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鼠属(
食虫类:Microtus)是
仓鼠科田鼠属
啮齿动物的总称,是田鼠亚科下物种类型最庞大的一属。截至2014年,在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的分类标准中,田鼠属共有7个亚属62个物种。中国记录有12个物种。截止至2023年,田鼠属动物在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均有分布,尤以
欧洲和
北美洲分布的
种群数量居多。
田鼠属动物是一类中小型啮齿动物,个体体长多小于150毫米。毛色多呈深灰、黑褐或沙灰色,头宽,吻短而粗,耳短,耳壳明显可见于毛被外。前肢内侧第1趾的爪小而尖,尾较长,超过后足长。其多生活在开阔草地,多数种类喜欢栖息在沼泽、林区采伐迹地和荒地等区域。其最低静止代谢率(RMR)较高,对生存环境适应性较强,交配制度具有多样性。
田鼠属动物中部分物种的受胁程度较高,截至2023年,该
属下共有56个物种被IUCN收录,其中1种极危(CR),2种濒危(EN),2种易危(VU),3种近危(NT)。其在秋冬食物短缺时会咬食树皮,引起枯死,导致大量苗木、果树、绿化树木被破坏,对农田也有一定危害。另外,其还是多种病毒性、细菌性疾病和
寄生虫病等的病原携带者。
分类
截至2014年,在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的分类标准中,田鼠属共有7个
亚属,62种。截止至2008年,中国已知有12种,如下:
截止2008年,原田鼠属中的8种,分别归入毛足田鼠属(Lasiopodomys),亚洲松田鼠属(Neodon)、白尾松田属(Phaiomys ),川田鼠属(Volemys)。原属于田鼠属的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
青海田鼠(Lasiopodomys fuscus)和
棕色田鼠 (Lasiopodomys mandarinus)已归于毛足田鼠属;原属于田鼠属的西南田鼠(Microtus irene)、帕米尔田鼠(Microtus yuldaschi)、锡金田鼠(Microtus sikimensis)已归于亚洲松田鼠属,并更名为
松田鼠(Neodon irene)、
帕米尔松田鼠(Neodon yuldaschi)、锡金松田鼠(Neodon sikimensis);原属于
田鼠亚科属的白尾田鼠(Microtus leucurus)已归于白尾松田属,并更名为白尾松田鼠(Phaiomys leucurus)。原属于田鼠属的
四川田鼠(Volemys millicens)已归于川田鼠属。
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
田鼠属体中小型,体长多不超过150mm,体毛不紧密,毛色较深暗,多呈深灰、黑褐色或沙灰色。头宽,吻短而粗,耳短,耳壳正常,耳壳明显可见于毛被外。前肢内侧第1趾的爪小而尖。脚掌即使有毛,也仅在近踵部被毛,大部分脚底裸露,足垫明显可见。乳头一般为4对,仅少数种类为2对,如台湾田鼠。尾较长,超过后足长,但尾长平均短于体长的35%,少数鼠种可达体长的1/2或更长。
内部结构
颅骨的骨后缘弯曲,形成椭圆形缺刻,腮骨中央有一伸向背方的舌状突起,此突起与翼内窝前缘之中点相联接而形成骨桥,骨桥两侧各具一小窝。腭骨与
兔尾鼠属(Lagurus)一样,其后缘中间与翼骨相连形成1纵脊。纵脊左右各有1陷窝。颧弓向外拱凸较小。
上门齿向下垂直或略向前倾,亦不露出唇外,其唇面珐琅质黄色。上门齿不宽,其上无明显的纵行齿沟(如有门齿沟,则头骨窄,眶间宽仅为颅全长之半)。下门齿根延伸至
臼齿根部外侧达下颌关节突基部,形成隆起。
臼齿无齿根。第1、2颗上臼齿咀嚼面被珐琅质分割为5个平坦的三角形齿环。第1颗臼齿咀嚼面后横叶前的第4与第5两个三角形齿叶不通连。第3上臼齿内侧有4个,或4个以上的突角,咀嚼面只有1个前横叶其后为左右交错的三角形齿叶。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截止至2023年,田鼠属动物在美洲、
欧洲、非洲、亚洲均有分布,尤以欧洲和
北美洲分布的
种群数量居多。个别种类在
中美洲的
危地马拉、
南美洲西北部地区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另外,其在亚洲的分布数量适中。
田鼠属物种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部,中部也有分布。个别种类扩展至
江苏省、
浙江省、安徽南部和
福建省北部。此外,有1种(台湾田鼠)仅分布在台湾,这是本属分布在亚洲最南的种类。
黑田鼠、
社田鼠和
伊犁田鼠分布在新疆;
东方田鼠分布较广,分散于
黑龙江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多个地区;
狭颅田鼠分布于新疆、
河北省、
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和
河南省;
莫氏田鼠分布于河北、内蒙古、
吉林省、黑龙江和
陕西省;根田鼠分布于内蒙古、新疆和
西藏自治区;
普通田鼠分布于
四川省。
栖息环境
田鼠属生活在开阔草原或草地。绝大多数种类喜欢栖息在沼泽地、林区采伐迹地和荒地,以及荒漠化草原。与其他
啮齿动物存在竞争关系也会影响到啮齿动物在
栖息地中的分布,存在两个相似啮齿动物在同一地区内共存的情况。当田鼠属和属(Clethrionomys)共同栖息于同一区域,则各自集中于其所偏爱的栖息地中,但是,在只有田鼠属或只有解居住的岛屿上,它们同时也会占有通常是另一属所偏爱的栖息地,即田鼠属也出现在森林中,而䶄也出没于草地。
生活习性
挖洞行为
田鼠属动物在地下挖洞,从一个洞穴延伸到另一个洞穴,或者通向它们的觅食地。巢穴一般由草和柔软的植物纤维组成,被放置在地下洞穴中,或在雪、原木或茂密植被覆盖的地面上形成。巢呈凹陷球状,中心有敞室,内有软床,两侧有一或两个圆形入口。
东方田鼠的洞穴结构简单,在
苔草墩子旁营造的巢,一般将草墩挖一个侧坑,为其洞穴,在农田中挖掘的洞穴也极简单,仅有一长约半米的斜行洞道,距地面深20厘米左右,没有支道及仓库。
莫氏田鼠洞穴简单,洞道很长,常在堆下或坡地上掘洞营巢。
狭颅田鼠在它们栖息的地方,洞口密集,一个洞群,一般有5-10个洞口,多者达 20 个以上。在地面主要活动洞口,彼此间有不太明显的跑道。
觅食行为
广食者主要分布在环境条件有明显季节变化的
温带,由于一种食物不能保证对动物的正常需求,动物必须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更换食物。如
普通田鼠在森林中可以取食的植物种类有80~100种。生活在半
荒漠地区的
社田鼠则能利用155种小型鸟兽、
爬行纲两栖动物、鱼类和昆虫等多种食物。
东方田鼠主要以植物的绿色部分为食,有时也会取食种子,啃树皮,吃谷、瓜、薯等作物,具含水多、质地软的如各种瓜、薯的球茎之类,也吃树皮和昆虫。
狭颅田鼠以食各种植物的绿色部分为主,亦吃植物的
根状茎和果实。在农业区,喜食
豆类和
禾本科幼苗。冬季食源不足时,在雪下啃食植物枯枝及根部,是农牧业的害鼠之一。
莫氏田鼠以食植物的绿色部分为主,亦食植物种子及块根。田鼠属在秋冬食物短缺时咬吃树皮,在根部形成环状剥脱,引起枯死。
社群行为
自由生活的
啮齿动物不仅需要向自然环境取得协调,还必须同种内和种间保持一定的协调关系。社群行为广义的含义是:两个以上的同种啮齿动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田鼠属的社群行为、婚配制度是与演化环境的
栖息地相协调的结果。例如,草甸
田鼠亚科(Microtus pennsylvanicus)的多配制雄鼠较雌鼠具有更好的空间学习能力。单配制的雄鼠较雌鼠的空间学习优势并不明显,如橙腹
田鼠(Microtus ochrogastor)、
松田鼠(Microtus pinetorum)。多配制鼠空间学习能力的性二型与
雄性较
雌性有更大的巢域有关。
而橙腹田鼠、草甸田鼠及松田鼠具有识别交配鼠气味的能力。单配制的雌性橙腹田鼠较多配制的雌性草甸田鼠、
山地田鼠(Microtus montanus)具有更强的社会识别能力。这种识别能力有助于单配制鼠维持稳定的配偶联系。
适应能力
田鼠属寒冷环境中的适应性揭示了其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机理,支持了环境温度和光周期共同作用以调节动物产热变化的学说,在自然生境中,低温是一重要的刺激调节因子。田鼠属较高的RMR的
热传导率,较宽的热中性区,及良好的
化学体温调节强度等生理生态特征,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反应。
草甸田鼠在进食
松枝前会选择将其放置在雪地上直至植物酚类浓度下降,这是草甸田鼠的贮草行为。贮草行为常见于食物数量波动较大的地方,特别是在气候严酷的地区。
活动空间
根田鼠
雄性巢区为3922+860平方米,
雌性为1786+279平方米。成年雄鼠在繁殖期间的巢区比非繁殖期大,在5~8月根田鼠的繁殖季节,雄鼠异常活跃,寻找异性,交配活动频繁,巢区一直保持较大面积。进入9月后繁殖停止,巢区面积显著缩小,与此相反,成年雌鼠在繁殖季节巢区面积比非繁殖期小。雌性根田鼠5~8月巢区面积比9月的小。5~6月因
妊娠雌鼠行动不便,哺仔雌鼠因哺育幼仔限制了活动范围,故巢区面积不大,7月后大部分雌鼠哺乳结束,其活动范用扩大,故巢区面积有所增大;成年雌鼠于8月进入第二次或第二次妊娠阶段,巢区面积又缩小;进入9月后,雌鼠停止繁殖,此时雌鼠由于育仔身体消耗很大,需要增加营养,需扩大觅食范围,巢区面积明显增大。
攻击行为
在根田鼠
种群中,体重较大的个体和繁殖期个体的攻击性高,雄鼠攻击性高于雌鼠,居留个体攻击性高于扩散个体,攻击性在种群增长期或高峰期最高,而在衰减期最低,添加高质量食物可以降低根田鼠攻击性。在
东方田鼠种群中,雄鼠攻击性与繁殖特征不相关,但动情雌鼠间攻击水平显著高于非动情雌鼠;冲突个体间的体重差异越大,攻击行为越低,食物、
捕食、种间竞争等对雄鼠、动情期雌鼠和非动情雌鼠的攻击行为具有独立和累加的整合效应。
生长繁殖
繁殖
田鼠属动物似乎没有明确的繁殖季节,通常会产下四到八只幼崽。在
耗子物种中,与繁殖季节长的物种相比,繁殖季节受限的物种往往体型较大,产仔数也较多。例如,
普通田鼠性成熟年龄大概在1、2月,怀孕期19~21天;
东方田鼠一年繁殖 3-4 次;
莫氏田鼠每年5-8 为其繁殖季节;
狭颅田鼠一年繁殖一次。
求偶交配
田鼠属动物交配后的成年个体可利用气味信号来识别配偶和不同动情期的异性个体。雄鼠和雌鼠气味标记是配偶互相吸引力的基础。田鼠属动物具有完整的婚配制度多样性格局,田鼠属的个体择偶行为与社群婚配制度密切相关。虽然婚配制度变异性很大,尤其是田鼠属中许多种类的婚配制度会随着季节、地理位置、
种群动态、种群密度等因素变化而变化 。田鼠属的婚配制度是
雄性个体经过同性竞争,优势个体可赢得获取性伴侣的机会,由此造成了雄性个体间繁殖成功比率的悬殊差异。
雌性根据雄性的序位等级选择交尾异性。
例如在繁殖季节,草原
耗子(Microtus breweri)和松田鼠各自的雌雄鼠共巢现象很常见,且巢区面积近乎
相等,现出单配制特征;而
山地田鼠和草甸田鼠各自雌雄鼠很少共巢,雄性巢面积大于雌性,雌雄回巢区均相互重叠,具有混交制的特征;橙腹
田鼠亚科可能由于历史上食物短缺导致了较严格的单配制进化,即使在生境食物丰富的情况下,它们仍表现出单配制倾向。
生产
不同的田鼠属动物
雌性个体的产仔数有一定差异。
普通田鼠每年产仔5、7次,每窝产仔4~7只;
东方田鼠每次产仔 5-13 只;
莫氏田鼠一年产2-3 胎,每胎4-12 只,以6-9 只最常见;
狭颅田鼠一年繁殖一次,产仔 5-12 只。
幼体发育
田鼠属动物整体的幼崽发育过程记录较少,以
东方田鼠江苏亚种(Microtus fortis calamorum)为例,其3日龄的幼崽耳壳已完全直立,4日龄能辨雌雄,8日龄被毛长全,8~10日龄睁眼,10日龄左右牙齿长全,15~20日龄可独立生活。冬季出生的约2个月性成熟,春季出生的约50天性成熟。
各类田鼠属动物基本都具有发育速度快,
种群增长迅速的特点,天敌能起到的抑制作用较不明显。自然界中,其天敌是几乎所有
猫头鹰(Strigiformes)和部分鹰类(Accipitriformes),而
黄鼬(Mustela sibirica)、
狐属(Vulpes)、獾(Meles)、部分蛇类(Serpentes)等也广泛以田鼠属动物为食。但尽管天敌众多,田鼠属动物的种群数量仍表现出激增趋势。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田鼠亚科属下约有8个物种的整体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包括
巴伐利亚州松田鼠、荫田鼠、瓦哈卡田鼠等。但更多的是处于数据缺乏和
种群稳定的状态,暂时没有呈上升趋势的物种。巴伐利亚松田鼠的成熟个体数量在2006年已不足50只,种群数量极少。
保护级别
截至2023年,该属下共有56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其中极危(CR)有1种,濒危(EN)有2种,易危(VU)有2种,近危(NT)有3种,无危(LC)有44种,数据缺乏(DD)有4种。
致危因素
农业和水产养殖导致田鼠属物种的
栖息地减少。例如,
巴伐利亚州松田鼠生活的北蒂罗尔的森林可能自
中世纪以来就被用作牧场。在2005年,当时在山谷的部分地区的森林被施肥和围栏的牧场所取代。因此,巴伐利亚松田鼠失去了大部分已知栖息地。由于缺乏林业实践的加强,开阔的森林将变得更加茂密,预计其栖息地将继续减少。
生物资源的利用导致田鼠属物种的栖息地减少。如木材的砍伐,导致荫田鼠的栖息地正在经历其范围内森林砍伐的破碎化。
恶劣天气等导致的其物种栖息地减少。气候变化和农业集约化导致卡氏田鼠(Microtus cabrerae)的
栖息地破碎化,包括过度放牧,导致其数量下降、生存范围缩小,该物种所在的溪流和其他湿地区域的压力越来越大。
保护措施
自 2006 年以来,
极危物种巴伐利亚州松田鼠已根据蒂罗尔当地的省法律受到法律保护,但已知该物种出现的单一地点不受保护。目前没有国家或欧盟立法,但该物种受到《伯尔尼公约》附录II的严格保护。目前没有制定管理计划。针对其进行调查以确定重新发现的
种群的规模和分布;继续在
德国和
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寻找类似地点,寻找其他种群;保护重新发现地点的
栖息地。
危害与防治
危害
田鼠属种群数量年度波幅大。高数量时对农林牧业和人们生态健康形成严重危害。草原过牧后,田鼠属密度随即上升,对草场植被造成很大破坏。严重危害的草原由于水土流失和
风蚀而沙化。纵横交错的洞道还会引起草原下陷,引起人畜失足受伤。田鼠属在秋冬食物短缺时咬吃树皮,在根部形成环状剥脱,引起枯死。大量破坏森林的苗木、果树和绿化的树木。田鼠属也可进入农田进行危害,特别是在南方,洪水季节大量田鼠属迁入农田,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此外,田鼠属动物还可传播疾病,部分种类是多种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等病原的携带者。其代表性害鼠是
狭颅田鼠和
东方田鼠。狭颅田鼠数量多时可危害草原,降低草的产量,为土拉伦斯病、性斑疹伤寒病原的自然携带者,还与
森林脑炎、
鼠疫、李司特菌病、
类丹毒、钩端螺旋体病、枪形吸虫病、
旋毛虫病、新疆出血热、Q热和毒浆体病的流行有关。
防治
对于害鼠的防制,一般采取综合治理技术,即根据害鼠的危害情况,综合地运用环境整治、物理、
化学、生物及农业等技术防制
鼠害。
1、环境整治针对家栖害鼠,环境整治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卫生的整理和脏乱差的治理以达到减少害鼠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的目的。针对农业害鼠,需根据害鼠的栖息习性,结合
农事活动,清除田间
禾本科杂草等。
2、物理防制利用鼠夹、鼠笼、高压电击等器具
灭鼠及建筑防鼠设施防鼠。
3、化学防制利用化学杀鼠剂杀灭害鼠。化学防制的特点是见效快,效率高,能迅速控制突发性的鼠害。毒饵站技术也可用于害鼠的长期控制。此外,采用
化学不育剂可以降低害鼠的
种群增长率,从而达到控制害鼠种群的目的。
4、生物防制。主要采用保护害鼠的天敌,如蛇、类
鸮形目等来控制害鼠的种群数量。
5、农业防制。结合农事活动,破坏害鼠的栖息环境或直接杀灭害鼠,如清除
禾本科杂草和灌溉等措施。此外,合理的作物和品种布局,尽可能使作物的成熟期一致,减少害鼠在田间的辗转危害,控制其种群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