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山中学是青田中学的前身,创办于1928年,是被周总理称为“千古功臣”的张学良将军的德文老师陈瑛校长,一手创办起来的。是
青田县一所历史悠久、影响较深远的中学。
基本情况
1991年的阳春三月,当人们还沉浸在我们民族共同节日一
春节的欢乐 祥和气氛里,僻静的风景如画的山间盆地青田阜山乡,突又喜上添喜,山乡沸腾了起来:张学良将军为庆贺阜山中学成立65周年的题词“培育英才”,由居住台湾的本乡乡贤、阜中创办人陈瑛亲侄陈贯洲先生专程送归,向人们报喜来了!喜讯传开,人们纷纷前来瞻仰张将军富有深意的真迹墨宝,对这位“九一老人”的崇敬和阜山获此殊荣的特有情感交织在一起,欢呼雀跃,互相道喜,兴奋不已。“培育英才”!四个大字衍化成响亮的豪语,回荡在高山丛岭的上空,一定会越出了
青田县、浙南,远播中华大地,乃至海外。
年过九旬高龄、威名中外的张将军何以对这所山乡中学情有独钟?这是因为从学校诞生到今天的存在、发展,别有独特之外,更由于张将军四字墨迹集中表达了阜中在海外境外众多学子的共同心声、深情寄托及真诚厚爱。
发展历史
说阜山中学的独特性,首先在于她创建的独特。该校创始人、阜山早年留学
奥地利学子陈瑛,曾是张学良将军的知己旧交、
德语家庭教师。他在东三省陆军测量局局长任内,积劳成疾,告假返乡,养病闲赋,不交权贵,不汲荣利,“然于学问则恒患不足”,不仅聚中外书籍汗牛充栋,更忧乡人无学无才之患,乃效法张将军办学,倡导教育,于1928年首捐一万
银元,并以其威望聚乡邻三十余人之财力,创立了阜山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阜山中学,被举为首任校长。当时的浙南,只有地专级寥寥几所中学和师范,县级几乎没有正规中等学校,贫瘠穷困的
青田县更不例外。但阜山这个山乡却大大例外了,兀然办起了中学,开了青田办中学的先河,开了浙南民间办中等学校的先河,浙南温、丽两地学子纷纷前来就学。
阜中创办时,即聘任了一批富有教学经验,声誉卓著的各科教师;教材全是普师标准本;教学设施颇为齐全,有相当数量的图书、仪器,又置有篮、排、网球场和
田径场,运动器具也较齐全。学生参加
温州市地区运动会,获取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等多项冠军。学校特设阜山小学为实习基地。以
爱国主义为政治教育的中心,
九一八事变后师生走向民众,广泛宣传抗日,学校办得像模像样,获“朝野”好评。但办每一件事都要有经济条件、资金保障。阜中当时办学经费不是来自官方,也不是靠对贫穷山民的摊派。主要来自闯荡海外的阜山游子。
1937年
日寇全面侵华前后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经济大萧条,华侨经商跌入维谷,阜中也遭其难,教师连工资也难以支付,面临关闭危险。“七七”事变前夕,校董事们和陈瑛校长的基本决策是以募捐解难,他们联名写信给
青田县籍
中国国民党军界要人
陈诚,得到他“列名”出面募捐的许可。不久,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
温州市、
丽水市先后沦陷,省、县部分机关和大批避难百姓涌入阜山,临时人口包括入学者陡增,由原来6个班扩展到11个班,附小学生增加一倍,校舍不足,经费奇缺,真乃雪上加霜,这样募捐更需连续展开。祖国危亡,家乡蒙难,阜中厄运,揪住了自身维艰的阜山、青田海外赤子的心,他们发愤行动了起来。最典型的是本籍旅居巴西侨领、南美洲华侨抗日联合会会长周继文,他以其强劳动、低收入所得,倾囊捐资达五万
银元,巨捐救助阜中,新校舍很快动工兴建,其它困难得到基本解决。接着陈醉仙等侨胞也给了赞助。阜中就添置了《
万有文库》等大批图书、仪器,一批名教师充实了进来……在敌人疯狂侵略、大片国土惨遭野蛮蹂躏的黑暗中,阜山中学“草木葳,银桂飘香”,欣欣向荣,成了一大奇迹。
抗战结束,避难人员离去,又因
青田县先后办起简师和石门中学,生源锐减。加上国共和谈破裂,内战又起,学校濒临新危机,被迫于1948年初迁到县城,1950年并入新办不久的青田中学。以后三十多个多事之秋,阜中经历了恢复、易名、降格、又撤并的一系列磨难、挫折。直到1987年初,顺应众心所望,青田县政协不少委员强烈呼吁重建阜中,最终于年底予以批准,建立了以陈竹岗为董事长的40余人董事会。重建阜山中学的喜讯迅速传开,传到了海外,八九十年代的海内外阜山人、
青田县人,尤其是散居各大洲的阜中校友,弘扬先辈传统,成为新时期阜山中学重建和新发展的一大支柱。
法国《
欧洲时报》和
台北市《青田会刊》等刊登复校消息和募捐倡议,为之宣传动员;
古巴的华人协会直接发动募捐,
西班牙、法国、
意大利、巴西等国校友建立了“重建阜中筹资小组”;1990年6月,20余名阜中校友、青田乡友又在
马德里聚首,建立了“欧洲阜中筹资小组”,决定集资6万美元建造
高中综合楼。复校当年,旅居巴西的
瑞安市籍爱国华侨潘方祟先生为酬夫人吴朝英(阜中校友)遗愿,首捐一万美元。接着,欧美侨胞、港澳台同胞相继解囊,不论是年过古稀的陈彬、胡锡珍、
孙明权、
陈玉华等老一辈侨领侨胞,还是年富力强的陈迪光,周迪贤、
陈渔光、周一平、王泽厚、邱利华等在任侨领、能人,都纷纷出谋策划,鼎力资助,带头筹款,复校头三年即达44余万元人民币,至1995年共收到11个国家和地区160多人次(含单位)捐资款20余万美元。
就这样,新生的阜山中学得以茁壮成长。学校设计了总体规划,得到了实施,校园总面积从18亩扩大到28亩,两幢四层崭新的教学大楼先后落成,
高中综合楼建筑面积达2475平方米,内有教室、实验室、仪器室、图书阅览室和教师办公室、休息室计44间,基本满足了学校发展所需。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也有一定增添。新阜中作为璀璨明珠,又在浙南乡村中学群中闪光了。
阜山中学的命运是奇特的,她与侨胞几乎无法分开。侨胞寄情于“培育英才”的立国之本,在近七旬的岁月中,在风风雨雨之中,把阜中这颗明珠托起,使之光辉闪耀。在
青田县和浙南各类学校星罗棋布,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新局面下,她一定会更加璀璨。她在地方办学史、教育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影响。
发表于1996年9月12日
作者简介:周望森,见《青田石雕与青田华侨》简介。徐华炳,1974年出生,浙江桐庐人,现为
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