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柱国(1928年10月12日-2022年12月1日),原名陆祖柱,曾用名陆云卿,出生于
宜阳县城关镇,国家一级编剧、电影艺术家、
中国电影家协会原理事、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副厂长。
1950年,陆柱国创作个人首部小说《决斗》。1953年,他出版了长篇小说《
上甘岭》。1957年,陆柱国与
毛烽合作编写了电影剧本《最后一个冬天》,该剧本获得中国文化部电影文学剧本创作
三等奖。1959年,由其担任编剧的战争电影《
战火中的青春》上映。1964年,陆柱国担任剧情电影《
独立大队》的编剧。1974年,陆柱国担任剧情电影《
闪闪的红星》的编剧。1977年,他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西南凯歌》获得第1届“
夏衍电影文学奖”
一等奖。1983年,由其担任编剧的剧情电影《
道是无情胜有情》上映。1986年,担任剧情电影《
通天塔》的编剧。1997年,陆柱凭借战争电影《
大进军:席卷大西南》获得第8届
上海影评人奖最佳编剧奖、
第1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2005年,凭借战争电影《
太行山上》获得第
第1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编剧奖。2007年,陆柱国获得
第2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陆柱国于1928年深秋出生于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家庭贫困,受人资助才得以上学。他从青少年时期就对文学兴趣浓厚,为其日后走上专职写作奠定了基础。1948年3月
洛阳市解放前夕,陆柱国在
洛阳师范学院读书。同年3月16日,陆柱国报名参加
晋冀鲁豫野战军,后被分配在第 4 纵队,担任从事新闻、 宣传工作的
战地记者,后调到新华社担任前线记者,参加过淮海、渡江等战役。1949年,陆柱国加入
中国共产党。
1950年,陆柱国创作反映
淮海战役的中篇小说《决斗》;同年,他被调至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创作组,从此开启了专业文学创作。1951年,陆柱国担任期刊《
解放军文艺》的社编辑。同年,他创作发表了反映
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战斗生活的中篇小说《风雪东线》。
1957年,陆柱国与
毛烽合作编写电影剧本《最后一个冬天》,该剧本获得中国文化部电影文学剧本创作
三等奖,并拍成电影《
黑山阻击战》。1958年,陆柱国调入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同年,他出版小说《
踏平东海万顷浪》。1959年,陆柱国担任战争电影《
海鹰》的编剧,该片由
严寄洲执导,并由年底被调入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创作室任编剧;同年,由其担任编剧的战争电影《
战火中的青春》上映,影片根据其小说《
踏平东海万顷浪》改编。1964年,陆柱国担任剧情电影《
独立大队》的编剧,该片讲述了1946年,粤北
游击队派
叶永茂为联络员,去争取从
中国国民党军队哗变出来由马龙率领的“绿林”队伍。同年,陆柱国担任人物传记电影《
雷锋》的编剧。
1974年,陆柱国担任剧情电影《
闪闪的红星》的编剧,该片根据
李心田创作的《
战斗的童年》小说集体改编。1977年,陆柱国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西南凯歌》获得第1届“
夏衍电影文学奖”
一等奖。同年,陆柱国接连创作了3篇报告文学《红河岸边英雄花》《谁说这里是后方》《好孩子》;停战后,他又写出报告文学《一代新人》和短篇小说《壮士一去兮》。1978年,陆柱国创作中篇小说《吐尔逊的故事》。1979年,他创作了中篇小说《狗剩》。1980年,陆柱国与
鲍梦梅合作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
花枝俏》,该电影荣获1981年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
1983年,由其担任编剧的剧情电影《
道是无情胜有情》上映,该片由
韦廉执导。《
道是无情胜有情》获1983年度
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二等奖,以及1984年
第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音乐”双项提名。该影片体现出陆柱国对人性思考的深入。
1985年7月,陆柱国被任命为八一厂的艺术副厂长,主管文学部和故事片的创作和生产。陆柱国在5年零2个月的任期内,完成了40部故事片,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主旋律影片《
巍巍昆仑》和探索片《
晚钟》。《
巍巍昆仑》是八一厂第一次把毛泽东、周恩来、
任弼时等领导人作为主要人物的电影。同时该片也是八一厂首部获得
大众电影百花奖的电影。《
晚钟》是一部反映抗日的探索片,该影片在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评奖中,获得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四项大奖,还获得了最佳故事片、最佳美术片、最佳音乐三项大奖提名,并在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
银熊奖。
1986年,陆柱国担任剧情电影《通天塔》的编剧。1996年,由陆柱国担任编剧的剧情电影《
追踪李国安》上映,该片由王晓棠执导。1990年10月,陆柱国离休。
1997年,陆柱国担任战争电影《
大进军:南线大追歼》的编剧。该影片讲述了我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及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一部,根据毛泽东同志“远距离,大规模,迂回包围”的战略方针,以“宜将乘勇追穷寇”的大无畏气概,对盘踞在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的以
白崇禧桂系军队为主的国民党军发起全面大追歼的故事。 同年,陆柱国担任电影《
大进军:席卷大西南》的编剧,他凭借该片获得第1届
夏衍电影文学奖一等奖、第8届
上海影评人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
第1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该影片获
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奖、
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特别电影奖”,以及“最佳故事片”提名。
2005年,陆柱国担任战争电影《
太行山上》的编剧,他凭借该片入围
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获得
第1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编剧奖。同年12月9日,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把第一个编剧终身奖授予陆柱国。2006年,陆柱国为编剧的影片《
我的长征》在长征胜利70周年如期上映,并获得
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的优秀作品奖和
第2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特别奖。陆柱国也获得
第11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的优秀编剧奖。
陆柱国的电影剧作以重大
革命历史题材为主,在当时的历史战争背景下,以记录硝烟战火来绘就祖国的壮丽诗篇。同时,他在创作时避免一昧只描述战争过程,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写人、写事上,从而拉大生活美和艺术美的距离,用人物形象和时代精神来打动人。他的作品主要通过“英雄成长”“英雄颂歌”或“塑造伟人形象”的故事主题,呈现出对于家国历史的集体记忆和对民族精神的承续。
陆柱国的电影剧作故事性强、情节生动、细节感人,他保留了小说叙事的习惯,即十分重视发挥故事情节的艺术魅力,注重使之曲折生动、波澜起伏,并由此揭示出剧作的主旨内涵。同时,他重视在故事叙述和情节推进中塑造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并注重在战争环境中凸显英雄人物人格精神中的闪光点。他的电影剧作成活率较高,大部分剧作被拍摄成了影片,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不仅是因为他有强烈的创作责任感,其剧作的题材内容突出了主旋律,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而且也与他创作时能充分尊重电影艺术规律,注重运用蒙太奇技巧来叙述故事、安排情节和塑造人物密切相关。
陆柱国同志是我国成就卓著的电影编剧,心怀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情感,对电影艺术的赤诚挚爱,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默默耕耘,创作和参与创作了《
黑山阻击战》《
海鹰》《英雄岛》《
战火中的青春》《
南海风云》《
大进军:席卷大西南》《
太行山上》《
雷锋》《
闪闪的红星》《
道是无情胜有情》等革命军事题材影片。他的剧本善于关注个人情感,注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以细节震撼人心,以真情催人奋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也赢得了业界专家的赞誉。(
中国电影家协会 评)
作为军旅作家,他时刻牢记着贴近人民、倾听呼声、感受时代,将个人悲欢融进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热情洋溢地描绘那些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意志的“人民影像”。作为电影编剧,陆柱国心怀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情感,紧扣时代主旋律,热情讴歌英雄人物,为我国电影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中国艺术报》 评)
2022年12月1日1时,中国电影家协会原理事、
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副厂长、国家一级编剧陆柱国同志在京因病逝世,享年9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