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振(1897年5月10日-1983年3月13日),原名冯汝铎,字振心,自号“自然室主人”,广西北流人。知名教育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诗人。
肄业于
南洋中学,嗣就读交通部上海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先后执教广西立梧州中学、北流县立中学、容县县立中学。民国十六年,任无锡国立专门学校教师,兼教务主任等职。自一九五三年起,任教
广西师范大学。受业于
唐文治、陈衍先生门下。著有《说文解字讲记》《
老子通证》《荀子讲记》《韩非子论略及提要》《吕氏春秋高注订补》《诗词杂话》《七言律髓》《七言绝句作法举隅》《自然室诗稿》。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冯振1904年开始在蒙馆及 北流县立高小上学。1910年随
叔父冯介(介民) 游学上海,曾至
苏州市叔祖冯璋(文甫)处学习中 文,后进入中国公学,1912年他入
南洋中学,因得师从唐文治;写诗则师从石遗老人陈衍。1915年冬因病辍学。 1917年,受挚友梧州中学校长
陈柱留任教席,20岁后回
广西壮族自治区,任教梧州广西二中和
北流中学,1923年任北流中学校长。在北流中学任职期间,曾亲自擘画图 书馆和校园的建设,广招优秀师资以提高教学质 量,坚持以传统文化的精粹身教言传教化师生, 积极推行新学制,使北流中学曾在桂南名噪一 时。其曾积极支持北中学生的反英反日运动,并 亲自致电
广西省政府抗议当地驻军对北中学生 的镇压。1926年任容县县立中学教员。1927年 应无锡国学专门学院之聘任教,旋兼教务主任, 并先后兼任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正风文学院和暨南、 大夏、交通各大学教授。
抗战期间
抗战军兴,国立大学奉政府指示,纷纷内迁。国专是私立学校,迁否自可选择,
唐文治于1937年11月14日率全校师生避寇南迁。一路艰辛备尝,志不稍减。年末到
株洲市,因唐文治身体不适,后经众人劝说回上海,冯振为代校长。
1938年2月,师专到
桂林市,选址市内环湖北路。年末,武汉、广州失守,桂林告急,国专乃迁北流山围。次年,迁北流萝村。也就是说,冯振将国专带回了自己家乡,借得农庄二十多间和石山盘石小学作为校舍,将自家住房全部搬空,作为师生住房。没有经费与粮食,冯振把自己家的钱和粮食全部拿出来。
冯家是
北流市大族,
清代曾中过两名
进士,是富裕乡绅。国专以往主要靠无锡实业家捐助,到了
广西壮族自治区,情况变了,两百多人的生活与学习,靠冯振竭崛支撑,可以说是毁家办学。这几年中,他的六个孩子死了三位。其中一女死于奔波劳累,患病无医;儿子冯森从军服役,因背疮去世,卒前于枕上刺“
祖逖”四字。冯振悼儿诗云:“久病经年气尚雄,闻鸡壮志竟成空。翻思恢复中原日,告汝凄凉累乃翁。”感慨自己连累到儿子早逝。
冯振坚持维护优质教学,努力聘请最好师资。
北流市期间,所聘教师有
梁漱溟、
钱仲联、张世禄、
饶宗颐等,还有广西通志馆馆长封祝祁讲
唐诗,前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
郑师许讲中国文化史,还请
巨赞法师、
吴世昌等来讲学。
1944年,
日寇困兽犹斗,乘
长沙市战局之变化攻陷
桂林市,冯振带国专师生再度奔走道途,避居蒙山。
抗战胜利后
抗战胜利,冯振率国专重返沪、锡,向唐校长交还校印,在国专任教到1949年。后执教桂林上。1950年南宁师院奉令迁桂,与
广西大学合并,冯振任广西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1953年院系调整时,留在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现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专任教授,同时兼任系主任达数十年。主讲的课程主要有:《训学》《
老子通论》《苟子》《
庄子》《
文心雕龙》《唐诗律》等。1959至1963 年,
中国新闻社曾约请其撰写介绍唐诗宋词名家名作及
广西壮族自治区风土人情的稿件数十篇,连续向海外刊出,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当时曾有海外华侨诗人,高价寻购其诗集。他曾任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事和常务理事、全国作家协会会员、
桂林市诗词学会名誉会长。 1981年起至逝世,担任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名誉主任、教授。曾把几经战火劫后余存的近万册图书捐献给广西师大中文系图书室。其于1983年3月13日逝世,享年87岁。
个人作品
人物评价
冯振老教授是一位治学严谨、著作丰富的古代文学专家,也是一位鞠躬尽,桃李满天下的教育专家。从二十一岁任梧州中学教员起,从事教育工作六十八年。冯老的一生,是追求进步,迎上潮流的一生。人们不是常常说,在关键时刻最能考验一个人的节操么,作为一个教育家,冯老总是站在时代的浪尖之上,逐浪奋进的。(
覃富鑫评)
冯先生的诗词凝炼地记述了他一生中主要的经历,好像一面镜子,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冯先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蕴藏着希望、进取和追求。(光明网评)
冯先生有着刚正的民族气节和深厚的
民族感情。他在无锡国专任教期间,适值
日寇大举侵略
中原地区。在国难当头之时,冯先生写下了不少诗篇,一面鼓舞人们抗击日寇侵略的斗志,一面无情鞭挞日寇的滔天罪行。更为可贵的是他不顾个人安危,协助
唐文治校长把无锡国专从沦陷区无锡转辗搬迁到武汉、
长沙市、桂林、蒙山、昭平、北流。当迁校到
桂林市时,唐文治先生因病返沪医治而委托他代理校长职务时,他不违师命,全身心投入,历尽千辛万苦,八方募捐借款,解决师生吃住问题。在抗战期间,
冯敬尧先后死去三个儿女。为了解决师生的吃住问题,冯先生动员全家搬空房子让出给师生办学住,把家里的粮食拿出给师生解决断炊之困难。(光明网评)
轶事典故
颇似诚斋 胜于诚斋
1929年,冯有《戏作》:“我诗或说似诚斋,我实无从读一回。渠又先生七百载,不应能似我诗来。”1934年,朱从武汉给冯去信,许他“颇似诚斋”,冯戏寄一绝:“千里迢迢一纸来,我诗仍说似诚斋。头衔如
许宁嫌小,只恐人讥是冒牌。”四十年后,朱复致信:“尝谓兄诗颇似诚斋,今则当谓诚斋似兄矣。”冯作《杂感答朱东润》以应:“我诗何感望诚斋,活泼新鲜畅所怀。一事胜公差自幸,桑干远北是天涯。”后两句改
杨万里诗,说国家一统,胜于
南宋,看法也有转圜。其实,学出
同光的诗人,佳评是说似少陵、山谷,诚斋诗圆熟流易,故冯不喜。在朱老,或似有意指出冯诗之硬峭生新不够。年轻时戏谑之语,本不能完全当真,两老居然较真了一生,足成佳话。
感愤伤时
无锡国专搬迁从无锡出发时,作诗:“铁鸟盘空瞰不休,相机逃命夜难留。一家八口成孤注,三日兼程局小舟。乘暮车驰如脱兔,夺途军退类奔牛。常州戚墅惊心骨,伫待招魂到润州。”时在南京失守前一月。《武昌登黄鹤楼》:“黯黯东南倾半壁,茫茫西北是神州。浪淘人物今何处?早起英雄
孙权。”所谓世乱而思英雄拯世。
冯振也时时关注战局安危及政事得失,发于诗章。《桂林柳州相继失守悲愤填感而赋此》:“世间怪事真难说,大邑通都一炬休。祇道西南撑半壁,忽惊桂柳失金瓯。奇谋谩自夸焦土,死守何人据上游。十万灾黎抛掷尽,宜
山西省望泪难收。”对焦土抗战决策者之悲愤失望,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