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弱水
陈弱水
陈弱水,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受业于余英时。曾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并长期任职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现任台湾大学历史学系特聘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合聘研究员。研究领域为隋唐五代史、中国思想史、比较思想史。
著有Liu Tsung-yuan and Intellectual Change in Tang China、《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隐蔽的光景:唐代的妇女文化与家庭生活》以及论文数十篇。
个人学历
台湾大学历史系硕士班,1980-1981
个人经历
史语所副研究员(1993.8-2000.5),研究员(2000.5-2006.8),合聘研究员(2006.11- )
史语所历史学组主任暨副所长(2000.6-2001.10),副所长(2001.10后专任-2003.10)
“中研院”李远哲院长特别助理(2004.12-2006.10)
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副教授(1994-2001),兼任教授(2001-2006),专任教授(2006.8- ),文学院副院长(2007.8-2008.7)
台湾地区行政机构国家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门召集人(2006.1-2008.12)
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一年期,2003.10-2004.9)
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1994-2001),兼任教授(2001-2003),合聘教授(2003-2006)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文与文化系客座教授(2000.1-2000.5)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系助理教授(1988-1993)
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讲师(1987-1988)
荣誉记录
Whiting Fellow, 1986-87
Invited Visiting Fellow, St John’s College,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3年4月20日至6月24日)
Chuan Lyu Lectures, Faculty of Oriental Stud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3年5月13、15日)
杰出人才发展基金会「杰出人才讲座」(2007-2012)
国科会杰出研究奖(2010-2012)
主要著作
专书
1. 《论「成色分两说」阐释之流变》(台北市:学生书局,1978)。
2. Liu Tsung-yuan and Intellectual Change in T'ang China, 773-819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aperback edition, 2006).
3. 《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5年9月;简体字版,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3月)。
4. 《唐代的妇女文化与家庭生活》(台北市:允晨文化实业公司,2007年4月)。《隐蔽的光景:唐代的妇女文化与家庭生活》(简体字版,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5. 《唐代文士与中国思想的转型》(简体字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
6. 《柳宗元与唐代思想变迁》(南京市: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
论文
1. 〈梁漱溟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收入梁漱溟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台北:问学出版社,1977),「附录」,页217-225。
2. 〈「内圣外王」观念的原始纠结与儒家社会主义的根本疑难〉,《史学评论》3 (1981):79-116。
3. 〈追求完美的梦:儒家政治思想的乌托邦性格〉,收入刘岱、黄俊杰编,《中国文化新论思想篇(一):理想与现实》(台北市: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页211-242。
4. 〈立法之道:荀墨韩三家法律思想要论〉,收入刘岱、黄俊杰编,《中国文化新论思想篇(二):天道与人道》(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页79-105。
5. 〈思想与社会的动态关系〉,《中国论坛》252 (1986):53-56。
6. 〈历史上的二二八事变〉,《历史月刊》17 (1989):20-24。
7. 〈最近五年来 (1989-1993) 唐代学术研究概况──欧美西文部分〉,《中国唐代学会会刊》4 (1993):211-220。
8. 〈柳宗元与中唐儒家复兴〉,《新史学》5.1 (1994):1-49。
9. "Reply to The Professor Charles Hartman,"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99.5 (1994): 1828-1829.
10. "Empress Wu and Proto-feminist Sentiments in T'ang China," in Imperial Rulership and Cultural Change in Traditional China, ed. Frederick P. Brandauer and Chun-chieh Huang (西雅图; 伦敦: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4), pp. 77-116.
11. "'Public Virtue' and 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ese Societies: Some Reflections," in The Predicament of Modernization in East Asia, ed. Yunhan Chu and Eric Wu (Taipei: National Cultural Association and Institute for National Policy Research, 1995), pp. 81-96.
12. 〈关于华人社会文化现代化的几点省思:以公德问题为主〉,收入朱云汉吴东升编,《东亚现代化的困境与出路》(台北市:国家政策研究中心、中华文化复兴总会,1995),页98-121。本文(文字稍有不同)另收入《当代》101 (1995):46-63。
13. 〈传统中国史研究与台湾历史学的未来〉,《当代》111 (1996):104-113。后收入康乐彭明辉编,《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收入邢义田黄宽重邓小南总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册),页44-53。
14. 陈弱水、李贞德合著,〈中研院史语所汉籍全文数据库介绍〉,《中国图书馆学会会讯》4.3 (1996):4-10。
15. 〈试探唐代妇女与本家的关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8.1 (1997):167-248。
16. 〈李翱「答韩侍郎书」考〉,《大陆杂志》94.3 (1997):1-2。
17. 〈公德观念的初步探讨──历史源流与理论建构〉,“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9.2 (1997):39-72。
18. 〈思想史中的杜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9.1 (1998):1-43。
19. "Culture as Identity during the T'ang-Sung Transition: The Ch'ing-ho Ts'uis and Po-ling Ts'uis," Asia Major 9.1/2 (1996; actual publication date: June 1998): 103-138.
20. 〈一九四九年前的陈寅恪:学术渊源与治学大要〉,收入杜正胜王泛森主编,《新学术之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上册,页103-118。另收入《当代》133 (1998):18-29。
21. 〈〈复性书〉思想渊源再探──汉唐心性观念史之一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9.3 (1998):423-482。
22. 〈试谈电子文献数据库在历史研究上的应用〉,《古今论衡》1 (1998):53-57。
23. 〈隋朝唐初道性思想的特色与历史意义〉,收入台湾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主编,《第四届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南市:台湾成功大学教务处出版组,1999),页469-494。
24. 〈日本近代文化与教育中的社会伦理问题〉,《台湾教育史研究通讯》3 (1999):13-16。
25. 〈从〈唐〉看唐朝士族生活与心态的几个方面〉,《新史学》10.2 (1999):1-27。
26. 〈论中唐古文运动的一个社会文化背景〉,《郑钦仁教授荣退纪念论文集》(台北市:稻乡出版社,1999),页217-246。
27. 〈日本近代思潮与教育中的社会伦理问题──一个初步的考察〉,《新史学》11.4 (2000):65-103。
28. 〈现代中国历史学史上的陈寅恪──历史解释及相关问题〉,《学术史与方法学的省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0),页27-65。
29. 〈中晚唐五代十国福建省士人阶层兴起的几点观察〉,《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北京:中华书局,2001),第3卷,页88-106。
30. "Anti-Buddhism and Intellectual Conditions in Sixth and Seventh Century China",收入周质平、Willard J. Peterson编,《国史浮海开新录:余英时教授荣退论文集》(台北市: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2),页97-120。
31. "Han Yu," in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哲学, ed. Antonio S. Cua (New York: Roultedge, 2003), pp 288-291.
32. "Li Ao," in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Philosophy, ed. Antonio S. Cua (New York: Roultedge, 2003), pp. 385-387.
33. 〈小说中所见的唐代妇女与本家〉,《中国史研究》(韩国)20 (2002):65-78。另收入鲍家麟编,《中国妇女史论集》(台北市:稻乡出版社,2003),第6集,页93-107。
34. 〈初唐政治中的女性意识〉,收入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下册,页659-694。
35. "Writing and historical research",《古今论衡》9 (2003):24-30。
36. 〈台湾学界唐宋妇女史研究的课题与取向〉,《唐代史研究》(日本)6 (2003):106-112。
37. 〈中国历史上「公」的观念及其现代变形──一个类型的与整体的考察〉,《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7 (2003):87-144。
38. 〈传统心灵中的社会观──以童蒙书、家训、善书为观察对象〉,收入李丁赞等著,《公共领域在台湾:困境与契机》(台北市:桂冠图书公司,2004),页63-109。
39. 〈デジタルア—カイブと东洋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の经验から〉(山下一夫译),《汉字文献情报处理研究》5 (2004):26-38。
40. 〈说义三则〉,收入丘慧芬编,《自由主义与人文传统:林毓生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2005),页151-192。
41. 〈「中华思想共有圈」についてのいくつかの见方〉(小野泰教译),《中国:社会と文化》20 (2005):35-42。本文中文原稿〈关于「中华思想共有圈」的几点看法〉略经修订后收入《当代》232 (复刊114期;2006.12):60-75。
42. 〈唐朝的一夫多妻合葬与夫妻关系──从景云二年〈杨府君夫人韦氏墓志铭〉谈起〉,《中华文史论丛》总81 (2006):173-202。
43. "Wong Chong," in Encyclopedia of 哲学, 2nd edition, ed. Donald Borchert (底特律: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2006), vol. 9, pp 723-724.
44. "Han Yu," in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nd edition, ed. Donald Borchert (Detroit: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2006), vol. 4, pp. 220-221.
45. "Li Ao," in Encyclopedia of 哲学, 2nd edition, ed. Donald Borchert (底特律: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2006), vol. 5, p. 316.
46. 〈墓志中所见的唐朝前期思想〉,《新史学》19.4 (2008):1-28。
47. 〈唐长安城的宦官社群──特论其与军人的关系〉(附日语摘要),收入妹尾达彦编,《都市と史学‧第2集‧国际シンポジウム东アジアの都市史と环境史-新しい世界へ》(东京:中央大学文学部东洋史研究室,2009.3),页417-441。
48. 〈王弼政治观的一个解释〉,《古今论衡》19 (2009):81-92。
49. 〈文学与文化──论中唐思想变化的一条线索〉,收入田浩 (Hoyt Tillman) 编,《文化与历史的追索──余英时教授八秩寿庆论文集》(台北市: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9.12),页3-55。
50. Jo-Shui Chen, Dorothy Ko, Angela Ki Che Leung and Robin Yates, "Epilogue," in Overt and Covert Treasures: Essays on the Sources for Chinese Women’s History, ed. Clara Wing-Chung Ho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forthcoming)
51. 〈台大历史系与现代中国史学传统(1950-1970)〉,《台大历史学报》,第45期(2010年6月),页117-154。
52. 〈公私再议:与沟口雄三先生对谈〉,收入陈光兴、孙歌、刘雅芳编,《重新思考中国革命:沟口雄三的思考方法》(台北市:台湾社会研究杂志社,2010年7月),页75-83。
书评
1. "Review of Charles Hartman, Han Yu and the T'ang Search for Unit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哲学 East and West 40.3 (September 1990): 404-405.
2. "Review of Kidder Smith, Jr., et al., Sung Uses of the I Chi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0.4 (December 1991): 921-922.
3. "Review of Arthur Waldron,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From History to My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acific Affairs 65.1 (March 1992): 97-98.
4. "Review of T. H. Barrett, Li Ao: Buddhist, Taoist or Neo-Confuci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2.4 (December 1993): 974-976.
5. "Review of Hoyt Tillman, Confucian Discourses and Chu Hsi's Ascendancy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2)," Pacific Affairs 67.2 (June 1994): 274-276.
6. 〈评康乐著《从西郊到南郊──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新史学》8.1 (1997):161-168。
7. "Review of Anthony DeBlasi, Reform in the Balance: The Defense of Literary Culture in mid-Tang China (Alba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2)," Journal of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23.3 (July-September 2003): 675-677.(实际出版日期为2004年下半年)
编辑整理
1. 《台湾史英文资料类目》(台北市:林本源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1996)。
2. 陈弱水、王泛森主编,《思想与学术》,收入邢义田黄宽重邓小南总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4月),第4册。
人物特写
高中时代,陈弱水对西洋文学、历史和哲学都有兴趣,不过后来才察觉,对于文学的兴趣主要在文学评论方面。1974年他考入台大历史系。父亲受胡适的影响很深,陈弱水因此也读过家里所藏的胡适著作,也在图书馆看过《自由中国》等旧刊,了解一些殷海光的思想。对他而言,胡适的影响比殷海光更为深远。大学时代,正是美国的余英时林毓生张灏等华裔历史学者对台湾产生影响之际。陈弱水既读余英时和林生的书,也读唐君毅牟宗三的书,主要兴趣在思想史。1975年初,林毓生到台大历史系任客座教授,陈弱水听他的课后感觉颇有收获,开始花力气学英语。读了台大历史研究所一年后,陈弱水考入美国耶鲁大学大学,成为余英时的学生。陈弱水本科毕业后先去当了两年兵,一年在桃园市,一年在金门县,回来是1980年,就进了台大历史研究所一年级,只念了一年就到耶鲁大学的博士班念书。陈弱水的历史专业教育有十一年半,本科四年,硕士一年,博士班六年半,这十一年半中,在台大只有五年。所以他受到台湾学界影响比较少,影响比较大的是美国学界。耶鲁大学是美国人文学界的核心,知识力量、学术力量不是台湾大学所能比的,所以这六年半对他的影响很大。在耶鲁,他基本上跟余英时和史景迁两位先生读中国史,也修读欧洲思想史。选择耶鲁,是因为余先生在耶鲁的缘故。
在耶鲁大学时,陈弱水担任过余英时和史景迁的助教,耳濡目染深受教益。攻读中国思想史几年后,陈弱水将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在唐朝。1987年在耶鲁大学博士毕业后,陈弱水留校教了一年书。1988年至1993年到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其间和叶嘉莹同事一年半。回到台湾后,陈弱水长期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后成为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同时也是“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合聘研究员。在治学的同时,陈弱水始终关注和思考公共事务。现在,陈弱水不时应邀到大陆进行学术访问,他的多种著作出版了简体字版。
陈弱水和太太周婉窈是台大的同班同学,后来同赴美留学。回到台湾后,两人都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周婉窈在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台湾日据时代的历史,也研究17世纪的台湾。如今两人都在台大任教授。陈弱水介绍,周婉窈对文学和艺术都有很大兴趣,充分结合到她的历史研究之中。生活中,年轻的时候夫妇俩喜欢旅行,但现在太忙,休闲时主要听古典音乐。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个人学历
个人经历
荣誉记录
主要著作
人物特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