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虫体长10—14mm,翅展24—34mm,雄蛾浅灰黄色。头、胸背面浅黄色,下唇须向前方突出,长。复眼暗黑色。
前翅灰黄色,中央具1小黑点,外缘略呈一直线,内具7个小黑点,翅面具黑褐色纵线20多条;后翅色浅。
概况
食虫类 Chilo sacchariphagus Bojer
异名 Proceras venosatum (Walker)
分布 在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省。
为害特点
北方主要为害高粱、玉米,以
美国白灯蛾蛀害高粱
茎秆,受害茎秆遇风易折倒影响产量和品质。在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台湾等甘蔗种植区,主要为害甘蔗、
玉米棒、
玉蜀黍。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14mm,翅展24-34mm,雄蛾浅灰黄色。头、胸背 面浅黄色,下唇须向前方突出,长。复眼暗黑色。
前翅灰黄色,中央具1小黑点,外缘略呈一直线,内具7个小黑点,翅面具黑褐色纵线20多条;后翅色浅。雌蛾近白色。腹部、足黄白色。条螟前翅上纵纹较深,前翅外缘顶角、臀角较宜,体型稍大,别于
二点螟。卵扁平椭圆形,表面具龟甲状纹,大小1.5×0.9(mm),常排列成“人”字形双行重叠状卵块,别于
玉米螟和粟灰螟。卵块由数粒或几十粒卵组成,初乳白色,后变深黄色。末龄
美国白灯蛾体长20-30mm,初乳白色,上生淡红褐色斑连成条纹,后变为淡黄色。该虫分夏型和冬型。前者腹部各节背面具4个黑褐色斑点,上具刚毛,排列成正方形,前2个斑椭圆形,后2个近长方形。冬型幼虫子越冬前脱皮1次,脱皮后其黑褐斑点消失,体背出现紫褐色纵线4条,腹面纯白色。蛹红褐至黑褐色,腹末端具2个突起,每个突起上具2刺。
雌蛾近白色。腹部、足黄白色。条螟
前翅上纵纹较深,前翅外缘顶角、臀角较宜,体型稍大,别于
二点螟。卵扁平椭圆形,表面具龟甲状纹,大小1.5×0.9(mm),常排列成“人”字形双行重叠状卵块,别于
玉米螟和
粟灰螟
卵块由数粒或几十粒卵组成,初乳白色,后变深黄色。末龄
美国白灯蛾体长20—30mm,初乳白色,上生淡红褐色斑连成条纹,后变为淡黄色。该虫分夏型和冬型。前者腹部各节背面具4个黑褐色斑点,上具刚毛,排列成正方形,前2个斑椭圆形,后2个近长方形。冬型幼虫子越冬前脱皮1次,脱皮后其黑褐斑点消失,体背出现紫褐色纵线4条,腹面纯白色。蛹红褐至黑褐色,腹末端具2个突起,每个突起上具2刺。该蛹尾部较钝,别于
玉米螟。
高粱条螟
(拉丁名:proceras venosatus)又称甘蔗条螟、条螟、高粱钻心虫、蛀心虫等。属
鳞翅目,
螟蛾科。主要危害高粱和玉米,还危害粟、
甘蔗、薏米、麻等作物。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省。
中药
晒干后可以变成中药,在中药店购买后按照中医师的指示服用。
草地螟
食虫类:Loxostege sticticalis Linnaeus 鳞翅目,螟蛾科。
别名:黄绿条螟、甜菜网螟、网锥额蚜螟。
寄主:
甜菜、大豆、向日葵、
亚麻、高粱、豌豆、
扁豆、瓜类、
双环45、马铃薯、
茴香、
胡萝卜、葱、洋葱、玉米等。
为害特点:初孵
美国白灯蛾取食叶肉,残留表皮,长大后可将叶片吃成缺刻或仅留叶脉,使叶片呈网状。大发生时,也为害花和幼英。
草地螟是一种间歇性暴发成灾的害虫,此螟第3个为害周期已到来,现已进入大发生期,1996年在部分地区严重发生之后,1997年再度暴发成灾。第一代发生面积和范围进一步扩大,部分地区受害比较重。据全国农技中心和各省站及有关区域站监测,目前一代成虫在
内蒙古自治区、
山西省及
河北省等地已进入盛发阶段,一些地方必将发生第二代幼虫。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8~12mm,翅展24~26mm;体、翅灰褐色,
前翅有暗褐色斑,翅外缘有淡黄色条纹,中室内有一个较大的长方形黄白色斑;后翅灰色,近翅基部较淡,沿外缘有两条黑色平行的波纹。卵椭圆形,0.5×1(mm),乳白色,有光泽,分散或2~12粒
覆瓦状排列成卵块。老熟幼虫体长19~21mm,头黑色有白斑,胸、腹部黄绿或暗绿色,有明显的纵行暗色条纹,周身有毛瘤。蛹长14mm,淡黄色。土茧长40mm,宽3~4mm。
生活习性:分布于我国
北方地区,年发生2~4代,以老熟
美国白灯蛾在土内吐丝作茧越冬。翌春5月化踊及羽化。成虫飞翔力弱,喜食花蜜,卵散产于叶背主脉两侧,常3~4粒在一起,以距地面2~8cm的茎叶上最多。初孵幼虫多集中在枝梢上结网躲藏,取食叶肉,3龄后食量剧增,幼虫共5龄。
防治方法:
(1)鉴于
草地螟幼虫的严重危害性,一要严密监测虫情,加大调查力度,增加调查范围、面积和作物种类,发现低龄幼虫达到防治指标田,要立即组织开展防治。二要认真抓好幼虫越冬前的跟踪调查和普查。
(2)此虫食性杂,应及时清除田间
禾本科杂草,可消灭部分虫源,秋耕或冬耕还可消灭部分在土壤中越冬的老熟
美国白灯蛾。
(3)药剂防治在幼虫为害期喷洒50%
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2.5%
高效氟氯氰聚酯乳油2000倍液。
黄绿条螟
生活习性
辽宁省南部、
河北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江苏省北部年生2代,
江西省4代,
广东省、台湾4—5代,均以末龄幼虫在高粱、玉米或
甘蔗秸秆中越冬,个别在玉米穗轴中越冬。北方越冬幼虫于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
蛹期10—15天,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安徽淮北越冬
美国白灯蛾于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江西4月下旬羽化、广东汕头3月中旬至4月下旬羽化。成虫喜在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寄主近地面处茎叶背面,喜欢把卵产在叶背基部至中部,个别产在正面或
茎秆上,每雌产卵24—459粒,一般200—250粒,卵期5—7天,
河北省至安徽淮北一代卵全产在春高粱、玉米心叶上,第一代幼虫于6月中、下旬出现并为害心叶。第一代成虫7月下旬至8月上旬盛发,8月中旬进入二代卵盛期,二代
美国白灯蛾于8月中下旬为害夏玉米和夏高粱的穗部,有的留在茎秆内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一定趋光性,羽化后2—3天交尾产卵,初孵幼虫活泼灵敏,爬行快,喜群集于心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待心叶伸出时可见网状小斑或很多不规则小孔,但不是排孔,幼虫在心叶内发育至3龄,不等寄主抽雄或抽穗,便从节的中间叶鞘蛀入
茎秆,别于
玉米螟。遇风时受害处呈刀割般折断。受害茎秆里同一孔道内常有数条幼虫,该虫龄数差别较大,少的仅4龄,多的9龄,一般多为6—7龄。生产上遇有越冬
美国白灯蛾基数大,越冬死亡率低,春雨多,湿度大时,第一代发生重。天敌主要有
赤眼蜂、黑卵蜂、绒
茧蜂、
稻螟瘦
姬蜂等。田间
玉米螟赤眼蜂对2代卵的
寄生率很高。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及时处理
秸秆,结合不同用途对秸秆进行粉碎、烧、沤、、泥封等,彻底处理越冬寄主,以减少虫源。
(2)在春播高粱或
玉蜀黍属心叶期,防治第一代条螟时,用1%1605颗粒剂,用量每株1g。也可用50%1605乳油500ml加适量水与25kg过筛煤渣颗粒拌匀制成颗粒剂,用量每株28。
(3)
甘蔗田可喷洒50%
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高粱对
敌百虫、
敌敌畏等杀虫剂十分敏感,生产上不宜使用,以免产生
药害。
(4)应用
赤眼蜂,进行
生物防治。具体作法参见
玉米螟。高粱对敌百虫、敌敌畏、
辛硫磷、
磷胺、
杀螟丹、
混灭威等农药敏感,易产生药害,生产上应特别注意。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