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尾狐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
九尾狐是中国神话中的神兽,别名九尾神狐、九尾之狐。它状如狐狸且有九条尾巴,其叫声似婴儿啼哭,且以人肉为食。其性格复杂,时好时坏,在神话故事中,常被认为是财富、祥瑞的象征,有时善于蛊惑人心。
九尾狐最早出现在《山海经》等文献,起源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之后随着发展,其形象不断变化,最早以其动物属性为主。秦时期被夸张为拥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汉代,九尾狐的祥瑞意义和子嗣繁盛的意义得到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国家分裂和政权纷争,九尾狐的祥瑞地位开始下降。唐代天狐崇拜盛行,九尾狐由瑞兽转而成为妖物。宋代摧毁狐王庙,文献在提到九尾狐时多冠以“妖”和“野”字,九尾狐彻底沦为妖邪之物。元代,其妖邪形象进一步强化。明代,九尾狐所带有的妖邪意义被接受并广泛传播,一般指代淫荡的女子。清代,九尾狐的意义徘徊在祥瑞和妖邪之间且出现人格化的特点。人们对它的看法不再极端。
九尾狐在古代被视为王权政治的象征,还寓意子嗣繁盛,除此之外还具有一定的祥瑞意义,随着时间演变,九尾狐又被视为妖邪的象征。同时,九尾狐被认为是东方苍老七宿中的"尾宿"象征且九尾狐的“九”并不代表九条尾巴而是指大尾巴。在现代作品中,九尾狐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和意义,经常被引入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中,如《后山海经》系列绘画作品、《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等。
基本概况
外貌
有关九尾狐的记载,最早记录于《山海经》当中,其形状如狐狸,有九条尾巴,叫声似婴儿啼哭,且以人肉为食。
性格
九尾狐的性格特征非常复杂。九尾狐常常作为其他神灵的对手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九尾狐的形象逐渐演变成一种象征,代表着诡计、诱惑和神秘。狐妖幻化之后通常温婉美丽,会帮助人解决问题,也不会局限在自己的情感中,具有善良与乐于奉献的精神且勇敢追求自由。
能力
山海经》当中记载九尾狐能幻化人型,如果人能够食九尾狐的肉,则免受妖邪之气的侵扰。在之后的神话传说中,九尾狐一度被视为财富的象征,其出现具有祥瑞的征兆。但随着时间演变,九尾狐开始具有魅惑人心的能力。
形象演变
起源
九尾狐的形象起源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属于“狐图腾”的一种。后来这一图腾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具象化,逐渐形成四足九尾的狐。因此,九尾狐形象应是基于原始图腾崇拜,通过人们的幻想想象而产生的超自然产物。
自原始部落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父系继承制让权力、地位和财富有了明确的划分。因此,生下男孩成为了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为了庆祝这一时刻,古代的“悬弧之礼”作为祭祀高神的仪式开始出现。据《史记正义》记载,随着星象占卜的兴起,人们将弓弧与天空中的尾宿九星相联系,其明暗变化直接关乎后宫的安宁和子孙的绵延,最终以九尾狐的意象出现在了夏朝开国国君禹的故事——《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中记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遇见“白狐九尾”。
春秋战国时期
关于九尾狐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在《南山经》中有:“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之不蛊。”郭璞注此兽即“九尾狐”。在《海外东经》中又有:“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大荒东经》也记载:“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最早九尾狐的形象主要以其本身动物属性为主,那时候的狐象征着狡猾机智,《战国策·楚策一》中对此有过相关记载。同时,相传狐狸死后,头必朝向生前穴居的山丘上。这一自然习性,常常作为忠于故乡的象征。因此,这时候的九尾狐被称为“德兽”,以代表品德高尚的人。
秦汉时期
秦朝时期,九尾狐由狡猾机智夸张到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史记·陈涉世家》中写道:“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胜要起义,需要借狐之口来告诉大家天命何在,可见当时人们普遍相信狐是能预测未来的先知。汉代之前就已经描绘出九尾狐的形象,汉代对这些形象又进行加工。汉代人们认为它是王母娘娘的使者,象征着吉祥和后代繁荣,在汉代的壁画中常常和玉免、小金蛙和三足乌等一起被描绘在西王母身边。它之所以如此神异,和狐狸的“聪明狡”“美貌”有关。汉代班固白虎通义》以狐为兆示“子孙繁息”之德兽。这种意思是说,只要君主治理国家出色,人民生活美好,那九尾狐就会出现以示后代繁荣与子孙昌盛。汉代人在自己的坟墓中雕刻它们的画像,祈求来世的长寿。同时汉代是个谶纬观念盛行的时代,九尾狐作为早期符命的一个重要表现。九尾狐的祥瑞意义和子嗣繁盛的意义在这个时代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可谓是九尾狐意象发展的鼎盛时期。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不稳定,九尾狐的王道内涵也表现的越发强烈,而且,各方政治势力都企图以祥瑞来标榜其统治的合理和兴盛,各地为迎合统治者的意图也纷纷献瑞,所以史书中以九尾狐作祥瑞的记载层出不穷。如《魏书·灵征志》记载:“十年三月,冀州获九尾狐以献。王者六合一统则见。周文王时,东夷归之。曰,王者不倾于色则至德至,鸟兽亦至。但是传奇小说中九尾狐一直是妖邪、淫荡的形象,并且其程度不断加深。九尾狐此时也开始有了性别特征,多以女性为主。九尾狐在这个时期,是祥瑞意义的最后挣扎及体现。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国家分裂和政权纷争,在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和数量逐渐减少,九尾狐的祥瑞地位开始下降。
唐宋元时期
唐朝政治开明,九尾狐随着谶纬祥瑞之说的没落也经历了巨变,所象征的政治意义也相对弱化。此外,在唐代“天狐崇拜”盛行,段成式《酉阳杂·诺皋记下》中记载:“道术中有天狐别行法,言天狐九尾金色,役于日月宫,有符有醮日,可洞达阴阳。”对此有过记载。拜“九尾狐”的行为是民间多数人都能负担得起的,民众如果有不符合传统道德却又乐于实现的诉求时就会转而祈求九尾狐神,也为九尾狐的进一步妖化打下了基础。在唐代传奇小说盛行,小说中的狐狸被妖化。于是,九尾狐由瑞兽转而成为妖物。如唐朝的传奇小说《博异志·李黄》,小说描述了李黄在回纥地区遇到一位美丽女子,娶其为妻。然而,婚后不久,李黄发现妻子是九尾狐,最终被吃掉。小说中通过描绘九尾狐的狡猾和残忍,警示人们要警惕妖邪。
宋代文学作品中,九尾狐被描绘为邪恶和诱人的存在。在《儒林公议》和《侯鲭录》等文献中,九尾狐被描述为妖狐或妖兽,与娼妓等不良形象联系在一起,文献在提到九尾狐时多冠以“妖”和“野”字,摧毁狐王庙,反映出当时人们脑海中对九尾狐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九尾狐再也没有和国家的统治有关系。自此,九尾狐彻底沦为妖邪之物。狐信仰的丧失不仅影响到九尾狐在史书中的地位,也严重影响到了九尾狐在小说中的形象。
在元代,九尾狐的形象逐渐向更加妖邪的方向发展。元代,道教思想逐渐盛行,同时民间信仰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这样的背景下,九尾狐作为狐妖的代表,其妖邪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比如在元代话本《武王伐纣书》中,详细描述了一位女子在半夜熟睡时,被一只九尾狐吸取了三魂七魄和气息骨髓,这个女子从而变成九尾狐狸的过程。
明清时期
明朝时期,九尾狐的形象被妖化的现象愈发普遍。这种妖化的形象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金瓶梅》共有三处描写九尾狐,统一用“狐狸精”描述,书中西门庆的大老婆骂潘金莲是九条尾巴的狐狸精,由此可见用九尾狐形容女性及其恶毒,表现出说话人的忿恨。再如《封神演义》中刻画的妲己便是九尾狐的化身,其祸国殃民,导致国家灭亡。这些作品中的九尾狐成为了魅惑乱世的妖孽角色,与其祥瑞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九尾狐在明朝时期完全妖魔化,是淫荡女性的代表。清朝,这种趋势逐渐下降,作品中对九尾狐的态度不再像明朝那样极端,小说中出现的九尾狐好坏参半。清朝时期的九尾狐也是沿着两条线索发展,一条是明朝九尾狐形象的继承如“九尾”“妖狐九尾”等称号,清代梦花馆的小说《九尾狐》不是写狐妖而是写妓女九尾狐最淫最媚。另一条线索是九尾狐狸精,把九尾狐作为一种精怪,不论是吸人精气还是报恩书生,九尾狐多以婀娜多姿的女性形象出现,和男性有密切的联系更加人性化,感情更加丰富。九尾狐之所以在清朝时出现更具有人格化的特点,这和当时的创作风格有关,清朝时期的小说大多以反映社会生活为主题,通过故事达到针砭时弊的作用。只有故事的角色更加的具体化,才能还原生活。
近现代时期
随着社会动荡和文化交融,九尾狐的形象被融入到各类文学作品中,成为了探讨社会问题、人性善恶、爱情奇幻等主题的重要符号。戏剧家曹禺《雷雨》中就有关于九尾狐的情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矛盾。同时九尾狐的形象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九尾狐的形象开始与西方的妖精、精灵等形象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这种风格常常将九尾狐描绘为美丽、妖娆、神秘的生物,吸引了众多文艺创作者的关注。同时,人们对于九尾狐形象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在传统的观念中,九尾狐被视为一种邪恶、媚俗的存在,与道德和伦理相悖。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多元文化和多样性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九尾狐形象也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价值。有些人将九尾狐视为一种神秘的符号,代表着力量、智慧和美貌;有些人则将其视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东方神秘主义和异域风情。
神话故事
涂山氏女
禹每日全心致力于治水工作,尽管他已到达年逾而立之时但仍未组建自己的家庭。有一天,他来到涂山时,偶然遇到了一只拥有九个尾巴的白色狐狸,并听到当地人在唱歌,歌中表达出在此成家立室将会带来子孙昌盛的意味。因此,大禹决定娶涂山氏的女子,女子名为女娇。涂山氏女娇容貌美丽,但由于治水工作紧迫,大禹不得不前往其他地方巡视灾情,三次经过家门却未入内。涂山氏女娇望眼欲穿,但仍未见到禹归来。因此,她吟唱出了一句“等候我的所期盼的人啊”的情诗,这也是最早流传的一首南方情诗,可见女娇对大禹的深深依恋。
狐妖苏妲己
妲己这一形象伴随着《封神演义》被人们熟知,苏妲己作为冀州候苏护的女儿,天生丽质,聪颖过人,却在去朝歌的路上,被轩辕坟上千年狐狸精摄魂,真正的苏妲己已经死亡,狐妖借用她的肉身,以她的名字,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女儿苏候之女。在《封神演义》中描述苏妲己的容貌艳如桃李、妖媚感人,乃千秋万代九尾狐狸精幻化而成,迷惑纣王荒淫错国。周人灭商之后,想杀死这名妖姬,却因为被她的美色眩迷住,提刀手软不忍动手,最终在姬发正气威迫之下,终现原形,并为姜子牙擒斩。
玉面仙姑
青丘大山里有个叫缘山的地方,山里住着一群狐属。其中有一只狐狸,已经修行近万年了,它通体墨黑,面部长出白毛,故称为玉面仙姑。这只狐狸已经修成九尾,待通体雪白,便可修成正果。但这位玉面仙姑最近却感觉心情烦躁,一直没有什么修为上的进展。于是,她有了去人间游玩的念头。
当她驾着云彩飞行时,发现了人山人海的场面,便在一座道观旁降落了下来。她突然看到一个乞丐。虽然此人衣衫破旧,然而透过细微之处可以看到其身上的仙风道骨。玉面仙姑上前与乞丐交谈,乞丐让玉面仙姑帮其弄来美酒佳肴。乞丐吃完之后,站起身来问玉面仙姑:你可愿意给我做徒弟,玉面仙姑立刻跪在地下磕头拜师,旁边的人纷纷笑话,不料玉面仙姑刚拜完,那道士一挥拂尘,立刻变成了仙人模样,再一挥拂尘,师徒二人一同驾云离开了。
青丘九尾狐
传说中国东南方在混沌初开的时候,天上苍龙之尾九星盘旋,群星璀璨化为陨石落于凡间,神秘的青丘九尾狐族就此诞生。九尾狐形似狐狸,叫声如同婴孩,通体雪白,九条尾巴,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法力,故而青丘山精妖怪都很爱戴他们,成了青丘的统治者。
玉藻前
玉藻前(たまものまえ)是传说在平安时代末期、鸟羽上皇院政期间(1129年到1156年)出现由白面金毛九尾狐变化而成的绝世美女,由于其才识广博而又绝世美艳,被人称为日本第一才女。据说原形为千年九尾北极狐,常化为绝世美女迷惑人类。其传说在日本广为流传,一般认为,日本狐妖玉藻前的故事是受到中国狐妖妲己故事影响而创作出来的。高井兰山《绘本三国妖妇传》中,详细描述了九尾狐先后化身为妲己、华阳夫人褒姒并最终流亡日本成为鸟羽上皇的宠姬玉藻前时所行的祸国之事。其中九尾狐辗转中国、印度、日本三国的经历完善了玉藻前的形象。高井兰山将玉藻前与中、日、印著名的女祸故事相结合,为玉藻前编织了一个更加完整而又有来历的身世。后来,日本文人将这一形象与日本历史上深得鸟羽上皇宠爱的藤原得子联系起来,完成了玉藻前故事的日本化。
民间信仰
魏晋南北朝之前,九尾狐的形象并不突出,也并未形成广泛的民间信仰。只是在《山海经》等古籍中,有关于九尾狐的记载,这时候其被描述为一种具有神秘力量的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九尾狐的形象逐渐发生变化。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九尾狐的形象开始逐渐受到关注。在唐朝,九尾狐开始被民间信仰崇拜,被视为狐仙的一种。人们相信狐仙能够保佑家庭平安、带来好运和财富,于是在家中进行祭祀,形成了一种民间的信仰文化。宋元明清时期,九尾狐的民间信仰逐渐兴盛并流传下来。随着民间故事的传播和演变,九尾狐的形象也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神话色彩和传奇故事。同时,在绘画、文学、戏曲等领域,九尾狐也经常被用作创作的题材,形成了丰富的艺术作品。在这个时期,九尾狐的民间信仰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文化认同和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发展,九尾狐的民间信仰也在不断地演变。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传统的信仰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但九尾狐的民间信仰仍然在某些群体中具有一定的信仰基础和文化认同。同时,这种信仰也在不断地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呈现出新的形式和特点。
文化内涵
王权政治
在古代,人们相信九尾狐具有神秘的力量和灵性,能够影响人类的命运和福祉。因此,在王权政治中,一些政治家和官员会借助九尾狐的形象和力量来为自己谋取利益或巩固地位。通过与九尾狐的关联,王权政治可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同时也可以增加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比如在汉时期,皇帝会以九尾狐为象征,表示自己承天命,统治万民。
祥瑞象征
九尾狐作为承载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观念的重要载体,其在先秦两汉时依托“长生”“谶纬”等思想成为祥瑞的高级代表,据传,商朝的始祖商契就是由一只九尾狐所生,因此商朝人崇拜九尾狐。而在周代,九尾狐则被视为是“狐仙”,被赋予了神圣的地位和权力。周朝时期《田子》将九尾狐与商汤联系起来,通过描绘九尾狐的形象来象征殷汤时期的强盛。这一关联,使得九尾狐在帝王统治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成为了一种象征繁荣和力量的符号。《竹书纪年》进一步拓展了九尾狐的形象,并首次明确提到了“瑞”字。这一描述表明,九尾狐被视为帝王出现的祥瑞之兆,是繁荣昌盛的预兆。因此,九尾狐被视为天命的象征,代表着帝王之兆和国家的繁荣昌盛,被视为祥瑞的象征。
子嗣繁盛
从自然生态的角度进行推断,雌狐的生殖器接近其根部的位置,一狐有”九尾“,也就意味着九个生殖器,这说明其生殖功能就越强,因此九尾体现了子孙昌茂、后代兴旺的生殖功能,包含着及其重大的生殖崇拜的意义。《吕氏春秋》中的九尾狐是应禹的需求而产生的,禹已经超过适婚年龄仍未娶妻,已经和制度伦理相悖,于是说出“吾之娶必有应焉”这样的话,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九尾白狐,作为他的新娘。而古时认为结婚的目的在于繁衍子嗣,因此有了子嗣繁盛的意义。
妖邪意义
九尾狐被认为拥有神秘的力量,能够变形、操纵人心、预知未来等。在一些传说中,九尾狐还能化身为美女,用美貌和智慧来迷惑和欺骗人类。在许多故事中,九尾狐被描绘成邪恶的化身,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和不幸。人们普遍认为九尾狐会带来厄运,是不吉利的象征。因此,九尾狐被认为是妖邪的化身。
尾宿
九尾狐被认为是东方苍老七宿中的"尾宿"的象征,尾宿代表着"九尾狐",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秘生物。九尾狐"的符号常常被描绘为一只狐狸,它有九条尾巴,每条尾巴都有不同的星座和不同的星宿。九尾狐"的出现被认为会给人们带来好运和幸福,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符号。
九尾
“九尾”之九,并不是指数量上有九条尾巴,而是指大,“九尾”即“大尾”。首先,从狐的生态看,九尾狐是不存在的,而大尾却是狐固有的特征。”《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 “玄狐蓬尾”,说明了这一点。其次,从训的角度分析,九尾狐之“九尾”应是由“求尾”音变而成的。因为某些方言中也称狐狸尾巴为“球子”。再次,从文字起源的角度来看,“求”的本字应该是尾的象形。““求”不仅是尾的象形,而且是狐尾的特称,因为狐尾特别大,颇具代表性。所以“九尾”即就是“大尾”。
后世影响
艺术影响
现代绘画中,九尾狐经常被描绘为具有美丽和神秘力量的角色。艺术家们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技艺,将九尾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九尾狐的美貌和魅力,也揭示了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如白云浩先生的《后山海经》系列作品
在动漫和游戏中,九尾狐的形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发挥。它们通常被描绘为具有超自然力量的角色,有着独特的技能和战斗方式。此外,九尾狐也被用于游戏中的角色设定和情节推进,为游戏增加了趣味性和深度。
文学影响
封神演义》这部明代的小说中,九尾狐以妲己的形象出现,她用美貌和诡计迷惑了商朝的国王,导致国家的衰败。这个形象深入人心,使九尾狐成为了诡计和诱惑的代名词。在《西游记》这部古典小说中,九尾狐出现次数不多,但它的形象却是狡猾和强大的。其中,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母亲就是一个九尾狐,她利用自己的变化能力来欺骗和对抗孙悟空。另外在《耳中人》这篇文言文短篇小说集中也有大量以九尾狐为原型的神仙鬼魅,且占比很大。
遗址遗存
山东日照天台山
现代除了有名的几座“狐山”之外,山东日照天台山是少有的在先秦时代有关九尾狐的遗址,人们根据石碑上的甲骨文石刻判断是位先秦巫女的故事。传说这个先秦巫女就是九尾狐的化身,依靠修炼最终得来人形。
彭山县双河东汉崖墓
乐山崖墓博物馆的棺亭内,陈列着从彭山县双河东汉崖墓中发掘出来的石棺一具。石棺上,镌刻有一帧关于西王母的雕像,画面中间偏左是端坐于龙虎座上的西王母,左侧为三足鸟和九尾狐各一,右侧为灵蟾一、玉兔二。
合江张家沟二号崖墓画像石棺
合江张家沟二号崖墓画石棺之右侧,高0.75米,宽2.20米。画面之左侧刻蟾蜍,昂首瞪目,后腿直立,前爪伸向玉兔作跳舞状。玉兔面对灵蟾,曲腿站立,似作吹笙状。其右为九尾狐,因其尾有九岐,因此被视为祥瑞的象征。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游戏作品
目录
概述
基本概况
外貌
性格
能力
形象演变
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
唐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近现代时期
神话故事
涂山氏女
狐妖苏妲己
玉面仙姑
青丘九尾狐
玉藻前
民间信仰
文化内涵
王权政治
祥瑞象征
子嗣繁盛
妖邪意义
尾宿
九尾
后世影响
艺术影响
文学影响
遗址遗存
山东日照天台山
彭山县双河东汉崖墓
合江张家沟二号崖墓画像石棺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游戏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