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辅,(1875—1951),男,1875年出生于广西贺县
沙田镇龙井村,字宰真。
张姓家族是当地名门望族,
中兴于
清代中叶, 衰落于清代末叶。其父张北芝是清光绪初年的武生, 曾任职营千总。
张廷辅是著名社会名流,清末,他是从广西贺县小山村考出来的拔贡。辛亥革命后,他的才华被
孙中山器重,在孙中山、
黎元洪、
曹锟三任总统任内,都当选国会议员和总统顾问。他是一位爱国忧民的文化人,在抗战时期创作了大量抗日诗画。
人物生平
厌官回乡
张廷辅1882年入读村私塾, 先后拜学于清秀才张肇童和清贡生张鸿, 接受的是非常严格的旧学教育。单是书法日课,就必须每日晨练正楷200字以上,完成后才能吃早餐。而国文日课,每日下午放学前必须准确流利地背出当日所教内容之后,才可以用晚餐。
1894年张廷辅考入县学, 1895年、1896年经过官、科两试,身一等前列,取得禀生名义,每月接受县学禀膳补助生活。1902(清
光绪二十八年)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巡抚
丁振铎将桂林体用学堂改设为广西最早的大学“广西大学堂”。张廷辅当年便考入广西大学堂,成为该校
八步区籍名师梁文山的嫡传弟子。因家道衰败,他通过日间在校读书、夜间外出授课赚钱的形式渡过难关,毕业后留校任教。1909年,他因为品学兼优得到当时的广西省冯学院推荐、广西省学政保送赴京应
宣统己酉殿试,被皇帝钦点为该科的拔贡生头名,入北京国子监深造。
张廷辅目睹清廷朝纲不振,腐败无能,在思想上开始接触、了解和认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他相信民权会战胜君权,民主共和会代替封建专制,便拥护以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发动
辛亥革命,在行动上积极追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成功。作为两广政府推荐的代表,张廷辅赴
南京市参加了协助孙中山临时大总统主持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工作。其才华得到孙中山器重,被推举为国会议员。1916年,
袁世凯窈国未成即死,由副总统
黎元洪继任总统。
1917年6月12日,黎元洪为
张勋所胁迫,下令第二次解散“中华民国”国会,复辟清廷。国会议员纷纷南下护法并于8月25日复会于广州,称“护法国会”。又因不足法定出席人数而称“国会非常会议”,为第一届国会的继续。张廷辅担任国会众议院议员,一直到1922年6月16日
陈炯明叛变,护法国会事实上宣告结束。
1922年8月1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在北京复会,10月11日举行国会第三期常会,张廷辅再任国会参议员。直到1924年12月
段祺瑞废弃《“中华民国”宪法》,第一届国会宣告正式撤销。自此,他憎恨贪官污吏弄权辱国,深感自己报国无门,因此写下了“权门意岂忘谋利,巧宦交源不择人”等诗句,表达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现实生活的不满。
1928年适逢他的母亲去世,他就以回乡奔丧为由辞了职,携家人回到家乡沙田镇龙井村。在京城十多年,张廷辅历任
孙中山、
黎元洪、
曹锟三任总统的国会议员和总统顾问,在民国政府中任要职十多年。其中黎元洪以张廷辅辅政有功之名授予其“总统顾问二等
嘉禾勋章”牌匾一块,今天参观
贺州市博物馆仍可看到该牌匾。
忧国忧民
1943年10月10日,对
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极为不满的著名爱国将领李济深来到贺县八步。张廷辅十分敬仰李济深,亲自陪他到灵峰山观光览胜。李济深激动地在灵峰山的石壁上写下“民德亲民,民耻交战”这八个有着深刻含义的大字,张廷辅在一旁看得热泪盈眶。1944年秋,
日寇进犯
桂林市,张廷辅与紧急疏散到贺县八步的
千家驹、
梁漱溟、
莫乃群、
欧阳予倩、何香凝、
柳亚子、张铁生等著名爱国学者文人会面,在临江中学(今
贺州市高中)举办草地诗会和民主讲座,共同商讨反独裁、反
法西斯主义统治的大计。在那期间,张廷辅积极参与演讲,还发表了许多诗文。何香凝、柳亚子、
张铁生等还到他的龙井村住了一个多月。1949年11月下旬贺县解放,张廷辅感到由衷高兴。1950年
春节是贺县解放后的第一个春节,他写下了一副发自内心的春联贴在自家大门上:“共产党敢闯日月,山河重壮丽,农民欢呼歌万岁;解放军扭转乾坤,国生换新颜,百姓同度太平年。”
张廷辅于1951年去世,享年76岁。
热心公益
张廷辅热心公益事业,早在1906年就在家乡创办了一所开明小学,成为贺县最早出现的现代教育新式小学之一。1928年一回到家乡,他就自筹资金在佛天庵开馆设教。“十载走风尘自燕粤归来尚喜读书有佳日;一堂集梓里以文章讲习更欣传道得名山。”这是在开馆时他所书写的对联,凸显了他以馆为家、以教为乐的心态。
1931年,贺县八步成立省立高工职校,也就是梧州师专前身。校长
卢世标邀请张廷辅出任文学课教师,他欣然受之。在沙田镇,他更是热衷于教育,不仅在三加村和宝峰庵开馆设帐办教育,还在布金寺办了个“国文专修班”,专门招收那些无法到学校读书的青少年入学,让家境贫寒的农家子女免费读书。他还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一定要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张廷辅一心扑在教育上,自己的日子却过得非常艰苦。曾经有人对他开玩笑:“张老师,你一年到头都是这样衣袋空空,有没有‘床头金尽、壮士无颜’的感觉啊?”张廷辅大笑,回答说:“要钱做什么?有得吃就行了,琴棋可以怡情、书画足以养性。”
当时,贺县芳林街至临江中学和芳林小学隔着一条小河,学生过河走的都是“踏水
木板桥”,每逢下雨山洪暴发,
木桥就会被冲毁,芳林、民田等地的学生就无法到校上学。张廷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就联手几名乡绅,发动民众集资修建一条高桥。他第一个捐稻谷1000多斤,在他的带头下,民众积极响应,很快就集够了建桥的资金。一座不怕洪水冲击的高墩木桥以极快的速度建成并投入使用,不仅方便学生上学,还给两岸农民耕种来往提供了便利。
顾全大局
张廷辅见多识广,时时做到识大体、顾大局。自
清代以来,
八步区境内的本土人和客家人相处得不是十分融洽,甚至互不通婚。张廷辅一直重视“土客”之间的团结,常常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消除误会,弥合双方的裂痕。他和三加、芳林等地的许多位客家人交往甚笃,特别是与黄瑾光、黄德占、李镇等人更是莫逆之交。他带头破除土、客互不通婚的习俗,支持二儿子娶了位客家人的女儿为妻,又把女儿嫁给了一位参加地下共产党的客家人。
1947年的夏秋之间,由于一小撮坏人的挑拨离间,一时间谣言四起,“土客”之间的矛盾突然升温,有的村寨甚至已经在打造武器,有的村人则打算带家人外出避难,气氛甚为紧张。一场全县范围的兄弟相残一触即发。张廷辅当即与他的几位客家好友密切联系,还联络到当时的
八步区县长岑孟达,共同拟定应急措施,及时在沙田召开了有2000多人参加的民众大会。在会上,“土客”双方的代表都慷慨陈词,呼吁团结。作为“本地人”中最有威望的名流,张廷辅在会上大义凛然地高声演说:“大家都是炎黄子孙,没有什么‘土’‘客’之分,既然都是兄弟手足,就应当团结一致,就应当相睦相处。决不能听从极少数坏人的挑拨离间,干出亲者痛的事情来!”
在那次大会上,张廷辅主张砍下牛头示警。他亲手力劈牛头,警告坏人如果一意孤行、再造事端,必以牛头为例,“土客”共诛。砍下牛头之后,“土客”双方代表同饮牛血酒,表达世代团结、永远和睦相处的决心。
诗画留香
张廷辅无意在仕途上发展,除了热心教育和其他公益事业外,极其喜欢舞文弄墨,集诗人、书画家于一身。他书法功底厚实,有着极高的造诣。他的楷书有“骨”有“筋”,既
骨鲠气刚而又不失沉着雄健、既严密无懈而又舒敛有度;他的行书温文尔雅、轻健遒丽,飞扬洒脱、绰约多姿;他的隶书骨肉匀适、情文流畅,严整与飘逸并存,秀丽与刚健俱得,备尽绳规而又悠游从心,有一股正统、纯净的古典风味;他的篆书则沉实圆厚,端雅温醇。
由于书法出名,求字者就常常慕名而来。因此,张廷辅的墨迹不仅流传于家乡,还流传于两广地区和
湖南省等省市。当年,
白崇禧母亲81大寿喜日,白崇禧特邀张廷辅到
桂林市为他母亲写寿屏。
八步区名人梁文山逝世时候的墓志铭是由当时的
广西省政府主席
黄旭初撰文、张廷辅书写碑刻的。
张廷辅追随
孙中山和
黄兴多年,曾在
广州市、
武汉市等地住过一段时间,在京城和
上海市、武汉、广州等地留有大量墨宝。在广州的
惠爱路,民国时期有20多家店铺的名称都是张廷辅亲笔题写,就连
新加坡人
胡文虎、胡文豹两兄弟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研制的“虎标牌”
万金油的商标名称,那也是请张廷辅题写的。
而对于
国画,张廷辅画得最多的是螃蟹。至于他为什么酷爱画蟹,他在一首自写诗中是这样表白的:“人爱横行我爱描,描人未免太轻佻。何如画个
横行蟹,留与横行人一瞧”。他要借此讽喻那些置生灵涂炭于不顾、给社会酿造灾难性悲剧,同时也是他平生感触最多、痛恨至极的横行霸道者。正如他在一幅蟹画的题款中写道:“横行钳制太无端,肠已全无何肺肝;堪叹世间多此辈,故留丑态与人看。”而在另两幅螃蟹画中,他也分别题下了这样的诗:“同种伤残曾弗顾,生灵涂炭不胜悲。频年冷眼挥无泪,惨过羊公堕泪碑。”“东洋顽蟹野心痴,越海举刀逆行施。欣闻神州擂战鼓,看你横行到几时?”表现了对军阀混战和
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慨,还指出了日本强盗必然灭亡的结局。这样的蟹画抗日题诗从
贺州市民间已收集到100多首。
有趣的是,张廷辅画螃蟹多用小写意,都是“一”字形和“S”形结构。并且,他画蟹只画六足而不是八足。许多人不解其意,他用诗回答:“我画本无师,唯凭意所之。笔兼大小用,墨必淡浓施。八爪何尝备,双尚可持。山居无所事,游戏写
蟛蜞。”意思是说他是随便画画的。又说:“我所画蟹,人皆能画。我的画唯水草运笔调色有独到之处,别人不容易学到。”正如他所言,他画蟹爪,用浓墨直线,强调其僵硬、尖兀;他画水草,用淡墨曲线,表现其柔顺、鲜嫩。
在抗战一周年的时候,张廷辅仿照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的“轱辘体”,写下了五首《秋感》,其中第一首写道:“一年容易又秋风,回首芦沟恨不穷。怎奈流光催我老,未能杀敌与人同。请缨尽有终童子,处世真如陆放翁。屈指战期同七七,伤心愁听泣寒虫。”当时,他已经63岁了,因为不能够上阵杀敌,他只有“伤心欲泣”了。
张廷辅的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曾经作和陈雨甘的《冬趣》六首,与其说是在冬日寻趣,倒不如说在抒发抗日之情。也是在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他去
昭平县县找抗日的知名县长韦瑞霖,写下了21首游昭平各地的律诗,在表述了自己对大好河山热爱的同时,始终不忘国耻,心中时刻惦记着抗日。在《古袍端午》中,他写下了“当此干戈扰攘年,关怀故里路三千。”在《大风坳顶》中,他写道:“遥望战场云暗淡,关心国家不胜愁。”而在《樟木抒怀》中,他这样写道:“尽孝尽忠千古事,为家为国一心悬。”在平时,就算是为别人作的婚嫁喜庆的对联,他也总是不忘融入国家大事。
参考资料
广西日报.epaper.gxnews.com.cn.2019-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