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鸣岐
中国植物保护专家
王鸣岐(1906年—1995年),名凤岗,号济熙,男,河南滑县人,中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和植物病毒学家。他在粟黑粉菌异宗配合的发现和人工培养基上完成其生活史的技术突破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王鸣岐是中国粮食作物病毒病研究的先驱,对粮食作物病毒的鉴定、诊断和防治取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晚年,他致力于病毒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的研究,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还在粮食安全贮藏和粮食微生物学的研究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曾任复旦大学教授,对中国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人物生平
1906年2月17日 出生于滑县
1928—1932年 就读河南大学农学院森林系,获学士
1932—1934年 任河南大学农学院助教。
1934—1937年 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1937—1939年 任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
1939—1946年 任河南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主任。
1946—1949年 任河南大学农学院院长。
1949—1951年 任东吴大学、江南大学教授。
1951年,任复旦大学教授,兼生物系主任、病毒研究室主任。
王鸣岐,又名凤岗,号济熙。1906年2月17日出生于滑县一个农民家庭里。幼年常随家人下地耕耘。1913年进邻村蚕桑小学学习,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回家务农,并在本村就读私塾。在此期间,经常聆听老师教导:读书要有益于天下;学习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这些话他虽然不甚理解,但在幼小心灵中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1921年王鸣岐到开封市一家平民工厂,一边做工,一边自学。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1922年考入河南省立第一中学。他深知学习来之不易,因而十分努力,成绩优异。1928年考入河南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在半工半读中度过4年学习生活。1932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34年王鸣岐考取公费留学,进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他主修植物病理学,副修遗传学,同时还选学了许多其他课程,尤其对导师斯托克曼开设的研究生专题讨论课最有兴趣。在校期间,他从事粟黑粉菌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致病性的研究,在这项工作中,他首次发现了粟黑粉菌的异宗配合,并在人工培养基上完成其生活史。由于他研究工作成绩突出,于1936年获得硕士学位,翌年又获得博士学位,并被推选为荣誉学会会员,参加了美国植物病理学会和真菌学会。结业后,导师建议他留校工作。当时国内抗日战争爆发,内忧外患,激发了他爱国主义热情,王鸣岐婉言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放弃了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决定回国。在回国途中,他用了3个多月时间,访问了美国、墨西哥英国荷兰德国法国瑞士等国家的20多所著名大学和科研单位,会见了著名学者80余人,广泛学习和吸取世界各国生物科学的最新成就。这次参观访问对他一生科学事业的成就具有深远的影响。
1937年11月王鸣岐回国后,应河南大学农学院院长之邀任教授,1939年任农学系主任,1946年任农学院院长。在抗日战争时期,因战争威胁,河南大学多次搬迁,尽管他家里东西丢失尽,但他的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随身携带,以便随时随地为学生上课和从事科研工作。1939年河南大学迁往豫西潭头镇,王鸣岐为了认识和开发伏牛山区动植物资源,与其他教授一起3次深入山区考察。在考察中发现了丰富的食用和药用菌类以及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同时也发现许多急待解决的农作物病害问题。为此,他租用了近百亩耕地和千余亩山地,以便进行田间试验。1942年当地发生大旱,王鸣岐生活和工作遇到很大困难,他把从美国带回来的照相机等仅有的一些值钱物品变卖,以维持研究工作。1944年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李约瑟博士代表英国文教界慰问河南大学时,高度赞赏王鸣岐等在如此艰苦条件下所取得的科研成就。
1944年河南大学向陕西省搬迁途中,在赵川暂息,王鸣岐利用短短休息时间对当地小麦叶锈和禾柄锈菌的转主寄主问题进行了考察。学校到达陕西关中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多次调查关中植物病害情况,整理出《陕西关中植物病害名录》。对当地农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1945年底,河南大学农学院准备迁回开封市。王鸣岐为了创造和扩大农学院的办学条件,他一面组织整修院址,一面与国民党政府农林部病虫药械专门委员会、粮食增产委员会,国民党河南省政府建设厅等单位联系筹措资金。为了活跃学术气氛,在学院里建立农学会,办起十几种不定期墙报和油印《农人导报》,让师生发表论文和推广农业技术。在此期间,他还兼任联会国善后救济总署中国河南救济分署顾问,筹建黄泛区农场,对河南农业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鸣岐任东吴大学教授、江南大学教授。1951年受聘于复旦大学,先后任教授、生物系主任等职。在担任行政工作的同时,积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一直活跃于国内外植物病理学术界上。1960年他以教育部专家代表名义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参加欧洲真菌菌根学术会议;1979年代表中国农业部赴美国参加小麦、玉蜀黍属检疫病害学术会议;1984年赴日本参加第六届国际病毒学术会议;1989年参加在中国南京市举行的国际食用菌学术会议。为中国植物保护事业身于世界科学之林作出了贡献。
人物成就
研究黑粉菌
1934年王鸣岐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习期间,在导师斯托克曼指导下,就开始从事粟黑粉菌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工作。谷子黑粉菌是粟黑穗病原体,是一种对粟危害甚大的病害。前人对其致病性机理研究甚少。王鸣岐从生物学和细胞学入手发现粟黑粉菌异源菌丝细胞的异宗配合,明确了核配及减数分裂是黑粉病菌有性繁殖的基本特征。这为研究粟黑粉菌分化和新生理小种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这一发现,他第一次鉴定出中国粟黑粉菌有6个生理小种。同时首次在人工培养基上完成该菌生活史,从此结束了粟黑粉菌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完成生活史的时代。另外,他还发现该菌生活力极强,在室内保存62年的菌孢子,还有1%的发芽率。这些成果都是国际上首次报道,其论文在植物病理学界广为引用。1937年在他访问德国哈雷大学时,V.H.Beekev博士称赞这是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1947年河南省小麦黑穗病流行,王鸣岐结合谷子黑粉菌的研究成果,提倡推广药粉拌种方法进行防治,取得了很好效果,受到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中国河南分署的表彰。
生物学贡献
1954年,王鸣岐受粮食部的委托,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合作,领导了稻谷安全贮藏和粮食微生物的研究工作。他通过室内外大量实验资料分析,查明稻谷含水量与稻谷安全贮藏有密切关系,并制定出稻谷安全贮藏水分含量指标为13.5%以下。这一研究成果30多年来一直还在国内采用。王鸣岐结合粮食安全贮藏的研究,还开展了对粮食微生物区系及其演变规律的探讨。他发现粮食微生物活动与粮食发热、变质、变味、变色和种子生活力强度有密切关系,从而进一步找出控制粮食微生物的有效方法,为粮食、种子微生物与种子生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在50年代末,苏联莫斯科国立大学植物生理学教授B.A.Rubin称赞王鸣岐为中国研究粮食微生物学、种子生理科学的带头人,为此还经两国政府批准,签订了互访留学和合作研究协议。
作物病研究
王鸣岐一生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在作物病毒病的研究上。1937年王鸣岐回国到河南大学任教,目睹河南省枣区枣疯病严重,王鸣岐开展了枣疯病的防治研究。他通过病株和健株嫁接试验,发现枣疯病原体可以通过嫁接传毒。因此提出砍除病株,以保护健株的建议,在生产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1960年,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委托,他开展了蔬菜病毒病的研究,并在复旦大学建立了病毒研究组。1964年又接受华东局科委的委托,开展粮食作物病毒病、花卉病毒病、食用菌病毒病以及病毒分子生物学协作研究。首次揭示了江、浙、沪稻麦玉蜀黍属矮缩病大流行的奥秘60年代初中国江、浙、沪一带水稻、小麦、玉米发生矮缩病,并逐年加重。王鸣岐所领导的稻麦玉米矮缩病防治研究协作组,经过通力协作,在国内首次鉴定出矮缩病原体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小麦、玉米都是该病毒的寄主。矮缩病的流行主要是由该病毒引起的。其传毒媒介为稻飞虱。鉴于这种情况,王鸣岐提出了治虫防病的措施。1965年在上海召开全国稻麦玉米病毒病防治学术讨论会上,王鸣岐印发了论文,并绘制了一套供推广应用的《粮食作物病毒病防治》彩色挂图,这对推动中国稻麦玉米病毒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这项成果获得了华东局科委、农委的表彰。
王鸣岐还发现小麦黄化卷叶病是由类立克氏体引起的病害;鉴定出为害大麦、小麦、玉蜀黍属、谷子、水稻等作物病毒主要有大麦黄化花叶病毒、条纹花病毒、黑条矮缩病毒等8种。这些病毒是通过真菌、昆虫和种子传毒。这些成果都是国内外首次报道。
提出采用生态控制植物病毒病的方法王鸣岐通过对粮食作物病毒病防治工作的大量研究,发现了在改变农业生态体系时,病毒及传毒媒介也发生变化的规律。他运用这个规律,提出了用改变生态条件来控制植物病毒病的方法。在华东及其他地区采用这个方法,有效地控制了某些病毒的流行。如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改冬麦为春麦,错过糜子、小麦生长期,有效地控制了小麦黄矮病和糜疯病的流行;南方稻区改变耕作制度和控制传毒媒介,有效地控制了水稻病毒病的流行。这种用改进生态条件的方法来控制病毒病的危害,不仅开辟了防治病毒病的新途径,也促进了粮食作物的增产。
王鸣岐还根据植物与病毒相克相生的辩证关系,创造性地把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和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起来,把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和控制植物病毒病统一起来,研制出TA(TS)剂,在华东、西北、华北、中南等地区应用于防治作物病毒病取得良好效果。1989年在国际第二届农业化学助剂大会上报告后,受到与会专家们的赞许,并获得协作试验推广荣誉。
主要论著
1 王鸣岐.河南植物病害名录.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编译委员会出版:研究专刊,1950(2):1—32。
2 赵同芳,王鸣岐.稻谷贮藏期间的安全水分.植物学报,1955,4(4):347—360。
3 王鸣岐等.稻谷含水量与稻谷安全贮藏.复旦学报(自然科学),1956(2):227—252。
4 王鸣岐.种子微生物及种子生理的现状与展望.复旦学报(自然科学)1959(2):197—205。
5 王鸣岐.种子微生物及种子生理的现状与展望(续).复旦学报(自然科学),1960(1):(缺页)。
6 王鸣岐.真菌生理生化进展现状.微生物学专题报告集,科学出版社.1964,157—169。
7 刘国士,王鸣岐.四川小麦梭斑花叶病毒病的研究.四川农业科技,1978(5):1—8.8 于善谦,王鸣岐等.种传大、小麦病毒病的研究(I)—大麦条纹花叶病毒在中国的证实.复旦学报(自然科学),1980,19(4):370—378。
9 吴友吕,王鸣岐等.水稻黄矮病毒与杂交水稻黄矮病流行初析.复旦学报(自然科学),1980,19(4):379—389。
10 郭惠民,王鸣岐等.长叶车前花叶病毒上海分离株外壳蛋白功能的研究.实验生物学报,1981,14(3):309—312。
11 郁操国,王鸣岐等.长叶车前花叶病毒上海分离株外壳蛋白赖氨酸殊基的修饰对感染及重组的影响.实验生物学报,1981.14(4):331—336。
12 朱培坤,王鸣岐等.用酶标试纸检测青菜叶片内的长叶车前花叶病毒.科学通报,1982(4):242—243。
13 孙光荣,王鸣岐等.从黄花美人蕉上分离的黄瓜花叶病毒.自然杂志,1982,5(10):799—800。
14 朱培坤,王鸣岐等.长叶车前花叶病毒蛋白亚基不同聚集形态对抗原专化的作用.科学通报,1982(24):1525—1528。
15 吴小洁,王鸣岐等.大麦条纹花叶病毒在大麦植株内运转的研究.中国科学B辑(中文、外文),1983(1):41—46。
16 郭惠民,王鸣岐等.烟草花叶病毒几个分离物的比较研究.实验生物学报,1983,16(1):31—35。
17 徐来升,王鸣岐等.芜菁花叶病毒——崇明结球白菜分离株的鉴定.植物病理学报,1983,13(2):21—29。
18 朱培坤,王鸣岐等.长叶车前花叶病毒在青菜叶片叶柄内的免疫酶标定位.植物病理学报,1983,13(1):41—44。
19 朱培坤,王鸣岐等.血清凝胶组织封埋法检测植物叶片内的病毒.植物病理学报,1983,13(3):45—47。
20 张翰文,王鸣岐等.葡萄梨缩叶壁虱病原物研究.复旦学报(自然科学),1983,22(2):230—235。
21 吴小洁,王鸣岐等.类立克次体的鉴定及其在系统感染小麦植株中的胞间转移.中国科学B辑(中文、外文),1983(8):707—712。
22 黄素珍,王鸣岐等.番茄“乌心果”病毒病原的鉴定.复旦学报(自然科学),1983,22(3):333—338。
23 孙光荣,王鸣岐等.建兰环斑病毒和建兰花叶病毒鉴定.自然杂志,1983,6(10):789—799。
24 孙光荣,王鸣岐等.从菊花上分离出番茄无籽病毒.自然杂志,1983,6(11):874—875。
25 朱培坤,王鸣岐等.芜菁花叶病毒上海市郊县蔬菜等植物上分布范围的血清学测定.植物病理学报,1984,14(2):101—106。
26 朱培坤,王鸣岐等.长叶车前花叶病毒在上海市郊县蔬菜等植物上分布范围的血清学测定.植物病理学报,1984,14(1):59—60。
27 朱培坤,王鸣岐等.胶膜炭末凝集反应测定植物病毒.植物病理学报,1984,14(3):188—189。
28 吴尔福,王鸣岐.玉米红叶病鉴定诊断及其化学防治.自然杂志,1984,7(2):84—87。
29 王鸣岐等.大麦黄矮病在甘肃河西地区的流行与生态防治.中国农业科学,1984(3):65—70。
30 朱培坤,王鸣岐等.长叶车前花叶病毒鸡蛋蛋黄免疫球蛋白的制备及其某些性质.科学通报,1984(21):1344—1345。
31 孙光荣,王鸣岐等.从翠菊黄化病株中观察到类菌原体.自然杂志1984,7(10):798—799。
32 朱培坤,王鸣岐等.蟾蜍长叶车前花叶病毒抗血清的制备.上海农业学报,1985,1(1):87—88。
33 吴小洁,王鸣岐等.大葱黄矮病毒的分离纯化及其初步鉴定.科学通报,1985(1):64—68。
34 朱培坤,王鸣岐等.通过特殊嫁接技术自发传导外源遗传物质获得远缘无性杂种的研究——甘兰目间无性杂种当代的鉴定.上海农业学报,1985,1(1):43—51。
35 朱培坤,王鸣岐等.酶标醋酸纤维膜免疫电泳技术定量检测青菜病毒.科学通报,1985(4):318。
36 孙光荣,王鸣岐等.泡桐环斑病毒的鉴定.自然杂志,1985,(1):76。
37 于善谦,王鸣岐等.黄瓜花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对株系特异性的研究.中国科学B辑(中文、外文),1986(12):1266—1270。
38 于善谦,王鸣岐等.发生在中国的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植物保护学报,1986,13(4):217—220。
39 吴小洁,王鸣岐等.类病毒侵染后寄主小麦的细胞学病变.病毒学报,1987,3(2):173—176。
40 郭惠民,王鸣岐等.青菜原生质体三酸腺苷酶的特性及在病毒感染后的变化.病毒学报,1987,3(2):203—206。
41 缪刚,王鸣岐.植物基因工程的新突破——植物RNA病毒作为基因工程载体系统的现状与展望.自然杂志,1987,10(5):323—328。
42 王鸣岐.菌根理论与研究进展.世界科学,1985(2):13—16。
43 吴绍骙,王鸣岐译.遗传及其变异.商务印书馆,1950,(缺页)。
44 王鸣岐.基础微生物学专题选.高教社,1983,1—196。
45 冯德培,王鸣岐等主编.简明生物学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人物成就
研究黑粉菌
生物学贡献
作物病研究
主要论著
参考资料