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祐元年(一○四九)举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以
太常博士通判陈州(《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七)。入为右司谏,出知密州。还判登闻检院。
至和元年(一○五四)加知制(同上书卷一七七)。二年,出知寿州(同上书卷一七九)。还同判吏部
流内、知审官院、同知通进银台封驳事。嘉四年(一○五九)为翰林学士(《学士年表》),权知
开封府。七年,迁左
谏议大夫、枢密副使。
赵顼即位,拜参知政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寻出知
青州市。
熙宁元年卒(《
宋宰辅编年录》),年五十八。谥文肃。事见《
彭城集》卷三七《吴公墓志铭》,《
宋史》卷三一六有传。
吴奎,字长文,潍州北海人。性强记,于书无所不读。举《五经》,至大理丞,监京东排岸。
庆历宿卫之变,奎上疏曰:“涉春以来,连阴不解,《洪范》所谓‘皇之不极,时则有下伐上’者。今卫士之变,起于肘腋,流传四方,惊骇群听。闻皇城司官六人,其五已受责,独杨怀敏尚留。人谓
皇帝私近幸而屈公法,且获贼之际,传令勿杀,而左右辄屠之。此必其党欲以灭口,不然,何以不奉诏?”遂乞召对面论,仁宗深器之。再迁殿中丞,策贤良方正入等,
太常博士、通判陈州。入为右司谏,改起居
舍人,同知谏院。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内东门阑得赂遗物,下吏研治,而
开封市用内降释之。奎劾尹魏,出瓘越州。
彭思永论事,诏诘所从受。奎言:“
御史法许风闻,若穷核主名,则后谁敢来告以事?是自涂其耳目也。”上为罢不问。
郭承祐、
张尧佐为宣徽使,奎连疏其不当,承祐罢使,出尧佐河中。
皇祐中,颇多灾异,奎极言其徵曰:“今冬令反,春候反寒,
太阳亏明,五星失度,水旱作,饥荐臻,此天道之不顺也。自东西,地震为患,
黄河横流,堆阜或出,此地道之不顺也。邪曲害政,阴柔蔽明,群小纷争,众情壅塞,西、北贰敌,求欲无厌,此人事之不和也。夫帝王之美,莫大于进贤退不肖。今天下皆谓之贤,
皇帝知之而不能进;天下皆谓之不肖,陛下知之而不能退。内宠骄恣,近习回挠,阴盛如此,宁不致大异乎?又十数年来下令及所行事,或有名而无实,或始是而终非,或横议所移,或奸谋所破,故群臣百姓,多不甚信,以谓陛下言之虽切而不能行,行之虽锐而不能久。臣愿谨守前诏,坚如金石,或敢私挠,必加之罪,毋为人所
测度,而取轻于天下。”
唐介论文彦博,指奎为党,出知密州。加直集贤院,徙两浙
转运使。入判登闻检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奉使
辽朝,会其主加称号,要入贺。奎以使事有职,不为往。归遇契丹使于涂,契丹以金冠为重,纱冠次之。故事,使者相见,其衣服重轻必相当。至是,使者服纱冠,而要奎盛服。奎杀其仪以见,坐是出知寿州。
至和三年,大水,诏中外言得失。奎上疏曰:“
皇帝在位三十四年,而储嗣未立。在礼,大宗无嗣,则择支子之贤者。以昭穆言,则太祖、
李世民之曾孙,所宜建立,以系四海之望。俟有皇子则退之,而优其礼于宗室,谁曰不然?陛下勿听奸人邪谋,以误大事。若仓卒之际,柄有所归,书之史册,为万世叹愤。臣不愿以圣明之资,当危亡之比。此事不宜优游,愿蚤裁定。定之不速,致宗祀无本,郁结群望,推之咎罚,无大于此。”帝感其言,拜翰林学士,权
东京汴梁。
奎达于从政,应事敏捷,吏不敢欺。富人孙氏辜财利,负其息者,至评取物产及妇女。奎发孙宿恶,徙其兄弟于淮、闽,豪猾畏敛。居三月,治声赫然。除端明殿学士、知成都府,以亲辞,改郓州,复还翰林,拜枢密副使。
治平中,丁父忧,居丧毁瘠,庐于墓侧,岁时洁严祭祀,不为
佛塔事。
赵顼初立,奎适终制,以故职还朝。逾月,参知政事。时已召
王安石,辞不至,帝顾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颇以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耶,有所要耶?
曾公亮曰:“安石文学器业,不敢为欺。”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乱纲纪。”乃命知
江宁区。
奎尝进言:“
皇帝在推诚应天,天意无他,合人心而已。若以至诚格物,物莫不以至诚应,则和气之感,自然而致。今民力困极,国用窘乏,必俟顺成,乃可及他事。帝王所职,惟在于判正邪,
使君子常居要近,小人不得以害之,则自治矣。”帝因言:“尧时,四凶犹在朝。”奎曰:“四凶虽在,不能惑尧之聪明。圣人以天下为度,未有显过,固宜包容,但不可使居要近地尔。”帝然之。
御史中丞王陶,以论文德不押班事诋
韩琦,奎状其过。诏除陶翰林学士,奎执不可。陶又疏奎阿附。陶既出,奎亦以资政殿大学士知
青州市。
司马光谏曰:“奎名望清重,今为陶绌奎,恐大臣皆不自安,各求引去。
皇帝新即位,于四方观听非宜。”帝乃召奎归
中书。及琦罢相,竟出知青州。明年,年五十八。赠
兵部尚书,谥曰文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