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胸田鸡是
鹤形目秧鸡科的小型涉禽,共有4个
亚种。它们体长约19-23厘米,嘴粗短,跗较中趾连爪长度为短。红胸田鸡的上体深褐色或暗
橄榄褐色,颏、喉白色;胸和上腹红栗色,下腹和两胁灰褐色、具白色横斑,脚红色。它们栖息于沼泽、湖滨与河岸草丛与灌丛、水塘、水稻田和沿海滩涂,主要以水生昆虫、
软体动物门和水生植物叶、芽、种子为食。红胸田鸡常在黎明、黄昏和夜间活动,白天隐藏在灌丛与草丛中。它们性胆小,善奔跑和藏匿,飞行也很好。红胸田鸡分布于
日本、
印度、
斯里兰卡、
泰国、
菲律宾、
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和中国。红胸田鸡是部分迁徙的鸟类,其栖息在半开放的湖泊、沼泽等湿地环境中,食性为杂食性,主要食物来源是水生动物。
红胸田鸡成鸟两性相似。额、头顶、头侧和胸栗红色,枕、背至尾上覆羽暗
橄榄褐色,飞羽及尾羽暗褐色。颏、喉白色,多少沾棕红色,随年龄增长,栗色加多。腹灰褐色,具白色横斑纹和点斑;尾下覆羽黑褐色,具白色横斑纹。两胁暗橄榄灰褐色,不具白色横斑或具不明显的白色横斑;腋羽暗褐色,具白色羽端。
雌鸟与雄鸟相似,但胸部栗红色较淡,喉白。幼鸟上体较成鸟色深,头侧、胸和上腹栗红但染有灰白色羽,下腹和两胁淡灰褐色,微具稀疏的白色点斑,虹膜为褐色。虹膜红色。嘴暗褐色,下嘴基部带有紫色。腿和脚橘红色,爪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69-85g,♀65-75g;体长♂215-230mm,♀193-225mm;嘴峰♂20-22mm,♀18-22mm;翅♂105.3-116mm;♀102-110mm;尾♂46-53mm,♀44-51mm;跗蹠♂33-37mm,♀32-35mm。(注:
雄性——♂;
雌性——♀)
栖息于沼泽、湖滨与河岸草丛与灌丛、水塘、水稻田和沿海滩涂与沼泽地带,也出现于低山丘陵、林缘和林中沼泽。
栖息地高度为海拔160-2100米。
部分
夏候鸟,部分
留鸟。春季于4月迁到繁殖地,秋季于10月迁离繁殖地。常在黎明、黄昏和夜间活动,白天多隐藏在灌丛与草丛中。性胆小,善奔跑和匿藏,飞行也很好,飞行快而直,一般紧贴水面或地面飞行。但通常飞不多远又落入草丛和芦苇丛中。飞行时两脚悬垂于下,一般很少飞行。善游泳。
杂食性,吃
软体动物门、水生昆虫及其
美国白灯蛾、水生植物的嫩枝和种子以及稻秧等。大多在隐蔽处觅食,偶而也到芦苇边觅食。
分布较广,见于北京(南苑、东郊)、
内蒙古自治区(
巴彦淖尔市)、
辽宁省(
凤城市、
丹东市、
大连市、
营口市、
盖州市)、
吉林省(梅河口、吉林、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黑龙江省(
兴凯湖)、
江苏省(
盐城市、
淮安市、
徐州市、
连云港市)、
浙江省(黄岩、永康、建德、温州、丽水)、安徽(霍山、金寨、合肥、当涂
石臼湖)、福建(邵武、建瓯万木林)、江西(南昌)、山东(青岛)、
河南省(
大别山北坡、
卫辉市庞寨)、
湖南省(
东洞庭湖)、
海南省(
文昌市、
琼山区、五指山)、
贵州省(
绥阳县、贵阳、
贵定县、
从江县)、
陕西省(
秦岭),多为
夏候鸟;
四川省(
成都市、
西昌市)、
云南省(
昆明市、新平、
景东彝族自治县、江城、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腾冲市、
蒙自市、金平、河口、
剑川县、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芒市)、台湾为
留鸟;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为罕见冬候鸟和旅鸟。
繁殖期3-7月。成对营巢于水边草丛和灌丛中地上,也营巢于水稻田田埂上草丛中。巢甚隐蔽,四周常有芦苇或高草掩护。每窝产卵5-9枚,卵淡粉红色或乳白色、被有褐色或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平均为31mm×23mm。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
亲鸟轮流承担。共同抚养幼鸟。
早成雏绒羽亮黑色,下体较褐,体色随日龄增长而变褐。出壳1-2天离巢,最初几天由双亲喂食。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
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