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冶镇
山东省费县下辖镇
上冶镇,隶属于临沂市费县,位于县城以北约15千米。北靠大田庄乡,南濒浚河,西接平邑县,东与南张庄乡相连。总面积76.1平方千米,辖42个村民委员会,39个自然村。
上冶镇地处半丘陵半平原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有沂蒙、文泗公路贯穿。该镇以驻地村命名,上冶村建于唐朝天宝,初称安乐村,后改为上冶。清朝末年属费县上冶社,民国初年属费县一区上冶乡,1940年后属费北县上冶社。1945年底,费北、费东两县并入蒙山县,上冶成为蒙山县五区。1952年撤销蒙山县后,上冶划归费县称为十一区。1955年改为上冶区,1958年成立上冶人民公社。1962年从原店子公社划入两个乡,改称为上冶区。1968年将上冶区改为上冶公社,1985年建立上冶镇。
上冶镇是一个农业和工业并重的地区,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转基因甘薯、花生等,是费县油料主要生产基地之一。2019年,上冶镇有工业企业783个,其中规模以上47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15个。该镇荣获省级文明单位和市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等称号。光华纸业集团职工王廷明因见义勇为与犯罪分子作斗争而被授予全国群众见义勇为与犯罪分子作斗争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东周早期,境域内已有以农业为主的安居村落出现。
春秋时,属鲁国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费县一区上冶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以后,属费北县上冶社。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蒙山县第五区。
1955年,划归费县为上冶区。
1958年,成立上冶公社。
1984年5月,改为上冶区。
1985年9月,改为上冶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上冶镇地处费县北部,东与东蒙镇接壤,东南与费城街道为邻,西邻平邑县卞桥镇,北接大田庄乡,行政区域面积73.2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上冶镇地处丘陵平原,地势略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一般海拔40—138.8米,境内最高点塔山前大麦山顶,海拔175米;最低点位于水湖。
气候
上冶镇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3.6℃,1月平均气温3.4℃,极端最低温度14℃;7月平均气温27.4℃,极端最高气温42℃。生长期年平均216天,无霜期年平均198天,最长达218天,最短为159天。年平均日照数2659小时,年总辐射129.6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532毫米,极端年最大雨量989毫米(1976年)。
水文
上冶镇境内主要河道有浚河紫荆河,河流总长度16.5千米。
自然灾害
上冶镇境内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旱涝、风灾、低温、霜冻、雷击等。
自然资源
物产丰富,盛产西瓜、小麦、玉米、花生等。这里出产的西瓜以品种良、色泽艳、口感好,畅销全国各地。上冶镇是中原地区“西瓜之乡”费县的重要产地。
上冶镇境内水资源丰富,北有上冶水库,南有浚河,中间有紫荆河,地下水位浅。上冶玉泉经国家以及山东省的多个单位测定,硅酸含量比较多,含有丰富的钙、、锌等多种矿物质,是生产优质矿泉水的优质水源。全镇人文景观丰富。有国故都遗址、九女坟、大型汉墓群、季桓子井、玉泉观等名胜古迹。
上冶镇工业企业、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山东光华纸业集团,已发展成拥有总资产1.2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国家大(二)型企业,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上冶镇南距兖石铁路、327国道15公里,东距临沂飞机场40公里,距北京-上海高速公路20公里。境内沂蒙公路、文泗公路、兴郝公路和日东高速公路形成“井”字状交通格局,日东高速公路在驻地留有出口连结线,交通十分便利。医疗保健、文化教育、饮食服务等各项事业发展迅速。
上冶镇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资源丰富。北有上冶水库(系中型水库,总库容3638万立方米),南有浚河,中有紫荆河。上冶镇的5.9万亩耕地全部实现了自流灌溉。驻地东部有蒙山胜景——玉泉,泉水含有人体所必需多种矿物质,日出水量万吨以上,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有碳酸钙石膏、铁、石英石等10多种矿藏,尤其是石膏可开采量达3.3亿吨。
行政区划
2011年末,上冶镇辖38个行政村:许家庄、永兴庄、刘官庄、葛沿庄、上冶一村、上冶二村、上冶三村、上冶四村、上冶五村、埠后、里仁庄、石桥庄、兴国庄、大仲口、小仲口、曹家楼、翟家村、北村、东埠子、岑北崖、万仓庄、民义庄、西毕城、古城、宁国庄、水湖、西鸭子沟、东鸭子沟、蔡庄、姚河庄、城南头、仲口屯、国庄、大青太庄、东岭、双丘、曲池、平安楼。
截至2020年6月,上冶镇辖28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上冶二村。
经济
综述
2011年,上冶镇完成财政总收入4189.7万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37.5万元,比上年增长17.5%。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646.4万元,增值税2522.8万元,企业所得税197.8万元。人均财政收入2.5万元,比上年增长15.5%。
2019年,上冶镇有工业企业783个,其中规模以上47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15个。
农业
2011年,上冶镇农业总产值达18.7亿元。
上冶镇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9万吨,人均319.9千克,其中小麦1万吨,玉米0.9万吨。主要经济作物反季节蔬菜。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为2.3万亩,产量10.8万吨,主要品种有西葫芦、大葱、西瓜,其中西葫芦6.8万吨,西瓜3.1万吨,葱1万吨。
上冶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6.5万头,年末存栏1万头;羊饲养量2.5万只,年末存栏量1.1万只;家禽饲养量131.6万羽。
工业
2011年,上冶镇工业生产总值达36.2亿元。2011年,工业企业786家,职工8963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5.3亿元,比上年增长20%,拥有全国驰名商标1个。
商业外贸
2011年末,上冶镇有商业网点65个,职工799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3.9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城乡集贸市场1个,年成交额3亿元。外贸产品生产企业2家,2011年,出口总额1200万美元,比上年增加200万美元,主要产品有高档多层板,销往欧亚集团等国家和地区。
金融业
2011年末,上冶镇境内有3家银行开设了分行,各类存款余额4.8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各项贷款余额2.6亿元,比上年增长30.5%。
文化
上冶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始建于鲁僖公元年(公元前659年)的费县故城,是汉初费县境内并存四县之一,即春秋季氏故地,故季氏费邑。汉初置县,理于故城。现古城遗墙尚存。全镇人文景观丰富,有季桓子井古迹、九女坟遗址、玉泉观遗址、枕流亭等景观,2003年,省考古队在故城北发掘一大型汉墓群,共发掘各类文物1000多件,其中省级文物30多件。
历史遗址
上冶镇因镇人民政府驻上冶二村而得名。
费国故城
位于镇驻地西南西毕城、古城、宁国庄村一带,分东周城和汉代城。汉代城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222.8万平方米。东周城呈圆角长方形,依城西北角又筑有内城,平面近方形。有东周时期大型夯土宫殿建筑等遗迹,曾出土带有戳记的陶豆、绳纹瓦片等。在夯土建筑的西北方向,有季桓子井遗址,井北有清代石碑两幢,一为清乾隆费县知县骆大俊所立,上镌“季桓子井”四字;一为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山东省督粮道孙星衍同费县知县郭志青所立,上镌“季桓子得羊之井”八字。城东墙内侧已发现大型战国墓葬,木质棺保存较好。附近曾出土铜剑、铜戈、铜马衔、铜镞等文物近百件。城东、西部曾多次出土陶瓮棺、汉代画像石等。2001年,修建日东高速公路时,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北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在约300多亩地的范围内清理出东周至两汉时期墓葬1700余座,出土文物5000余件。
费,商代之前为东夷古国。《太平寰宇记》载:“费县,古国也”。西周初年,鲁国第一代国君伯禽讨伐淮夷、徐狄时曾在此誓师,故《尚书》有《誓》。《春秋·僖公元年》:“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从此成为季氏私邑。孔子弟子仲由闵子等都曾任费宰。战国时,季氏自立为国,后为楚所灭,至西汉初年始为费县鲁僖公七年(前566年)开始筑城,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城被拆毁,此即著名的孔子“堕三都”事件,不久又被修复。至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城废。该遗址199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上冶镇东岭村。据清光绪《费县志》载:“泉自石涌出,深七、八尺许,澄沏见底,荇藻交横,流如碧玉”,故得名“玉泉”,向西流入紫荆河。泉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在蒙山之阳享有盛誉。泉周砌一池,池长9.5米、宽5.6米。池中泉水喷涌,清冽透底。池西立一碑,高1.12米,宽0.57米,厚0.17米,题“枕流”两个大字,为明代大学士东阿县于慎行书。池东约3.8米有一配殿,座东面西,南北3.25米,东西3.6米,高约4米。石基,砖墙,硬山,起脊,上覆灰瓦。泉池南侧有石砌房址数处,均为玉泉观遗址。
枕流亭
位于泉北,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礼部主事周京沂州人)所建。爱新觉罗·旻宁十一年(1831年)秋贡生任敏秀(上冶人)重修。1984年秋又进行了加固维修。此亭座北向南,砖壁瓦顶,四角飞檐,亭内北壁嵌有石碑三通。居中碑高0.4米,宽0.79米,刻有隶书“枕流亭”三字,清代书法家翟云升莱州市人)书;右下方碑高0.4米,宽0.8米,刻有《重修枕流亭记》《题玉泉观》诗两首,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高密市人王烻作并书;左下方碑高0.4米、宽0.76米,刻有《浚玉泉并重建枕流亭歌》,任秀作并书。该遗址198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
上冶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文泗公路、沂蒙公路、兴郝公路以及日东高速公路成“井”字状在境内贯穿通过,且日东高速公路在镇驻地有出口,并与北京-上海高速公路互通。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上冶镇总人口5.7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87万人,城镇化率32.3%。另有流动人口2300人。总人口中,男性2.99万人,占51.64%;女性2.8万人,占48.36%;14岁以下0.93万人,占16.01%;15—64岁3.19万人,占55.09%;65岁以上1.67万人,占28.9%。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有回族8人,占0.01%。2011年,人口出生率12.3‰,人口死亡率4.9‰,人口自然增长率7.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61人。
2017年末,上冶镇常住人口为61783人。
截至2019年末,上冶镇户籍人口为64395人。
社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上冶镇有幼儿园34所,在园幼儿1300人,专任教师120人;小学13所,在校生2784人,专任教师15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628人,专任教师12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685.3万元,比上年增长24%,占财政总支出比例为24%,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科学技术
2011年末,上冶镇有市级科技人才130人。
文体事业
2011年末,上冶镇有镇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42个,各类图书室56个,藏书30万余册,老年艺术团、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达100人。2011年末,广播电视站1个,有线电视用户达6000户,入户率58.9%。
2011年末,上冶镇有体育场2个,4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上冶镇有各级卫生机构30个,门诊部(所)29个;病床80张,固定资产总值272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76名。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5.9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上冶镇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043户,人数1966人,支出155.9万元,比上年增长11.7%,月人均70元,比上年增长1.1%。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05人,抚恤事业支出108万元,比上年增长8%。社会福利费7.8万元,比上年增长10%。敬老院床位3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22人。社区服务设施43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个。慈善分会1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9.5万元,使300人(次)困难群众受益。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104万元,比上年增长11%,基金支出合计104万元,比上年增长11%。2011年,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8万人,参保率达99.2%。
邮政电信
2011年末,上冶镇有邮政局1个,代办所38个;征订报纸、期刊40万份(册)。电信企业3家,服务网点80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万门,固定电话用户800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95%;移动电话用户1.9万户;宽带接入用户5000户。
基础设施
2011年,上冶镇有中型水库上冶水库,库容量3428万立方米。
2011年末,上冶镇有自来水厂1座,深水井6眼,年供水19万立方米。排水管道7770米。
2011年末,上冶镇有花坛2200个,绿化面积6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3.3万平方米。
参考资料
上冶镇.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2024-01-28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2021-12-1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
水文
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
行政区划
经济
综述
农业
工业
商业外贸
金融业
文化
历史遗址
交通
人口民族
人口
社会
教育事业
科学技术
文体事业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邮政电信
基础设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