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
台州市黄岩区西22.5公里潮济乡灵石山下。这里树木郁,遥望巨塔微露其尖。灵石寺系
晋朝隆安二年(398年)始建,初名甘露寺。
东晋孙恩起义,屯兵于此。传说寺前有飞石自天而降,遂改名
灵圣寺。塔从寺名,七级六面砖结构。明间有壶门,用斗拱,以
菱角米牙子叠涩出檐。1987年11月省文物局拨款进行落架大修。从出土的塔砖铭文与文物中,证实为宋
干德二年(964年)建。灵石寺在
南宋绍兴年间赐名教忠崇报寺。现存
大雄宝殿,通面阔五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黑色筒瓦屋面。梁头和残碑尚留清康熙、
乾隆、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重建字迹。前檐柱有石楹联。壁间十二生肖画犹依稀可辨。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砖雕内容
这6块砖雕中,一、二为正方形,三、四、五、六为长方形。砖雕一刻人物二,皆着官服,前者双掌叠于腹前,身躯微向左侧,颔首;后者双手拢于胸前,身躯右侧,引颈启口,似与前者作对白状。人物面部表情丰富,形象生动。砖雕二刻人物一,着官服,身躯微向右侧,手持一竿,竿上长带飘舞。砖雕三刻人物一,着官服,双手捧笏,作举步前行状。砖雕四刻人物一,弓腰蹲步,左手持形物,右手举短鞭过头,敝衣短结,表情滑稽。砖雕五刻人物一,着武官服,垂眉蹙额,双手拢于腹前,右肩扛麾。砖雕六刻人物二,前者着官服,身稍向右侧,双手捧物过胸;后者为孩童,双臂前摆,作跟随状(2)(图一)。
从砖雕刻划的人物、动作、形态等情况分析,其内容应为唐、
五代十国流行的
参军戏。参军戏源出于
后赵,《
太平御览》卷五六九“倡优”类引《
赵书》曰:“
石勒参军
周延,为馆
陶渊明,断官绢数百匹,下狱,以八议宥之。后每大会,使俳优著介帻,黄绢单衣。优问:‘汝何官,在我辈中?’曰:‘我本馆陶令。’斗擞单衣曰:‘正坐取是,故入汝辈中。’以为笑。”最初
GAI周延充作被羞辱的对象,他还不是角色,后来由优人代替周延演出,才出现了真正的参军戏。参军戏在唐开元时流行,盛于
晚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俳优”条云:“
开元中,黄幡绰、
张野狐弄
参军。……开元中,有李仙鹤善此戏,明皇特授韶州同正参军,以食其禄;是以
陆羽撰词,言
韶关市参军,盖由此也。”晚唐
李商隐《骄儿诗》:“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则可知晚唐时期连做游戏的孩子也懂得如何按既定的行当,来摹仿参军戏了。
灵石寺塔
五代参军戏仍然盛行,
欧阳修《新五代史·吴世家》云:“
顺圣太后之专政也,隆演幼懦,不能自持;而知训尤凌侮之。尝饮酒楼上,命优人高贵卿侍酒,知训为参军,隆演鹑衣髻为苍鹘。”《太平广记》卷二五七“
封舜卿”条云:“
后梁封舜卿……恃其聪俊,率多轻薄。梁祖使聘于蜀……至蜀。置设,弄三(参)军后,长吹《麦秀两岐》。于殿前施麦之具,引数十辈贫儿,褴褛衣裳,携男抱女,挈筐笼而拾麦,仍合声唱,其词凄楚。及其贫苦之意,不喜人闻。封顾之,面如土色,卒无一词,恨而返。”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四载:“
刘仁恭之军,为汴帅败于内黄。尔后汴帅攻燕,亦败于唐河。他日命使聘汴,汴帅开宴,俳优戏医病人以讥之。且问:‘病状内黄,以何药可瘥?’其聘使谓汴帅曰:‘内黄,可以唐河水浸之,必愈。’宾主大笑。”
在唐中叶以后,
参军不必演周延故事,一切假官,皆可演参军。
赵璘《
因话录》卷一载:“肃宗宴于宫中,女优有弄假官戏,其绿衣秉简者,谓之参军妆。”参军戏之主要角色为“参军”,与之相对应的,叫“苍鹘”。上引
李商隐《骄儿诗》句及《新五代史·吴世家》所云,足可证明,亦可知“参军”、“苍鹘”两种角色乃对立之关系。其内容多采自时事,以滑稽调笑为主,演出时,“参军”扮演被讽刺、数落之对象,“苍鹘”则扮演讽刺、教训者。砖雕一刻划的两个人物,正是“
参军”与“苍鹘”两个角色在表演。前者颔首,似在戏弄,所扮角色应为“苍鹘”;后者引颈启口,与前者对白,神情呆滞,为戏弄对象,所扮角色应为“参军”。
砖雕二所刻人物双手舞动长竿,砖雕五人物扛麾,不以言语表演,而用动作,似属歌舞戏。案参军戏中亦有歌舞,唐范《云溪友议》卷下“艳阳词”云:“乃有俳优周季南、季崇及妻
刘采春,自淮甸而来,善弄《陆参军》,歌声彻云。”
薛能《吴姬》诗第八首:“楼台重叠满天云,殷殷鸣世上闻。此日杨花初似雪,女儿
南音弄
参军。”以上为文献材料,而这两块砖雕正好为之提供了形象的实证资料。如上叙述,则参军戏与歌舞剧又略微相似,然“一则演故事,一则讽时事;一为应节之舞蹈,一为随意之动作”(3),究竟不同。
砖雕三所刻人物与砖雕一之后者相似,面部表情呆板,似正在被数落,扮演之角色应为“参军”。此砖似尚缺“苍鹘”一角。砖雕四刻一敝衣人物举鞭,似正欲作打状。此角色应为“苍鹘”,从所着服饰上看,似为底层劳动者。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卷七载:“……复有一装田舍儿者入场,念诵言语讫,有一装村妇者入场,与村夫相值,各持棒杖互相击触,如相驱态。其村夫者以杖背村妇出场毕,后部乐作,诸军缴对
杂剧一段……”
吴自牧《
梦粱录》卷二十载:“又有‘杂扮’,或曰‘杂班’……多是借装为
山东省、河北村叟,以资笑谈。”此为宋之杂剧,滑稽为主,角色又往往扮作村叟之类。按
宋杂剧是在
唐朝歌舞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以后
参军戏进入杂剧的表演,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此种杂剧一般也以两个角色为主,演出一些简单的含有讽刺意味的故事”(4),“
北宋则谓之参军色”,“又谓之副净”(5)。则砖雕四所演戏剧内容后或成为宋代
杂剧之一部分,则亦未可知。
灵石寺塔
砖雕六所刻人物一大一小,前者乃参军戏中之寻常角色,唯后者为小孩,则实不多见。然参军戏中除有男优、女优外,确乎尚有孩童扮演者,唐无名氏《玉泉子真录》载:“崔公子在淮南,尝俾乐工集其家僮,教以诸戏。一日,其乐工告以成就,且请试焉。……一僮则执简束带,旋辟唯诺其间。……铉大笑,及至绝倒。”
这六块砖雕所刻人物面部表情丰富,或呆滞,如砖雕一之后者、砖雕三;或愁苦,如砖雕五;或滑稽,如砖雕一之前者、砖雕四。则可见此种
参军戏不但重视科白,也注重人物表情。这得自
唐朝歌舞戏的影响(唐代歌舞戏范围广泛,包括参军戏、踏谣娘、
高长恭、钵头、西凉伎等)。
段安节《
乐府杂录》“鼓架部”云:“戏者披发素衣,面作啼,盖遭丧之状也。”白居易《
西凉伎》诗云:“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泣向狮子涕双垂,
武威郡陷没知不知?狮子回头向西望,哀吼一声观者悲!”“面作啼”、“涕双垂”等,皆表演时之面部表情。五代时期,相当一部分乐舞沿袭唐代歌舞的表演方式,演出时,不特注重科白,也讲究表情,如1950年在南京发掘的
南唐李陵,共出土了十几件舞俑,其中不乏舞姿优美、面部表情丰富者(6)(图二)。
综上所述,则此六块砖雕所表现的内容,为唐、
五代十国时期流行的
参军戏。它所表现的一些内容与形式,对研究唐宋时期的戏剧史具有参考价值
灵石寺塔
余论
黄岩发现此批人物戏剧砖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末五代乃至宋初时期当地戏剧演出的兴盛。
黄岩区隶属
台州市,台州的戏曲活动孕育于
东汉、三国和两晋时期,主要内容为百戏,如幻术、滑稽戏等。此时期在考古资料上,临海、黄岩、天台等地出土的一些青瓷五管瓶及青瓷堆塑罐上,都出现有一些戏曲表现形态。如天台前山双塘村出土的
晋朝青瓷五管瓶,其颈部堆塑楼阁、飞鸟,楼阁的底层檐下,则塑有吹笙、操琴、击鼓的乐人等,为当时戏剧表演之缩影。从文献上看,
唐朝时台州流行歌舞戏及
参军戏,但乏实物例证。
五代十国继承了唐代的传统,戏剧演出频繁,形式丰富,除灵石寺外,1986年在
台州市的临海东郊鲤鱼山南麓出土了一件划线人物青瓷盘口壶(17)。盘口壶四系,上腹微鼓,底略内凹,人物图像划在壶腹的下半部。划线人物二,都仅半身。前者头戴云巾,右手举一鞭状物,左手横握一刀;后者头戴莲花冠,两手笼袖,面向正前方。人物线条草率,构图也不严谨,或为窑工随意之作,观其形式,似为民间表演之杂戏。此可说明五代时期台州地区除
参军戏外,尚有其他多种戏剧表演形式。
五代十国时期戏剧之所以发达,畸形的社会政治局面是一大因素。割据的局面使全国形成了三个优戏盛行区域,即地处中原的
后唐、僻处东南的
南唐和
吴越、偏居西北的
谯蜀。考古发掘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南唐
李昪陵墓出土的几十件舞俑、前蜀王建墓出土的戏剧
浮雕等。各割据政权大都养有大批优人乐伎,有些国主本人就精于俳优之道,如后
李存勖、
李煜(18)等。
台州市地处吴越统治区的
浙江省中部,属于优戏盛行的三大中心区域之一;且当时的统治者
钱皇后保境安民,在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也重视文化的发展,这些都对当地戏剧文化的发展大为有利。
灵石寺塔
这批砖雕在灵石寺塔被发现,说明佛寺与戏剧文化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佛寺在三国时期就出现了供养伎乐,现今出土的大量魏晋时期的佛寺瓷器堆塑罐,即是明证。如上虞市文物管理所藏的
晋朝越窑青瓷佛寺罐(19)等,上部有象征塔寺的分层堆塑,下部有一排伎乐俑演奏的场面,人物形象生动,乐器种类丰富,计有
打击乐器、吹管乐器、弹拨乐器等(20)。
唐朝佛寺乐舞演出极盛,据敦煌乐谱所载,当时在佛寺演出的歌舞有《苏幕遮》、《斗百草》、《阿曹婆》、《何满子》、《剑器》、《浑脱》舞等(21)。
北魏时期,佛寺即作为贵族或民间的娱乐场所上演各种杂戏,如影戏、
木偶戏、舞狮、投壶、蒲等。唐代则出现更多题材的杂戏,而京师的佛寺更有多处戏场,
钱易《南部新书》载:“
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小者在
青龙,其次荐福、
永寿。”地方尤其是州府治所的佛寺,也往往有百戏、杂技戏场,
段成式《
酉阳杂俎》“盗侠”篇载:“
韩滉在浙西日,瓦官寺因商人无遮斋,众中有一年少请弄阁,乃投盖而上,单练履膜皮,猿挂鸟跂,捷若神鬼。复建罂水于结脊下,先溜至檐,空一足欹身承其溜焉。睹者无不毛戴。”是为
李适时南京瓦官寺斋会上的
杂技表演。另外如楚州龙兴寺戏场每日中午有戏弄演出,“而寺前负贩、戏弄、观看人数万众”(22),则观者不下万人,可见场面之盛。
五代十国时期,
吴越最高统治者皆信佛,如
钱俶就曾效
阿育王故事,铸造八万四千塔。而
台州市自唐以来佛教盛行,
台州天台山更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此种大环境下,此时期
灵圣寺香火鼎盛,成为当地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此批砖雕说明了灵石寺也常作为戏剧演出的舞台,或者也如楚州龙兴寺般有固定的戏场也未可知;同时亦可说明五代时期寺院仍然延续
唐朝的传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寺院文化的活跃及兴盛。
相关连接
1.http://www.findart.com.cn/7301f6bafe303b6735566ceb2aadca43e4244ece97dedf7afdf1e007aeedf845-2-showorder.
HTML?key=%E5%8F%A4%E4%BB%A3%E6%9C%8D%E9%A5%B0
相关搜索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