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车胡同
市级清朝遗迹
跨车胡同位于西城区中部,北起太平桥大街,南至辟才胡同清代时称为车子胡同,相传是由于胡同中有造车厂而得名的。跨车胡同原来的13号是齐白石故居,现在临近辟才胡同的路边。
最短的街巷
最短的街巷:50年前,笔者读过一本叫做《北平旅游指南》的书,说北平最短的街是文津街。上世纪初,文津街只有一个门牌,即国立北平图书馆,街长不过百米。后来,有人著书说,东琉璃厂东口的一尺大街是最短的街巷,长不过几十米。但是这条街并入了杨梅竹斜街后,已无其名了。
现在,北京最短的街巷应是跨车胡同,长约40米,只有一个门牌,即齐白石故居。该胡同南口外是辟才胡同。如今,跨车胡同是一块“飞地”。如果派出所户籍科民警要到齐家查户口,必须跨越辟才胡同而入才行。在北京,这样的地理环境是独一无二的。
现状
跨车胡同位于西城区中部,北起太平桥大街,南至辟才胡同。
走在辟才胡同上,总会伤感,充满了生活温馨的胡同变成了车流滚滚的闹市,就像若干年前的王府井集团金鱼胡同一样,虽然称谓依然,却再也找到本有的痕迹。跨车胡同在辟才胡同的西端,胡同不见了,成片的老法官脑子也已无存,代之的是光鲜的简品房。跨车胡同唯一留下来的就是齐白石故居,但现在也临近了辟才胡同的路边。故居的门楼是典型的蛮子门,斑驳的大门紧闭着不知道院子里是怎样的情形。随着太平桥大街拓宽故居后院的建筑也完全暴露在外面,孤单、落寞写在老房子的脸上。
距此不远的古老的丰盛胡同也开始了拆迁的进程,和胡同中一位大爷闲聊拆迁话题的时候,他和笔者提起了跨车胡同的齐白石故居,也提到了位于地安门东不压桥附近雨儿胡同的齐白石另一处居所。大爷说,位于跨车胡同的故居是齐白石进京以后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而雨儿胡同的住所则是解放后政府分给他的,但他住不惯新宅子,所以搬去不久便又搬了回来。
齐白石故居
在北京北京二环路内,有一条著名的金融街控股。金融机构,富丽堂皇;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老北京的味儿不见了踪影,透着那么一股现代化的气息。宽畅的辟才胡同西端路北,孤零零地留着一座斑驳的老院子。大门上的门牌,清楚地记着当年的地址:跨车胡同13号。这就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故居。
跨车胡同当年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胡同。相传由于胡同中曾经有个造车的厂子,所以胡同得名跨车胡同。清代,胡同也叫车子胡同。后来,就统一叫跨车胡同。现如今,跨车胡同只有30米左右,北端砌起了灰色的砖墙,成了死胡同,只留下齐白石故居
齐白石从1919年第一次来北京,到1957年仙逝,先后在宣武门外菜市口北半截胡同、法源寺、前门外西河沿排字胡同、陶然亭附近的龙泉寺、石镫庵、三道栅栏、高岔拉(后改称高华里)1号、跨车胡同15号(今13号)、地安门东不压桥附近的雨儿胡同等十几个地方住过。而居住时间最长的,就是跨车胡同15号。
1923年中秋节后,61岁的白石老人从三道栅栏,搬到辟才胡同西口迤南的胡同高岔拉1号。高岔东边有条胡同,叫鬼门关(后改称贵门关)。据说明朝时候,这里曾经是处决犯人的地方。因为这个缘故,白石老人在寄萍堂诗中风趣地写道:“马面牛头都见惯,寄萍堂外鬼门关。”
1926年,为了有个安静的生活、创作环境,64岁的白石老人花2000银元,买下高岔拉北边跨车胡同15号院子。
当时的跨车胡同仅有十几户人家,是一条十分僻静的小胡同。15号院是个东向、富有诗情画意的精致院落:三间北屋是整个庭院的主体,结构为两明一暗。正屋是客厅兼饭厅,靠东为卧房,西边是“白石画屋”。东厢房7间、西厢房3间、南房5间。院子里种着葡萄和柳树,夏日浓荫覆盖。
白石老人仙逝多年了,而这个院子还在讲述着他的故事。
白石老人1864年(清同治三年)1月1日,生在湖南湘潭县南边一个叫做星斗塘的地方。齐家是一户贫穷的庄户人家,爷爷按照族谱,给他起了个大号——齐白石。他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上了半年私塾,15岁开始学雕花木匠,27岁正式开始学画,从此改名,字濒生,号白石山人。聪慧加上勤奋,不久,“芝木匠”就闻名乡里。
1919年春天,57岁的白石老人第三次到北京,从此在北京定居。1926年在跨车胡同15号安家。在跨车胡同,白石老人成就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画卷。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白山黑水沦丧。68岁的白石老人对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不放一枪就撤入关内,十分愤慨。他叫家人把大门紧紧地关上,从里边上一把大锁。有人叫门,他从门缝往外看,能见的就见,不想见的就让女仆人说:“主人不在家。”
本来,日本是白石老人在画坛上红遍中、西的地方。1919年白石老人定居北京后,由于他画风独特,加上木匠出身,很少有人赏识。画作在琉璃厂福建省南纸股份有限公司店卖得不好,白石老人生活窘困。1922年,另一位国画大师陈师曾在日本举办中国画展。没想到,白石老人的大写意红花墨叶、山水、花鸟,受到高度赞扬和追捧,许多美术史家称赞中国的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齐白石轰动了整个日本。不久,他的名字传到了美洲、欧洲、大洋洲。
紧接着,一种怪现象在琉璃厂南纸店出现了。一拨儿一拨儿黄头发、白皮肤、蓝眼睛的外国人,点名要齐白石的画。南纸店老板把齐白石的画提价几倍、几十倍,仍然供不应求。
白石老人对日本同人是非常友好的。来跨车胡同探望他,他以礼相待;求画索字的,他挥毫相赠。但现在,他不能为侵略自己祖国的日本人画画儿,他决意用一个国画大师的特殊手法,抗议日本人的侵略行经——不给日本人回信、不见日本人。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市沦陷。日本当局为了掩饰侵略嘴脸,企图请出几位社会名流和贤达之士,为其涂脂抹粉,来表现“日中亲善”、“大东亚共荣”。他们相中了白石老人。几次派人,登门邀请白石老人出山,都遭到拒绝。
侵华日军的头面人物坂垣、土肥原亲自出马,采用拉拢、引诱、威逼的手段,要白石老人出面,为他们服务或加入日本国籍、到日本去等等。
面对日军,白石老人斩钉截铁地说:“齐白石,中国人也,不去日本。你硬要齐璜,可以把齐璜的头拿去。”
这最有力量、最明确的告白,是最纯正、最神圣的宣言。
为了表明自己绝不做奴隶、汉奸的决心,白石老人把院中他亲手栽种的花木、葡萄砍的砍、拔的拔,以表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心情。他停止了卖画,并写下“寿高不死羞为贼,不羞长安作饿”的诗句。意思就是宁可饿死,也决不作取悦日本鬼子的事情。
白石老人还愤然地辞去了国立北平艺术学院、私立京华美术专科学校教授的职务,并在寓所门上贴上门条:
“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若有关作画刻印,请由南纸店接办。”
胡同的消失
周围的胡同全没有了,齐白石故居就裸露在车水马龙的马路边上,显得非常突兀。故居所在的跨车胡同已经不存在了,只留下齐白石故居一个孤独的门牌号——“跨车胡同15号”。
“当年这里是文人墨客社会名流齐聚的地方,我爷爷就站在这大门口迎来送往。你现在坐的凳子,就是周恩来总理坐过的。”齐白石的孙女、画家齐自来说,“我们现在变成了孤岛,高楼把我们围成了井底之蛙。”
齐家后人还记得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两次修缮故居,而现在他们从有关部门得知,如今的政策是“谁居住谁修缮”。每当从世界各地来的客人要求参观故居时,他们都是拒绝,因为他们实在无法将这座破败的故居让人们参观,无法展示曾经在这所院子里发生的历史,更无法将这个每一片瓦都充满了文化底蕴的屋子发扬光大,只能看着它慢慢朽坏下去。
齐白石故居相依相存的胡同消失了,和齐家交往的邻居们散了,这所故居的人文地理生态也许很快就会消逝,消逝了的胡同仅仅停泊在梦里。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最短的街巷
现状
齐白石故居
胡同的消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