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厦铁路
漳厦铁路
漳厦铁路是福建省第一条铁路,修建于清代光绪31年(1905年),由华侨集资开始。该铁路采用国际标准轨距(1,435毫米)设计,动力为蒸汽机车牵引,采用单线路基并预留地亩以备日后进行双线建设,路基标高设计在历年洪水最高位以上。全路共有蒸汽机车2台,分别为英国造载重24吨和美国造载重21.5吨,挂二等车厢2节,三等车厢6节,货运棚车3节,敞车6节。漳厦铁路共有9个车站,分别为嵩屿、海沧区、下厅、通津亭、后港溪、石美、蔡店、吴宅、江东桥。全程耗时约3小时,每日上行、下行各开行2列。漳厦铁路于宣统2年(1910年)完成长28公里的厦门嵩屿至漳州江东桥段工程并开始通车。然而,由于经营不善与资金不足,后续工程不了了之,已建成线路也于民国19年(1930年)漳嵩公路开通后停运并于日后战乱期间被拆毁。目前在福建博物院内将“漳厦铁路”石碑作为历史文物保存。
简介
1905年,福建省华侨筹资组建铁路公司,先修漳厦铁路,自厦门市对岸嵩屿起至漳州市止,长45公里。1907年7月开工,1910年5月修至江东桥,长28公里,因营业不善,股款不继而中止。该路于1930年拆除。
被历史湮没的漳厦铁路2007-01-21 17:49一九一五年,福建都督许世英巡视漳厦铁路的合影。
历史沿革
一九一五年,福建都督许世英巡视漳厦铁路的合影。
这是一张刊登在民国四年出版的《闽海巡记》上的照片,照片是当时的福建省都督许世英巡视漳厦铁路时拍摄的。漳厦铁路是我省建成最早的铁路,也是清末民初我省唯一的一条铁路。
第一次鸦片战争後,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福建的厦门市被辟为五口通商之一,西方的现代工业由沿海逐渐向内地侵入我国。为振兴民族工业,促进福建交通事业的发展,福建的许多海外华侨和有识之士纷纷呼吁修建铁路。为此清政府於清光绪32年(1906年)在福州市设立官商合办的“福建全省铁路有限公司”,拟议建造福州至马尾镇泉州市安海镇漳州市至厦门三条铁路。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地势较平坦的江东桥至嵩屿路段率先建成了我省第一条铁路———漳厦铁路,全长28公里。
“福建铁路公司”的总经理是闽侯县陈宝琛,铁路的建造资金以招募华侨入股为主,并从田粮、食盐税中加派路捐,前後共筹集资金213万两银元,清光绪33年(1907年)漳厦铁路开始动工兴建,清宣统元年(1909年)建成,宣统三年(1911年)通车营运,沿途经江东桥、吴宅、蔡店、後港街、通津亭、下厅、海沧和嵩屿8个车站。
经济发展
建成後的漳厦铁路,由于起点的江东桥站,距离漳州市还有17公里的路程,终点站嵩屿距厦门市也有3公里的海路,因此,漳厦铁路成了“前不过海,後不过江”的“盲肠铁路”。旅客、货物运输前後都要用桨轮船转接,商民都感觉行旅不便,铁路开通後,即因客源稀少而连连亏本。民国初年,“福建铁路公司”把铁路设备卖给交通部,公司改为“漳厦铁路管理处”。当时交通部曾拟将火车路线延伸至漳州,以扭转亏损局面,但终因时局动荡、社会腐败而未能实现。1920年漳浮(漳州至浮宫)公路及随後的漳嵩(漳州至嵩屿)公路建成通车,并可接驳轮船厦门市,由漳州至厦门通过这种水陆联运,既快捷又方便。受此影响,漳厦铁路的营运再遭沉重的打击,1930年漳厦铁路终因不堪亏损而停止营业,抗战期间铁轨被中国国民党军队拆除和盗卖,至此,生不逢时的漳厦铁路终于在风雨飘渺的动汤年代裏消失了。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沿革
经济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