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街
位于广东江门的江海型港口
江门市的北街位处西江南岸、蓬江口之西,距香港特别行政区95海里、澳门55海里,河阔水深,是一个优良的江海型港口,也是省内仅次于广州黄埔的外贸大港。
街道历史
其实,北街早在江门开埠前便有外轮靠泊。
光绪八年(1882年),梁启超从新会城乘船赴广州市参加府试,“长船穿过夹岸的葵林,驶过市喧嚷的江门埠再北去,便抵达桅杆林立、汽笛呜鸣的北街海……他对着一条迎面驶来的烟囱冒着浓浓黑烟的火轮船高兴得叫起来:‘洋船!火轮船!’……‘爸,你看,火轮船上有人拿着望远镜’”(陈占标、陈锡忠著《一代奇才》第19页)。说明这时北街巳有外轮靠泊。
1904年3月,粤海关税务司卢力飞签发《广东江门新关口岸税则并行驶轮船章程》(后改为《西江通商行轮章程》)列明:“由香港澳门来往西江贸易之轮船,必须先经江门、或先经省城方能驶入西江,如先经江门,必须由磨刀门之道前往,并赴拱北关水纲洲关呈报,又必遵照西江通商暂行统共章程察验,或发给准照并请领江门准照,方能驶行前往”。按此规定,整个西江流域的行船、贸易,必须经由江门市的北街或广州市
自古繁华
北街的航运,可分为货运和客运两大类。
货运:
从1921年至1925年,天津港平均每年各国船舶出入口吨数为407万吨,而同期江门北街港的结关船只为109万吨,相当于天津港的26.7%。
客运:
江门开埠前的三水关,虽有江门、甘竹、肇庆市、德庆4个客货上下口,但据记载,1901年,经由北街的进出境旅客达13.2万人次,占了三水关进出境总人数的75%。
游客
1923年,经江门海关查验的进出境旅客为653148人次(其中外国人740人次),为江门常住人口的60多倍。直到1990年,江门口岸的进出境旅客人数才打破这一纪录。
港口
日军占领江门市期间,也把北街作为外运港口,不过,除日本籍船只和少数华籍船只外,其它国家的船只不得驶入。1946年6月25日,民国政府国防部把江门划为海军基地,北街的外国船只绝迹。1951年2月15日,国家实施边境封锁,只留澳门一条航线,行驶的船只有红星242号轮等。1952年进出境人数仅为7422人次。
江门作为一个港口,可分为内港和外港两部份。1904年江门关开关时,划定“江门镇之西南角起直至文武庙止,由江门河之东口起至鲤鱼山止,由江门河之西口起至芝山村止”为外轮停泊港区,也就是说,北街的西江河面自潮连芝山至外海鲤鱼山均为外轮锚泊地,北街也便成了专供外轮及经营港澳、外国航线的中国商船靠泊的外港。江门市开埠后,锚泊北街港的有来自美国英国丹麦日本等亚、欧、美洲商船,真是“门泊欧美万里船”。
其实,北街早在江门开埠前便有外轮靠泊。
海关和北街
北街及邻近的潮连、外海、东炮台、水南、北一带,除了几个小山头外,其余全为海洋。元明以来,西江带来的大量泥沙在这里淤积成坦,逐步变为陆地。明洪武三年(1370年),白石开始有人定居。清同治年间,人们在耙冲修筑了一条3.3公里长的堤围,把784亩滩地围成了稻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人们又在水南修筑了1.5公里长的堤围,使806亩河滩地变为耕地。也就是在这期间,北街的地势也高了起来,白石乡的村民便在上面种上了桑树,这片滩涂也便成了耕地。
英国政府借口“中国于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与法国订立条约所让江洪界内之地,致与二十年正月二十四日与英国订立之中缅条约相违”,要求对中缅条约续议修改。经双方派员谈判,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三日(公历1897年2月4日),中英签订了《续议缅甸条约附款》(笔者注:《江门市志》写作《中英缅甸通商条约》,经查王铁崖所著《中外旧约章汇编》,应为中英《续议缅甸条约附款》),双方议定“将梧州市府、广东三水区、城江根墟开为通商口岸,作为领事官驻札处所”,并“将江门、甘竹滩、肇庆府、及德庆州城外四处,同日开为停泊上下客商货物之口,按照长江停泊口岸章程一律办理”。
1897年6月3日,梧州关开关;6月4日,三水关开关;6月5日,中英《续议缅甸条约附款》在北京换文。9月11日,粤海关派供事卢祥持粤税务司杜德维签发的印照,率员前往江门市选定上下客货口口址,并租地用以兴建海关办公、住宿用房。
卢祥前往江门选址觅地之时,这里地名虽叫“北街口”(江门河西江合流处南岸有一村庄名叫北街村,因而江门河口便叫北街口),但既无一间永久性建筑,也无街道,更无洋商在此居住。河滩之上便是一片桑田,只有两三间农夫用以歇息避雨的茅舍。卢祥见北街江面开阔,上可通三水区梧州市,下出磨刀门可达澳门,经横门可往香港特别行政区,入江门水道又可往三埠,地理位置重要,港口优良,便选定这里为江门上下客货口口址,并以每亩每期(5年)洋银82元的价格,向业主杨荣耀租赁了1.52亩北街口海旁土名东头的一块桑地,之后雇人草草搭起了几间篷屋和一个临时码头,约一个月后,江门市上下客货口便在北街正式启用。三水关所派驻的关员便在这些篷屋里办公,住宿则回江门,每日上下班用小火轮接送。直到这时,北街仍未有人定居。
被外国人盯上
二十世纪刚到,中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打入了北京城,慈禧光绪帝离京到西安市暂避。1901年9月7日,清朝爱新觉罗·奕劻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与英、法、日、俄、德、美、意、奥、西、比、荷11国代表在北京签署了《辛丑各国和约》,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这就是臭名昭著的“辛丑条约”。
根据《辛丑条约》第11款关于“重新修改通商和行船各条约”的规定,1902年1月10日,清政府派工部尚书吕海寰、税务司裴式楷、税务贺壁理、戴乐尔,与英国派出的印度二等宝星总理印度事务大臣政务处副堂马凯、大使馆汉务参赞戈颁、督办英商老公茂公司德政等人开始了中英修改商约的谈判。经过近9个月的“马拉松”式会谈,1902年9月5日晚上10时,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在上海签字。由于英方首席谈判代表为马凯,所以该条约又叫做“马凯条约”。
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第八款第十二节规定:“中国允愿将下列各地开为通商口岸,与江宁区南京市)、天津市各条约所开之口岸无异,即:湖南省长沙市四川省之万县、安徽省安庆市广东省之惠州及江门市”。这样,江门便与广州市上海市、天津一样,成为各国可以自由行船、通商的口岸。
地名搬家事迹
江门既然被开作通商口岸,那么,港口选在哪里?海关建在哪里?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十九日(1904年1月6日),外务部致函总税务司:“将江门作为通商口岸一条,应遵照施行,刻拟派税务司人等前往驻扎筹备”,又说:“查江门向有数人在彼经理常税,系归三水关税务司调派节制,……现既开为通商口岸,另派税务司专辖,……毋庸由三水税务司兼理”,拟将北街的江门上下客货口升格为口岸,设立海关。
其实,由英国人管理的中国海关早就有此打算。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签字才一个多月,1902年10月26日,粤海关便向业主杨荣耀续租了与前租地相连的5.48亩土地(租期为30年),同月,又租得邻近的唐积庆、唐国庆桑地14亩多,合共20多亩,其意就是在此兴建江门海关。
署理外国通商各口税务事宜总税务司(海关总署)接外务部公函后,1904年2月20日,总税务司罗伯特·赫德签署任命书,任命粤海关副税务司梅乐和(英国籍)为江门关署理税务司,“并要求你听从我的命令,而且只听从我的命令”。
1904年3月1日,梅乐和上任履新,接手江门关开关的筹备工作。3月7日,江门市关开关。随后,他便利用粤海关的专项拨款购置建筑物料、雇请工匠,着手兴建海关办公楼。同年,北街第一幢砖木结构的永久性建筑江门海关办公室建成使用,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幢中西合璧的房子。至清末,海关在租赁的桑地上共建成永久性建筑3幢。民国时,又租地兴建成了税务司公馆、私货仑、验货厂及员工宿舍等屋宇,形成了海关建筑群。
海关办公楼建成后,人们才在海关两侧陆续建起了一批屋宇,西江河边逐渐形成了一条街。
“从前的北街”在现在的江海区滘北办事处,即河的对面。从外面开来的客轮和油轮在“北街口”两岸停泊,旅店、饭店在此开办。人们便将河对岸的北街地名搬过来使用,“从前的北街”反而渐渐失去使用权了。
后来街道多了起来,北街也成为一个社区,人们便把“北街”改为海傍街。至今,这条街仍为北街区最长、最阔的马路。真的是先有海关,后有北街。
江门海关自开关至抗战开始,一直驻在北街。1938年11月14日,因日军迫近,江门海关迁到拱北口岸设在澳门大堂街10号的办公楼办公。1942年5月1日,日伪政权在江门关原址设立粤海关江门分关。1945年10月21日,江门关迁回原址。直到现在,江门海关仍在北街办公。
江门海关成立时,悬挂清代的龙旗。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2月16日下午3时15分,江门关奉命升起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是为五邑地区第一面中华民国国旗。1949年10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江会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军代表赴北街接管江门海关,从此,五星红旗便一直在江门海关高高飘扬。
目录
概述
街道历史
自古繁华
海关和北街
被外国人盯上
地名搬家事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