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腹绿锦蛇(
学名:Elaphe frenata),又名灰腹绿蛇,为
游蛇科锦蛇属的
爬行纲。
无毒蛇,全长约1米,体尾均较细长,尾长占全长的五分之二。分布于
河南省、
四川省、
贵州省、安徽、
浙江省、
福建省、
广东省;国外分布于
越南、
印度。灰腹绿锦蛇为日行性的蛇类,生活于高山地区,树栖。多于树林、竹林、山溪两岸灌丛中活动。食鼠、蛙、蜥蜴、鸟和
鸟卵。
全长1m左右,最长可达1.456m。头较长,颈明显,尾细长。上唇鳞8(2—3—3),无颊鳞;眶前鳞1,眶后鳞2;鳞2(1)+3(3);背鳞19(21)—19(17)—15(13),除中央数行微棱外,余均光滑;腹鳞208—224;肛鳞2片;尾下鳞108—151对;背面绿色(幼体棕褐),眼前后各1条黑纵纹,腹面淡黄或淡灰,腹鳞两侧白色。
在
武夷山市(福建)
南岭、大瑶山水源林(
广西壮族自治区)赤水
桫椤、雷公山、
习水县、
梵净山、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鸡公山、宝天曼(内乡)武夷山(江西)清凉峰、天目山(浙江)朱家山、
大别山、
伏牛山和南靖南亚
热带雨林有分布。此外,该物种也分布于东北印度(
阿萨姆邦)、中国台湾以及
越南北部。模式产地为印度卡西山。
致危因素及现状:由于开山种粮,开发建设或砍树伐林,栖息环境大为缩减,加以乱捕滥杀蛇类,数量本来就很少的灰腹绿锦蛇的
种群数量必然受到影响。
锦蛇属蛇种主要以小型兽为食物,在人类居住区或耕作区活动的锦蛇则主要
捕食啮齿动物如鼠类,对消灭有害动物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锦蛇类大多色彩艳丽,适于观赏,加以部分种类个体较大,往往大量被捕杀食用。
该物种已被列入
中原地区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