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洲镇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辖镇,地处云南省大理市坝子北部,距离
下关镇32公里。其东临洱海岸边,西与
苍山三峰相依,南与湾桥相连,北接上关,南北长14千米,东西宽约6千米,总面积163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5月,喜洲镇辖13个村委会,总人口数68655人,常住白、汉、回、纳西、傣、
彝族等15个民族,白族占89%。
喜洲镇地势西高东低,海拔约2096米,其土壤以沙质土壤为主。该镇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温差较小,降水适中,年平均气温15℃,无霜期217天。喜洲镇历史溯源于汉,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洱海地区设
益州郡,辖叶榆县,故址在今喜洲一带。公元585年,隋朝将领史万岁南征洱海,驻兵叶榆,时称喜洲镇为“史城”。公元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史城,设“大厘睑”,为南诏国重要的京畿行政区域。
元朝则称喜洲,明、清、民国时期沿元制。建国以后,喜洲隶属几经变动。到1987年,设为建制镇。2013年,喜洲镇被列入
云南省“3121”工程示范区建设。2020年,其接待游客约200万人次。2021年,喜洲镇全力打造“中国白族风情第一镇”。
喜洲镇是中国西南多民族地区文化融合的核心区之一,境内有
白族扎染技艺、白族
刺绣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喜洲白族民居建筑号称有88院之多,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著名的民居建筑,明朝时有
杨士云的“七尺书楼”,清朝有赵廷俊大院,民国时期有严子珍大院等。
喜洲镇是云南省著名侨乡,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镇,也是
大理白族自治州国家级风景名胜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该镇获
云南省“十大名镇”。2009年,其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镇称号,受到国务院表彰。2022年12月,喜洲镇入选云南省省级绿美乡镇名单。
历史沿革
喜洲历史溯源于汉,公元前109年,
刘彻在
洱海地区设
益州郡,辖
叶榆县,故址在今喜洲一带。公元585年,
隋朝将领
史万岁南征洱海,驻兵叶榆,时称喜洲为“史城”。公元779年,
南诏王异牟寻迁史城,设“大厘睑”,又称史睑,睑若州,为南诏国重要的京畿行政区域。《大理县志稿》载:“唐
大历十四年,
异牟寻立功迁史城,
贞元初始改筑
羊苴咩城。”喜洲时称“大厘城”,当时已是“邑居人户尤众”,是南诏中央政权直接管辖的“十睑之一”。
元朝则称喜洲,明、清、民国时期沿元制。1941年,
华中大学西迁喜洲,
老舍、
徐悲鸿等到校授学,引领了喜洲教育文化的发展,淑川女子学校、五台私立中学、妇女助产学校等各类学校不断兴起。1949年至1985年,喜洲区改为喜洲镇人民政府,1950年喜洲属于大理县第二区,下辖20个行政村。1951年,下辖11个乡。1952年,设喜洲区。下辖1个镇公所。5个乡公所。1958年,分别属大理县东风人民公社和红旗人民公社。
1959年,电影《
五朵金花》上映,让喜洲驰名中外,其中“副社长金花”的原型就取自喜洲村。1961年再次设立喜洲镇,1962年设为喜洲区,1964年喜洲改公社,1968年称喜洲人民公社,1970年,改设喜洲公社革委会1983年复设区,1987年经省政府批准设为建制镇,辖两个办事处(喜洲、周城)、11个村公所(上关、桃源、仁里邑、永兴、文阁、沙村、河矣江、寺里、庆洞、作邑、金河),辖2办事处。同年,省人民政府将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又撤办事处,喜洲街七巷改称喜洲村。2001年6月,国务院将其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喜洲村于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3年,喜洲镇被列入全省“3121”工程示范区建设;2016年12月,喜洲镇召开2016年度第四次理论学习暨第四季度经济、洱海流域综合整治、重点项目建设、基层党建等工作分析总结会。2018年4月28日,州邮政分公司、市农业局、下关三中、喜洲镇河矣江村党总支及其下设支部联合在喜洲镇河矣江村开展“三清洁”环境卫生整治活动。
2019年12月24日,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名单;2020年接待游客约200万人次。2021年,喜洲镇稳增长显特色全力打造“中国白族风情第一镇”。同年,喜洲街区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023年11月20日,大理州白族学会第十小组的20余名会员来到大理市喜洲镇,开展以“品味乡愁大理,赓续文化传统”为主题的研学活动。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喜洲镇位于大理市坝子北部,距离下关32公里。其东临洱海岸边,西与
苍山三峰相依,南与湾桥相连,北接上关,南北长14千米,东西宽约6千米,总面积16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喜洲镇海拔约2096米,地势较
大理白族自治州略低,地形呈西高东低分布,坝区面积约60平方公里,平地缓坡占总面积的36.8%,整体平缓坡形带状分布。平坝地区适宜进行农耕生产活动,农田点缀分布在喜洲镇高原盆地,及缓坡冲击形成的
冲积扇之中,呈斜长形分布,耕地面积共计34047.56亩(含自留地5131.44亩)。
山脉
云弄峰
云弄峰峰脉起源于
洱源县腊平地区云峰山,位于
苍山最北峰,在喜洲镇西北部。相传因玉女弄云,故名云弄峰。海拔3600米,北连卧牛山,东至周城,西达鸡茨坝。
沧浪峰
沧浪峰位于喜洲西北部,为点苍山第二峰,因地形起伏像波浪故名沧浪峰。海拔3546米,南接五台峰,北连云弄峰,东达美达村,本接花甸坝。
五台峰
五台峰位于喜洲镇西部,为点苍山第三峰。因该山峰由山麓至山顶共分五个
台地,故名五台峰,海拔3767米。南连莲花海,北连沧浪峰,东达庆洞庄,西至雪山河与漾濞脉地接壤。
盆地
盆地包括云弄、沧浪、五台三峰山麓至洱海边属高原盆地等,呈斜长形,面积56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坡降为2.5%。
冲积洪扇
喜洲镇地形地貌呈现明显,霞移溪、万花溪、阳溪及周城河、美坝河等支流,由于苍山
坡度大,洪水冲积在箐口形成冲积洪扇,为砂石堆积层,面积约2平方公里,支流冲积而成沙坝,如唐梅寺坝、狗街坝、积善邑坝、峨莨哨坝等。
海滩
海滩包括苍山霞移溪、万花溪入海口处,由于大量沙石堆积,形成
三角洲型的沙滩。沿海岸线较直处,因风流冲刷,也形成沙滩。新建
西洱河电站,
洱海水位下降1~2米,沙滩向前延伸扩大。
湖泊和海湾
湖泊和海湾有河矣城、金圭寺、城北村之间形成一大湖泊,名龙湖与洱海相通。沙村和深江海湾,连有“海心亭”等。
高山盆地
高山盆地包括云弄峰、沧浪峰本背为
花甸坝,面积13平方公里,海拔2900米,为高山草甸。
土壤
土壤以沙质土壤为主,土质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受气候、土壤、水源等因素影响,一年种植两季作物,以粮食作为主,大春作物有稻谷,
黄甜糯大穗等;小春作物有小麦、蚕豆、
阳芋等。喜洲附近的土地平坦,土壤受雨水的冲刷不大,有机质含量多。土质以沙质土壤为多沙土次之,一般均较肥沃,
土层厚度在0.33米左右。土壤以酸性和微酸性较多,中性次之,微碱少数。
气候
气候方面,地处亚热带地区,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温差较小,
降水适中,年平均气温15℃,无霜期217天,日光充足。1957年的象资料显示,全年气温最高为20.5℃,最低为10.1℃,平均为15℃。全年无霜期为217天。
水文
镇域主要引霞移溪、万花溪、阳溪灌溉,
地下水丰富。河流由万花溪流经喜洲注入
洱海。此外,附近还有锦溪、芒涌溪、阳溪河、霞移溪等河流。每当雨季到来,洪水为害,干季则只有少量流水。
水利设施很差,农田用水因难,解放后,由于大兴水利,基本上解决了水利问题。
霞移溪
霞移溪位于万花溪北,是水有利无害。北则灌溉中下兴庄,南则灌溉美坝、峨良下及永宁、上下新邑、南北星登之田亩。附白石涧:每岁夏秋,山水暴发,常坏田亩。
万花溪
万花溪发源于
花甸坝。全长17公里(从
山脚至
海口市长4.623公里),宽约8米,
流域面积51平方公里。二月流量为0.367立方米/秒。灌溉面积4000余亩。”此溪滋润的村落众所周知者为喜洲村。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4月,喜洲镇辖13个村,镇政府驻地喜洲村。
以上参考来源于
人口民族
截至2023年5月,喜洲镇辖13个村委会,总人口数68655人,常住白、汉、回、纳西、傣、
彝族等15个民族,白族占89%。
政治
主要领导人
经济
综述
截至2007年,喜洲镇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以来,全村实现社会经济总收入127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60元。2015年,喜洲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44.9亿元,同比增长9%;工业
总产值达19963万元;规模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010万元,同比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283元,同比增长11%。2016年,喜洲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48.72亿元,同比增长8.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3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511元,同比增长10%。
2017年,喜洲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52.61亿元,同比增长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556万元,比上年增长16.6%;辖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4亿元;工业
总产值完成1.8亿元;
招商引资完成4.03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862元,同比增长10%。2021年喜洲镇完成财政总收入4479.72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98.6万元,增长5.6%;规模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1380万元,招商引资3亿元,粮食总产1.5吨。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喜洲镇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完成了金河、河矣江、寺里和上关完小公厕旱改水项目建设,完成15所中小学校
污水处理、绿化美化、校园文化工程建设,建成喜洲镇二中教师周转房,启动仁里邑、庆洞、作邑和河矣江完小教学综合楼新建项目;加强营养加餐工作,实施营养加餐配送制度,发放营养膳食补助约399.84万元。全镇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育人环境明显改善。在文教卫生等福利事业方面,喜洲两级小学皆地方有识之士和华侨赞助、民国3年(1914)建新校”。1926年改为大理县第二区第一完全小学。1939年由各大
商号华侨筹款20万新币成立大理喜洲私立五台初级中学。1944年设高中部。严宝成于1937年兴办淑川女子小学,不久又在小学内设喜洲师范学校,后改为大理县喜洲第二完全小学。现为镇办第二中学。1935年由永昌祥、锡庆祥商号为主投资建立喜洲医院,并在1939年附设喜洲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另外,
严子珍于1938年出资新币12.43万余元兴办
苍逸图书馆。
2015年,全镇中考升学率达84.98%,2名教师被表彰为市级优秀教师,3名教师被表彰为市级先进教育工作者,1名教师被表彰为市级优秀班主任,全镇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育人环境明显改善。
社会保障
喜洲镇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2019年完成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19097人、缴费率达87.75%,完成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资格认定842人。实施积极创业就业政策,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2800人次,新增转移就业1900人,发放创业担保4户。落实中央各项惠民政策,发放各类社会事业费461.9万元、低保金327万元、农业支持保护补贴262万元、退耕还林还草补贴12万元,完成
公共租赁房分配公示2批139户。
喜洲镇脱贫攻坚扎实推进。以“
两不愁三保障”为标准,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成立专业合作社,创新扶贫增收模式,整合资金1333.5万元,精准落实住房、健康、社保和教育扶贫政策,“
百日行动”“户户通”“五个一批”和“六个精准”等扶贫工作扎实推进,贫困户健康档案建档率、家庭医生签约率、
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100%,金融扶持66户201人,全镇224户716人脱贫出列。
治安管理
喜洲镇社会环境和谐融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狠抓平安喜洲创建工作,全面推进“七·五”普法教育和依法治镇工作,认真排查和妥善处置社会热难点问题38件,依法化解社会矛盾和信访积案,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56件,调处率达100%,成功率达98%。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对“两抢一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侦办治安案件257件、处罚201人次,增强查处违法技术手段,完成302个治安视频系统建设,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落实
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
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防控,加大食品药品、建设施工、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科协等群团组织作用进一步发挥,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应急处置、防震减灾、民族宗教、老龄、统计、档案、殡葬、农村公路管理等工作全面加强。
城镇建设
2015年喜洲镇着力推进
洱海保护。深入开展“三清洁”活动,加快推进“2333”行动计划,大力实施“两污”治理、清水入湖和湿地修复工程,拆除和封堵主要入湖河道排污口49个,实施和乐沟、深江中沟等11个多塘系统建设,完成仁和、桃源新村、珂里庄、和乐南4个自然村村落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周城
污水处理厂顺利通过“十二五”中央生态试点项目验收;认真实施“户保洁、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垃圾收集清运管理模式,共收取垃圾清运费105.06万元,全年清运垃圾12985吨,日均达35.6吨。投入50万元,对沿湖海岸线、入湖河道、沟渠及
洱海滩地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共清理淤泥及腐烂物14619方,白色垃圾、
凤眼莲、
禾本科杂草等1102吨;开展
鸬鹚表演旅游经营项目整治工作,洱海保护
网格化管理,依法治湖、科学治湖、工程治湖、全民治湖的洱海保护管理体系不断得到完善。
医疗卫生
2015年喜洲镇实施永兴、仁里邑、桃源卫生室修缮改造项目,全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77%,群众医疗条件不断改善;认真落实
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奖优免补政策,兑付奖优免补资金200万元;全面完成血吸虫病综合治理目标任务。喜洲镇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3.43%。2019年,喜洲镇完成城乡居民
医疗保险筹资参保60958人、参合率94.5%,
计划生育奖优免补各项补助资金244.7万元,完成
公共租赁房分配公示2批139户,完成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191对。
文化
民族习俗
服饰
白族男女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白族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白族女子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腰系绣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已婚妇女改为挽髻。
节日
白族独特的节日有“绕三灵”“本主节”和“耍海会”、也有白族人自己的“
火把节”等众多的节日。
建筑
喜洲可以称为白族建筑的宝库,这里的白族民居建筑别具特色、形式多样,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走马串角楼等等,现在留下来的院落多数都是明清或者是民国时期的,在喜洲,民居共有15510幢,其中规模大、具有代表性的标准白族院落达120多院,百年古屋151幢。且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著名的民居建筑,明朝时有
杨士云的“七尺书楼”,清朝有赵廷俊大院,民国时期有严子珍大院、董澄农大院、杨品相大院、尹隆举大院等。
特色美食
喜洲粑粑
喜洲粑粑是历史名城大理喜洲的一种特色小吃,口味有甜、咸两种。小麦粉是喜洲粑粑的主要原料,在喜洲粑粑的制作过程中,最讲究的过程是发面,要加上适量的碱,充分揉透,再用
芳香油将
面饼分层,再撒上葱花、
花椒、食盐等,制作成咸味喜洲粑粑,而加火腿、肉丁、
油渣、红糖包心则为甜味。
三道茶
“三道茶”就是
白族的待客礼。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喝酒时白族人很文雅,通常是各自随意饮酒,不会强行劝客人喝酒。白族人就餐很讲礼仪,一般要让长辈、客人坐在上席,晚辈依次坐在两旁或下席位,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侍候。
非遗物质
扎染布
扎染布,古称绞缬,是由来已久的一种染布工艺,
大理白族自治州叫它为疙瘩染。将洁白如雪的布料经过手工缝针扎花之后,放入一池
靛蓝,反复浸润,蓝底上便起了白花,显现出独一无二的图案,也记录着大理风花雪月的浪漫情怀。
2020年两岸新媒体人“感受七彩云南·探秘南国星都”一行在云南大理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
白族刺绣
白族刺绣色彩鲜艳、纹理分明,被广泛运用于服饰、头饰、鞋帽、裹背、针线包、枕套、帐帘等日常生活用品。刺绣装点着白族居民的生活,也融入了他们的文化血脉。
2019年6月14日,
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镇第一班民族刺绣技能培训班在
周城村开班,来自村里的失业妇女、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以及贫困户共50人参加培训。操作现场,学员拿起女红材料,穿针引线,穿花纳锦,努力学习掌握刺绣技能。
旅游景点
白族民居
喜洲白族民居建筑号称有88院之多,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著名的民居建筑,明朝时有杨士云的“七尺书楼”,清朝有赵廷俊大院,民国时期有严子珍大院、董澄农大院、杨品相大院、尹隆举大院等。
蝴蝶泉公园
蝴蝶泉公园,位于
苍山云弄峰麓,原名“无底潭”,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苍山
世界地质公园。景区距
大理古城25公里。
徐霞客在其游记中记述说:“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峡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蝴蝶泉景区以“蝶、泉、树”三绝作为主要展示景观,其中主要景观有蝴蝶泉、梳妆池、五龙池、对歌潭、情人湖、蝴蝶博物馆、蝴蝶大世界、徐霞客雕塑、望海亭、观泉亭、石牌坊。
华中大学西迁旧址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1939年4月初,
华中大学搬到大理点苍山下
洱海之滨的喜洲镇,将喜洲南门外相互毗邻的大慈寺、玉皇阁、奇观堂和张公祠等寺庙作为校址,于5月1日正式开学,设有文学院、
理学院和教育学院等。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以后,1946年4月,华中大学离开喜洲,到
昆明市后转
长沙市,再回到武昌。
周城古村
周城古村,隶属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位于喜洲镇北5公里处,坐落于云弄峰山麓,霞移溪北,东依洱海、西枕
苍山,北靠蝴蝶泉,同时属于大理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范围,集“山、村、田、湖”景观为一体,自然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郁。
周城村是海西历史文化、
白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白族民俗文化活化石”“中华白族第一村”“白族扎染艺术之乡”“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云南特色旅游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中国特色经济村”“全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示范村”等多个荣誉称号,是白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全国规模最大的白族自然村落。
代表人物
开发与保护
2006年6月26日,由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投资责任有限公司、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开发总公司、喜洲镇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共同出资组建的大理旅游古镇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喜洲古镇保护与开发项目的启动。
喜洲镇以保护利用结合为原则,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前提进行展示利用;积极通过旅游发展促进街区活力提升,同时协调好旅游、居住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增加文化展示功能,合理利用历史宅院,展现街区的文化底蕴,延续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精神,提升街区活力。喜洲镇还依托保存完好的110多座古民居建筑群落,重点实施了古建筑、古民居的活化利用,引入
社会资本投资,保护利用了30余个古院落,培育发展了一批特色
客栈。以“喜林苑”片区为代表的田园风情网红打卡点,以“喜洲客厅”为代表的活化利用典范,引起了社会反响。
2024年,
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镇扎实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队伍建设,以科学化建队、专业化培训、规范化管理组建镇级半专业扑火队及村级群众扑火队,织就“苍山守护网”。
2024年7月,喜洲镇、
湾桥镇的政府密切配合,在雨季期间,对重点地段加大巡查力度,尤其是对雨季期间的易冒井点,及时发现问题,进行交办,并指导督促洱管所等部门采取应急措施,及时处置外溢的污水,防止污水流入
洱海。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蝴蝶泉.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4-07-12
张耀曾.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4-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