能还原冰雪作战的效果,剧组在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零下二三十
摄氏度的环境中实地拍摄,其中动用了4架道具飞机,9辆坦克,1000余支各类道具枪械,400多个场景,4万多名群演,美术置景团队500多人,子弹打了8万余发。由于电视剧和电影版是同步拍摄,完成拍摄后,电影版用了十个多月的时间,按照战争电影的要求和标准进行特效制作,并围绕特效制作做了专门的实景
补拍,全片的特效量约60分钟。
影片《跨过鸭绿江》的上映,将使更多新老观众全面、深入地了解
朝鲜战争,对传承和弘扬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展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
国际主义精神构成的“五大精神”铸就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魂具有重大意义。(北青网-北京青年报评)
相较1956年上映的经典电影《
上甘岭》,《跨过鸭绿江》将
上甘岭战役置于更为宏大的“立国之战”史诗叙事中,从而使其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得到了更高维度的体现。不同于此前主旋律作品多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引发观众更深层次情感共鸣,《跨过鸭绿江》在聚焦战场一线奋勇拼杀的战士之余,也用笔力精准刻画了细致刻画了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苏、美三国领导人的博弈,让“上甘岭战役”不再仅仅只是战场单一维度的呈现,多线叙事的角度也让《跨过鸭绿江》增加了历史纵深感,黄草岭、飞虎山、三所里、松骨峰、
长津湖、
汉江、铁原等多场标志性战斗的细腻描摹,也让《跨过鸭绿江》在全景还原历史之余,更具历史厚度。(
北青网评)
《跨过鸭绿江》在战事场景的营造上,遵从纪实风格的呈现,而不追求戏剧效果最大化的渲染。而在对敌方的战争意志、战略、战术和战果的描写上,《跨过鸭绿江》没有加以“矮化”处理。如,
砥平里战斗第一次世界大战,志愿军受挫,非惟情报不准,而在敌军火力强大,且战斗意志未衰。(《
文汇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