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损伤(acute
肾脏 injury,AKI),既往称之为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涉及临床各科室常见的危急重症,是由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肾脏结构和功能在短时间内(数小时~数天)突然下降及
尿素和其他代谢废物蓄积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其诊断标准是根据
血清肌酐(serum
肌酸酐, Scr)的升高和/或尿量的减少。主要表现为
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
氮质血症以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严重者可出现多系统并发症。
AKl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AKl可分为
急性肾前性肾功能衰竭、肾性和肾后性三类。狭义的AKl仅指
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ATN),是AKI最常见的类型,通常由缺血或肾毒性因素所致。肾前性AKl又称肾前性氮质血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血流灌注降低所致,约占AKl的55%。肾性AKI由各种原因导致肾单位和间质损伤所致。肾后性AKI特征是急性
梗阻性肾病,双侧尿路梗阻或孤立肾患者单侧尿路梗阻时可发生肾后性AKlI,约占AKl的5%。
尽早识别并纠正可逆病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避免肾脏受到进一步损伤,维持水、
电解质、酸碱平衡是AKI治疗的基石。充足补液对于肾前性和造影剂
肾损伤防治作用已获肯定。AKI少尿期常出现
肺水肿、
高钾血症、
上消化道出血和感染,治疗重点为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供给适当营养,治疗原发病和防治并发症。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是AKI治疗重要组成部分。
AKI发病率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数据显示AKI的发生率在普通住院患者中约7%~18%,重症监护病房中高达30%~50%,危重AKI患者死亡率甚至超过50%。2015年的一项Meta分析纳入了765项研究、分析了近8000万住院患者,结果提示AKI发生率和病死率均为21%。AKI与
慢性肾脏病(chronic
肾脏 disease, CKD)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约30%~70%的AKI存活患者进展至CKD,约17%的患者1年内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 ESRD),并依赖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RRT)。
命名
由ARF到AKI的演变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历史。从18世纪开始,就先后出现诸如“少尿”“尿闭症”“战争性肾炎”“
挤压综合征”等概念来描述肾功能衰竭;直到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首次在
教科书《The Kidney-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Health and Disease》中正式提出了ARF的概念,随后被采纳并被广泛应用。
自ARF概念提出后的半个世纪里仍缺乏临床公认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据粗略统计不同文献资料关于ARF的定义方法多达35种之多。主要因为对ARF定义中规定的短期时间、损伤持续时间,肾功能下降程度等概念问题,没能被详细描述,导致不同研究结果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疗效判定也无法达成共识,这对该病的认识和研究造成了很多障碍。此外,ARF只关注
肾衰竭或接受
透析的患者,忽视了肾脏损害早期的病理生理阶段。鉴于此,AKI概念和诊断标准经历了3次变迁:2002年RIFLE标准(Risk Injury,Failure,Loss of
肾脏 function and End-stage renal failure),2004年AKIN(Acute Kidney Injury Network)标准、2012年KDIGO((Kidney Disease: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标准。每一次概念的变迁进展,均是在前期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
分型
按病变部位不同分为肾前性、肾实质性、肾后梗阻性。
病因
肾前因素
由严重脱水、失血、失钠(低盐)等引起的休克, 循环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最后形成少尿甚或无尿,这类情况可不伴有肾实质损害。如果肾灌注减少能在6小时内纠正,血流动力学所致损伤可以逆转,肾功能也可迅速恢复。若低灌注持续,则小管上皮细胞明显损伤,继而发展为ATNo不同病因的ATN可以有不同的始动机制和持续发展因素,但均涉及GFR下降及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两个方面,并影响细胞修复过程及预后。
肾脏因素
由于病因不同可分为两类:
1、
中毒性肾病变:药物等毒性物质直接作用于肾脏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
老年、
糖尿病、
低血压及有效血容量不足(如
充血性心力衰竭、
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原先存在
慢性肾脏病、同时合用其他毒性药物的患者对肾毒性药物更为敏感。造影剂、环抱素、
他克莫司、非笛体
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等可引起肾内血管收缩,导致
肾损伤。表现为肾血流量及GFR快速下降、尿沉渣形成、钠排泄分数下降,严重者小管细胞坏死。造影剂还可通过产生活性氧和高渗刺激,直接损伤小管上皮细胞。抗生素和抗肿 瘤药物大多通过小管上皮细胞直接毒性作用和/或小管内梗阻引起
急性肾小管坏死。氨基糖昔类抗生素可蓄积在小管上皮细胞内,引起局部氧化应激及细胞损伤,最终引起ATN。远端小管损伤还可引起尿液浓缩功能下降。两性霉素B可直接损伤近端肾小管上皮
细胞及引起肾内血管收缩,导致剂量依赖性AKIO顺钳、卡钳可蓄积在近端肾小管引起AKl,常伴有低钾、
低镁血症,潜伏期为7~10天。
异环磷酰胺可引起出血性
膀胱炎、
血尿及急慢性肾功能减退,常伴Ⅱ型肾小管酸中毒和Fanconi综合征。
阿昔洛韦、磺胺类药物可在小管内形成结晶,导致小管内梗阻,引起AKIO内源性肾毒性物质包括
肌红蛋白、
血色素、尿酸盐、
草酸盐、骨髓瘤轻链等。横纹肌溶解症时骨骼肌损伤,
溶血性贫血时肌红蛋白、血红蛋白可引起肾内氧化应激损伤小管上皮细胞及小管内管型形成。肌红蛋白、血红蛋白还可抑制
一氧化氮,引起肾内血管收缩及缺血。低容量或酸中毒可促进小管内管型形成。某些化合物,如乙二醇(草酸钙代谢物)、甲氨蝶吟及
骨髓瘤轻链等,其原形或
代谢产物可以
凝结,造成小管内梗阻。
2、缺血性病变:各种原因引起的较长时间的休克而致肾脏缺血,肾小管上皮
细胞坏死。
肾小管阻塞学说指坏死小管上皮细胞及
微绒毛碎屑、细胞管型或
血色素、
肌红蛋白等阻塞肾小管,导致阻塞部位近端小管腔内压升高,继而使肾小球囊内压升高,引起肾小球滤过停止。
反漏学说指小管上皮受损后坏死、脱落,肾小管管壁出现缺损和剥脱区,管腔与肾间质直接相通,致使小管腔中原尿液反流至肾间质,引起肾间质水肿,压迫
肾单位,加重肾缺血,使GFR进一步降低。
管-球反馈机制缺血、肾毒素等因素引起急性肾小管损伤,致使该段肾小管重吸收钠、氯等明显减少,管腔内钠、氯浓度增加,经远端小管致密斑感应引起入球小动脉分泌
肾素增多,继之血管紧张素l、n增加,使入球小动脉和肾血管收缩,肾血管阻力增加,GFR下降。
肾血流动力学改变严重血容量不足时,肾血流量明显减少,入球小动脉收缩,使肾灌注压明显降低,引起肾皮质缺血和
急性肾小管坏死。此时即使迅速扩容使肾血流量增加,GFR仍不能恢复,提示在ATN早期,就存在肾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肾血流分布异常。缺血后肾血流动力学紊乱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肾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引起肾血管收缩、肾组织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肾内前列腺素系统失衡、内皮损伤使
内皮素产生增多及NO产生减少等有关。生理状况下,肾脏外髓氧分压较低,缺血再灌注后肾皮质和乳头部位氧分压有所改善,但外髓氧分压仍较低,故缺血性
肾损伤以外髓部位最为严重。髓质淤血缺氧首先影响祥升支粗段肾小管
细胞血供,由于祥升支粗段是高耗能区,对缺氧异常敏感。祥升支粗段损伤可 使T-H糖蛋白易在粗段中沉积,引起远端小管的管腔阻塞及管腔液外溢,故髓质淤血也是缺血性ATN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肾后因素
尿路发生梗阻时,尿路内反向压力首先传导至肾小球囊腔,由于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扩张,早期GRF尚能暂时维持正常。如果短时间内梗阻无法解除,GFR将逐渐下降。梗阻持续12-24小时时,肾血流量、GFR、肾小管内压力均降低,肾皮质大量区域出现无灌注或低灌注状态。大量肾小球出现无灌注状态是GFR下降的主要原因。
流行病学
AKI发病率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数据显示AKI的发生率在普通住院患者中约7%~18%,重症监护病房中高达30%~50%,危重AKI患者死亡率甚至超过50%。2015年的一项Meta分析纳入了765项研究、分析了近8000万住院患者,结果提示AKI发生率和病死率均为21%。
临床表现
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表现随病因的不同而异,急性肾损伤的毒素易引起肌体各个系统的并发症及内分泌异常。以
急性肾小管坏死为代表叙述。急性肾损伤患者的少尿现象可有可无。根据尿最减少与否,可分为少尿、无尿型和非少尿型两类。
发展期
或称前驱期,此期的长短取决于不同的病因,例如与摄人毒素的量或
低血压挎续的时间和程度有关。在发展期临床上可开始出现容量过多、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及
尿毒症的症状和体征。
维持期
少尿型者又称少尿期,尿量通常在50~400mL/d之间。不少患者无少尿现象,每日尿量可达1~2.5L此期平均约为10~14d,其范围从几小时至几个月不等。长时间的少尿多见于老年人有血管病变或较严重损伤后。肾功能不全持续的时间与死亡率相关。
高钾血症:一方面由于少尿,尿钾排泄减少;另一方面,因感染、刨伤、溶血、酸中毒等高分解代谢导致钾离子向
细胞外逸出明显增多;因而在少尿期的第2~3天,血清钾便可升高,患者出现烦躁、嗜睡、
肌张力下降或肌肉震颤、恶心、呕吐、
心律失常、心动过缓,并有高钾血症的
心电图改变,最终可因
心脏骤停而死亡。
代谢性酸中毒:由于
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几乎不能排泄
代谢产物,加之
急性肾小管坏死,产氨泌氢功能丧失,不能调节酸碱平衡,因此在少尿期的第3~4天即可出现明显的代谢性酸中毒。患者临床表现为疲乏、嗜睡、呼吸深大、严重者出现昏让,并可危及生命。另外,此期的患者因抵抗力下降,容易继发肺部及
尿路感染。由于代谢性酸中毒及
氮质血症,可导致出、凝血功能异常,造成皮下出血、鼻觑及
消化道出血等症状。此外,多数患者常有轻、中度贫血。
恢复期
此期尿量逐渐恢复正常。少尿无尿型者可先出现多尿,也可以开始是大量排尿,继而再恢复正常。约一半的患者有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残留缺陷。血生化检查基本正常,但肾小管功能特别是尿浓缩功能仍未恢复,需经数月才能复原。
伴随症状
比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
腹泻等,甚至发生消化道出血。
主要是容量过多导致的
肺水肿和感染,比如
气短、
呼吸困难、烦躁等。
多因尿少和水钠留,出现
高血压、
心力衰竭、肺水肿的表现,比如
胸闷、乏力等。
5、血液系统表现
比如出血倾向和贫血等。
检查诊断
检查
尿的检查
尿比重测定:少尿期至多尿期比重均低,多固定于1.010左右。
镜检:少尿期可见较多的红细胞、颗粒管型及宽大的管型(
肾衰竭管型),可有少量
免疫细胞。
蛋白尿:尿中蛋白较多,至多尿期渐消失。
尿中
尿素下降:正常人24h尿排出
尿素氮10~15g,尿素20~30g。每100mL尿中的尿素约为2g。正常人每100mL血中台尿素氮10~20mg,每100mg血中含尿素30mg。尿中尿素/血中尿素=20:1=正常。如\u003c15:1,表面有
肾脏损伤;\u003cl0:1,即有急性肾损伤;\u003c5:1,更可确定为急性肾损伤。
血象检查
发病开始时红细胞及
血色素降低,
免疫细胞增高,可达15000~20000/mm3。有感染时常增至30000/mm3。血
非蛋白氮、
肌酸酐、
尿素、血清钾均增瓦并与病情严重程度成
正比例。
血清钠、氯及二氧化联结合力降低血清钙也常降低。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发现肾脏缩小或皮质变薄,提示慢性肾功能减退,是鉴别AKI和
慢性肾脏病的首选。超声检查还能排除肾后性梗阻。双肾体积明显不对称,应考虑肾大血管疾病。疑有
肾动脉栓塞、肾动脉或肾静脉血栓者,可做肾动静脉彩色超声显像、放射性
核素检查、CT或MRI肾血管成像,仍不能明确者可行肾血管造影。
肾活检
肾活检是AKI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在排除
急性肾前性肾功能衰竭及肾后性病因后,拟诊肾性AKl但不能明确病因时,若无禁忌证,应尽早进行肾活检,但需注意AKI患者即使无全身出血倾向,肾穿刺后仍可发生出血等并发症。
诊断
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使双肾排泄功能短期内(数小时至数周)迅速减退,肾小球滤过认下降至正常的50%以下,Scr升高,绝对值≥26.4umol/L;或Scr较基础值升高率\u003e50%;或尿量\u003c0.5ml·
千克1·h-1,时间超过6h。
鉴别诊断
急性肾损伤除与功能性少尿区分外,尚须与肾脏本身疾病及
梗阻性肾病之少尿、无尿鉴别。
1、重症
急性肾小球肾炎或
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有时可急骤发病,数日内可出现少尿、无尿、
心力衰竭及
尿毒症症,询问病史可资区别。
2、
肾盂肾炎伴发坏死性肾乳头炎。坏死组织或肿胀的乳头阻塞
尿道,可出现少尿、无尿症状,应根据肾孟肾炎症状、严重毒血症及尿液中的坏死乳头碎片帮助诊断。
3、双侧肾皮质坏死。症状与急性肾损伤相同,难于区分,长期治疗肾功能不能恢复。
4、泌尿道梗阻。
前列腺肿大、
膀胱颈肿瘤、结石阻塞等常引起急性
癃闭。可根据病史、体格检查或用腹部平片、
膀胱镜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治疗
预防性措施
纠正可逆因素
例如纠正血容量不足、休克,控制感染,停用肾毒性药物等。
利尿治疗
小剂量
多巴胺(1~3μg/kg)静脉滴注。塞米40~80mg或更大剂量静脉滴注。说明:应在血容量补足的情况下使用呋塞米。若应用多巴胺或呋塞米几小时后尿量增加,则两种药物可以继续使用;若尿量不增加,则应考虑停药,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保守治疗
维持体液平衡
每日进液量=前日尿量+500mL或维持中心静脉压在6~10cmH20。说明:进入多尿期要防止脱水。
纠正高钾血症
生理盐水10mL+10%
葡萄糖酸钙10mL2~5min缓慢静脉推注;或5%
碳酸氢钠100~200mL静脉滴注;或20%葡萄糖3 mL/(
千克h)加普通
胰岛素0.5U/(kg·h)静脉滴注或静脉泵入;或生理盐水10mL+呋塞米40~60mg静脉推注。说明:在采取降血钾治疗同时,应严格限制食物及药物中钾的摄入量。避免输注陈旧库存血液。如预案无效或患者存在高分解代谢,应采取血液净化治疗(
透析),透析是纠正
高钾血症最有效的方法。
纠正酸中毒
HCO3\u003c15mmol/L,给予5%
碳酸氢钠100~200mL静脉滴注,监测血气分析。说明:按5%碳酸氢钠0.5mL/kg可提高HCO31 mmol/L计算患者所需补充的量。
血液净化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进行性血
尿素氮、
肌酸酐升高(血尿素氮\u003e21.4mmol/L、
血肌酐>442μmol/L)、高钾血症、
肺水肿、
心力衰竭、脑病、
心包炎、酸中毒可以选用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患者倾向于早期进行
血液透析治疗。可以选择血液透析(HD)、
腹膜透析(PD)或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说明:不同的血液净化方法各有利弊,但多选血液透析治疗。进入多尿期后,由于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浓缩功能未恢复,仍需继续使用以
透析为主的各种治疗措施,特别注意离子紊乱。
手术治疗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除透析治疗外的一种肾替代治疗方法,是指将配型合适的健康者肾脏或尸体肾脏通过手术移植给
肾衰竭的患者。成功的肾移植会恢复正常的肾功能(包括内分泌和代谢功能),是当前最理想的肾脏替代治疗手段。
并发症治疗
容量过负荷可能对AKI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少尿期患者应严密观察每日出入液量及体重变化。每日补液量应为显性失液量加上非显性失液量减去内生水量。非显性失液量和内生水量估计有困难时,可按前日尿量加500ml计算,但需注意有无血容量不足。肾脏替代治疗时补液量适当放宽。发热患者只要体重不增加,可适当增加入液量。观察补液量是否适中的指标包括:①皮下无脱水或水肿现象;②每日体重不增加,若超过0.5kg或以上,提示
体液过多;③
血清钠浓度正常,若偏低,无失盐基础,提示体液潴留的可能;④中心静脉压在6~10cmH20,若高于12cmH20,提示容量过多;⑤胸部X线片若显示
肺充血征象,提示体液潴留;⑥心率快、血压升高、呼吸频速,若无感染征象,应怀疑体液过多。AKI少尿患者在病程早期且合并容量过负荷时,可以短期谨慎试用利尿剂,以连续静脉滴注或缓慢推注为宜,塞米剂量以40~200mg为妥。利尿无反应且有
透析指征时,应尽早透析。
高钾血症是临床危急情况,血钾\u003e6.5mmo1/L,
心电图表现为QRS波增宽等明显异常时, 应予以紧急处理,以
血液透析或
腹膜透析最为有效,其他治疗包括:①伴代谢性酸中毒者可予5%
碳酸氢钠100~250ml静脉滴注;②10%
葡萄糖酸钙10m1
静脉注射,以拮抗钾离子对心肌毒性作用;③50%葡萄糖液50~100m1加常规
胰岛素6-12U静脉注射,可促使钾离子转移 至细胞内;④利尿治疗;⑤钠型或钙型
阴离子交换树脂15~20g口服,每日3~4次。此外,还应限制含钾高的食物,停用导致高钾的药物,不输库存血,清除体内坏死组织。 高分解代谢患者代谢性酸中毒发生早,程度严重,可加重
高钾血症,应及时治疗,包括
血液透析。当
血浆实际
碳酸氢根低于15mmo1/L,应予5%
碳酸氢钠100-250m1静脉滴注,根据心功能控制滴速,并动态监测血气分析。严重酸中毒,如HCO\u003c12mmo1/L或动脉血pH\u003c7.15-7.20时,应立即开始
透析。
AKI并发
心力衰竭时,对利尿剂和洋地黄制剂疗效差,加之肾脏排泄减少及合并
电解质紊乱,易发生洋地黄中毒。通过透析清除水分以治疗容量过负荷继发心力衰竭最为有效,通过透析清除水分以治疗容量过负荷继发心力衰竭最为有效,药物治疗以扩血管为主,使用减轻心脏前负荷的药物。
感染是AKI常见并发症及少尿期主要死因。多为
呼吸道、泌尿道、
胆管等部位感染和
败血症,应尽早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选用对肾脏无毒性的抗生素治疗,并注意调整药物剂量。
预后
AKI预后与原发病、合并症、年龄、肾功能损害严重程度、诊断治疗是否及时、有无并发症等相关。随着RRT广泛开展,直接死于
肾衰竭的病例显著减少,而主要死于原发病和并发症,尤其是肾外脏器功能衰竭,多见于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大手术等外科病因和脓毒症所致AKI患者。存活患者约1/3肾功能恢复至基线值”50%~70%遗留永久性肾功能减退,主要见于原发病严重、原有慢性肾脏疾病、高龄、病情重笃或诊断治疗不及时者,部分需要终身
透析。平均每年每100例AKI患者中,有7.8例进展为
慢性肾脏病,4.9例转变为ESRD,因此所有AKI患者均需在专科门诊长期随访。
预防
①预防措施:慎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避免使用大剂量造影剂的X线检查,尤其是老年人及肾血液灌注不良者(如脱水、失血、休克),避免接触重金属、
工业毒物等,误服或误食毒物应立即
洗胃或导泻,并采用
解毒剂;
②恢复期病人:加强营养,增强体质,适当锻炼;
③注意个人卫生,保暖,防受凉;
⑤定期门诊随访,监测肾功能、尿量。
相关事件
2023年11月,
浙江省16岁高中生连吃4种感冒药后出现了无尿、
胸闷、气促等症状,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
主任医师甘永雄说:经过医生的判断,最后明确机械肾功能衰竭横纹肌溶解,是4种感冒药叠加对肾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