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贞
北斗七星中的第五星
廉贞(Alioth)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五颗星,属于道教术语,常被用于风水占卜,也叫玉衡星,或玉衡星。廉贞是2等星,也是大熊座中最亮的恒星,并与猎户座(Alnitak)并列为天空中第31颗最亮的恒星。根据拜耳命名法,廉贞记作ε Ursae Majoris(epsilon Ursae Majoris),2016年6月30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了Alioth作为通用名称。
廉贞大约3亿年前由气体和尘埃的分子云形成,重力将旋转的气体和尘埃聚集在一起,形成大熊座最亮的恒星。廉贞是主序A型恒星,外观呈蓝白色,质量为2.91M☉(太阳质量),半径4.2R☉(太阳半径)、视星等1.77、绝对星等0.20、光谱分类A1p、表面温度10382K。廉贞是大熊座移动星群(Collinder 285)的成员之一,有可能是双星系统。廉贞的磁场地球大100倍。廉贞由氢、氧、铁、钙、、硅、铬和等元素组成。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廉贞”出自道教的《洛书》,玉衡有时也被称作“杀星”或“囚星”。在中国风水学中,廉贞连同其他的北斗七星一起与辅弼二星相结合,用于选择住宅外环境,而在天相星中廉贞星则被作为命宫主星之一。四大文明古国时期,它作为马车座的一部分,与日食和葬礼棺材的象征意义相关联;古埃及中,廉贞则是与其他的北斗七星一起组成了公牛腿星座,代表女神哈托尔,与生命和死亡的仪式紧密相连;而在古印度,廉贞星象征贤者鸯耆罗斯(梵语Angiras),代表光与火焰。古希腊神话中宙斯将卡力斯托和阿卡斯母子变为大熊座和小熊座。因此古希腊文化中,廉贞被称为大熊座的尾巴。此外,廉贞连同其他的北斗七星一起在不同文化中有着多样的象征,如波斯文化中的“七个王座”,罗马文化中的“七牛星”,以及美洲印第安文化中的灰熊形象。
发现与命名
词源
廉贞的名称始见于汉代纬书。最初有两种名称,一为《春秋运斗枢》中所记“衡”,二为《洛书》所记“廉贞”有些中原地区古代典籍中也记录为玉衡。波斯天文学家阿尔·比鲁尼(Al Biruni)称其为印度七贤者中的鸯耆罗斯(Angiras)。
廉贞的英文名称Alioth(有时写作Allioth)似乎起源于《阿方索星表》(Alfonsine Tables)第一版的Aliot。杰弗雷·乔叟(Chaucer)的《声誉之宫》(Hous of Fame)中也以Aliot的形式出现。《阿方索星表》的后续版本采用了Aliare和Aliore这两种形式。15世纪鞑天文学家乌鲁伯格(Ulug Beg)称之为Al Haun。16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天文学家阿尔·提齐尼(Al Tizini)则记录为Al Hawar,意思为"眼睛的白色""白杨树"或"强烈的亮光"。16世纪法国学者斯卡利格(Scaliger)使用了Risalioth。17世纪英国东方学家托马斯·海德(Thomas Hyde)将其原始名称记录为Al Haur,意思是“眼睛的白色”。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拜尔(Johann Bayer)将其记录为Aliath。意大利天文学家里奇奥利(Riccioli)则使用了Alabieth、Alaioth、Alcore、Alhiath和Alhaiath等名称。这些名称可能源自阿拉伯帝国词Alyat意思为“羊的肥尾巴”或是“黑马”。里奇奥利记录的Alcore则可能源自1515年的拉丁文《天文学大成》(Almagest)。
1603年德国天文学家拜尔在他的星图天文观测》(Uranometria)中为大熊座恒星指定希腊字母时,从西到东命名了星星。因此,尽管廉贞是该星座最亮的恒星,但它被指定为玉衡 Ursae Majoris(拉丁语为Epsilon Ursae Majoris),ε UMa为拜耳集团指定名称。201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组织了一个恒星名称工作组(WGSN),对恒星的专有名称进行编目和标准化。该工作组于2016年7月发布的第一份公告公布了前两批获批名称,其中包括廉贞(Alioth)。约翰·弗兰斯蒂德命名法中廉贞记作77 Ursae Majoris。Henry Draper星表中的名称为HR 4905。
观测历史
廉贞在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等都有相应的天文观测记录。中原地区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对廉贞的观察早有记录。汉代纬书中就有多处相关的记载。古巴比伦楔形文字石板“犁星”中也有廉贞的天文观测记录。古印度文献《梨俱吠陀》(Rig 吠陀)明确的记载了廉贞所在的星座古希腊天文学克罗狄斯·托勒密(Ptolemaeus)提出并编制了古希腊星座表,其中就包含了廉贞。
自19世纪末以来,多位天文学家通过不同手段对其进行观测研究。梅里尔(Merrill)于1922年怀疑其为双星系统,而摩根(BL Morgan)在1977年通过散斑干涉测量法确认其双星间隔。此外,廉贞的自行运动、光谱特征、光度、年龄、磁场拓扑结构等方面也获得了广泛研究。2016年,研究人员利用超大型基线干涉仪发现廉贞是一颗主序A型恒星,位于距离地球约11光年的位置,且可能存在一颗质量约为15倍木星质量的天体绕其运行。随着天文技术的进步,如超大型望远镜(ELT)、依巴谷卫星(Hipparcos)等的应用,对廉贞的探测与研究更加深入。
性质与特征
廉贞是2等星,也是大熊座中最亮的恒星,并与猎户座(Alnitak)并列为夜空中最亮恒星的第31位。廉贞还是一颗超巨星。同时廉贞也是一个光度变星,周期为5.09天。廉贞和天枢摇光一起被选为天文航海的58颗导航星之一。
形成与演化
大约3亿年前,重力将旋转的气体和尘埃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大熊座最亮的恒星——廉贞。它是一个具有共同起源的大型分散恒星群,在天空中进行共同运动。且北斗七星中除摇光和天枢外的所有恒星都以自行运动朝向天渊三北冕座α御夫座星、宝瓶座δ星、天兔座γ星和巨蛇座β星是该星系团的外围成员。廉贞的强磁场使得其中某些元素在恒星的不同部分要么被增强,要么被耗尽。有研究表面廉贞的强磁场是A型恒星磁场演化的结果。
物理性质
廉贞的质量是太阳的291%,半径约为太阳的414%。它的磁场地球大100倍。廉贞温度范围为7,500 K至10,000 K。廉贞的有效温度为9,350 K,比太阳的有效温度5,777 K还要高。有效温度的不确定性范围在9,020 K到9,680 K之间。廉贞的年龄约为3.46亿岁,但也可能在0.309至4.57亿岁之间。廉贞距离地球82.55光年。
廉贞是Ap型恒星中最亮的一颗。廉贞的磁赤道显示出丰富的氧气,比磁极区域高出约100,000倍,且这些区域相对于旋转极和赤道是位移的。其他重元素,例如铬和铕也显示出类似的位移。虽然廉贞是Ap型恒星中最亮的,但它的磁场是此类恒星已知最弱的之一。而且因受廉贞磁场影响,其自身的某些元素受重力向核心下沉,另一些元素则被辐射压力向上推出。廉贞的磁场与恒星的旋转平面几乎成直角,每当恒星5.1天旋转一次时,就会发射一些特殊的谱线。研究表明,这些变化可能是由一个质量为14.7木星的物体引起的,该物体以偏心轨道每5.1天绕恒星运行一次,平均间隔为0.055个天文单位。
光谱特性
廉贞被分类为A1IIIV-IVp Kb9,这意味着它是一颗白色或蓝白色的亚巨星,具有特殊的光谱。kB9–表示其光谱中有钙K线。廉贞比太阳亮102倍。廉贞的视星等为1.77,绝对星等为-0.20。耶鲁大学亮星目录中将廉贞列为具有双周期的光谱变星,P=4.15年,P'=0.95天。它还被归类为α2 Canum venaticorum变星,这类型的恒星化学性质很特殊,处于主序星阶段,并且具有强磁场和锶、硅或铬谱线。这些谱线随着磁场的变化而变化,其亮度也会变化。这意味着廉贞是夜空中最亮的A型特殊恒星。廉贞的旋转轴和磁轴彼此成大约90度角。廉贞磁场将恒星中的不同元素分开,廉贞又将不同的元素旋转到不同的区域,因此廉贞的光谱线会发生波动。廉贞亮度在5.076天的时间内从1.759(最暗)到1.747变化。廉贞光度值为136.57。廉贞的U-B色指数为+0.02,B−V色指数为-0.02。
特征
预测行为
以2023年为时间起点,以赤经为1.87角分,赤纬为-0.10角分为空间原点,廉贞在未来1000年的相关位移如下:
固有运动
恒星自行详细描述了恒星的运动,并以毫角秒为单位进行测量。如果在地平线上看到廉贞,它正在向北中国移动通信集团8.24±0.15毫角秒/年,向东移动111.91±0.2毫角秒/年。廉贞自转的速度约为每秒33公里。廉贞属于大熊座移动星群(Collinder 285),该恒星群包括大熊座中大部分最亮的恒星。属于该群的恒星在空间中具有共同的速度,并且被认为具有共同的起源。
与太阳之间的运动
径向速度,即廉贞朝向太阳的速度,为-12.70000 km/s,误差约为0.20 km/s。当该值为负值时,恒星和太阳彼此越来越近。廉贞距离太阳约为82.6光年/25.3秒差距。
观测
目视观测
由于北斗七星以及大熊座位于北纬55-65度之间,距天罡星3度左右。北斗七星围绕着北极星旋转并保持其距离。因此廉贞几乎全年都可见,夜晚观察时先找到北斗七星,再确定廉贞的位置,廉贞位于北斗七星斗柄的位置。也可以通过天体坐标也就是赤经12h54m01s,赤纬+55°57'34"来找到廉贞。北纬41°以北的观测者全年都可以看到廉贞,而观察廉贞的最佳月份是四月。
天文观测
1869年理查德·A·普罗克特(Richard A.Proctor)发现大熊座移动星群(Collinder 285)。该星座距离地球大约80光年。大熊座中大部分最亮的恒星都是该星群一部分。所有这些恒星都朝向射手座的一个共同点有着相同的自行运动。廉贞是该星座中的一颗恒星。
1922年梅里尔(Merrill)使用迈克尔逊恒星干涉仪观测廉贞时怀疑它是一个双星系统,当时观测到双星间隔相当于2.5米的艾萨克-牛顿望远镜的衍射极限。
1966年约翰逊(H.L.Johnson)等人发表的题为“明亮恒星的UBVRIJKL光度测量”(UBYRIJKL PHOTOMETRY OF THE BRIGHT STARS)的文件介绍了对明亮恒星的多色光度观测结果。研究人员使用UBV系统为近5000颗明亮的恒星制作了UBV光度测量目录,其中廉贞的视星等为1.77,U-B色指数为+0.02,B−V色指数为-0.02。同年埃文斯(Evans,D.S)等人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研讨会中发表了“径向速度总目录的修订”(The Revision of the General Catalogue of Radial Velocities),其中将廉贞的径向速度修订为−9.3km/s。
1977年摩根(BL Morgan)通过散斑干涉测量法观测双星系统时,观测到廉贞的双星间隔为0.053弧秒。推测是分辨出了廉贞双周期中较长周期的双星系统。
1981年特克图纳利(Tektunali,H.G.)通过对普罗旺斯天文台观测到的14个库德光谱图的研究,提出廉贞绝对星等为-0.2,金属量太阳相似。
依巴谷卫星的测量结果于1997年发布,廉贞视差测量值为39.51毫角秒,测量的不确定性为0.20毫角秒。廉贞在赤道坐标系下,每年在赤经方向上向西移动111.91毫角秒,在赤纬方向上向南移动8.24毫角秒。同时,该天体的自行运动方向主要在赤经方向上。基于依巴谷卫星光学观测的结果,廉贞在国际天球参考系统中的位置为赤经12h54m01.7495922s,赤纬+55°57'35.362645"。
2002年罗耶尔(F.Royer)等人在上普罗旺斯天文台收集了249颗恒星的光谱以研究创建A型恒星预计旋转速度测量样本,并推导出廉贞旋转速度为33公里/秒。
2003年格雷(R.O.Gray)等人多颗矮星和巨星的光谱、光谱类型以及基本物理参数进行研究,并发布了相关观测数据和推导数据。其中关于廉贞的数据有三项,包括有效温度为9,020 K、表面引力为103.23cm/s2和总体金属度与太阳相似。
2007年一项针对依巴谷卫星(Hipparcos)观测数据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新的廉贞自行运动的数据:在赤经方向上每年移动111.91毫角秒(mas),在赤纬方向上每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8.24毫角秒(mas)。
2011年路易斯·C·罗伯茨(Lewis C.Roberts)在先进电光系统望远镜(AEOS)和自适应光学系统(AO)观测波段双星系统收集的数据中,识别出廉贞可能有一个伴随恒星,两者投影分离为0.11角秒,视差变化为2.31毫角秒。同年沙亚(Ed J.Shaya)通过对依巴谷卫星(Hipparcos)观测数据进行贝叶斯分析发现廉贞的质量为2.91M☉,且存在伴星
2012年中岛正等人通过对多颗恒星研究之后,认为恒星的年龄对恒星的各种天文学研究都有相应的影响,并推导出廉贞的年龄约为300Myr。
2012年前往木星朱诺号木星探测器宇宙飞船从太空拍摄了包括廉贞在内的北斗七星的照片。这可能是截至2017年在离地球最远处拍摄的星座照片。
2014年舒利亚克(Shulyak,D.)等人通过干涉测量法确定角直径最大的CP星廉贞的V星等为1.77,J星等为1.72,H星等为1.73,K星等为1.76,距离为25.3秒差距,半径为4.14R☉。
2016年凯瑟琳(K.Katarzy´nski)等人使用超大型基线干涉仪(VLBI)寻找太阳系外行星时,对廉贞进行了测量。测得廉贞的光度为102L☉,并确定是廉贞一颗主序A型恒星,位于距离地球约11光年的位置。廉贞年龄约为45百万年,距离廉贞1AU处有质量约为15倍木星质量的天体,在约2.9 GHz频率下产生约166微焦耳的射电流量。
2019年科丘霍夫(O. Kochukhov)等人使用高分辨率光谱偏振观测廉贞的磁场拓扑结构。研究表明廉贞的平均经度磁场⟨Bz⟩变化大约在-100到+100G之间,磁场强度比大犬座α星(αCanum Venaticorum)弱15倍,比地球强100倍左右,有效温度为9,200±200 K和角直径为1.50±0.05 mas,以及表面引力为103.6±0.1cm/s2。
2023年扎克-韦伯(Zach Werber)使用超大型望远镜(ELT)对太阳系外行星进行直接成像研究时,对廉贞进行了探测。廉贞的对比度探测结果为5.485e-07。
相关文化
星座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自己的星座区分和传说。“玉衡”在内的北斗七星起源于中原地区星官体系,又有道教引入“廉贞”的星名,这些都带有封建王朝的色彩。巴比伦古希腊时期确立了“大熊座”等的一系列星座划分法。
中国
中国考古发掘出的最早的北斗九星遗迹是5000多年前的河南郑州青台遗址,青台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一处大型环壕聚落,该遗址内有九个陶罐按照“北斗九星”形状摆放,且陶罐大小与天体实际亮度基本一致。
而“玉衡”的首次出现,是在汉代纬书《春秋运斗枢》之中:“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玑,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标,合而为斗。”《春秋运斗枢》中还记载玉衡星散落于大地化为菖蒲。从神话内容来看,大约在原始社会后期,中原地区先民对菖蒲的药用价值已有一定认知,因此将其神化为上天降下的精气或吉星。
北斗七星中原地区古代天文历法研究中最重要的星辰之一,包括玉衡在内的北斗七星之名是从浑仪而来,各星名象征其不同的部件与功能。天枢是浑仪运转的支撑处;天旋是可以转动的部件;天玑意为机,是与旋结合的机件,玉衡是浑仪上的望筒,因其中部支撑结构可以上下旋转如同天平(衡)而得名。开阳指发光恒星;摇光指运动的天体,即日月五星等。权比喻为移动望筒瞄准天体的力量,针对星辰不同而调整望筒方向使其瞒准,好似在衡称上依据称量物不同而调配砝码(杈)来使其平衡一样。
“廉贞”一名则为《洛书》所记,曰:“开阳重宝,故置辅翼,易斗中曰北斗:第一曰破军,第二曰武曲,第三曰廉贞,第四曰文曲,第五曰禄存,第六曰巨门,第七曰贪狼。”《开元占经》引《易斗中》曰:(从斗柄向斗杓方向排序)“北斗第一曰破军,第二曰武曲,第三曰廉贞,第四曰文曲,第五曰禄存,第六曰巨门,第七曰贪狼。”玉衡在古书也被称为“杀星”或“囚星”,“杀”代表个性冲动,“囚”代表自傲,一意孤行。这一组星名后来扩展到九星,后世较多地应用于择阴阳宅等风水术中。
道教编撰了北斗星君诞生的神话,同时也塑造了北斗星君的形象。《斗姆》篇谓北斗是龙汉年间,一国国王周御之妃斗姆元君所生九子中之七子。故其母紫光夫人被称为斗姆。《识法中圣像》描绘廉贞星君独髻,骑白龙,戴七宝冠,从者四人,各执戟,随武曲。
堪舆风水
堪與九星即天枢(北斗一)、天璇星(北斗二)、天玑(北斗三)、天权(北斗四)、玉衡(北斗五)、开阳(北斗六)、摇光(北斗七)和在开阳、摇光旁边的两颗小星,左边的叫辅,右边的叫弼,一共九颗星。古代堪舆家根据北斗七星和辅弼二星,演变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个堪舆星,在对住宅外大环境进行选择时,风水先驱们将九星和山势相结合,发展为寻龙认脉。其中,廉贞星指尖顶而高耸之山。另外,在相宅法系统中,风水家以生气、天乙(医)、延年、绝命、五鬼、六煞、祸害分别对应北斗七星,五鬼与廉贞相匹配,确定八宅格式中的吉凶方位。
紫微斗数
紫微斗数以星官配合九宫的数术来算命,是一种星相术,也是中国传统相术中的一支,因其系统里以紫微星为诸星之首,故得名。此术认为人出生时的星相决定人的一生,即人的命运,各种按一定次序出现的星曜对人的命运具有特定的影响,因而分析人出生时的星相就可以判断人本身命运的好坏和时间顺序。紫微斗数有十四颗主星,分别是紫微星、天府星武曲星天相星七杀星、破军星、玉衡天枢太阳星、巨门星、天机星、天同星、天梁星太阴星。这十四颗主星,落入命宫就称为命宫主星。
古巴比伦
5000多年以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人们已经划分了二十多个星座,此后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古巴比伦人将星空划分成30多个星座,这些星座以动物、神、人和无生命的物体命名。出土的历史时期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500年的古巴比伦楔形文字石板“犁星”(MUL.APIN)第一列15行记载:(MAR.GID.DA)The Wagon,Ninlil(wife of Enlil),The Wagon意为马车,象征着宁利尔女神(Ninlil),据指的就是北斗七星
四大文明古国占星学中,马车座预示着日食,而当地居民相信日食预示着国王可能会遭遇突然的死亡。古巴比伦文献记载马车座被视为将尸体运往墓地的葬礼棺材的象征,这一象征意义后来被引入到阿拉伯地区的星座故事中,被想象为三个哭丧妇和一口棺材,记作"Banat an-Na'sh al-Kubra",意为“大棺材的女儿”。
古埃及
北斗七星(大熊座)在四大文明古国从生命到死亡的仪式非常重要。古埃及人将大熊座记作"the thigh"或"the ox-leg",译为大腿或牛腿,这种表现可能有多种目的:为死者的餐桌提供食物或代表女神哈托尔。另一种说法是四大文明古国人将北斗七星视为塞特神的化身,在古埃及壁画中北斗七星是常以河马属的形象出现的女神塔瓦瑞特(Tawaret)手中的一条公牛腿,塞特谋杀了他的兄弟奥西里斯,并将他的尸体散落在地球各地。后奥西里斯复活作为冥界之主统治冥界,而赛斯也不被允许接触冥界里的奥西里斯,正如北斗七星永远不会沉入地平线以下。
早在第三王朝时期,古埃及人便已经开始对天文现象的观测。在古埃及的星座图中,动物、动物的部分躯体以及人的形象会被借用来代表不同的星座,大熊座就是用一根牛腿来代表的。在埃及的塞提一世(公元前1294-公元前1279)陵墓装饰中,出现了大熊座以及北斗七星的图案,星图河马手中的一条大腿骨代表了北斗星。公元前52年修建的丹德拉神庙圆顶上也有关于北斗星的浮雕
古印度
《梨俱吠陀》(Rig 吠陀)是古印度最古老的文献,语言学家将其日期定为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其中提到了有关大熊座以及北斗七星的赞美诗:那边的熊(指大熊座),位于高空,在夜间可见;他们白天去了别的地方。瓦茹纳的戒律是不能被欺骗的:月亮在晚上,认真地环顾四周。(Yonder Bears[=stars of Ursa Major],set on high,are visible at night;they have gone somewhere else by day.The commandments of Varuṇa cannot be cheated:the moon goes at night,earnestly looking around.)第一次明确提及北斗七星作为七贤者的代表出现在《耶摩尼梵书》(Jaiminiya Brahmana)中,并在《广林奥义书》(Brihadaranyaka Upanishad)中得到证实,现存最早的版本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年左右。占星家伐罗诃密希罗(Varahamihira 约公元505年–约公元587年)在《大集论》(Brihat Samhita)中给出了七贤者与北斗七星的对应关系,其中北斗七星第五颗星代表贤者鸯耆罗斯(梵语Angiras)。在印度文化中认为安吉拉斯是吠陀宗教的创始人,具有光与火焰的力量。
摩诃婆罗多》中有一个故事,涉及七贤者和他们的七位妻子,除去最小的妹妹阿兰达蒂(Arundhati),剩下六位妻子统称为Krittika。火神阿格尼(Agni)从七贤举行的名为火祭(yajna)的圣火仪式的余烬中诞生,爱上了这六姐妹。但娑婆诃为了获得阿格尼的爱,将自己变成了七姐妹中的六人,因第七个妹妹阿兰达蒂对她的丈夫圣人瓦西什塔(Vasishta)太过忠诚,以至于不可能复制她,最终阿格尼与娑婆诃生下一个孩子,生下的孩子长了六张脸,六位贤者以为是自家妻子背叛了自己,最终六位贤者抛弃了这六姐妹。
古希腊
巴比伦人的星座划分法传入希腊,希腊人在古巴比伦人的基础上结合古希腊神话又分别给北天与南天的部分星座命名。公元前9世纪的《荷马史诗》中提到了大熊座,并仍以“马车座”相称。公元前270年,古希腊诗人阿拉托斯(Aratus)在诗篇中记载了北天星座之一的大熊座。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克罗狄斯·托勒密(Ptolemaeus)综合了四大文明古国星占学、古埃及的历法以及古希腊的天文学成就,提出了48个星座并编制了古希腊星座表。“大熊星座”这些以古希腊神话为基础的星座设想流传达1400多年之久,直到公元17世纪,星座才又有所发展。
大熊座的名称来自于古希腊神话卡力斯托的故事。宇宙之神宙斯被美丽的少女卡力斯托所吸引,这引起了女神赫拉的嫉妒,于是赫拉将卡力斯托变成了一只熊。很多年后,卡力斯托的儿子阿卡斯也已长大。有一次,阿卡斯在深山中打猎时,遇到了变成熊的母亲。卡力斯托看到自己的儿子如此出色,想要向儿子走去。可是阿卡斯看到一只大熊,马上拉开弓箭准备射杀。宙斯在天上看到了这一幕,于心不忍,便把阿卡斯变成了一只小熊,吹起旋风将母子俩卷上天空化为星座,于是卡力斯托化成北斗七星所在的大熊座,阿卡斯变成了北极星所在的小熊座。廉贞成为了大熊座的尾巴。
其他地区
在不同文化中,大熊座与天空中的许多不同形态有关,从骆驼、鲨鱼和加拿大臭鼬到镰刀和独木舟。波斯人将北斗七星记作"Haptoiringa",意为“七个王座”。在罗马人看来北斗七星是7只在天空中耕耘的牛,因此取名为"Septentrio",即“七头犁牛”或“七牛星”,尽管七颗星中只有两颗代表牛,而其他星星则代表一辆马车。美洲印第安人将北斗七星视为被三个猎手追捕的灰熊,在巴斯克、蒙古及希伯来的文化中都有类似的桥段
参考资料
Alioth.国家天文数据中心.2023-11-29
Alioth (ε Ursae Majoris) Facts.nineplanets.2024-04-13
STAR NAMES.stars.astro.illinois.2024-01-26
Star Names.iau.2024-01-26
Alioth (ε Ursae Majoris) Facts.nineplanets.2024-01-26
Star Facts: Alioth.astronomytrek.2024-01-26
Ursa Major.universetoday.2024-04-13
Observations of binary stars by speckle interferometry – I.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2024-04-12
Ursa Major Constellation.nineplanets.2024-04-12
A Brief Guide to the Babylonian Constellations.solariapublications.2024-01-25
GODDESSCHESS.blogspot.2024-01-26
The Angiras Rishis.incarnateword.2024-01-26
The Origin of Ursa Major.articles.adsabs.harvard.2024-01-26
Alioth.kids.britannica.2024-01-26
IAU Working Group on Star Names (WGSN).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2023-11-28
Bulletin of the IAU Working Group on Star Names.University of Rochester.2023-11-28
Alioth (Star).in-the-sky.2024-04-21
Origins of the ancient constellations: I. The Mesopotamian traditions.SAO/NASA Astrophysics Data System (ADS).2024-04-11
Alioth.simbad.u-strasbg.2024-04-13
Ursa Major Constellation.Constellation Guide.2024-01-26
Ursa Major Constellation.arabiannights.2024-04-13
A NEW WAY TO SEE THE BIG DIPPER.skyandtelescope.2024-04-20
The Ursa Major Moving Cluster, Collinder 285.SEDS Messier Database.2024-04-20
metallicity.china-vo.2024-04-20
chemically peculiar star.china-vo.2024-04-20
《河南文物之窗》——北斗九星.河南省文物局.2024-01-25
tablet.britishmuseum.2024-01-26
Ninlil.oracc.museum.2024-01-26
摩诃婆罗多(二)内容简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01-26
目录
概述
发现与命名
词源
观测历史
性质与特征
形成与演化
物理性质
光谱特性
特征
预测行为
固有运动
与太阳之间的运动
观测
目视观测
天文观测
相关文化
中国
堪舆风水
紫微斗数
古巴比伦
古埃及
古印度
古希腊
其他地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